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穿越重生>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完结】>第一百八十九章 佞臣 ...

  秋后处斩,现在已经是初秋了。

  卫玉被这么判,显然表明了姜卓的态度,也只是姜卓对付卫国公府的第一步。

  竺年觉得,主要是因为昨天他们从御书房里出来后,翁婿两个谈崩了。

  “老头子都这把年纪了,苟一苟就苟一苟嘛。给自己女婿打工又不丢人,将来不还有外孙可以盼嘛。”

  尉迟兰把他手上的话本拿走,反问:“他真有外孙可以盼?”

  竺年愣了一下,倒抽了一口冷气:“你的意思是,这是父皇留给老六的……功课?”

  所有皇帝都忌讳外戚干政。

  很多时候,外戚势力过于庞大,并不是一件好事。

  皇帝需要做的,大部分时候是平衡各方势力。若是外戚能够为皇帝所用,还能少一点猜忌,但外戚总是容易脱缰,最后尾大不掉,给帝国更名改姓的事情,发生过也不是一次两次。

  他现在对姜国的势力分布已经有了一些了解。

  以他目前粗浅的了解,姜卓之所以倾举国之力南下,很大程度上是被诸如卫家这样的大世家给逼的。

  姜国没有南下之前,就幅员辽阔。虽然气候相对寒冷,但也只是相对。

  土地平坦,降水没有南方那么多,但也不缺。

  农耕、牧场都是大片大片的。自然禀赋让出身南地多山地区的竺年羡慕哭。

  这样优越的环境,让姜国得以养出一支十万计的铁骑。若非有蒙山天堑阻隔,什么月啊玢啊,统统没有他们的事儿,早就被姜给灭了。

  但这只是明面上的。

  强悍的武力并不全都听命于姜国的皇帝,主要来自于各地分封的“诸侯”。

  那些世家大族,无一不占据着大片广袤肥沃的土地,自然也养着数量惊人的军队。就像茅家,虽然爵位不算特别高,但一个家族就能有几十万的军队,其中还有相当部分的精锐,骑兵的数量更是惊人。

  这些家族势力不断扩张,代表着皇权不断被挤压。

  到了姜卓这一代,皇帝能够支配的土地资源已经相当有限。如果他再不做出改变,那么他的继任者要不了三代,就人被这些世家大族形成的锁链彻底扼死。

  他暂时没法去动现有的蛋糕,就想方设法从邻居家抢一块蛋糕来。

  为此,他娶了卫国公的女儿卫皇后。

  卫家,身为国公,而且是根基深厚的大家族,底蕴比茅家要深厚得多。

  有了卫家出头,其他世家大族自然跟上。

  常年身居高位,对他们来说,南方的大月就是隔着透明玻璃的肥肉。他们需要做的,只是把玻璃敲碎掉。

  反正冲锋陷阵,死的不是他们这些上位者。再有就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家族庞杂,是时候去掉冗余了。

  拥有大月北地的资源,家族的损失很快就能弥补上。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攻打大月耗费的资源远超他们的想象,一直到最后变得骑虎难下。

  现在大月北地吞并了下来,但是自家的根基也损耗极大。

  这对姜卓反而是一个利好消息,他这时候扩张皇权,受到的阻力要小很多。

  当然,他其实不想现在就动手,毕竟世家大族损失大,他的损失也很大,需要时间来恢复。

  可如果卫家以为姜卓的一再忍让庇护,姜卓怕了卫家,甚至卫家觉得凭借着自己的家底能够和姜卓叫板,那卫家就真的是活腻歪了。

  说白了,姜卓不止姜戈一个儿子。

  七岁的小孩儿再怎么聪明,也没有表现出特意之处。姜卓完全可以再生。卫皇后哪怕没有被废,她也死了。姜卓完全可以再立皇后。

  “嗯……卫家如果安分,认真辅助姜戈上位,并且一直谨守自己的角色,那也不至于……呵,他们家不像是愿意屈居人下的。想想卫玉院子里挖出来的那些棺材,他想做什么?他想做皇帝!”凭卫玉那种货色,他也敢想,他也配!

