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穿越重生>七零年代文工团【完结】>第42章 下乡

  杨慧琴这事儿算是彻底解决了,虽然队里少了一座大山,但宋知时的心里却并没快活多少。反而从心底里由衷地升起一股可悲之情。

  也许是自己的出身太好,见识太过广博吧。童年时,奶奶带他看过不少来华演出的出名舞蹈团,死后又只身前往欧洲各国观赏不同年代的歌剧和舞蹈。

  他无法想象区区一个县文工团舞蹈队领舞的位置,居然能让一个姑娘不顾前途跑去犯罪,这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对于杨慧琴们来说,经营好县文工团的一亩三分地就是他们能到达的最高高度了,所以他们把县文工团当成一生“奋斗”的目标。

  那他宋知时呢?也要一辈子待在这个小县城吗?

  不行,不可以,他要回省城,他还没考上大学。

  他一定要出头,为了宋家!为了亲人!更是为了他自己!

  可是他真的可以打破死亡的命运吗?

  想到前世自己准备回省城大展拳脚,却遭遇车祸死在路上,那瞬间的撞击带来的痛感,五脏六腑仿佛都移位了一般,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好像又回来了。宋知时感觉自己快喘不上气了,好像下一刻就要陷入死亡。

  “啊,不要——”宋知时从睡梦中惊醒,这才发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而彭素涛半个身子正压在他的胸口,难怪会感觉到胸闷,其他人也好好地坐在大巴车上。

  宋知时一声惊叫,吵醒了不少人。

  他连连道歉,大家倒也没计较,只以为他累倒了,纷纷送上自己的关心。

  宋知时脸色发白,笑着解释道:“我没事,谢谢大家。”

  回想起那个梦境,宋知时依然感觉心有余悸。

  重生以后,他不止一次地在想,他的死真的只是意外吗?可惜小说里并没有写。如果不是意外,他又该去哪里找寻真相呢?又是谁想要置他于死地呢?

  市政府的礼堂比煤矿小很多,只能容纳百余人,但演出压力并没有因此而减小,反而因为市委书记,各县委书记、各局局长、科长、委员会主任等都会到场,文工团每一个人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朱芳婕的压力也成倍增长,她先前对宋知时和朱露莎都很放心,可临到上台,最紧张的人反倒是变成了她。

  宋知时和朱露莎轮流跟朱芳婕拥抱,安抚了一下她的情绪。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事情说开了的缘故,宋知时感觉下午朱露莎的状态明显好了很多,他也因为睡了一觉精力恢复了过半。

  演出非常成功,甚至比上午还要成功。

  大家都知道这是表演给市领导看的,个个也不犯困了,卯足了劲儿在舞台上表现自己,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表演结束以后,几个主要演员和队长们受到了领导的接见。

  宋知时从中午就下定决心要出头,又怎么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他身姿挺拔地站在一堆中年人里,很快就吸引了别人的注意。

  “书记,这就是我跟你说的宋知时。”

  市委秘书王昀上午已经代表市里去矿区看过一次表演了,但是再看一遍,仍然觉得震撼人心。他是老河洛人了,从小到大没看见过这么好看的舞蹈表演。做了市委秘书以后,他也跟着领导去省里参加过活动,当时就很羡慕人家市的市民有如此多姿多彩的娱乐生活,从来没想到有一天会在自己老家看见这样超水准的演出。

  宋知时从小就跟着爷爷接触各种达官显贵,他知道这样身居高位的人最喜欢看见什么形象。

  而他现在又只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自然诚惶诚恐却不骄不躁的形象更适合他。

  王昀对宋知时的表现非常满意,笑呵呵地说道:“小宋,你过来,这位是咱们市的贺书记,这位是文化局的刘局长。不要紧张。他俩虽然看着严肃,实则是出了名的亲切。”

  李逢春也在旁边笑着附和,崔大副的手则是紧紧攥着,眼睛直直地盯着宋知时,生怕他又抢了侄子的风头。

  可惜崔大副的希望注定要落空了。

  宋知时上前跟贺书记和刘局长打招呼:“贺书记好,刘局长好好,我是陕甘文工团舞蹈队的宋知时。”

  刘局长是对宋知时最好奇的人,当年建立文工团的事就是他一手促成的,李逢春是他直系下属,但他却是第一次看见宋知时:“老李啊,有这么好的苗子,你硬是藏着掖着,今天才让我知道。”

  刘局长这话说得风趣,倒也半点没有怪罪李逢春的意思。

  李逢春自然明白,感觉笑着解释:“哎哟,刘局,您这可就误会我了,正所谓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练又说才是真把式。我不得让小宋把这真本事摆台上,让大家都看见真材实料才行嘛,不然光靠我一张嘴,就是说破天也没用。”

  刘局长无奈地笑道:“你这张嘴。”

  贺书记问宋知时:“这就是王昀提到的那个小宋啊,我听老李说你不但会跳舞吹口琴,还会独奏手风琴唱歌呢?

  宋知时谦虚道:“只是略懂而已。”

  贺书记十分高兴:“你太谦虚了,听说你才20岁,果然是年少有为,而且还一表人才。你父母是做什么的?”

