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都市情感>配音演员日常番>第24章 演技

  游戏打到晚上10点。

  两个人玩上头了,非要一口气打通关。

  半个西瓜被吃得干干净净,所以也不觉得饿,等通关的画面出现时,方恒一转脖颈,颈椎咔得一声响,累得他仰头歪在沙发上。

  “好游戏。”他给出了最高评价,“希望以后做中文版的时候,能找我做导演。”

  牧阳转头问他,“你饿吗?”

  “不怎么饿,但可以吃点。”方恒想到了附近一家他很喜欢的茶餐厅,“吃点清淡的吧。”

  方恒拿了手机点外卖。

  ——绿豆汤、红米肠、虾饺、糯米鸡、金钱肚、虎皮凤爪。

  他之前去广州出差的时候,当地人有喝晚茶的习惯,半夜十一点,茶楼里照样满满当当都是人。大概是由于白天天气太热,到了晚上,人们更有兴致出门吃吃喝喝、谈天说地。

  十点钟,要是洗洗漱漱、看会手机就睡下,这一天眨眼就会过去。但要是在这时吃上一顿宵夜,说点闲话,睡前这段时间则会变得很充实。

  他现在也有这种感觉,他还不想今天结束得这么早。

  牧阳收拾了手柄和游戏机,把瓜皮放进垃圾袋暂时丢在门口,洗了勺子。

  没等一会,外卖也到了。

  方恒拆着大大小小的打包盒,突然想起来,“你在我这住了这么久,我们都很少像现在这样,一个桌子吃饭。”

  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原因,牧阳根本没时间上桌吃饭。

  他不在外面跑棚的时候,都在自己做练习,一顿饭两口扒完,根本不考虑细细品味什么好吃。

  他好像在跟时间赛跑一样,着急忙慌地想在一夜之间变成不一样的自己。

  他形容牧阳,“你见过跑跑轮的仓鼠吗?我有时觉得,你总是比它还着急。”

  牧阳在他对面坐下,讪讪地笑,“我忍不住不着急。我既没天赋,又没经验。”

  他很清楚自己的火候,“大学四年混混沌沌就过去了,毕业之后发现自己还是想干这一行,又从头学起。最近新认识的同行们,个个都是表演、播音专业毕业的,毕业前就进过好多次棚……我跟他们一比,觉都不敢睡。”

  这恰恰是方恒想告诉牧阳的,“但他们比你起步早,却不如你。”

  “这就是这个世界最有意思的规则。”

  “进入了表演或者配音专业的人,被演员这个头衔的光环笼罩着,会慢慢忘记自己之所以要考这个专业的原因,会翘课出去拍平面、打游戏、谈恋爱。四年下来,未必能有什么专业上的精进。他们还是可以依靠毕业证和一些表演知识,当敲门砖进入这一行,每天在棚里坐上几个小时,挣钱、出作品——按部就班地,认认真真做一个配音演员。”

  “但他们的水平会一直停在这,停很久,停上三五年,甚至七八年。”

  “原因很简单,他们根本没花时间在自己的专业上。每次进棚被导演指点的几个小时,在他们眼里就是认真打磨演技的体现了。你大学四年是没系统学习过配音,但是每天练习的几个小时,积少成多,比很多专业演员的基础打得都要好。”

  话说了很多,方恒的结论却回到原点,“只要付出了时间,就一定会有成效。停不下来,就继续往前跑。再这样埋头跑个两三年,到时候回头看你就知道了,没有同期的年轻演员能比得上你。”

  他很少这样鼓励人。

  在他的学校里,老师会格外青睐有天赋的人——个头高、五官端正、眼睛会说话,这些都是天赋。如果还能有强大的共情和严密的逻辑,读得懂剧本人物的感情,能通过连贯的表演将这种共情表达出来,就是老天爷赏了饭,注定是干这行的人。

  长相英俊的人,也许眼神木讷,读得懂剧本的人,未必外表就符合剧中的人设。

  家境优渥的,未必肯吃苦;没有野心的,被聚光灯随便照一照,就乐得原地踏步。

  在演员这一行,真正的天赋,是全方位的天赋……

  但做配音演员却不是这样。

  这个行业起步晚,人太少,同行之间的差距甩不开三到五年积淀,真正的行业顶端屈指可数。

  在这一行,只要闷头往前跑,就可以狠狠甩开同期的竞争对手。

  没有比这更公平的事情了。

  “方老师,我有个问题要请教你。”被夸了一通,牧阳突然有了点三好学生的包袱,本来预想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思考了一通,还是不耻下问了。

  方恒对老师这个称呼还是心存芥蒂,但眼下的语境,喊老师又完全没问题。

  他只能应了,“你说。”

  牧阳说,“前两天迟寒姐问我,她想在剧本里保留小说原著的一长段内心独白,问我行不行。我本来想,这有什么行不行的,她是编剧,她想怎么写肯定都行。但雨素姐后来跟我商量,觉得这么长一段独白,太考验听众的耐心了,不如改成对话,这是从剧本环节就可以帮演员规避掉风险的方法。”

