嗨特小说>历史军事>三国演义搞笑版>第223章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上)

话说司马昭收到情报,得知诸葛诞联袂东吴兵马前来决一死战,立马召唤了两大智囊团成员——散骑长史裴秀和黄门侍郎钟会,一同探讨破敌妙计。钟会狡黠一笑,献策道:“这帮吴兵之所以跑来帮诸葛诞,无非是贪图利益。咱们不妨抛出点甜头,用利益诱惑他们,必定能稳操胜券。”

司马昭一听,觉得此计甚妙,立即下令部署战略:让石苞和州泰这两员大将率先带领两支军队潜伏在石头城附近,伺机而动;同时指派王基和陈骞率精锐部队紧随其后,作为主力攻击力量;另外派遣副将成倅带着几万兵马做诱饵,吸引敌方注意;还安排陈俊带上满载犒赏军士物资的车辆牲畜,在战场中央堆成小山,一旦敌军上钩,就丢弃财物制造混乱。

当日,诸葛诞指挥吴将朱异在左翼,文钦在右翼,见魏军阵营似乎松散无序,便大胆挥师猛进。不成想成倅假装败退,诸葛诞趁势追击,战场上突然间牛羊马驴满目皆是,吴兵眼见财物丰厚,纷纷争抢起来,斗志逐渐涣散。正在此时,只听一声震天炮响,石苞和州泰分别从左右两侧杀出,猝不及防的吴魏联军顿时大乱。紧接着,王基和陈骞率精锐部队猛烈冲击,使得诸葛诞大军溃败。司马昭亲自领兵接应,进一步扩大战果。败退的诸葛诞带着残兵逃回寿春城内,紧闭城门坚守不出。

此时,吴军已经撤退至安丰,魏国皇帝的御驾则停留在项城。钟会再次分析局势:“虽然诸葛诞这次吃了败仗,但寿春城内粮食储备仍相当充足,加上吴军在安丰形成掎角之势,如果我们四面包围强攻,敌人定会采取拖延战术坚守,若情况危急还会拼死抵抗;万一吴军趁机夹击,我们反而会陷入被动。不如改为三面围攻,故意留出南门一条大路让他们逃跑,等他们撤退时再进行追击,这样就能确保全胜。吴军远道而来,补给必然难以持久;我们只需派出轻骑兵尾随其后,不用硬碰硬也能使其自行崩溃。”

司马昭听罢,拍了拍钟会的肩膀,赞道:“你真是我的张良啊!”随后命令王基撤掉南门包围兵力,按新的计划行事。

却说吴国的部队驻扎在安丰,孙綝同志对着朱异就是一顿批评教育:“你看看你,一个寿春城都救不了,还想一口吃下整个中原?这次要是再打不赢,你就等着挨刀吧!”朱异听了心里苦啊,只好灰溜溜回到营地找队友们商量对策。于诠这时候挺身而出,慷慨激昂地说:“现在寿春的南门还没被围住,我愿意带一支部队从南门杀进去支援诸葛诞坚守城池。你在外面和魏军正面硬刚,我从城里杀出来,咱俩来个里应外合,肯定能把魏军打得落花流水。”

朱异一听,觉得这个方案可行,全怿、全端、文钦等人也都纷纷表示愿意进城一战。于是,他们带着一万精兵,跟随于诠从南门进入了寿春城。魏军那边没有接到进攻的命令,也不敢轻易出击,只能眼睁睁看着吴军进城,然后赶紧报告给了司马昭。司马昭听完情报,微微一笑:“这是打算内外夹攻我们呐。”于是他调兵遣将,对王基、陈骞说:“你们各自带五千兵马去切断朱异的后路,从后面给他来个突袭。”两人领命而去,待朱异正带队冲过来的时候,背后突然杀声震天,只见左边王基,右边陈骞,两路大军如同饿狼扑食般冲了过来。吴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大败而归。

朱异回去向孙綝汇报战绩,孙綝一听就火冒三丈:“你这个屡战屡败的家伙,我要你有何用?”说着就下令武士把朱异拖出去砍了。然后他又瞪向全端的儿子全祎,恶狠狠地说:“如果你们父子俩搞不定魏兵,就别回来见我!”说完,孙綝甩袖子回建业去了。

另一边,钟会对司马昭说:“既然孙綝已经撤退,而且城外也没有援军,我们可以正式开始围攻寿春了。”司马昭赞同这个计划,于是下令加强攻势。全祎无奈之下,面对强大的魏军压力,感觉进退无路,最终选择投降司马昭,并被封为了偏将军。全祎感激涕零,于是写了封家书给老爸全端和叔叔全怿,信中控诉孙綝无情无义,提议不如一起投降魏国,并把信射进了寿春城中。全怿收到侄子的信,考虑再三,便与全端一同带领数千人打开城门,出城投降了魏国。

被困在寿春城中的诸葛诞,此时心烦意乱,谋士蒋班、焦彝前来献策:“城中粮食短缺,士兵众多,这样下去无法持久坚守,不如集结吴、楚两地的兵力,与魏军进行决战。”谁知诸葛诞一听就炸毛了,怒吼道:“我想守城,你们却想出城决战,是不是有什么小心思?再敢说这样的话,小心我砍了你们!”

