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穿越重生>今天去找康熙认爹了没有>第187章 闲谈

  李因笃,康熙十八年试博学鸿儒科而授翰林院检讨,在武英殿修过一段时间的晚明史,后因上书告老三十七次,皇上没办法,就准了他的疏请。

  后来听说他在关中书院教过一段时间的书,这是怎么跑到了江南去的?

  京城这边的官员怎么也猜不到,李因笃是辰亲王给推荐的。

  都以为皇上还念念不忘这位老人呢,陈廷敬不是山西的吗?这两天陈家赁在京城的宅子就有些热闹,同时上门的人不多,但基本上没断过。

  陈廷敬可无语,因为他跟李因笃并不熟悉啊。

  汪琬跟他熟,还有顾炎武,他们早些年都是好朋友。

  汪琬就有些莫名其妙,上个朝下个衙怎么总能碰见一些翰林院或者其他位置上的闲散官员。

  ---

  苏辰把李因笃摁在江宁县任上,自己也在这儿待了几天,大概安排好船厂工匠的吃住工作环境就走了。

  草鞋夹船厂事宜先让老李先费点心,因为他爹安排的新任船厂长还没到。

  是的,船厂这种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地方,还是由朝廷派专人来管理比较好。

  苏辰离开江宁府,一路坐船,两天后人就踩在昆山地面儿上。

  既然南来了,必须去去看看两位师父。

  苏辰给顾师父和归师父都准备了神龙公司的股份,再给顾师父带一些生活费。

  顾炎武本来准备定居在陕西的,在曲沃经历了生死一线的事,心里想的还是故乡,于是便返回昆山。

  二十四年之所以去南京,就是才回来去拜访友朋的。

  前半生几乎都在飘零中渡过,早年困难,顾炎武以极低的价格卖了大部分祖产,祖宅也因为族人的觊觎陷害而没有守住。

  但回到昆山的顾炎武并非无处可去,首先在朝廷炙手可热的三个外甥,徐秉义、徐乾学、徐元文都在他回来之后派人来送过房契地契。

  顾炎武一律拒绝,借老友归庄的钱在昆山县外面买了一处地皮,盖上三两间茅屋,过起了自耕自种的生活。

  只不过这种田园生活,显然没有老顾一开始想象的那么好。

  清晨,田连阡陌都还在水汽很重的迷雾笼罩下时,顾家的篱笆院外就响起一阵震天动地的哭声。

  “我那苦命的老头子啊,就这么被人白白杀死了,你要是地下有知,可要向阎王爷告状啊。”

  一个穿着深蓝色细棉布衣裙的妇人就这么坐在外面的草地上,握着脚脖子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怎么又来了?”

  扛着锄头经过的几个农人面面相觑,走远了还回头去看。

  “那老先生挺好的,昨儿个还教我家幺儿写字,这妇人来两天了,就没人管管吗?”走在中间面容黧黑的汉子几次脚步欲停,想回去把那个妇人拉走。

  旁边一个人提醒道:“二哥,你少管闲事。他们间有什么恩怨,你知道吗?”

  “这妇人嚎说杀人,也不见那顾老先生叫他家的小童出来驱赶,难道是他真杀了那妇人的丈夫?”

  二哥皱眉怒道:“顾老先生那样的人,怎么可能会杀人?胡山岗,你那张嘴少胡咧咧。”

  这几个农人一边说话一边往地头走着,抬眼瞧见两个身穿长衫的人从前面走过来,自觉地分开在两边给他们让出道儿来。

  走过去,这俩人相互看了看,穿着软粉色长衫的人道:“他们说的顾老先生是顾炎武老先生?”

  青衣的笑了笑:“可不就是他。”

  “赵兄,听说顾老先生是你家馆东的亲舅舅,怎么就住在这么偏僻的地方?”

  赵柯点头:“虽然是,但顾老先生对徐家为人行事十分看不惯的,连徐家人送吃送喝的过去他都不收。”

  “顾家也是家大业大的,难道连一点家业都没有吗?”

  “你是才来,不知道那些往事。”赵柯说道,“一二十年前,千灯镇的地有十分之一都是顾家的,可当年顾老先生没少做叛逆的事,还有叶家盯着族人算计着,到最后真真是一点儿没守住。”

  说着走到前面,妇人的嚎哭声跟敲锣似的进入耳朵里。

  俩人都皱起眉头。

  “他们有什么恩怨?”邱明好奇问道。

  “你还真问对人了,”赵柯向里面看了看,自语,“不是都解决了吗?怎么还来闹事?”

  邱明心里跟爪子挠似的,不过也没说什么,见赵柯走向那妇人,他随后就跟了上去。

  “大清早你就这么扰人清净,小心被抓到衙门里去。”赵柯唬着脸。

  妇人的哭声一顿,抬头,就朝着他啐了口:“只管抓去,老娘正愁着没人给老娘养老呢。”

  赵柯一个读书人,见妇人吓不住,赶紧走了。

  赵柯和邱明今天天不亮就到乡下来,是为了给主家看地,徐家的马车在村口停着,车夫坐在村口的树墩子上抽着旱烟。

  见他们两个回来,赶紧猛吸两口站起身,磕掉烟锅子还烫着的灰烬就走过来解绳子。

  “两位老爷看好了?”

