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带着老婆回五代>第347章 李嗣源的儿子也造反了

过了不长时间,又加封宋王李从厚兼任中书令。

这时的李从荣,自认为已经看清了李嗣源的打算,就是立李从厚为接班人。而自己,没戏了!

前几天,八月初三,李从荣入朝谒见。

李嗣源早已知道,秦王李从荣喜欢作诗,聚集浮华放荡的文士高辇等人在幕府中,同他们相与唱和,很是标榜自夸。

每次设宴摆酒,往往让僚属们吟赋诗篇,有作得不如意的,当面撕毁丢弃。

李嗣源就对李从荣说道:“你爹虽然是文盲,但喜欢听儒生讲说经文大义,可以开智和思考。你看先帝喜好作诗,又有了什么好下场?武将家的儿子文墨不是素所研习,只是白白让人背地笑话,你不要效法那个。”

没想到,李从荣却说了一句话,差点把李嗣源噎死!

李从荣说道:“先帝下场不好,是因为出了叛徒,而不是因为他吟诗作词!”

自然,李从荣又挨了骂!

秦王李从荣鹰眼侧目看人,轻薄尖刻。他被任用为判理六军诸卫事务后,又参与朝政,往往骄纵不守法纪。

以前安重诲做枢密使的时候,李嗣源特别倚重他。李从荣及宋王李从厚从幼儿时就和他亲昵戏闹,感情很深。后来,两人虽然成为统兵大吏,也常被安重诲所牵制,但对安重诲很敬重。

安重诲死后,王淑妃与宣徽使孟汉琼宣布传达皇帝意旨,由范延光、赵延寿做枢密使,而李从荣对他们都很轻慢、看不起。

河阳节度使、同平章事石敬瑭兼任六军诸卫副使,他的妻子永宁公主与李从荣是异母所生,两人素来就相互憎恶不和。

李从荣因为李从厚的名声比自己高,便尤其忌恨李从厚。

但李从厚作为弟弟,却表现得谦卑软弱,也额看不出来里两人有什么矛盾。

石敬瑭因不愿与李从荣共事,常想到外面藩镇补领一职来避开他。

因为契丹人越来越侵逼北部边疆,李嗣源命令速议选任河东统帅。石敬瑭想要承担,李嗣源就任用石敬瑭为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兼任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加兼侍中。

蔚州刺史张彦超本来是沙陀人,曾经是李嗣源的养子,与石敬瑭有嫌隙;听说石敬瑭当了总管,便把整个城池降附于契丹,契丹任命他为大同节度使。

石敬瑭到了晋阳,任用他的部将刘知远为都押衙,以为心腹。

933年春季,正月,李嗣源加封秦王李从荣担任尚书令,兼任侍中。

有大臣建议给亲王们设立师傅,宰相惧怕秦王李从荣,不敢派人,请求让秦王自己选择师傅。

秦王府判官、太子詹事王居敏荐举兵部侍郎刘瓒给李从荣,李从荣上表请求选派他。李嗣源任命刘瓒为秘书监、秦王傅,前襄州支使山阳人鱼崇远为记室。

刘瓒自己以为这是降职,涕泣诉说,不能得到改免。秦王府里的参谋佐辅人员都是新进拔的少年,轻浮放荡而好谄媚阿谀奉承,唯有刘瓒从容冷静地进行规劝,李从荣便不高兴。

刘瓒虽为师傅,李从荣以对僚属的态度对待他;刘瓒有难堪之色;李从荣觉察到了,从此告诫守门人不要给他通报,每月听凭他一到府内,或者一天也不召见他,甚至连吃的也不给。

五月,李嗣源立皇子李从珂为潞王,

初九,明宗突然患风疾,只能罢朝休息。

李嗣源十天不见群臣,京都的人惶恐,或者暗中流窜到山林荒野,或者躲藏到军营。

这场病持续了两个多月,一直不见好。

秋季,七月,李嗣源带病勉强驾临广寿殿,人心才安定下来。

太仆少卿何泽看到李嗣源卧病,秦王李从荣权势正在发展,他希望自己能重新得到起用,便上表请求立李从荣为太子。

李嗣源看到表章流下眼泪,私下对朝廷大臣范延光、赵延寿说:“群臣请求立太子,朕自当归老在太原旧府第了。”

不得已,李嗣源下诏让宰相、枢密使议论此事。

李从荣听说这件事,马上谒见李嗣源,他说:“听说有奸臣请陛下立臣为太子,臣年纪幼小,并且臣愿意学习带兵,不愿担当这个名义。”

李嗣源说:“这是群臣所要求的。”

李从荣退下来,去见范延光、赵延寿说:“你们执政的各位要让我当太子,我是想夺我的兵权,把我幽禁在东宫而已。”

范延光等知道李嗣源并不愿立太子,而且畏惧李从荣讲的话,就把他的话如实上奏明宗。

这时候,李嗣源也不得不安抚李从荣,以及他手下的势力。于是下制书,任命李从荣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秦王李从荣请求把严卫军和捧圣军的步骑两指挥作为从属于自己的牙兵。

到了这个时候,李从荣就开始作死了!

每逢入朝,李从荣就带领几百铁骑,张弓搭箭,纵马疾驰;又令文士替他起草征讨淮南的宣言,表示他将平定海内的意志。

昏了头的李从荣,甚至私下对他的亲信讲:“我有朝一日做了皇帝,必定把他们灭门诛杀。”

李绍荣所说的‘他们’,就是指李嗣源重用的大臣们。

范延光、赵延寿很快就听说了,非常害怕,只能请求李嗣源,想在外镇为官。李嗣源以为他们是看到自己快不行了才要求离去,很恼火,说:“要走便自己走;何必上表!”

赵延寿的妻子齐国公主只能亲自来见李嗣源,替赵延寿说好话:“赵延寿确实有病,只怕承担不了机要重务,从而坏了朝廷的大事。”

过了几天,范、赵二人再次上奏说:“我们不是怕辛劳,而是不想独占朝廷的权利和信任,愿意与勋旧老臣轮流担负枢要重任。

我们也不能一下都走,希望能允许先走一个。如果新任的人不称职,可以再把我们召回,我们必定马上回来。”

于是李嗣源外调赵延寿为为宣武节度使,另行调入山南东道节度使朱弘昭为枢密使、同平章事。

但朱弘昭却不想回汴梁。他也知道在李从荣跟前做事,简直生不如死,所以推辞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