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穿越重生>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完结】>第一百九十章 医馆与书院 ...

  竺年以为自己到离京前,都不会发生什么大事情了。

  万万没想到的是,当天姜卓回宫之后,就接连下了两道命令——卫皇后降等为妃;卫国公府降等为侯府,并降等袭爵。

  “嗨呀。”竺年听到这消息的时候,手上的话本都掉了,突然问了一句,“老六哭鼻子了?”

  来通报这消息的小张公公下意识回答:“没有,六皇子又不是您……咳,奴不知,还没见过六皇子呢。”

  竺年当没听见,刚想说什么,突然听到外头有人通报:“王爷,小石大夫求见。”

  “是石大夫的高足?快请进来。”竺年琢磨着老御医的徒弟能有什么事情找自己。

  说是小石大夫,其实来了两位,论年纪应该叫中石大夫和小石大夫。

  这两位,一位中石大夫是石大夫的亲儿子,小石大夫是石大夫捡来的养子。

  王府不比桃花坞,两位石大夫一路被人带到内院,只觉得道路悠长,庭院深深,等到进了带温控系统的内院,再看着漂亮的琉璃窗,被小张公公提醒才倏然回神。

  中石大夫说了几遍惭愧,才说明来意:“草民来求见王爷,是想厚着脸皮谋份差使。”

  竺年大概明白,又有些想不明白:“二位是想在我身边做事?”

  中石大夫说道:“我师兄弟二人,是想在银城开个医馆。”

  “啊。”这可比他想象中要好得多,但丑话还得说在前头,“银城冬季漫长,条件和京城、沃州都不能比。附近没有小商贩,土地也贫瘠。我建议两位还是先跟我去一趟银城,住上几天,再考虑医馆的事情。”

  两位石大夫对视一眼,虽然觉得自己的信心很足,准备也很充分,但竺年的提议不无道理,就答应下来,约定了出发的时间。

  竺年亲自把两人送出去,知道两人是走路来的,特意叫自己家中准备了马车送他们。

  小石大夫见竺年对他们如此看重,显然是有诚意邀请他们去银城开医馆的,只是怕他们受不得银城的条件艰苦,才那样说。他们内心愈发觉得竺年的诚意。

  马车把他们一路送回了家,临走车夫又拿了两盒点心给他们。

  两位石大夫谢过之后受了,等回屋打开才发现,一个由八个盘子拼起来的梅花攒盘,六片花瓣里摆的是各色点心,中间的阴阳鱼盘子里摆的却是一个金莲蓬和一朵银莲花。

  当然两只盘子都不大,两样金银饰品只能说精巧,不能说有多大。

  但不提金银本身代表的价值,就看它们被打造成栩栩如生的样子,就价值不菲。

  等过了两日,两位小石大夫果然如约而至。

  姜卓竟然也不请自来,没有穿什么郑重的朝服,反而是穿着一身常服,站在码头上像个老父亲一般给儿子送行,反复叮嘱了许多话。

  旁人看得又惊又怕,全都低了头不敢多说什么。

  等姜卓的车马离开,竺年的船队出发,一直大气都不敢喘一下的百姓和码头上的人们才议论起来。

  声音太多太杂乱,以至于变成“轰”地一声。

  等一会儿声音恢复过来,就能一个高频出现的词——龙。

  什么黑龙、孽龙、降雨、火龙……让人怀疑沃州有个龙窝。

  这些竺年当然都不知道,这回他没有脱离大部队行动,坐得倒还是自己的画舫。

  船上三天时间没有什么事情干,就老老实实写教材。

  尉迟兰看天色暗了,就把他提溜出船舱,往他手里塞了一根钓竿:“我给你布置功课,你都没这么认真过。”

  “这不是可以跟你撒娇耍赖嘛。”竺年没先抛竿,而是先检查了一下鱼饵,打了个窝。

  船已经靠岸停了下来,停靠在一起的船上人声相互传递,和他们一样钓鱼的人也不少。也不管能不能钓上什么,船上无趣,至少能解解闷。

  厨房大都刚开始做饭,有人直接跑到岸上去。

  画舫不大,哪怕竺年背对坐着,只要一转头,就能看到岸上有一个小小的广场。

  地面平整,铺了一些碎石,搭了几个简易的棚子,卖的东西很杂。

  竺年船上的厨子也带着人去了一趟,回来买了一筐蛋,五颜六色大大小小,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蛋。

  竺年看过之后,又让厨子跑了一趟,等第二天再启程的时候,船上就多了一群鸡鸭鹅。

  画舫太小了,不好放,就放在一条大船上。

  竺年也跟了上去,围着这些花里胡哨的转圈,嘀嘀咕咕:“啥都不行,就先养鸡叭……养鸡。”