  尉迟兰越想越气,伸手摸了摸竺年已经看不出伤口的手,又摸了摸同样看不出伤口的肚子:“放心好了,哥一定给你个公道。”

  “嗯?”竺年已经有些困了,听他这么说,有些紧张,“别提前暴露。”

  他知道尉迟兰做了很多事情,在北方已经发展了一些势力,但这是留待将来给野爹背后捅刀子用的,得先藏好。

  尉迟兰半天没说话,被竺年怼了怼腰眼,才慢吞吞说道:“放心,我不自己动手,稍微花点钱。”

  提到这个,尉迟兰也没有了旖旎的心思,把自家胖狸奴抱紧了,睡前还摸了摸肚皮上的软肉,心想:现在胖狸奴真的胖了。

  两人第二天醒来,没有再去管卫家和姜卓怎么斗法,着手准备银城方面的事情。

  竺年也不坐轮椅了,主要是去工部和户部,把银城那边该处理的公文都处理了一遍。

  中午还和姜小叔叔一起吃了个午饭。

  姜崇觉得竺年的伙食一定很好,坚持把自己的和竺年的换了换,结果偌大的食盒打开全是清汤寡水:“你怎么吃这么清淡?”

  竺年乐滋滋地吃着大块的糖醋里脊:“病号饭,不就这样嘛。小叔叔,您家厨子手艺真不错。”

  “还行吧。”姜崇瞧他吃得香,“像个小老鼠似的。”

  等吃完饭,姜崇看竺年忙了一会儿,就收拾东西准备走,问:“去哪儿?”

  竺年说道:“去吏部。银城那边要立个新县,衙门设置方面我去看看。”

  姜崇摆了摆手:“去吧。哦,对了,你婶婶说,让你们俩晚上到家来吃饭。”

  “哦。”

  在外面准备进来和姜崇汇报工作的官员,听着两人的话,心底一阵咋舌。

  要不是知道这两人的底细,还以为他们是亲叔侄呢。

  又想到卫国公的那档子事儿,暗想着人家亲翁婿都要闹翻了。

  竺年现在到哪个衙门,都畅行无阻,不是尚书就是侍郎直接接待。实在是这位王爷太能搞事,以前只是弄下去尚书、侍郎,现在连国公和皇后都要弄下马了,实在得罪不起。

  竺年办事顺利,尉迟兰在兵部也很顺利,不意外地看到银城那边准备建设水军营地的消息,提了一嘴反对意见,还像模像样写了个折子,说是银湖冬天寒冷,不利于水军训练。

  折子刚写完就被直接送去给了姜卓,姜卓:“除了银城,还有其它更加合适的地方吗?”

  北地河网交织,但大江大河很少。数得出的就一条常水,一条沃水。

  常水在原来姜、月交界,国境内的一段水流湍急,什么船都没法走,总不见得到别国去训练水军。

  沃水是不小,但作为楚江支流,各方面条件和楚江并不能比。河道也不足以作为水军训练使用。

  丹州倒是水面开阔,可是水深有限,水底环境复杂,完全是一片沼泽,说是归姜管,但受到南王府的影响更大。

  看看前朝大月,就明白北地适合建立水军的地方十分有限,无非一个江州、一个东萍府。现在这两个地方都不归姜国管,只能另觅出路。

  银湖,至少水面足够大。

  竺年不去管自个儿野爹,晚上和尉迟兰一起去小叔叔家蹭了一顿好的。

  在座除了姜崇一家之外,还有姜崇的岳父金武侯。

  这位侯爷被竺年收拾过后,倒是知道进退,现在不说夹着尾巴做人,也变得行事低调。在一众南下的权贵中,这位住在京县的侯爷不争不抢,整顿了家中的旁支豪奴,小日子倒是愈发滋润起来,连面相都瞧着慈祥了。

