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我在三国当皇帝,被后世直播日常>第117章 张忠敢把手伸到孤的土地上?

刘景等人在一旁看着,心中很不是滋味。

有些人锦衣玉食,有些人...连件御寒的衣物都是奢望,吃不饱,穿不暖。

......

“卖炭的!”

突然间一声炸呵声。

徐庶和周瑜再次缓缓地将车停至一旁。

刘景又将帘子撩起来。

和小白鹭一同将头探了过去。

(一个车子上,四张吃瓜群众的脸。)

...

老翁看到有官差冲他喊话,连忙从挡风的老牛与炭车后边探出头来。

“两位差人。”

官差大摇大摆的走到老翁身边。

肚皮一挺,将老翁怼到了一边。

老翁面色一僵,似乎两位差人,来者不善啊。

另一个差人则是捡起牛车上的木炭把玩了一番。

对着前者点了点头。

前面的官差眼中闪过一丝贪婪。

“这大冬天的,这些可是好东西啊!”

老翁满面愁苦,他年纪大了,不知经历过多少事,哪儿能不知道这俩差人想的是什么。

但是全家老小,可都指望着这一批木炭吃喝了,是真的不行啊。

可是...

两个差人趾高气昂,一点没把老翁放在眼里。

“今儿个县衙来了都城尊贵的使者,县衙苦寒,县尊大人有令,要征收这县城各个市上的炭,但是小爷心善。”

话到一半,又随手掏出三尺红绡一尺绫,粗暴地塞到老翁手中:“这些就当做是买你炭的钱了。”

老翁泪流满面,但也不敢多说什么,眼中已经没有了光芒。

毫无生气的看着两个差人大摇大摆的赶着自己的牛车往官衙方向而去。

抬头望了望,又看了看手中的几尺绫,一时间百感交集,老泪纵横。

哭着走向来时路,就这几尺绫,这一家老小,可怎的办呢?

刘景怒了...

“看看吧,这就是孤治下的百姓和官差!”

刘景冷声说道,随后放下了帘帐。

周瑜和徐庶面面相觑,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气愤。

多年的相处,两人立时明白了刘景的意思。

徐庶翻身下车,走上前去,给老翁递上了一件外衣,并和他交谈。

周瑜则是对着暗处一勾手,两个隐藏起来的亲卫飞奔而来。

“拜见都督。”

周瑜右手轻轻抬起,玉齿翻动。

“去郑县的锦衣卫百户所,命郑县锦衣卫百户集合当地锦衣卫的带刀卫士,速速集结。”

亲卫闻言,为难道:“都督,可是我们和锦衣卫,是不同的系统,需要大王的王令,或者京兆锦衣卫千户所的书面命令。”

周瑜从袖口中掏出一枚令牌。

亲卫定睛一看,(锦衣卫前镇抚使--周瑜)

二话不说,应诺离去。

看着亲卫离去那矫健的身影,周瑜无奈的摇摇头,瑜可是秦王府亲卫都督,岂不比锦衣卫前镇抚使的名头管用?

...

郑县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今来城外一尺雪,苦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县中街边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郑县官衙衙役差。

手把文书口称令,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吏使驱将惜不得。

三尺红绡一尺绫,塞入翁手充炭直。

...

刘景一字一顿,发泄自己的愤恨。

白鹭的直播间...又又又--炸锅了!

【啊?】

【又来!!!】

【有哥们记忆力超群吗?又是一首必背古诗文。】

【教材预定,大学生狂喜!】

【wdNmd!前边的大学生,听见了吗?wdNmd!!!】

【?我带你们打???】

...

王大生本来直播看的就热血上涌,愤怒异常,可怜老百姓的遭遇,恼怒官差的蛮横,强行抢购。

看到刘景所做诗词,王大生怒气平息些许,应景,太应景了,作为一名历史系的老教授,他对文学的敏感性也丝毫不差。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慢慢地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打在公屏上。

【王大生(金黄加V):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

【王大生(金黄加V):而在古时候的山中,可想而知,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

【王大生(金黄加V):但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秦王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这一问一答,反映民间疾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官差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将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

【秦王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

【这就是未来的阅读理解答案嘛,学废了,学废了!!】

【玛德,不能截屏,也不能录屏,草!(一种植物)】

【教材办:我们会向教材编委会和教材勘定会提议,重编改版高中语文课本,在此提前告知,望众生周知。】

【?】

【给咱玩真实的是吧!!】

【朝廷,只玩真实!】

......

郑县县衙。

“啊,张大人,请。”

郑县县令王方谄媚的对着主座上的一个青年奉承道。

青年满脸倨傲,轻轻举起酒樽,对着王方。

“王县长客气了,本官,也不过只是一个六百石的司隶校尉主簿罢了。”

王方暗戳戳的想到,有一个好的劳资就是舒服,本官拼死拼活,快四十岁才混了一个小县的县长,秩三百石,月俸才四十斛。

他倒好,才刚刚加冠,便已经是司隶校尉府的主簿了。

张通看到王方有些神游,有些不悦。

“王县长啊,我父,咳咳,司隶校尉大人下达的命令,你可能做到啊!”

王方头冒冷汗:“大,大人啊,郑县只是京兆西部一座小县,全县也不过四千多户,这一万石的粮草,100万钱,外加4000石的木炭,就算是下官把全县的平民们都给...”

“嗯?”

张通从鼻子中冷哼了一声,吓得王方抖了一个机灵。

“王大人,本官可是劝你好好想想,这可是司隶校尉府下达的命令,东西要是凑不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