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三国演义搞笑版>第224章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下)

却说吴国大部分兵马投降了魏国,裴秀向司马昭献策道:“这些吴国兵将以及他们的家属都在东南的江、淮地区,如今要是留着他们,时间久了恐怕会生变故,不如全部活埋算了。”钟会反驳道:“不行不行,古代用兵的原则是以保全生命为上,只惩办首恶就行了。如果把他们都活埋,那就是太不仁义了。不如放他们返回江南,以此彰显我国的宽容大度。”司马昭点头称赞:“钟会你说得对,这才是高明的策略。”于是下令将所有投降的吴兵全都放回了本国。其中,唐咨因为害怕孙綝,也不敢回吴,也选择投降魏国,并得到了司马昭的重用,被安排在三河地区驻扎。淮南一带已被平定。正当魏军打算班师回朝之际,突然接到报告,说西蜀姜维正领兵攻打长城,意图切断他们的粮草供应。司马昭大惊失色,赶紧召集官员们商量对策。此时正值蜀汉延熙二十年,改元为景耀元年。姜维在汉中挑选了两名英勇的川将——蒋舒和傅佥,每天操练兵马,对他们非常赏识。得知淮南诸葛诞起兵讨伐司马昭,东吴孙綝也派兵支援,司马昭紧急调动了京师和地方的大军,连同魏太后和魏主一同出征。

姜维听闻这个消息,兴奋异常,立即上书后主刘禅,请求出兵伐魏。与此同时,中散大夫谯周听闻此事,叹息道:“近期朝廷沉迷酒色,过度宠信宦官黄皓,不顾国家大事,一心享乐;姜维屡次主张出兵,却不顾及将士们的辛劳,这样下去,国家危矣!”于是谯周撰写了一篇《仇国论》,寄给了姜维。姜维打开信一看,《仇国论》中写道:“有人问,历史上能以弱胜强的案例,其战略是什么?答曰:大国安定无患,常常骄慢;小国有忧患,常常思考如何改善。骄慢容易滋生祸乱,善于思考则带来安定,这是常理。因此,周文王注重修养民生,以少数兵力取得多数支持;越王勾践体恤民众,以弱势力量击败强敌。这就是他们的战略。有人又问:当年楚强汉弱,双方曾约定以鸿沟为界,但张良认为民心已定就难以撼动,最终率军追击项羽,终于消灭了项氏集团;难道一定要照搬周文王、勾践的做法吗?答曰:商周交替时期,王侯世代尊贵,君臣关系稳固。那时即使有汉高祖刘邦,也无法仅凭一把剑夺取天下。到了秦朝废除诸侯设立郡县之后,百姓疲惫不堪,天下分崩离析,于是英雄豪杰纷纷争夺天下。如今我们与魏国,都已经经历了王朝更替,既非秦末动荡不安的时代,实际上存在类似战国七雄并立的态势。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文王的做法,却很难复制汉祖的成功。只有时机成熟才能行动,经过精密策划才能发动战争,所以商汤、周武王的军队往往一战而胜,正是因为重视人民的付出并且审时度势。如果一味穷兵黩武,一旦遭遇不幸,即便是智者也无法挽回败局。”

姜维读完这篇文章后,勃然大怒:“这都是些迂腐儒生的言论!”说着把文章扔在地上,随即带领川军直指中原,向傅佥询问:“依你看来,我们应该从何处进军?”傅佥答道:“魏军的粮草主要囤积在长城一带,我们现在可以直接取道骆谷,翻过沈岭,直达长城,先烧毁他们的粮草,然后再直捣秦川,那么中原之地很快就能收入囊中。”姜维听罢拍手称好:“你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于是,姜维率军径直奔赴骆谷,穿越沈岭,直扑长城而来。

话说长城镇守将军司马望,这哥们儿可是司马昭的族兄,手握重权。城里粮草堆积如山,但人马却不多。这天,他听说蜀兵杀过来了,赶紧带着王真和李鹏两位将军,跑到离城二十里外的地方扎营。

第二天,蜀兵气势汹汹地来了,司马望带着两位将军出阵应战。姜维骑着马出来,指着司马望说:“现在司马昭把皇帝都给软禁了,你们这是学李傕、郭汜呢?我今天是代表朝廷来问罪的,你们要是不早点投降,我们就把你们全家都杀了!”

司马望一听,气得大喊:“你们这些人太没礼貌了,老是侵犯我们的领地,赶快给我滚回去!”姜维说:“你再冥顽不灵,就让你尝尝我的厉害!”