  大户人家的规矩,礼物都得多准备一些。

  哪怕是家宴,他们带来的礼也也不少。

  只是给姜崇一家人的,明显是精挑细选,连给孩子们的玩具都每个不重样。送给金武侯的礼物,尽管贵重,但没那么贴心。

  金武侯是半点不介意,哈哈笑道:“老头子来看一趟女儿,倒是占了王爷的便宜。”

  竺年行了个晚辈礼:“您说的哪里话,叫我嬉年就好啦。”

  金武侯还真不是刻意来蹲竺年的。嘴上不说,他心里头对这位还是有点害怕的。

  他今天就是进城遛弯,顺带看看女儿和外孙、外孙女,看到家里在准备晚宴,多嘴问了一句,才被留下了。

  下午听到女儿那一句“又不是外人”,心中的惊讶到现在都还没平复下去。

  不过能和竺年交好,他倒是不反对。

  反正他家也没什么远大志向,做个富家翁挺好的。不说别的,自从家人学了竺年那套管账的方法,家里的银钱就多了起来。

  什么东西比钱更实在?

  一顿饭,不说能让竺年吃香喝辣,到底比病号饭要强得多。就是其他人都喝酒跳舞,他没法跟着去扭一扭。

  做戏做全套嘛。

  吃过晚饭,第二天一早他就去了梨园精舍,陪太后娘娘一起打养生拳。

  太后笑道:“你倒是来得早。”

  “奶奶不嫌我就好。”他接过宫人递过来的手巾,先递给太后,再自己擦了擦汗,随口问道,“弟弟妹妹们呢?”

  宫人笑道:“还睡着呢。”

  “唔。年纪小,是该多睡会儿,少睡长不高。”竺年擦完汗,就扶了一下太后的手,“奶奶,趁他们不在,咱们偷偷去外面吃好吃的?我来的时候,看到有人在卖豆花。”

  太后笑得不行:“瞧你,还是个王爷呢,一碗豆花就好吃的了?走吧走吧,奶奶给你买好吃的。”

  “唉!”

  两人脚步轻快,身后跟着一个四十来岁的宫人,很快就出了门。

  站在花树中的四公主看着,啐了一口:“佞臣!”

  跟在她身后的宫人小声劝道:“公主姓姜,是贵人,何必与那等人计较。他能哄太后欢喜,不过是个玩意儿。”

  四公主哼了一声,扭头回屋去了。

  过了一会儿,太后和竺年回来了,又留了中午饭,竺年才走。

  竺年也没走远,把整个梨园地界转了一圈。

  在这里的官吏知道他来了,纷纷过来拜见,哪怕没什么事情,都要见一见。

  竺年觉得这些人怎么看自己的态度热情了许多,还带着点敬畏,要说因为卫家的事情,觉得不太像。他一时想不明白,就没再去想,赶着关城门前回了城。

  尉迟兰早就守在门口等他了:“怎么回来这么晚?哪儿耽搁了?”

  “茶社那儿,有人下了订单要买画舫,稍微改了几笔图样。”他一边往屋里走,一边问,“我瞧茶社最近游湖的人挺多,你那群文友约好时间了没?”

  “差不多定下了,打算后天一早出发,在京县荷花池那儿订了庄子住一晚再回来。”

  “荷花池是哪儿?”

  “就是你那个野湖。那儿不是有一片野荷花嘛。”

  “啊!”竺年点了一下头,“有鲜莲子带点回来,做三白汤喝。”

  竺年没跟尉迟兰一起去,等尉迟兰回来果然带了不少鲜莲子,他也做了三白汤,然后就被野爹给截了胡。

  竺年:“……宫里头还能少您一碗汤?”

  姜卓穿着一身常服,坐在内院的书房里,喝完把碗往边几上一放,感觉浑身舒坦:“逆子!你瞧瞧你,回来这许多天,去你小叔叔家吃了饭,去你奶奶那儿也吃了饭,怎么就没想到跟朕吃个饭?”