  尉迟兰不知道这有什么好看的,还皱眉:“有鸡瘟的话,一死一大片。”

  “我知道,就养几只咱们自家吃的。”不过这个鸡好瘦啊。

  他伸手捧起一只鸡,拢了拢,感觉还不够自己一顿饭。

  大船上有知道的,大着胆子过来说道:“这种鸡个头小,会飞,很凶。有人家养了这种鸡斗……护院用的,蛇虫鼠蚁一叨一个准。”

  昨天停船的地方,也不知道哪里出来的斗鸡的习气。哪怕官府明令禁止,依旧屡禁不止。更有甚者在鸡爪上绑了小刀片,因此伤人致死的例子也多。

  也不知道怎么就被他们王爷买到了。

  竺年听到能叨蛇虫鼠蚁,觉得这鸡看着顺眼很多:“先试试,应该养到南地去。南地蛇虫鼠蚁多啊。”

  这时候围过来的人变多,有些人不以为然:“哪儿的蛇虫鼠蚁不都差不多嘛。顶多就是潮湿的地方更多一点。”

  竺年就给他们比划了一下南地虫子的大小,又觉得手上的鸡太小了,重新放了回去:“你这么小只,大点的虫子都能把你给吃了。”

  “不、不至于。”

  被抓起来又放下、没有经过什么斗鸡训练的小母鸡:“咕?”

  船队很快就到了银城。

  一些杂事都有人处理,竺年就简单了解了一下他离开的这几个月工程的进度,等开完会出来,天都已经暗下来了:“怎么黑得这么早?”

  风一吹,感觉还有点凉。

  长随跟着他回家:“城里房子多了好多。”

  天色暗沉,也看不出什么来,竺年溜溜达达回了家,院子里像是没人离开过一样。

  有人用竹竿搭了个简易的架子,挂了几盏琉璃灯。

  灯下摆着几张八仙桌,上面已经摆好了碗筷和凉菜。

  厨房那儿传出人们的喧哗声和炒菜切菜的声音。

  竺年走过去一看:“你们还在外面搭了行灶啊?”

  厨子炒菜大开大合:“王爷回来啦!这个锅烧起来痛快!”

  “马上就能吃饭了!”

  “兄弟们,准备开饭了!”

  “我去叫上小石大夫!”

  两位小石大夫刚来,院子里住不下,另外安排了屋子,很快被人叫了来,手上还拿着一支笔。

  叫人的直接把人拉到竺年跟前,告状:“王爷,您看小石大夫,这么舟车劳顿的也不休息。我去的时候,他竟然在写店招。”

  竺年还没回答,长随就笑骂:“王爷也没休息,就你知道休息!”说完就带着两位小石大夫去洗手洗脸,“不着急。两位今天晚上好好睡一觉,明天吃过早饭,我带两位在城里好好转转。”

  竺年也是一样的意思:“不着急这一两天。”又让长随收拾点暖和厚实的衣服被褥送去,“来前没想到这边天已经有些凉了。晚上被子多盖着。坊门口有值房,有什么缺的尽管跟他们说。”

  小石大夫们赶紧表示马上就可以开医馆,却还是被竺年否了,让他们先待上十天适应一下再说:“你们要是怕闲着没事做,不妨配一些治冻疮的药膏。咱这儿大蛇不多,没什么蛇油。”

  小石大夫一听立刻说道:“我们有别的治冻疮的方子,等看看周围什么药材采购更方便。蛇油效果好,丹州那边现在有卖蛇油的,就是数量不多,还贵。”

  一提起丹州,竺年眼前一亮:“那里确实适合养蛇,蛇都好胖。”

  尉迟兰纠正他:“没有都很胖,是被你抓的那几条胖。”

  “这边的蛇就不太行,太小啦,肉都没多少,别说油了。”竺年吃完饭,还是觉得丹州养蛇真的好,自己当年就没想到这个点子,也不知道现在是谁搞出来的。

  尉迟兰看他吃完了就在凉棚底下一躺,把人拉起来散步消食:“南地不也有很多蛇吗?就没有大蛇?”

  “唔,有的。”竺年提起来的表情一下子变得不太自然,“大蛇是很多的。尤其是山里头,丈长的蛇也不少见。花花绿绿的,有些还会追着人咬,可凶啦,还毒。”

  丹州的大蛇比较和善,无毒蛇居多。毒蛇一般个头不大。

  长随听着,下意识琢磨要是将来哪一天打到南地去,他们是不是有办法对付那些花花绿绿追着人咬的毒蛇。

  晚上散步的人不少。

  现在晚上天气凉爽,初春种的树现在叶子都长得很像那么一回事了。

  正说着,就看到一条圆圆长长的小动物蹿出来,下一瞬就听到一声“吱”,然后就看到那小动物叼着一只小老鼠,大摇大摆从他们面前走过。

  “咱们这儿都有黄鼠狼了?”他们刚来的时候,这里就是一片石头滩,土地贫瘠,长几根野草都稀疏。

  “有。听说是有来的船上,有人养了一窝,跑下来几只小的。也有说是混在屯里送菜的车上过来的。还有说是本地就有的,只是以前没看到。反正这小东西只要不招惹它,就没事。不然放屁那味儿真受不了。”

  尉迟兰的注意力在别的地方上:“那小老鼠还没汤圆大。”

  竺年问他:“想吃汤圆了?明天咱们做汤圆吃?”