  宋知时松了口气,还好没问他爷爷的事情:“回领导,我爹早年上战场就牺牲了,我娘因病逝世,上面还有两个姐姐,都已经结婚了。”

  贺书记略有些懊恼,心里却开始心疼起这个年轻人:“你是烈士后人,国家应该厚待你。老李,这小宋可是个全才,你要好好培养他,否则我拿你是问!这培养好了,说不定咱们市里也能出个舞蹈家。”

  李逢春没想到领导对宋知时的评价这么高,激动地都快窒息了,连连点头答应:“一定一定。”

  贺书记和刘局长都是大忙人,能百忙之中抽空看表演又接见众人,已经是非常难得了,然后就得回去上班了,对剩下的人也是礼貌握手就算结束了。

  从头到尾崔大副叔侄别说插话了,领导们甚至连他们姓甚名谁都不知道。

  叔侄俩气得半死,却只能把这笔账暗暗算在宋知时头上。

  宋知时却无所谓了,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要闯,崔大副叔侄迟早是他的手下败将,他还需要在意他们的感受吗?

  晚上,市政府这边又加演了一场,一天下来,宋知时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好在李逢春也算体谅他,后面几天都是给普通工人农民表演节目,现场设施也不允许吹奏口琴了,就给他免了。

  文工团在市里各单位、工厂、学校轮流表演了三天,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轰动,豪不夸张地讲,这是文工团成立以来造成影响最大的一次。

  第四天开始,文工团就要进入各公社村里进行演出,所有人都准备好了这场硬仗,片刻不敢休息就收拾好了全部行李。

  原定是只去万人以上的公社,但是刘局长听说这件事以后,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他觉得很多村里的老人可能一辈子都去过城里,既然是下乡表演,就应该走进基层,越远越好,越深入越好。

  宋知时他们要去的第一个公社离县城不远,那时候还可以乘大巴,辗转几个公社以后,他们发现不行了。

  有些村子的路,别说通大巴了,就是牛车都进不去,车上有不少贵重的乐器和道具,要是磕坏了连修的地方都找不到。

  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只能靠人工徒手背着行李和道具进村。

  就这样,为期五天的巡回演出,硬生生地延长到了十天,就是这样还有很多村庄是看不见表演的。

  李逢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到一个村庄都会找当地的村干部帮忙去附近的村子宣传,着重强调是文工团下乡演出,是免费的,欢迎大家都来看。

  这确实是个好办法,现在文工团只要到一个地方,村民们一听说文工团来表演的,就全围了过来。

  村子里没有礼堂,自然也没有舞台,没有彩排,直接上场。

  村民们自己搬着小板凳坐在空地前,而演员们就在空地上表演,看不出一点劳累,全都是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演出。

  一场表演下来,跳舞唱歌的人是酣畅淋漓,看表演的观众是热血沸腾。

  一帮孩子们成群结伴,仿佛过年似的在文工团众人身边打转。

  宋知时自从接触了几个外甥,对小孩子的宽容度到达了极点,他从随身行李里拿出一些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糖果送给他们,引得孩子们哇哇大叫。

  其中一个脏兮兮的小女孩吮着手指走到了宋知时面前,他还以为小姑娘没拿到糖,正准备再分一波。

  她却问了一个让大家都十分惊讶的问题。

  “哥哥姐姐们,你们还会再来吗?”

  宋知时被问住了,他也不知道,这个村是前所未有的穷,甚至比凌家村还要穷还要偏,他们是不小心走错了路才到这里的。

  听说他们是文工团来的,村长立刻拿出了仅有的食物招待众人,被李逢春拒绝了。

  随后大家就商量着就地演出,反正无论去哪里都是演出,如果能给这群年幼的孩子留下一点美好的童年回忆,那也是一桩好事。

  宋知时说服了李逢春在这里留下,并且对节目进行了整改,重新加入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独唱合唱,他自己包揽了口琴演奏手风琴演奏和唱歌,取消了芭蕾舞。

  崔鹏多了几个节目自然不乐意,宋知时顺理成章地让褚旭英等新人多了露脸的机会。所有人都很感激宋知时,她们可以上台了,哪怕这里没有舞台,只要有观众,这里就是她们的舞台。

  宋知时坦诚道:“我也不知道,你喜欢听哥哥唱歌还是跳舞?”

  “都喜欢。”

  “好孩子。如果你想学跳舞,你可以去商阳县文工团找哥哥,哥哥可以教你。”宋知时许下一个承诺。

  招收舞蹈练习生,这个问题宋知时想过几次,朱芳婕为什么无人可用,为什么杨慧琴可以在舞蹈队一手遮天,都是因为教育资源限制的缘故。

  如果团里可以在各乡镇招生5岁至8岁的种子选手进行培养,那文工团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鲜力量。

  虽然这还只是他一个人的设想,但是有了想法才有实施的动力。

  临近中午,李逢春下令在这个村里吃过饭再走。她们都不是干部,不能去老乡家派饭,只能各自掏出干粮,就着水直接吃。

  彭素涛不知道从哪里搞了一瓶辣子酱,传过去让大家就着吃,如此两轮,瓶底都被搜刮地一干二净。

  气得彭素涛大骂众人不厚道,也没给他留一点。

  李逢春留给文工团众人吃饭的时间只有半小时,因为时间紧迫,她们要在天黑前赶到下一个村庄。

  下乡演出的日子是真的清苦,不但是连日赶路和表演的辛苦,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磨砺,日常一直都是连口热菜热饭都吃不上的状态,一瓶辣椒酱成为了生活的全部滋味。

  但大家的付出是有回报的,文工团经此一役,是彻底在河洛打开了名气。

  这次巡回演出可算是让李逢春扬眉吐气了,他原本是市宣传队的队长,却被派到县里接手了文工团这个新项目,所有人都觉得他是明升暗贬,以后可能会在县里碌碌无为一辈子,没想到一次国庆直接让他翻身,变成市里炙手可热的人物。

  李逢春高兴坏了,直接大手一挥,把宋知时提拔成正式演员,所有演员加三块钱补贴,几个领队补贴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