  “噫!您不是忙着呢嘛!”竺年抬脚就要往外走,“您今天有空,我亲自下厨给您做一顿,想吃啥?”

  姜卓倒没什么特别想吃的:“走,去厨房看看有什么。”

  结果刚走到半道,姜卓就觉得热得不行,把义子打发去厨房,自己又折回了书房,瞧了瞧满架子的话本,找伺候竺年的长随问了几句,没一会儿感觉眼皮子沉重,在书房的榻上睡着了。

  长随去外间叫了一声张茂实,又去搬了没用过的凉被进来。两人轻手轻脚服侍姜卓睡下。

  两人走到外间,张随搬了个椅子让张茂实坐下,又给倒了茶。

  张茂实感慨了一句:“陛下已经好些天没睡好觉了。”自从卫皇后出事,陛下就没怎么好好休息过,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一直到半夜才去休息。睡也睡不踏实。

  长随对内间拱了拱手:“陛下勤政,是万民之福。”

  张茂实不好再多说,瞧了瞧现在坐得这个角落,书桌书架椅子茶具话本点心应有尽有:“你平时就坐这儿?”

  “是。”长随笑得有点不好意思,“原先就一个小凳子,这些都是后来慢慢添的。”

  “倒是舒坦。”张茂实也是最近两年岁数大了,在御书房伺候姜卓的时候,能有个凳子坐着。

  哪怕立场不同,张茂实也不得不说一句,竺年待人要比他见过的其他贵人好得多。

  张茂实是长随的直属上司。

  长随摸不准这位大太监的想法,只能笑着作陪,一边把这几天还没交上去的记录递了过去。

  原先他觉得伺候竺年,和发配边疆没什么区别,时间久了就知道了,这小日子可比原先当御林军舒坦多了。

  竺年一顿饭认认真真做了一个多时辰,做完过来一看:“好家伙,躲懒呢?”

  他只探头朝里面看了一眼,嘀咕的声音很小,对张茂实说道:“让父皇再睡一会儿,张公公先去吃饭?”

  张茂实拱了拱手:“那就谢谢王爷了。”

  “您跟我客气什么?”

  等他们所有人都轮流吃完了饭,眼看着午时都过了一会儿,竺年才去叫醒姜卓。

  姜卓睡得有些迷糊,还以为是张茂实在叫他,伸着手伸着脚,让穿了外衣,等脚上套了鞋子觉得脚感不对,低头看到一双拖鞋,才发现不对:“糕儿?”

  竺年把另外一只拖鞋给他穿上:“起来啦,再睡晚上要睡不着觉啦。家里穿拖鞋舒服点,等出门再换鞋子。”

  姜卓站起来,跟着走了两步,等竺年把手巾拧干了递过来,才接过来自己擦了脸。

  等他坐下和众人一起吃起了凉皮,才惊觉:“你忙活这么久,就给朕吃这个?”

  竺年看他两碗吃空了才说这话,比他还大声:“我忙了一上午,结果您躺平了!我不叫您,您还起不来呢!”

  姜卓老脸一红,吃完就把人叫到书房,摆出老爹的架势:“来,跟朕说说官学,还有你说的书院的事情。”

  怎么样利用寒门,去和高门斗法,南王府的经验比姜国要丰富得多。

  沃州官学,是他开的一个口子。这个口子能够发展成什么样,甚至能不能够真正发展起来,对高门形成权利挤压,三五年内是看不出什么效果来的。

  他倒是对竺年后来递上来的折子很感兴趣。

  折子是竺年写了用火漆封好,交给姜崇直接带给他,中间一个人的手都没经过。

  这折子里的内容,大胆到他连自己的胞弟都不敢告诉。

  “儿臣就是想,很多致仕的大学问家,就此退隐着实可惜。不如让他们发挥一下余热,教育子弟,也是为国做贡献。”

  “别跟朕扯这些。”姜卓此刻双目有神,紧盯着竺年,“你在折子上说,建立书院,收各家之有为弟子,集中教授为官之道。然后呢?招平民子弟吗?”

