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穿越重生>七零年代文工团【完结】>第142章 寻父

  见两人认识,宋知时有些尴尬地问:“刘姐,这位是……”

  刘姐一脸无奈:“许老爷子是我们邻居。小宋同志,你下次可要问清楚才好啊。”

  宋知时将信将疑:“邻居?”

  他怎么没听姐姐说过?

  老人从地上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问道:“小同志,身手不错,哪个部队的?”

  宋知时和于坤同时一凛,心道:这老头不简单啊,竟然能看出于同志自己的身份。

  仿佛是看出两人心中所想,老人直接坦白道:“我不是坏人,早年也在部队待过几年,参加过一些战役,从你的身手上看出来的。不过你有警惕心是好事。”

  一听部队里的老前辈,于坤赶紧道歉:“敢问您是哪个军区哪个部队的,几几年参军的?”

  老人不甚在意地摆摆手:“这些都是小事,不值一提。天色不早了,我先走了。”

  老人并未纠缠,干脆利落地转身就走。不过他的一条腿似乎有些跛,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这也是刚刚被于坤一击即中的弱点。

  看着对方远去的背影,宋知时心里无端升起一些酸涩,他想如果父亲还在,应该也是这般模样吧。

  三人一起进了门,宋知意早已倚在花厅的走廊下等着了。

  见宋知时姗姗来迟,宋知意扶着柱子缓缓起身:“怎么来得这么晚,顾淮呢?”

  宋知时还在想着刚刚的事情,随口答了一句:“他学校有事,要晚一些才到。”

  因为不想让大姐多想,宋知时便隐瞒了于坤的身份,只说是顾淮的战友,来首都找工作的。

  自从有了孩子以后,宋知意原本淡漠的性子也变得柔情起来,她见于坤年纪不大,又是背井离乡找工作,脑海里自动脑补了不少,拉着对方就是拉家常。

  于坤哪遇见过这场面,当即脸红到脖子,半天吐不出一个字。

  寒暄了一阵,宋知意把两人喊进屋取暖。

  “我刚刚听刘姐说你把许叔打了?”宋知意一脸不赞同道:“你现在越来越冲动了,一点都没有……没有当年在家里的样子。”

  宋知时暗暗吐槽,要是自己还像以前家里的做派,早就被红小兵打了,不过他也知道大姐不是那个意思,只是想让他做事不要那么冲动。

  “知道啦,下次不会了。我这不也是担心你的安全嘛,刘爱民这一家子……”

  “他们如今自己都自顾不暇,翻不出什么浪了。”宋知意说得轻描淡写,仿佛在讲一件陌生人的事情。

  “不好意思啊,知意姐姐,人是我打的。”于坤见姐弟俩一问一答,心里内疚到不行,赶紧解释说。

  宋知意也不是真心想责怪弟弟,于坤递了台阶就赶紧下了:“唉,倒也怪我,之前没跟你提起过。近来我总是嗜睡又吃不下东西,正好许叔家有今年新做的杏干,我私下买了几次,一来二去这才熟的。许叔厨艺了得,今天你们要来吃饭,我特地叫他做了几道肉菜,你们尝尝。”

  随着盖碗一点一点打开,宋知时的眼睛也随之变亮,他惊喜道:“酱猪蹄、油焖大虾、红烧鲤鱼,都是鲁菜啊?”

  宋知意含笑地看着两人:“是啊,许叔是山省人,这鲁菜可是宫廷菜,在外面想吃还吃不到呢!你们两个多吃一点。”

  宋知时不合时宜地想到,这个许叔那么会做菜又不肯说自己是哪个部队的,该不会以前就是个炊事兵吧。

  宋知时嚼了口煨烂的猪蹄,汤汁浓郁不说,软糯细腻,筋道可口,人都放松了不少:“他什么来路,可靠吗?”

  宋知意说:“可靠的,倒也不是我想探查他的隐私,附近的人都认识他。许叔他很可怜的,这么大年纪了,一辈子无妻无子,一直都是一个人住着。你也知道这几年的形势,他受了不少折磨,我想着雇他做饭的话,也能给人家一条生计。”

  一顿饭吃得几人满嘴流油,心满意足。

  晚上,宋知时跟顾淮是睡在宋知意的四合院里的,因为隔壁睡着于坤,两人不敢轻举妄动,生怕发出什么不合时宜的动静。

  对于今天发生的事情,顾淮给出了和宋知意截然不同的评价:“你做得很好,虽然有冲动之嫌,但现在是非常阶段,还是要小心谨慎得好。”

  紧接着顾淮又道:“晚点还是要让于坤好好调查一下,所有在大姐身边的人,都要小心再小心。”

  “嗯,我知道。”宋知时像一只受宠的小猫,被顾淮一下一下地抚慰着,半梦半醒间,他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了那个一瘸一拐的背影。

  对于生父宋翰林,宋知时的感情是复杂的,他跟对方没有过一日的相处,仅有的印象都是从爷爷奶奶还有家中下人的口中听说的。

  每一个人对他的描述都不一样,这让小小的宋知时对父亲这个角色格外陌生,甚至连最基础的形象都拼凑不起来。

  比起不太负责任但依旧养大顾淮的顾福实,宋翰林的缺失显然更大。

  宋知时知道自己永远无法得到父爱了。但他的父亲已死,可顾淮的生父却还在,而且就在首都。

  想到这里,宋知时有些蠢蠢欲动,他问顾淮:“顾淮,你还找你亲爹吗?”

