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穿越重生>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完结】>第一百四十六章 一号码头 ...

  时序进入五月,常王大婚,娶的是薛家的姑娘。

  就是竺年他大表姐夫的那个薛家。

  这是一个信号,代表着姜国开始启用原大月的旧臣。

  竺年和尉迟兰受邀参加的婚礼,见到了宋嫦。

  大月的覆灭对她这位前朝公主似乎没有什么影响。

  薛家门阀,依旧管控着良田万顷。原驸马薛禾已经被举荐入礼部,伴有薛家多名子弟也即将入朝为官。宋嫦的诰命品级极高,京县的公主府的匾额,据说她自己摘了之后,又由礼部换了一块新的按了回去。

  这位瑞云公主更像是一位被姜国放在明面上,当做优待前朝体现仁善的幌子。

  竺年和宋嫦长相比亲姐弟还相像,与会的宾客看他们两人和乐融融地交谈,谁都没提起那位还被幽禁着的前朝皇帝宋淮。

  到了六月,伴随着前朝旧臣们的加入,单看京城,已经完全恢复了昔日的繁华。原本应该就封的常王依旧待在京城,也没有人提及。

  街上人头攒动,往来皆是笑脸。

  南来北往的商人们,将各地好吃好玩的东西带来京城,又从京城购买最漂亮最流行的东西带回去。

  沃水码头边,迅速变成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货运港口。

  原先城外的“破地方”,变得寸土寸金。

  早两个月还无人问津的梨园精舍,如今还没造完,就已经卖出去了一半,没有人再嫌弃昂贵。

  梨园精舍的名气太大,姜卓和姜崇两兄弟私下里也来了一趟。当然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看码头,回去之后给了竺年一个工部都水使的职衔:“也不用你干别的,把码头那一片好好整整,顺便把沃水的河道疏浚一下。”

  姜崇补充:“顺便沿这沃水,多修几个码头。”

  水运比陆运要便利太多。

  姜国原先虽然有大河,但是河网稀疏,旱季河水很浅,不能行船,并不重视水运这一块。昨天他们去看沃水码头之前,心中还颇不以为然。

  但是等他们看到了只需要一两个船夫,就能运输十倍数十倍于骡马的货物,那种心潮澎湃,让两兄弟在码头待了一整天不算,回到宫中还商量了一整晚。

  这会儿两人的眼中还满是红血丝,但精神却极为亢奋。

  要说水运,整个朝廷上下,最专业的人只有一个竺年。南王府就是水运起家的。

  御书房内,竺年听得目瞪口呆:“不是,这‘顺便’也顺太多了叭!”

  而且大热天的,他好不容易养白白的一身好皮,是要马上换成黑皮?

  “不准推脱!”姜卓直接命令,走到竺年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尽快把一切需要写一封奏折递上来,工部的人随你挑选,预算由你小叔叔直接批。”

  竺年只能满脸不情愿地答应下来:“臣遵命。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沃水北至蒙山,南至楚江,都要修码头吗?”

  这个问题,竺年看似在问工作,实际上则是在问:“我这个质子,能够出京城多远?”

  姜卓和姜崇两兄弟同时愣了愣,显然水运的兴奋让他们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

  姜卓重新回到书桌前坐下,认真看了看竺年,让大太监去叫大学士来,当着他的面拟奏折:“北至蒙山,南至楚江,只要是合适的地方,都可以修建码头。”

  大学士听到奏折的内容,心头猜疑不定,却不敢提问,快速把奏折拟好,交给姜卓。

  姜卓看过后,让大太监盖上印,交给竺年:“朕知道你心存芥蒂,但朕会叫你知道,只要你能为朕所用,朕就保南王府百年平安。南王府只会有你一个主人。”

  他这话说的很明白。他要让竺年效忠。

  竺年笑了笑:“陛下胸襟,臣自愧弗如。为天下计,臣自当竭尽全力。”

  他小肚鸡肠,特别记仇。打工只是为了天下,不是为了老姜家。

  姜卓见他不接茬,让他接了旨赶紧退下去干活。

  倒是姜崇等竺年走远了,说道:“这小子,多少有些不识好歹。难不成他还指望着,南王府还有他的一席之地?”

