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带着老婆回五代>第346章 荆南国

高季兴在峡口杀死韩珙等,全部抢夺了这些珍宝货物。

被抢了大量财货的李嗣源责问高季兴,高季兴却回答说:“韩珙等率领的船队下行到峡口时,已经在水上行走了数千里,要想知道翻船淹死的原故,应该自己去询问水神。”

李嗣源下令剥夺了高季兴的官爵,任命山南东道节度使刘训为南面招讨使、知荆南行府事,率领四万步兵骑兵去讨伐。

新任夔州刺史西方邺为东南面副招讨使,率领部队下行到三峡,并且会合湖南楚国的军队,三面向高季兴发起进攻。

刘训的部队到达荆南,楚王马殷派遣都指挥使许德勋率领水军驻扎在岳州。高季兴坚守在营寨里不出来应战,同时请求吴国援救,吴国派出水军来援助他。

江陵地区本来就低下潮湿,又值长时间下雨,运粮的道路不能行走,粮食不能连续不断地运来,将士们都生了病,刘训也生病卧床不起。

李嗣源担心前线战事,就派遣枢密使孔循前往观察,并察看进攻作战的事宜。

孔循到达江陵,派人进城去劝说高季兴,但高季兴不退让。

李嗣源没办法,就派遣使者去湖南赏赐在那里的士卒夏季衣服一万套,又派遣使者去赏赐给楚王马殷鞍马玉带,并督促把粮食送到军营,但马殷竟不服从命令。

李嗣源无奈,下令刘训率兵返回。

但是,另一路西方邺在三峡中击败了荆南水军,又夺回了夔、忠、万三州。

928年楚王马殷派遣六军使袁诠、副使王环、监军马希瞻等率领水军攻打荆南,高季兴也用水军迎战。

马希瞻趁夜间在港中偷偷藏匿下数十艘战船,第二天早晨,两军交战,马希瞻开出战船截击,大败高季兴,俘获和斩杀数以千计,然后进军江陵(今荆州市)。

高季兴表示认输,请求讲和。

楚军回去后,楚王马殷责备王环不继续前进夺取荆南。王环说:“江陵在唐以及吴、蜀之间,这里四面受敌,应当把它保存下来作为我们屏藩。”马殷听后很高兴。

928年六月,高季兴又请求向吴国称臣,吴国给高季兴进爵为秦王。李嗣源听说后,诏令楚王马殷讨伐高季兴。

马殷派许德勋率兵去攻打荆南,派他的儿子马希范为监军,驻在沙头。

高季兴的侄子高从嗣单人匹马到了楚军的营寨前,要求与马希范一决胜负。马希范派出副指挥使廖匡齐出战,一个回合就砍死高从嗣。

高季兴听说之后立马就尿了,第二天,请求和楚军和好,许德勋才率兵回去。

同年九月,高季兴的军队在白田打败了楚国军队,抓获了楚国的岳州刺史李廷规,却把李廷规送到吴国。

高季兴这样做,一是为了向吴国表忠心,再一个就是要挑起吴楚两国的争端。

后来,高季兴就病了,知道自己快要挂了,就命令他的儿子行军司马、忠义节度使、同平章事高从诲暂管军府事。

高季兴死后,吴主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任侍中。

高季兴背叛大唐之后,高从诲直言规劝,高季兴不听。

高从诲继承爵位后,对他的左右僚佐们说:“唐近而吴远,舍弃唐而臣服吴,这不是好方法。”于是就通过楚王马殷向后唐谢罪。

同时又给山南东道节度使安元信写信,请求他上奏李嗣源,愿意重新称臣纳贡。

929年,高从诲自称为前荆南行军司马、归州刺史,上表请求归附后唐。秋季,七月,李嗣源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同时,罢废荆南招讨使。

高从诲不像他爹,认了好几个宗主国。既然已经向大唐称臣,就必须给人家吴国一个解释。

930年,高从诲派使者奉呈表章来到吴国,表示高氏祖坟在北方,害怕被后唐朝廷所讨伐,那时吴兵也来不及援助他。

因此,高从诲也没办法,只能向大唐称臣。

吴国失去一个干儿子,心里很不爽,就派兵进攻荆南,但没有能攻下来。

就在今年,932年,李嗣源刚刚赐授高从诲进爵勃海王。

但是,这个高从诲也跟他爹一样,喜欢抢别人的财货。但好在,高从诲却不像他爹,乱认干爹。

对于石敬瑭的回归,是这几年中李嗣源最高兴的一件事。这个女婿打仗厉害,对自己更是忠心。当年让石敬瑭去子弟军,是想在太子那里站住脚,也好在李继岌即位后谋取一个好位置。

但是却没想到,李存勖把自己作死了!

石敬瑭刚一回来,李嗣源就任命石敬瑭为宣武节度使、邺都留守、天雄节度使,加同平章事。

928年,发生了一件事,使得李嗣源大病了一场。

当时李嗣源令儿子李从荣担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李从荣年轻骄傲,懈怠政务,李嗣源就派遣一个平时和李从荣相处比较好的亲信去和他住在一起,让这个人心平气和地劝说和引导他。

这个人私下对李从荣说:“河南相公李从厚恭敬善良,礼贤下士,有老练成熟的风度。相公您年龄比他大,应当鞭策激励自己,不要让名誉低于河南相公。”

李从荣听了很不高兴,就跟步军都指挥使杨思权说:“朝廷的人们都推崇李从厚而说我的坏话,父王是要废掉我吗?”

杨思权说:“相公您手里掌握着强大的珍力,而且有我杨思权在,有什么忧虑的呢?”

然后杨思权劝说李从荣多招募士卒,修理好武器,暗中为巩固自己而做好准备。杨思权又对那个皇帝的亲信说:“君主经常称誉李从厚而贬低李从荣,我们难道就不能帮助他吗?”

这个人感到害怕,于是就把这些情况悄悄告诉了李嗣源。

李嗣源虽然没有追究李从荣和杨思权的罪责,但却被这个儿子气得够呛,越发地觉得自己的继承人是个大问题。

为了让两个皇子立皇子安心,李嗣源封李从荣为秦王;立李从厚为宋王。

同时,重新任用李从珂为同平章事,充任西都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