  似乎是没想到宋知时突然会这么问,顾淮明显一愣:“不找了吧。”

  “为什么?”

  “没有为什么。”

  宋知时翻了个身,直视上顾淮的双眼,一副不问出所以然就不罢休的样子。

  顾淮暗叹了口气,委婉道:“就你爷爷提供的那些模棱两可的信息,也没办法在几十万人口里精确地找到那个人吧,而且你知道首都有多大吗?”

  宋知时一想,确实有道理,倒不如等爷爷平反回来,大家再一起找。只要这个人还活着,他掘地三尺也要找到对方。

  这是宋家人的承诺,必须做到!

  宋知时不知道的是,自己转身那一刻,身后顾淮闭上了双眼,他的心中第一次产生了无助与胆怯。

  童年的梦想似乎在进入首都的那一刻变得唾手可得,可顾淮心里再清楚不过了,这个梦想已经变得遥不可及了。

  他不知道自己的存在生父是否知晓,如果知道为什么从来没有找寻过自己。

  是因为有了自己的新家庭吗?那贸然找上门的自己,到时候又该如何自处。

  而且三十年的时间,足以改变许多事情,对方现在是否还在人世,也是个未知数。

  倒不如保持原状,起码还有个念想,也好过踏出这一步便跌得粉身碎骨。

  1975年12月,全国舞蹈调演大赛初选正式开始。

  好消息是,宋知时他们所在的总政歌舞团包括中央芭蕾舞团、中央民族歌舞团以及中国铁路文工团,它们作为首都首屈一指的艺术团队,不需要像地方上的艺术团体那样经过激烈的选拔比赛,可以直接进入初赛。

  宋知时有些感慨,原来首都户口早在七十年代就那么吃香了。

  12月中旬,初选结果出来了。

  宋知时怀着家长版忐忑的心情,给赵姝韵和朱芳婕都打了电话。

  结果不出所料,赵姝韵带领的两个舞蹈队全都进了。

  从宋知时上次原创舞蹈中得到了经验,这次赵姝韵编了一支全新题材的古典舞和现代芭蕾。

  如果她们真能进决赛,两队少不得要变成竞争对手。

  同时,赵姝韵还给宋知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虞兰疏顺利考入中国铁路文工团,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他们可以在首都碰面。

  而煤矿文工团这边,因为朱露莎的辞职,整体舞蹈水平下降了,自然也就落选了。

  朱芳婕倒是看得开,还反过来安慰宋知时:“我年纪大了,精力也没以前那么好了,培训她们着实吃力,没过就没过吧。”

  宋知时不解:“朱露莎怎么突然退团了?”

  朱芳婕道:“当年他们小两口结婚,大哥大嫂本就是不同意的。庆国常年在部队,莎莎又在团里,我看小两口常年分居也不是个事儿。后面莎莎选择了随军,好巧不巧又怀孕了,扶岐跟商阳离得又远,她上班不方便就辞职了。”

  “可惜了。”宋知时叹了一句。

  不过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他也不好过多置喙。

  朱芳婕下意识地换了个话题:“这不还有皎皎在嘛,你走以后她总念叨你,你要跟她通话嘛?”

  宋知时犹豫半晌还是拒绝了:“不了吧。”

  何皎皎对自己的感情,宋知时未尝不是不知道,可他永远无法回应这可爱烂漫的小丫头。现在的他只希望对方不要放弃自己的舞蹈之路,总有一天,她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对了,和平、素涛他俩怎么样了,最近有没有好好练舞啊?”

  “他俩都比以前努力多了,可能是没人给他们兜底了。今年团里也来了几个不错的男演员,下次你回来可以来看看……”

  想到年后的事务,宋知时揉了揉头疼的脑袋:“老师,对不起啊,今年过年恐怕不能回去看您了。”

  “这有什么,你们都有自己的工作,离得又远,跑来跑去太辛苦了,你照顾好自己就行了。”

  朱芳婕的嗓音通过电话有些畸变,但宋知时仍能听出她的慈爱。

  喉咙一哽,宋知时有些说不出话。

  刚刚进入文工团的那一天,他只想着谋一份好工作,能远离顾淮就行。后来又想着一定出人头地,回到省城才行。

  结果就是他来到了首都,进入了最高等级的艺术团体,马上又要参加国家性质的大型比赛。

  他一步一步地登上大舞台,离亲人也越来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