  “……我后来想了想,她们的意思是,我可能撑不起难度太高的剧本。但我看过原著,这段独白很重要,很难用对话做替换。”

  牧阳言下之意,“我要留下这段独白,而且处理好它。”

  “其实她们的出发点是对的。换做这段独白是我的戏份,雨素可能也会改成对话。”

  “独白这种形式,就是会让人感觉枯燥。广播剧是没有画面的表演形式,只需要集中听觉,但人脑习惯于多线程运作,眼睛要看、脑子要想,如果一直是同一个声音不停地说话,听剧的人就不自觉会走神,不自觉打开其他App玩一玩、看一看。一旦被分散了注意,就很有可能停在这,不再往下继续听了。”

  方恒说着说着,回想起了原著里这段内容,“但我同意你的说法,这段独白很重要,如果缺了这一幕,人物的内心衔接就会出问题。”

  两个人吃着东西,脑中却想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互相看了好几眼,各自有各自的想法。

  牧阳先说的是,“是不是,这段独白要处理起伏量大一些?”

  “对,和你看电影看小说一样,要在话里设钩子。”方恒接着说,“我之前有个项目,是和日本的几个演员合作的。日本的动画你也知道,经常会有一些角色回想自己之前的人生,一回想就是一整集。我刚好碰上这么一集内容,进棚的时候,演员手里只有两页稿子,几张分镜做参考。你猜他的独白有多久?20分钟,一整集。”

  牧阳惊了,“回忆里没有其他人对话吗?”

  “没有,剧本设计就是这样。他的角色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从小一个人生活,这段情节是必须的。如果不能配得引人入胜,观众一定会在这一集中间的某个点感到厌烦,因为一整集都是他不停地说啊说的……”

  几百集的连载动画,要跳过一集或者2倍速看完,对观众来说,稀松平常。

  但对演员来说,则错失了一集,让人物在观众心里刻下烙印的机会。

  方恒忍不住回想,“我记得很清楚。由于是参观学习,我进棚之后避免打扰导演和演员,就自己找了个角落坐下了。日本的导演不太会一字一句地指导演员,导演只说了一句请开始吧,棚里的演员就开始表演了——我根本不懂日语,参考用的分镜又太潦草,根本看不出情节,但即便这样,等他一整个段落说完,我还没回神的时候,录制已经结束了。”

  “二十分钟过去了,我一丁点感觉都没有,全程都被他的声音带着,沉浸在好几种情绪的转换中。我当时甚至鼓掌了,让棚里的演员很不好意思,一直在跟我说谢谢。”

  牧阳已经陷入了思索,他注意到方恒的用词是“情绪的转换”。

  一般来说,“对话”这种方式,更容易通过一方的语言刺激另一方,让两个角色的情绪在对谈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勾住听众注意力的关键。

  如果独白也能做到情绪上的来回转换……

  就在牧阳怔神间,方恒还在继续提醒他,“你知道让我最佩服他的一点是什么吗?”

  牧阳:“嗯?”

  “后来我们跟他交流的时候,他又给我示范了一遍刚刚的台词——每个细节都和他在棚里表演时一模一样。他跟我说,他这段话已经练出了肌肉记忆,不论再来多少遍,他都能确保每一遍都是最好的。”

  “这么长一段台词全是他的,处理方式有无数种,他发挥起来几乎没有天花板。录音棚里的突发状况很多,突然有了杂音或者是麦克风收音有问题,都需要演员再来一遍。如果临场发挥了最佳状态,却要被推翻重来,他就不能保证最终呈现的效果是最好的。”

  “为了确保自己能在棚内发挥出最佳状态,就必须把最佳状态定格在肌肉记忆里……”牧阳隐约可以理解他这么做的原因,“我重录《暮色》前五集的时候,也是进棚之前把前五集的内容练过很多遍,把每个要注意的点都记下来了。”

  “在录音棚里是可以重来,但如果进棚之前没有预演过自己100%的状态,进棚之后就更不可能达到这种状态了。”方恒娓娓道来,“我们的毕业大戏,排了大概有八个月,老师当时跟我们说——就这点能耐,还不多练练,真指望上台了之后灵光一现就会演戏了?”

  他从不好为人师,显得自己只是入行早了几年,就一副前辈作态。

  所以今晚这些话,得是牧阳,他才会说。

  牧阳是个愿意将每一点技巧付诸实践,再打磨出本能的人。

  他不介意把自己关在角落里,日复一日只做一件事,念一句话,念上一百遍、一千遍。

  ……再外行的笨鸟,也有让自己飞起来的方法。

  方恒起身收拾满桌的空食盒。

  牧阳完全被这一番话掏空了思绪,做不出任何反应。

  方恒收拾完垃圾,洗完手走到他跟前,他还是傻坐在椅子上。

  “信息量过载了?”方恒摸了摸他的头,“CPU没过热吧?”

  牧阳突然抓住了他的手,仰起头来冲他笑,笑得整个人都在犯傻,“方恒,你怎么会这么好。”

  方恒也在想,怎么有人这么好,天天都在夸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