  “你也说了,还是个小子。要是能被朕几句话说动,那就不是十八岁了。”他拿起一封奏折,又放下,终于觉出疲惫,“赶紧回去好好休息,你可不是十八了。”

  竺年这一次倒是没拖拉摸鱼,而是认认真真地写了几个策划方案。

  当然,还没有考察整条沃水极其沿岸地区,他这个方案还只是一个草案。作为一个实际上已经走过了绝大部分沃水流域的人,且有着相当的工程经验,他的草案数据详实,已经比得过大量正式方案。

  先前给竺年送人的管事太监,每天负责盯着竺年干活,并且他写的相关内容抄录一份,送到御前。

  姜卓每每冷静下来一点,就被这些内容弄得心潮澎湃。

  伴随着草案的逐步成型,他几乎已经看到了沃水上白帆点点,看到交织的河网上往来繁忙,看到整个姜国繁荣兴盛。

  尉迟兰不明白竺年这么积极的原因。

  虽然竺年的活动范围扩大是件好事,但显然姜卓不会同时放他和竺年一起在外面。

  竺年的草案写得越快,就代表两人会越早分开。

  这么大一个工程,不是两三天,甚至不是两三年就能搞定的事情,刚新婚就要分开那么长时间吗?

  “平时写功课都没这么积极,身为户部侍郎也不见你去点卯,现在给个工部的都水使,倒是积极。”

  竺年没想到尉迟兰会在这种时候闹别扭,反正两人现在被窝里窝着,侍从们也不至于丧病到盯到他们卧房里。

  “赚钱不积极,思想有问题。”他小声但兴奋地说道,“那么大的工程,到时候我不但是工程负责人,还是唯一指定供货商,这钱来得多容易。”

  尉迟兰想说竺年又不差钱,但是想想两人开销的地方其实很多也很大。

  两人被拘在京城,现在想联系外界,都得想许多法子;至于外面许多势力,多少有些兼顾不到。

  沃水是比不上楚江,但已经是一条极大的大河。这么大的工程开启,到时候要动用的物资极大,需要的人力极多,又远离京城,哪怕姜卓也无法再像现在这样,把竺年盯得那么死。

  他想明白了,还是舍不得分开,四肢缠过去把人抱紧,声音有些阴恻恻:“姜卓真是想做明君想疯了。”

  水运确实有着陆运比不上的优势。

  但是在沃水航道一旦修到竺年草案上的程度,那简直是是把京城送到南王府的舰队炮口之上。

  这种危险,朝中肯定有人能够预见。但是姜卓谁都不说,直接自己决定,多少有点刚愎自用。

  “他把旧国掏空,现在看着风光,底子还能剩下多少?他要出成绩,来证明自己决策的正确。”竺年大概可以理解姜卓的思路。

  姜卓愿意重用他,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

  就像相邻的两家,其中一家把自己家的家具电器全都卖了,连锅碗瓢盆都没能幸免,雇了一群打手,把隔壁家房子硬占下来。

  表面上他是得到了两间屋子,但是自家看着好好的房子,里面家徒四壁。刚占下来的隔壁家的房子,屋顶墙壁破了洞,窗户门板都被砸烂,里面的家具更是没剩下什么。

  现在他要在这两间屋子继续过日子,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把房子先修好,把家业重新置办起来。

  姜卓手头倒是有一些大月库存的财货,数量还不小,但是金银铜钱都不能变成柴米油盐。粮食生产需要时间,实现朝廷对地方的掌控更不是简单派遣几个官员就能够做到的。

  尉迟兰还是不开心,冷笑:“你也未必能真走出京城。”

  竺年想反驳,但很快尉迟兰的话就应验了。

  疏浚河道这样的大工程,责任大,油水也大。

  不管是出于哪方面,在这件提案被拿到大朝会上讨论,竺年就没法立刻出行。

  姜卓也不是省油的灯,最后双方各退一步,让竺年先把京城外的沃水码头先做一个样板工程出来。

  竺年乐得在梨园精舍躲懒。

  太后带着姜戈来看他,免了他的礼:“还以为你忙得足不沾地,没想到倒是惬意。”

  “又不用我亲自盯着做工,每天转上两三次就行。反正有什么事情,他们会来找我的。”竺年招呼姜戈过来,给严肃脸的小朋友塞了一碗冰粉,“尝尝看。”

  透明Q弹的冰粉,伴着红糖、花生碎、糯米丸子和各种果肉,瞧着丰盛又看。

  太后跟着吃了一碗。

  姜戈已经快速吃完。他从来没住过这么小的院子,十分好奇。竺年就让长随带着他转转。

  休憩的桌椅摆在河边,凉风习习。

  小院里的花草瞧着随意,却大都是各式香草,没什么蚊虫。

  太后和竺年闲聊了没几句,不知不觉睡了个午觉。

  伺候的宫女轻手轻脚扶她起来,小声笑道:“娘娘许久没睡这么踏实了。六殿下也睡着,这会儿还没醒呢。”

  太后到底上了年纪。年前又从姜国旧都搬来这里,一路舟车劳顿,来了之后还有些水土不服。

  御医每次诊脉,都让她好好休息,慢慢调养。

  可朝野如今的情况,事务繁多。太后哪能完全放得开手?

  太后踏实睡了一觉,觉得精神也好了许多,问:“现在什么时候了?”