  “我可没说。”竺年的折子搞得神神秘秘的,但折子上的内容讲真没怎么出格,至于怎么理解那是姜卓自己的事情,“我就是怕被人误会,才让小叔叔转交的。您看上次我在户部的那事儿,说是送来的还是一些精英,结果都是些……咳,有可能他们脑子不笨,就是没学过相关专业的学问。我就想着,把各家将来要做官的子弟集中起来,统一提前培养一下,不只是怎么写公文之类的,在真正做官之前,根据他们的专长分别培养,之后再送到京城各个衙门历练一阵。以宴瑞这样的水平,也耽误不了一两年。等将来上手做官,也不至于太慌张。”

  姜卓的手指敲了两下桌面:“既然如此,反正你和尉迟兰在银城也没事做,等到明年开春给朕编一套教材出来。”

  “嘶——什么叫没事做!”竺年跳脚,“您不能就尽使唤我一个!”

  果然是心黑黑,黑一起的皇帝。他就知道姜卓懂他的意思,但是教材这种关键点,怎么会让他编?

  他一边装模作样,一边和姜卓讨论教材的细节,果然他需要负责编纂的主要是侧重工部和户部,另外还包括一部分吏部的相关的技术性的内容。至于其中思想教化的方面,他相信姜卓肯定有更好的人选,说不定都已经开始编起来了。

  竺年趁着姜卓在,就把教材大纲先大致敲定下来。

  等到了晚上,他又做了一顿还算丰盛的饭。

  姜卓胃口大开,临走被竺年送了好几坛子酸萝卜酸黄瓜:“苦夏嘛,吃点酸辣开胃的。我过两天就去银城啦,父皇要是想我了,就来家里住两天,反正离得近。”

  姜卓笑骂了他几句,倒是没有明确拒绝。

  竺年的内院表面瞧着简单,其实内里处处考究。

  宫里头倒是照着他这个内院的样式,也打造了一个小殿,但那是太后的居所。他哪怕是皇帝,哪怕太后现在不住,也不能还去睡在太后宫里头,不像样。

  宫中冬日里有各种取暖设施,倒是不会冷,但夏日里只能放冰盆。

  宫中不至于缺冰,但冰盆哪有这种这种全屋凉的舒爽。

  竺年一直把姜卓送到大门外:“我这次去银城,应该正好葡萄熟了。也不知道收成怎么样,要是好的话,我试试自己酿一些,到时候您可别嫌弃。”

  姜卓听着,愈发舍不得竺年离开,回宫的路上还想跟张茂实说竺年给自己穿拖鞋的事情,话到嘴边却转了个弯:“糕儿中午做了什么?”

  张茂实报了一长串菜名:“嬉王是真讲究。听他说尉迟先生也是苦夏,家里解暑的东西都是常备。”说着,他拿了厚厚一本装订好的菜谱,“这都是嬉王抄的。”

  姜卓拿过来翻了翻,视线没落在纸上:“小子真不错,就是心眼太多,太坏。”

  书院,招的哪怕都是世家子弟,经过短则两三年,长则七八年的培养,学着他着意编写的教材,再由他信任的大家来刻意引导,将来就能收获一批又一批的忠君之士。

  这样,他们出身如何,就不需要再拘泥。

  但是这样一来,短时间内他们不能快速交接权利,让年轻一辈起来接班,从而有余力去攻打南王府以及周边。

  南王府在前两年的战争中损失不大,正巧也需要时间来培养一支可用于北伐的骑兵。

  竺年此计这是阳谋,他偏偏无法拒绝。

  作者有话要说:  糕儿:我,年糕,白哒!

  糕儿︿( ̄︶ ̄)︿:实心的,全白哒!

  先生(~ ̄▽ ̄)~:胡说,明明是芝麻馅儿哒。

  糕儿 ( ̄ω ̄):你才胡说!

  先生o(* ̄︶ ̄*)o:我塞进去哒~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