  赵柯道:“差不多,咱们先到镇上吃个饭。”

  车夫的肚子早咕噜了,闻言动作快了些。

  上车之后,邱明就问:“赵兄,那妇人是谁啊?”

  “顾家还没败落的时候,家里有个忠仆名为陆恩,先老夫人在时很信任这个人,顾老爷子一心都在书上家业自然是不管的,一律都交给陆恩打点。”

  其实这些事也是赵柯从徐家老人儿处听来的,听了好几个版本,差不多让他把事情还原了个七七八八。

  “顺治爷那几年,到处都乱糟糟的,顾老爷子是个读书读迂了的,”虽然他觉得如果他生在那个时候也会和顾老爷子一样反清,但时移世易,这个时候再那么说不合适,“常年出去跟着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在外面活动,昆山破了时候,他家先老夫人竟然绝食殉国而死。诺大的家业没有主子,那陆恩免不得被养大了心,竟然跟想要顾家祖产的叶家串通,给顾老爷子安了个通海的罪名。”

  “顾老爷子当时虽在外流亡,见到被缉捕的文书亦是愤怒不已,于是就偷偷潜回昆山杀了那陆恩。刚才在顾老爷子宅外嚎哭的妇人,就是陆恩的妻子。不过这件案子当年就在松江府结了,杀有罪奴,顾老爷子无罪释放。”

  “陆家人是不是不甘心?”邱明听得入神,禁不住问道。

  赵柯点头:“他们当然不甘心,陆恩死后这陆家的女婿就跟叶大老爷一起谋划抓了老爷子,当时很多人为之奔走才把这件案子移到松江府去审理的。要不然你以为凭借当年叶二老爷在朝中经营的那些势力,顾老爷子能活?”

  邱明啧啧感叹,他是外面来昆山学习的学子,毕竟这里名家众多是个文运昌盛的地方,再没想到书香世家的恩怨如此让人惊心动魄。

  “不对啊赵兄,我可听说当年顾老不愿应召博学鸿儒,还给时任礼部侍郎的文敏公写过信,是文敏公从中周旋,顾老的征召才免了的。”

  文敏公说的就是叶家二老爷叶方蔼,二十一年,叶方蔼在任上去世,康熙让礼部拟谥号“文敏”,还派太子殿下亲自往京城叶府祭奠。

  这样的殊荣,实为罕见,叶家也从昆山第二或是第三大家族,一跃而成为第一大家族。

  昆山每任父母官到任,都会先去叶家祭奠。

  赵柯笑道:“不过是冤家宜解不宜结罢了。”

  顾家在昆山已经完全落在后面,叶家何不大度一些。再说当年谋夺顾家家产的人,一直都是叶大老爷叶方恒。

  据说叶二老爷完全不知情。

  可到底知不知,知道很多还是知道一点,或者有没有叶二老爷的授意,外人谁知道呢?

  叶二老爷愿意摆出对顾家友好的态度,顾老爷子总不能还要硬给自己拉一个强大的仇人。

  马车终于走出乡间的土路,上了去年才修起来的平整路面上。

  邱明突然想起来一件事儿:“听说前年,顾老爷子在江宁府收了两个弟子,大有来头。”

  赵柯听说得比邱明还多,笑道:“何止是大有来头,有传言说是辰亲王和这位。”

  说着伸出手指比了个二。

  邱明的脸色都变了,半晌道:“不可能吧,听说都行弟子礼了,皇上的儿子,尤其是——怎么可能---”

  怎么可能给一个早年坚决抗清的人行弟子礼。

  赵柯道:“总有些喜欢夸大事情,是不是的,咱们心里有数就成。不过现在江宁有一个曹主管,招揽众多江南江北的文人,昆山有些落后了。”

  很多事情他们知道的都不如江宁府仕子多。

  如果顾老先生的两位弟子真是,昆山的文风还是会慢慢起来的。

  赵柯很纠结要不要辞馆,去江宁找找机会。

  邱明倒是没想那么多,他笑道:“的确,世人都爱夸口,却也不想想事情的严重性。赵兄,你可知道叶家那个叫陈峰的下人?”

  赵柯点头:“叶大老爷身边的得力人,你是想说他自称是前朝苗裔朱家后人,为招揽人改名为朱俊的那件事?”

  “正是,他难道不知道,朝廷认真了,就算叶家枝大叶茂也可能被他牵连到家破人亡?”邱明真的是非常不理解。

  赵柯道:“叶家这两年,行事颇为叫人惧怕,昆山这一亩三分地的传闻,只怕很难传到真正有能力管的人耳里。”

  这时,车夫在外面道:“二位老爷,进了镇子了,打算吃些什么呢?”

  赵柯掀开窗帘瞧了瞧,不远处是一家面店,他说道:“去前面吃碗面吧。”

  “好嘞。”

  车夫扬起马鞭,就把车停在那家面店外,车夫去停马车,赵柯和邱明先进面店,还没有刚跨进去,便听见一个人的声音非常响亮:“我大哥是朱俊,朱家的后人,你知道是哪个朱家吧?而且我大哥现在是叶家的二管家,连县衙的师爷都跟我大哥称兄道弟的。”

  然后看见这人是正在跟一个玉面少年郎在吹嘘,赵柯眼见少年郎一副从瞪大眼睛到点头佩服的模样,心里一阵惋惜。

  又一个外地人要被那朱俊讹诈了。

  不过,叶家的事,他根本不敢管,否则在昆山待不下去都是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