  “未时末,马上就要申时了。”宫女拧了手巾,伺候太后洗脸,“工部的匠人们来找世子殿下,刚去了外头。”

  太后问得更细了一些。

  宫女了然,就把她午睡这段时间,来了几波人,说了什么,都详细说给太后听。

  太后点点头:“不错,还是在做事情的。”

  太后不是个闲人,来这儿一趟是为了安抚竺年。

  最近伴随着竺年报告中的“一号码头”项目的动工,各种规划图纸以及建成后的模型出现在了御书房里,只要看过的人无不感叹一号码头的前景广阔,只要稍微再往深里面想想,就能够明白这其中涉及到的利益会是多么可怕。

  这样的大工程竟然交给一个前不久还和他们对着干的人手里,反而没交给伴随着姜卓立下汗马功劳的“自己”手中,一些人选择明面上反对,一些人则选择暗中使绊子。

  明面上的反对声音,姜卓自然会处理。

  和工程相关最紧要的两件事,一件是财力,由姜崇这位户部尚书直接敲定,敢在这里下手的人,已经从户部拖了出去;另外一件是人力,工部那边几乎没有派出任何辅助的官员,连工匠都只派了一些堪称老弱病残的。

  关于这方面的事情,竺年的奏折写得可勤快。只要有人敢来找他麻烦,他立马就写奏折上报。

  他的奏折也不需要经过别的部门,直接由身边的管事太监交到御前,连大学士都不能插手。

  由于这些奏折实在太多,太后就带着姜戈来了。

  她出面会显得更加温情一点,比姜卓这个皇帝出面更柔软。

  她洗漱完毕,阻止了侍从的通传,轻轻走到前面的厅堂,看竺年和几名身着工部小吏制服的人说着什么。

  竺年背对着她,还是第一个发现她过来的人,赶紧回身行礼:“下官吵着太后娘娘了?”

  几名工部小吏赶紧跪着行礼:“拜见太后娘娘。”

  太后笑容和蔼地摆手:“都起来。是哀家打扰了,你们都做得不错。”她招手让宫女上前,让宫女给小吏们一人发了一个金裸子。

  她这是表明态度,好让那些跳得太过的势力安分一点。

  没一会儿姜戈醒了,太后就带着姜戈和来时一样,轻车简从回了宫。

  接下来,果然一整个夏天都非常太平。

  一号码头的工程进度一日千里,从堆满各种建筑材料的杂乱工地,变得初见雏形。

  混凝土浇筑的地面彻底凝固之后,姜卓亲自来了一趟,带上了文武百官。

  沃水码头说起来是一个地方,其实是沿着沃水很长的一段岸线。

  旧码头和附近的梨园、茶社等地,依旧往来繁忙。

  皇帝的车驾经过旧码头之后,继续走了一刻钟,才看到有高墙阻隔、禁军看守的一大片地方。

  有人一下车就说道:“原先的码头就挺好的,再多建两个码头不就够用了,为何还要如此劳民伤财?”

  这一片高墙一眼看不到头,竟是比京城内的一些个坊还要大。

  区区一个码头,哪里用得着这么大的地方?

  其实在场的官员中,只有极少数今天是头一次来。不说什么政敌之类的,沃水码头已经成为京郊最出名的游玩地点。

  当然,来了之后总避免不了看到一号码头的高墙。他们有些倒是真没有别的心思,想着既然来都来了,那就进去看看,没想到被禁军严词拒绝,再多说一句,刀子都要拔出。

  这不,原本没什么想法的人,都觉得不爽起来,只要有机会就在背后拼命给竺年穿小鞋。

  姜卓看了一眼说话的人,虽然没说什么,距离有些远,也看不清他的表情,但就这一眼让其他跃跃欲试想跟着说几句的人纷纷住嘴。

  官员们“后知后觉”地想起,一号码头背后是姜卓。

  当然也有人低头嗤笑,不以为然。

  几个官员聚在一起,相视一笑。若是这个一号码头没有半丝儿错误也就罢了,但凡能让他们挑出一点错来,别说是竺年一个质子,就是姜卓本人,也别想讨得了好。

  他们正满肚子算盘,抬头就见一个把官服穿得极其华贵的年轻人站在大门外,拱手对姜卓行礼。

  “这就是南王世子?”

  有人下意识小声惊呼,实在是没怎么见到过竺年。

  他们几个前几次来,就只见到了看门的禁军,连竺年的面都没见到。

  竺年的名气虽然不小,但是都是在户部。他平时也不上朝,盘库的时候去过兵部,为了避嫌没见几个人。现在官职挂在工部,却连工部的大门都没进去过。

  有能力在几个衙门之间来回行走的官员屈指可数,大部分人对竺年都是只知其人不知其名。

  册封世子的时候,他倒是上过一次朝,但那时候谁会去在意一个质子?

