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明末暴君:从收服锦衣卫开始>第357章 百姓之幸

朱由校君臣,在何山带领下穿过村庄。

入眼是广袤良田,和良田里忙碌的百姓,成群结队幼童在田间戏耍。

观之,朱由校迅速加快步伐。

此时,内阁各部多数官吏都挺疑惑,传统认知中南稻北麦,什么土豆,多数官吏了解不多。

皇庄内的百姓挥汗如雨,到底在土里刨什么?

难道土里还能长出粮食?

所幸百官内也有徐光启,王徵这类西学派官吏,徐光启更亲自种植过土豆,更知晓皇帝推广土豆。

然而,眼前一望无际的良田全部种植土豆,百官既惊讶于皇帝做事魄力,亦惊讶于土豆的种植面积。

此时,更多官吏则是祈祷和惋惜,因为没见过土豆,更不知土豆产量,瞧见大片大片良田种植土豆,百姓土里刨食。

万一...

万一...亩产低于小麦,粟米...

既怨皇帝浪费土地,又抱怨皇帝胡搞乱搞。

顷刻,有官吏道出疑惑:“这确定是陛下吩咐王象晋推广的高产作物吗?为何百姓全在土里刨食?”

此言出,顿时引起好些官吏点头附和,土豆过于奇葩,许多庙堂之上,死读书,读死书的官吏,根本没有见过这种奇葩的粮食。若非皇帝亲自在场,许多官吏会亲自质问王象晋,批斗王象晋。

王象晋循声望去,瞧见是户部尚书苏茂相,情不自禁撇撇嘴。

以前不知苏茂相吝啬,自苏茂相担任户部尚书,简直惜财如命。

凡影响朝廷财政,总表现出小家子气。

今苏茂相怀疑自己的努力成果,王象晋言语不悦的说:“苏大人,你身为户部尚书,执掌朝廷财政,目光长短,见识深浅,都影响朝廷收入。难道尚书不知土豆存在吗?

有没有收获,诸位同僚亲自前往地里查看自见分晓。”

苏茂相有点汗颜,他知晓土豆,更见过百姓种植土豆,若没这点见识,他简直尸位素餐,辜负皇帝对自己的信任。

然而,他正是见过种植土豆,知晓土豆亩产,所以才觉得这么大规模种植土豆,浪费良田肥力,有点得不偿失。

郭允厚,毕自严等户部官吏,基本产生苏茂相的想法。

朝廷钱财来之不易,全是政法系统官吏惩恶扬善,斩杀贪官污吏,不法商贾,地痞恶绅所得。

每多得一份钱财,朝廷多少几名官吏。

朱由校听见苏茂相怀疑,在前方连连摇头,百官见识浅薄,对许多新事物保持敬畏,所幸事实胜于雄辩,打败怀疑最好的办法是铁证。

等抵达皇田,一见便知。

少顷,朱由校和百官抵达田间地头,即刻瞧见田间成堆成堆的土豆,密密麻麻数量不少。

此时,亲眼目睹成堆成堆的土豆,朱由校彻底放松,进而是抑制不住的激动。

成了。

从眼前收获来看绝对成了。

今年朝廷种植土豆大获成功,只要经过朝廷和日报官吏大肆宣传,必能迅速在百姓中推广开。

这绝对具备跨时代的意义。

这时,孙承宗双目死死望向田间成堆成堆的土豆,控制不住的惊呼:“这是什么粮食,外形又大又圆,老夫自诩走南闯北,竟是首次见到产量这么大的作物。”

一路上,他详细观察,举目望去,田间满是成堆的土豆,依照他估计亩产绝对超过小麦,粟米和高粱。

若此物能够食用,皇帝或许当真让百姓远离饥饿,造就真正的盛世。

这时,徐光启仰首朗笑,解释说:“哈哈哈,孙阁老,此物叫土豆,是海外的食物,皮薄肉黄,蒸煮烧烤皆能食用,又香又甜又糯,实乃果腹充饥的佳品。您老忙于军务,当然没见过。”

闻言,李国普,张梦鲸,刘一燝等官吏纷纷围上来,得知是海外来的粮食,全部好奇吃惊的打量,甚至还有点激动。

外人说,百官或许不相信,徐光启何人,朝廷百科全书,他见识过土豆,或许更亲自种植品尝过。

说能吃,自然能吃。

李国普捡起拳头大土豆,发现像徐光启所言,刚刚出头的土豆外皮都破烂,激动神情中带着几分疑惑: “子先,这土豆长这么大,应该很高产,为何朝廷以前没有重视,更没有推广呢?”

张梦鲸颔首附和说:“是啊,老夫听说王象晋此物很好种,不挑地,易种植,产量这么高,又没有什么异味,能让能成为百姓口粮,为何以前没能广泛推广呢?”

徐光启苦笑,摇摇头说:“诸位不瞒你们说,此物与甘薯相似,万历年间,老夫曾经向朝廷上书,建议大肆推广甘薯,怎奈朝廷没有重视。”

所幸,现在皇帝圣明,重视起土豆,甘薯,玉米,南瓜等高产作物,此乃百姓之福,社稷之福。

这时,王象晋出声说:“诸位同僚,此物早在西北部分地区种植,然而,亩产并不高。

今年之所以收成这么高,皆因陛下选拔良种,皇庄百姓悉心培养,村庄内养殖业发达,故而皇庄田地不缺肥力。

故而,今年土豆产量奇高。

不过,这土豆适应性极强,耐旱,不挑地,哪里都可以种,以疏松肥沃的沙质土为宜,尤其适合北方种的粮食作物。

依照陛下所言,坚持挑选个头大的良种种植,长此以往,今后土豆收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闻言,李国普心潮澎湃,情难自控的说:“依照王象晋所言,今陛下在北方重点推广土豆,耐旱水稻,在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在岭南重点发展三季稻。倘若这两种粮食作物大范围推广开来,我大明兴许再无饿殍。”

张梦鲸泪流满面说:“幸哉,乐哉,壮哉,美哉,社稷之幸,百姓之幸。”

观之,苏茂相亦难掩激动,此物高产,粮食大增,朝廷收益水涨船高,他情不自禁说:“祥瑞,此乃祥瑞,臣愿助陛下开创盛世。”

目前,陕西旱情严重,夏粮减产,急需朝廷赈灾,若以王象晋所言,此物以疏松肥沃的沙质土为宜,尤其适合北方种植。

若迅速在陕西推广,陕北成为首选之地,亦能缓解陕北缺粮的困境。

顷刻,百官骚动,齐齐争先恐后出言恭贺,什么盛世祥瑞,什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什么天子英明神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