话音未落,司马望背后突然冲出一员大将,正是王真。他挺枪跃马,冲向蜀军。蜀军那边,傅佥也迎了上去。两人交手不到十回合,傅佥故意卖了个破绽,王真一枪刺来,傅佥却侧身躲过,反过来把王真给活捉了。

李鹏见状大怒,挥刀策马前来救援。傅佥却故意放慢动作,等李鹏靠近了,猛地一枪把王真扔到他身上。李鹏措手不及,一刀砍下去却砍了个空,再一看手里的人已经没了。他正要追上去,傅佥却回身一枪把他打翻在地,眼珠子都飞出来了,死得不能再死了。

王真也很快被蜀军乱枪刺死。姜维趁机率军大举进攻。司马望一看情况不妙,赶紧弃寨入城,紧闭城门不出。姜维下令:“士兵们今天先歇息一晚,养足精神。明天再来攻城。”

第二天一大早,蜀军又气势汹汹地来了。他们用火箭炮猛轰城池,城上的草屋瞬间被点燃,魏军士兵们自乱阵脚。姜维又让人搬来干柴堆在城下,然后一起点火。烈焰冲天而起,眼看城池就要陷落了。魏兵们在城里哭爹喊娘,声音响彻四野。

正当姜维率领蜀军猛烈攻打魏军之际,身后突然响起震耳欲聋的呐喊声,回头一看,只见魏军旌旗飘扬,气势汹汹地压了过来。姜维果断下令后队变前队,自己则立于帅旗之下,静待敌军的到来。魏军阵营中跃出一位年轻小将,全身装备精良,手持长枪,骑着骏马威风凛凛地冲出阵前,大约二十岁上下,面白如玉,红唇皓齿,高声大喝:“你可认得邓将军吗?!”姜维心中暗忖:“这必定是邓艾无疑了。”于是他也挥舞长枪,催马向前迎战。两人精神抖擞,激战了三四十回合,仍旧不分胜负。这位小将的枪法滴水不漏,招招紧逼。

姜维心头盘算:“若不用计策,只怕难以取胜。”于是拨马转向左侧山路疾驰而去。那小将紧追不舍,姜维临时收起长枪,暗中取出雕弓搭上羽箭,准备射向小将。小将警觉异常,见弓弦震动,立刻俯身前倾避开箭矢。姜维回头再看时,小将已经逼近,挺枪刺来,姜维侧身闪过,竟借势夹住了对方的枪。小将无奈丢弃长枪,急忙逃回本阵。姜维不禁惋惜叹道:“真是可惜了!”再次催马追赶,直追至魏军阵门前,另一员将领提刀而出,怒斥道:“姜维,你休想伤我儿性命,邓艾在此!”姜维听后大惊失色,原来这位小将是邓艾的儿子邓忠。姜维心中暗赞邓忠武艺高强,但考虑到马力疲惫,不便继续战斗,便虚晃一枪,对邓艾说:“今日见识了你父子二人的风采,咱们各自收兵,明日再决胜负。”邓艾眼看战场形势不利于己,也勒住马缰回应:“既然如此,双方都先撤兵,偷偷摸摸算计的可不是真英雄。”于是两军均有序撤退。

邓艾选择在渭水岸边扎下营寨,而姜维则利用地形优势,在两座山之间设立营地。邓艾仔细观察了蜀军的布阵情况后,修书一封给司马望,提醒道:“我等万万不可急于求战,应坚守阵地,等待关中援军抵达。届时,蜀军粮草耗尽,我军三面包围,定能取得胜利。现派我长子邓忠前来助阵守城。”

正当姜维一边派人火急火燎地向司马昭那里求援,另一边也没闲着,他亲自送挑战书给邓艾,约定了决战日期。邓艾呢,表面上答应得好好的,但到了约定当天,天还没亮姜维就让全体士兵起床做饭,打算吃过早饭排好阵势等邓艾出来较量。谁知邓艾那边却是旗帜不展、鼓声不鸣,静悄悄得就像一座空营,搞得姜维愣是从早晨等到晚上,连个人影都没见着。

第二天,姜维再次派人送战书过去,并指责邓艾爽约。邓艾倒好,不仅没生气,反而热情地款待了使者,给出的答复是:“哎呀,不好意思,我身体有点小恙,耽误了对决的时间,明天一定按时赴约。”可姜维再次带兵上门的时候,邓艾还是按兵不动,如此这般,连续五六天都是同样的套路。

这时,副将傅佥提醒姜维:“这里面肯定有诈,咱们得小心提防啊!”姜维则分析道:“我看他是想拖延时间,等关中的援军到了,再从三面包围我们。这样,我这就派人送信给东吴的孙綝,请求他一起夹击邓艾。”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前方侦察兵传来最新情报:“大事不好,司马昭已经率兵攻克寿春,消灭了诸葛诞,东吴的军队也都投降了。现在司马昭正准备收兵回洛阳,估计很快就要派兵来支援长城一线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姜维闻讯大惊失色:“唉,这次北伐怕是要再次泡汤了,看来得考虑暂时撤退了。”

就这样,姜维原本雄心壮志的第五次北伐眼看又要面临挫折,接下来他会如何应对并安排撤军,且听后续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