  现在年轻的官员穿着比他们品级更高的官服,站在他们面前,他们才意识到原来南王世子竟然长相如此俊美,有些下意识还动了说媒的念头,随即想到竺年的身份,和他那位男妻,就全都绝了心思。

  竺年懒得理会这些人的想法,领了姜卓进门。

  禁军已经全副武装,把跟随的官员全都圈定在一个范围内。

  立刻有人不满:“看得这么紧,这一号码头是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吗?”

  竺年正拿着一副平面图,和姜卓以及身边的人解释身边这些地方的作用,闻言往后看了一眼,直接说道:“倒是没什么见不得人,就是怕人乱走乱动,妨碍工程进度。有什么不明白的,尽可以问。”

  说完,他也不等人答复,就继续给姜卓讲解。

  姜卓看着平整的路面,扎实的墙面,觉得工程进度喜人。

  竺年当场又叫来了一艘船,用装满了麦麸的麻袋和巨大的原木,分别展示船舶入港后如何停泊、装卸货物,以及货物平时如何管理,如何流转等一系列流程。

  最直观的展示,让原先觉得没必要新造一个码头的官员们闭上了嘴。

  “等这边码头完工,原先的旧码头会再重新改建,变成一个单纯的客运码头,和货运彻底分开。”竺年率先走过一块跳板,“陛下小心。”

  姜卓武艺高强,稳稳踩着跳板走过,心情真的前所未有的好,拍拍竺年的肩膀:“跟朕生分了不是?”

  竺年只能改口:“皇叔。”又笑笑轻声道,“这不是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得让人知道侄儿是凭本事的,可不是皇叔随便乱指派的。”

  这句话可说到了姜卓的心坎里。

  这个项目姜卓因为一意孤行,顶了许多的压力。现在展现在眼前的一号码头,无疑让他扬眉吐气,而且让他有了充分的理由做接下来的事情。

  姜卓他们走了之后,没多久竺年就收到了宫中的赏赐。

  这次是借着皇后的名义,以竺年教导六皇子姜戈有功为借口,给下的大笔的赏赐。

  这段时间几乎已经在竺年身边安营扎寨的管事太监,亲自押着十来车的物品,一路送到了竺年暂住的梨园精舍。

  饶是竺年都被这架势给唬了一跳:“送错了?是还要送别家?”

  现在大部分作为单位的车,都是指的独轮车,装载的东西有限。有时候几车几车听着可怕,东西其实不多。

  眼前的却是满满当当的十辆牛车!

  管事太监笑道:“不是,就您这儿。”小声说道,“都是从陛下内库出的。”

  竺年只能让开,看着人把东西搬进屋里,没一会儿就堆得厅堂里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只能让人又堆放到别的屋子。

  为了表达重视,等尉迟兰回家之后,两人就一起手持清单,把物品一样样核对,稍稍整理。

  当家主母尉迟夫人表示:“这里屋子到底潮气重,来电是让人把东西搬回家里。”

  “嗯。你看着安排就行。”竺年算着时日,“明天不行,后天休沐,我们回城里住。”

  由于一号码头的项目吃紧,竺年看着每天在梨园精舍躲懒,实际上是把这里当成了临时办公室。工地涉及许多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随时随地会发生各种前所未闻的意外,他必须及时处理。

  这些天尉迟兰就陪着他住在这边,有些事情倒是变得方便了不少。

  他听着竺年说,捏了捏他的手指:“倒是想起还有休沐了?”

  “这话说的。功课可以忘记,休沐是万万不能忘记的。”琉璃灯下,竺年的眼睛比灯火还闪闪发光,“这么长时间没回家,也不知道城里多了什么新鲜玩意儿。”会有多少好戏可以看,嘿。

  尉迟兰拉着他去外面遛弯,没好气道:“你就皮吧。”

  晚饭过后的盛夏,距离天暗下来还早得很。

  沿着沃水边上的步道上,许多人都在散步乘凉。春日种下的花草树木,过了几个月虽然没能长到茂盛,也已经很像一回事了。

  随从跟在两人身后,听着他们聊着家常,觉得和这里的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却下意识觉得话里有话,听着总让人多想。

  时间到休沐那天,竺年回城的马车没进自己家门,倒是被姜卓截胡直接去了御书房。

  由于事出突然,尉迟兰也跟着,两个身穿常服的俊美郎君,站在几个面色难看身穿朝服的大臣中间,愈发显得一方青葱水灵,一方……老菜帮子。

  姜卓没等两人行礼,就让大太监把一本册子递给竺年:“你来算算。”

  竺年满脸疑惑:我进城看个戏,还得先考算术?

  作者有话要说:  进城的代办事项

  一:连载更新了,要去买书;

  二:奶茶铺出了新品,要去喝;

  三:前面埋下的坑要炸了,要去看现场。

  糕儿(??)??:嘻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