只见诸葛诞困守孤城,面对魏军的重重包围,内心焦急如焚。这晚,蒋、焦两位守城将领悲从中来,抬头望天,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看来诸葛诞大人这是要完蛋了!我们不如趁早投降,或许还能保全一条小命!”于是乎,就在二更时分,这对患难兄弟翻墙而出,投奔了魏军阵营,得到了司马昭的赏识与重用。

城内的勇士们虽然不乏斗志,但在这样的形势下,也不禁噤若寒蝉,不敢轻言抵抗。诸葛诞望着魏军在四周忙忙碌碌地筑起防洪土城,企图挡住可能的淮河水患,他原指望洪水能助他一臂之力,冲垮魏军防线,可惜从秋天一直等到冬天,天公不作美,愣是没有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淮河水位始终没有上涨。

城里的存粮眼看就要耗尽,文钦带着俩儿子文鸯、文虎在小城内苦苦支撑,看着士兵们一个个饿得无力作战,文钦无奈提议,不如放走城内的北方士兵,以减少粮食消耗。哪知诸葛诞一听这话,疑心大起,勃然大怒:“你这是想把我身边的力量削弱,然后背叛我吗?”话音未落,便下令要把文钦推出去斩首示众。

文鸯、文虎目睹父亲惨遭杀害,瞬间化悲愤为力量,挥舞短刀,犹如猛虎下山,连斩数十名士兵,接着飞身跃上城墙,再一跃而下,跨过护城河直奔魏军大营投降。司马昭心中对文鸯曾经单骑闯营逼退魏军之事耿耿于怀,本想借此机会将其斩首。关键时刻,谋士钟会劝说道:“罪责在于文钦,如今文钦已死,他这两个儿子也是走投无路才来投降,如果我们杀了投降的将领,岂不是让城内的人更加坚定抵抗的决心?”司马昭权衡之下,接受了钟会的建议,不仅没有杀文鸯、文虎,反而将他们请入帐内,好言安慰,赏赐宝马华服,任命他们为偏将军,并封为关内侯。

文鸯、文虎感激涕零,跪地拜谢,随即跨上战马,绕城高呼:“我们兄弟二人蒙大将军赦免罪过并赐予爵位,你们为何还不早早投降呢?”城内听到这些话的人纷纷议论开来:“连文鸯这样的司马家族仇人都能得到重用,我们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呢?”于是乎,越来越多的人有了投降的想法。

然而,诸葛诞闻讯后怒不可遏,他深知人心动摇的严重性,于是日夜亲自巡视城防,采取严酷手段,希望通过杀戮震慑人心,阻止更多人投降。然而,大势所趋,城池的命运似乎已然注定……

话说钟会敏锐察觉到寿春城内的军心已然动摇,急忙跑去找司马昭汇报:“老大,此刻正是攻城的最佳时机啊!”司马昭一听,高兴得不得了,立即鼓舞全军士气,四面八方的魏军如同潮水般汇聚,一同发起猛烈攻击。

这时,守将曾宣觉得大势已去,索性打开北门,迎接魏军进城。诸葛诞一看魏兵都已经入城,知道自己大势已去,慌忙带领手下数百人从城中的小路突围,可没想到刚跑到吊桥边上,就碰到了魏军猛将胡奋,胡奋手起刀落,干净利落地将诸葛诞斩于马下,其余数百人也被尽数俘虏。

另一边,王基率军直捣西门,遭遇了吴国的硬骨头于诠。王基大声吆喝让于诠投降,谁知于诠坚贞不屈,怒斥道:“我受命来救援,如今未能完成使命,怎可再投降他人?这是违背大义的事,我坚决不做!”说完,他毅然决然地丢掉头盔,高呼:“男儿生于世间,能在战场上英勇战死,实乃幸事!”他奋力搏杀三十多回合,尽管力竭马疲,仍然拼死抵抗,最终不幸被乱军所杀。后世有诗赞曰:“司马当年围寿春,无数降兵拜车尘。纵然东吴英雄辈出,又有谁能比于诠舍生忘死!”

司马昭成功进入寿春城后,下令将诸葛诞全家老小全部处决,并诛杀了其三族。之后,他让人将捉拿到的数百名诸葛诞旧部士兵带到面前,询问是否愿意投降。然而这群士兵异口同声,坚决表示愿意与诸葛诞共生死,绝不投降司马昭。司马昭勃然大怒,命令武士将他们全部绑到城外,逐个询问是否愿意投降,但依然没有一个人屈服。无奈之下,司马昭只能下令全部处决,直到最后一人,竟无一人投降。面对如此忠义之士,司马昭不禁深深地感叹,下令厚葬了这批将士。后人同样有诗赞叹他们的忠烈:“忠臣宁死不苟活,诸葛公麾下的勇士们,《薤露》悲歌犹未绝,你们的英魂堪比田横及其五百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