  “不等过节再吃吗?”

  “反正有材料,想吃就吃呗。”家里有个先生就喜欢吃这种糯叽叽的东西,家里常备糯米和糯米粉。正好现在存的还是去年的旧米,新米还没送来,先消耗掉了再说。竺年笑他,“天气一凉快就活过来了?”前些日子在沃州和京城,饭也吃不下多少,脾气还火爆得很。

  尉迟兰不觉得自己前两个月有什么问题,倒是想起来那些菹菜:“明早多切点菹菜吃,吃完我去看看哪里合适设个书院。”

  “你要在这儿设书院?”按照书院的标准,招收的学生可不是教人算术识字的,而是系统性教做官的。银城就一个工地,能有生源吗?

  “嗯,随便招几个学生,试着教一教。”尉迟兰心里头已经有了想法。

  等竺年开始忙活起码头、运河、银湖渔港和小城的事情,尉迟兰就开始忙活起他的书院,顺便带着两个小石大夫东奔西跑,熟悉地方环境,顺便把医馆从选址到药材采购都给理顺了。

  尉迟兰手下本就有一条线的药店医馆,做这些事情驾轻就熟。

  等十天一过,竺年还想着问两位大夫是不是打算留下,没想到医馆都已经准备开业了。

  医馆按照尉迟兰参照梨园医馆和银城的实际特点,做了许多功能区划,各种设备添置多且杂,占地和竺年他们住的“小院”一样大,是银城这边衙门的两倍多。

  被安排当银城县令的官员姓赵,看到这个医馆比尉迟兰和两位小石大夫还上心。

  他上任至今没两个月,手头已经积累了这边工地的常见病。

  当厚厚一沓医案放到桌上的时候,别说是两位小石大夫,就是尉迟兰都有些震惊:“赵大人还懂医?”

  赵大人在两位御医的徒弟面前,可不敢说自己懂医:“只是一些兴趣,会医一些头疼脑热。”

  两位真大夫认真把每一个医案都翻看过:“这可不是一点兴趣了。”

  “没出什么岔子就好。我也是跟我家夫人学的一点皮毛,以前就是琢磨着给家里孩子治点病。”赵大人一时口快,然后赵夫人也被请了来。

  赵夫人其实早就想来见见两位石大夫,只是两人被尉迟兰带着到处跑,压根没机会见面。

  她手头的医案更多。

  有她历年自己救治的医案,有她家长辈的。所有医案都按照地区、年龄和性别分了类。

  医案太多,两位大夫只能粗略翻看了一下,发现前人的医案只能算普通,治的病普通,开的方也普通,中规中矩。一直到赵夫人记录的大概十多年前,医案瞬间有了显著的提升。

  赵夫人也大方,直接说道:“那会儿住的地方,大夫不靠谱。家里孩子差点被治死了,就想着干脆自己来。我生产也没护理好,落下了病根,就把自己调理的方子也记录了下来。”

  尉迟兰跟着三位老御医学了一阵,水平距离坐堂看诊那是差得远,但看懂医案问题不大,显然这位县令夫人的水平很不错,就说道:“赵夫人要是不介意,能到医馆来当个坐堂大夫吗?”

  赵夫人是一心向医的人。此前十几年,赵大人到哪里当官,她就跟着在哪里给人治病。

  尉迟兰问了问两位的意思,给医院增加了一个妇科、一个儿科。

  医院的地方大小足够,就是怎么划分各个功能区变成了一个问题。

  尉迟兰就找了竺年来帮忙。

  普通百姓对男女之防没有那么讲究,但是看病涉及到很多隐私,确实需要格外注意一些。

  医院的房子没什么问题,就是主要功能区和诊室的布置。

  这方面竺年就直接把现代医院的那套能搬的都搬了过来,科技水平过高的那些是真没办法。

  倒是最后有一点:“什么是手术室?”

  竺年正在自己做能够调解背部高度的护理床:“嗯?就是动手术的房间啊?你们不需要吗?”

  竺年也是穿过来了之后才知道,大夫们早就会给病人们动一些小型外科手术。

  南地建的医馆,类似梁州、南泉这样的大城市,都有精通这方面的大夫。

  听过竺年的解释之后,几位大夫包括尉迟兰这位半吊子都明白过来,说白了就是手术室的卫生条件要比别的地方高,这样手术造成的创口不容易感染,进而引发炎症。当然以目前的条件,做到完全无菌是不现实的,只能说是尽量。

  竺年还给医馆配了各种人员,包括负责大部分护士工作的学徒,进门有保安,有引导台负责预诊和分流,有药房负责抓药,有专门负责收费的账房等等。

  所有人都发月薪,不用去管医馆的盈亏。

  别人都觉得赚钱的事情交给竺年没有问题,但是赵夫人和尉迟兰稍后大致算了算诊金和药钱,分别找到竺年:“医馆不能这么来,会赔钱的。”

  尉迟兰更了解一点竺年,问:“是不是想做成梨园小筑那样?”更接近于一种福利。

  “啊。医馆会赔钱,书院、学堂也是赔钱的。这些事情必须赔钱做的。”竺年这时候已经把护理床打磨好了,让尉迟兰躺上去试试,“梨园小筑要不了几年就能赚钱了。我上次回去看了账本,挺好的。”

  梨园小筑的土地,他买的时候早,那会儿还不怎么值钱。原先是作为码头的职工宿舍使用,现在码头建造完了,原先建造码头的工匠大部分都去了银城或者是桃花坞,剩下小部分负责维护一号码头的工匠还住在里面,加上一些在码头工作的人员,数量少了很多。

  空出的大量的房子,被当做普通的房屋出租。尽管管理费比其它类似的地方要高一点,但总体是赚钱的。

  考虑到京城的房价和梨园如今的价值,还有梨园小筑内的房屋数量,资金回拢的速度相当可以。

  竺年看了看尉迟兰平躺之后还有余裕,就让赵夫人试试调节靠背的高度:“哥,你别动啊。”

  赵夫人将信将疑地试了试,发现竟然自己完全一个人能操作:“这个很轻巧!”

  调节到最高的时候,躺在床上的“病人”就变成了坐姿。

  竺年把自己伤到腰腹时候用的床上的小折叠桌拿过来,往尉迟兰身前一放:“这样吃饭是不是方便一些?”

  然后他又把护理床的围栏翻上放下,让尉迟兰试着拄着拐杖下床,又叫来两个御林军充当医护,把“病人”从床上搬到轮椅上。

  一番流程下来,虽然各人的动作有些生疏,但总体流程没什么问题。

  “那就先推去医馆,晚点我把图纸交给东风号去多做几张。”竺年一说,众人顺着他的视线去看,发现床脚的底部竟然装着四个小轮子。

  他没用什么固定位置的机关,而是直接削了四个个三角小木块抵在轮子后面,起到固定的作用,要移动的时候,把小木块拿掉就可以了。

  小轮子推起来竟然还算轻松,在平坦的水泥路上,走着没有太大的声音和颠簸。

  他从小院后门出来,经过已经准备开学的书院,又经过两个坊,一路引来许多人的围观。

  “瞧着是张床,怎么装了轮子?”

  众人不太明白,竺年也不想在大庭广众下解释。

  反正医馆这种的,最好是一辈子都不要进。

  医疗器械、哪怕是辅助用的,最好是一辈子都不要体验。

  两位小石大夫此刻在医馆里,忙着给学徒们培训基础的医疗知识。

  反正一番准备之后,挑了个吉日,银城医馆和银湖书院同步开张。

  去医馆的人不多,毕竟大家对于见大夫要花很多很多钱抱有深刻的印象。

  书院的人倒是不少。

  竺年特意去给自家先生撑场子,顺便想看看自己的师弟或者还有师妹?

  结果他就见到了一堆熟面孔,没有师妹,只有一街之隔在银城衙门里工作的小官吏,还有附近军屯里的。

  尉迟兰本来只准备招四个学生,一次竟然招到了六个。

  现在一般家族的学堂里,大概也就这么点人,倒也不能算少。

  教材他和尉迟兰已经编了一部分,刚开始是讲解国家机关机构的构成和职能,剩下的是一些为官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在他们的设想中,这些内容只需要稍微提一下就行,而事实是,开学第一天,尉迟兰把自己的第二批学生打了一顿。

  竺年一脸惊恐:差点变成打糕!

  作者有话要说:  先生(╬ ̄皿 ̄):你萌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届学生!

  先生(╬ ̄皿 ̄):上一届学生只是欠交作业!

  先生(╬ ̄皿 ̄):你萌呐?别说做作业,连作业做什么都听不懂!

  先生(╬ ̄皿 ̄):作业不会做,就去医馆躺病床!

  学生萌Σ(  ̄д ̄;) !!!:来之前,没人说过上学会有绳命危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