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穿越重生>今天去找康熙认爹了没有>第186章 卷起来

  苏辰哦了声,现在讲的正好是王安石变法,这个讲官在言语间对王安石当年大多数的变法都是不赞同的,最后却也没否认王安石之变法的功绩。

  康熙让臣子们讨论,为什么王安石每一条变法都是为拯救北宋当时积弊,最后却反而加剧了各方面的问题。

  一会儿还要挑选人来回答。

  苏辰就想溜,在政事这方面他阿玛总是认真到让人害怕。

  看来在他阿玛手底下当官也没有多容易。

  他刚弓着腰站起身,便被端起茶杯的阿玛叫住了:“辰儿,你也参与进来。”

  “今天是休息日。”苏辰想逃课的意图不要太明显。

  康熙喝了口温热的茶水,说道:“不是休息日的时候,你跟朕请了多少次假了?”

  胤礽立刻给他哥插刀:“阿玛,我记着呢,今天早晨才看了看,我哥从书院开学到现在请假的次数已经超过十次了。”

  苏辰:“我那忙的都是正事儿,是阿玛叫我盯着畅春园的修建的。”

  南书房臣子和翰林院的两个老人都听得好笑,辰亲王这散漫的性子还是一如既往。

  第一次来给皇上讲书的翰林院修撰陆肯堂本来全程都很紧张,现在么,一瞬间梦回当初在乡里办私塾的那些日子。

  尽管私属里的孩子都是他们父母用辛苦所得送来的,但总有那么几个不愿意安心学习的。

  就和现在的辰亲王一个样儿。

  不过,辰亲王这样不爱读书,会不会引起万岁爷的不满啊。

  然后陆肯堂就看到万岁爷不止一点都不生气,还笑着道:“今天下午你若是能在这儿好好听讲,等你从江宁回来,另外给你两天休息时间。”

  苏辰便无声地坐了下来。

  一会儿,到了“答题”时间,因为捷才总是很容易被皇上想到的高士奇最先站起身发表他的见解。

  高士奇的看法代表了大部分人的意见,主要就是从王安石一些措施本身的不合理性找原因。

  他说完,别人又查漏补缺,一个老头儿最后补充,依据北宋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给皇上提交了一份答卷。

  最后补充的这个老头儿,觉得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宋神宗太过软弱不能以武力坚持变法的推行,二是底层百姓愚昧不能理会国家决定的意义因此多不配合。

  如果说让苏辰找一个他比较赞同的答案,那就是这个老头儿了。

  哦对,这个老头儿是谁。

  苏辰平时活动的地方多在内务府制造处、工部等朝廷部门,他认识的人比较多的也是工匠等技术型人才。

  南书房在十六年正式成立之后,入驻的官员越来越多,苏辰都认不过来。

  胤礽小声跟他哥提点:“武英殿大学士吴正治,快六十了。”

  这么大年纪了,岂不是一个老狐狸?

  想他刚才提到的第二点,说百姓愚昧不懂国策,其实这个老头子根本是看出来王安石的变法政策没有被底层的官吏好好执行吧。

  比如青苗法,想当初学历史背到王安石变法里的这一条,他还疑惑呢,官府贷钱给百姓种地,多好的事啊,为什么百姓们都骂死了王安石?

  然后具体了解了才知,当时的官府哪是提供钱给百姓读过困难,根本是官方高利贷,百姓找人做主都找不到。

  大家不想家破人亡自然要拒绝。

  可谁让底层放贷的官吏有政府的免死金牌的,谁家不贷揍谁。

  最后激起众怒,大家不骂王安石骂谁?

  而这只是因为百姓愚昧不了解国策不支持政府吗?

  苏辰也压低声音:“怪不得他这么说。”

  两条下来都是拍马屁,高明的马屁,他这意思不就是说皇上您有什么想做的就要坚持自己。

  “保成,说说你的看法。”

  阿玛提问了。

  胤礽站起来,回道:“儿子觉得,王荆公的变法有些操之过急。而且他的改变,并没有突破北宋王朝重文轻武的根本藩篱。”

  然后又说了几点王安石变法在现在能够借鉴的点。

  这要是考历史,保成怎么也能得九十分往上。

  苏辰给保成鼓了鼓掌。

  大臣们都面露笑容,太子爷如此优秀,大家都放心了啊。

  康熙满意点头,对苏辰道:“辰儿,说说你的看法。”

  苏辰的看法就一点,“我觉得王荆公的科举糊名法,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政府选举高层管理人才的公正性。但他应该再把目光往下看看,把地方胥吏的选拔也弄一个正规程序。最好,胥吏如果是干得好,有个可依据的标准上升。如果自下而上,王荆公的青苗法可能不会失败的那么惨。”

  他说完就是一阵沉默。

  坐在这里的没一个是傻子,王爷啥意思啊?总不能在开辟了工匠能当官的先例之后,又要让底下的胥吏上来当官吧?

  那咱们十年寒窗苦读还有什么用!

  皇上,管管您儿子啊,事情不能这么办的。

  康熙却一点都不急,笑着鼓励自家儿子继续说。

  苏辰就说:“每一个地方都是由一个或者几个家族长期垄断的,这跟胥吏的内部世袭性有些关系吧?而且胥吏没有上升通道,办差时便只会有有一个欲望,那就是捞钱。我觉得,咱们可以让胥吏也通过考试上岗,标准嘛,比着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放低一些就是了。比如有的岗位识字就可以,有的则要有秀才或者举人功名。”

  苏辰想到现在乡间最底层的保甲组织,像是保甲、里正这些人都是不拿朝廷俸禄的,所以他们很难把朝廷的荣誉和自己的荣誉联系在一起。

  “还可以给乡里的基层官员发放工资,定期给他们组织管理学习。胥吏也可以继续往上考,想升官就要好好办事。”

  吴正治突然说道:“王爷,您知道全国有多少个乡吗?此例一开,又要虚增二三百万的国库开支。且身为乡间的保甲里正,他们已经得到了默认的好处。”

  苏辰道:“欺压百姓拿鸡毛当令箭,他们是一个国家治理中最小的单位,不规范他们,由小及大是会有很严重的后果的。怪不得我阿玛又是派人赈灾又是减免赋税鼓励垦荒,每年还是会有那么多地方发生叛乱。”

  康熙笑了笑,道:“辰亲王说的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但也需要仔细讨论才能执行。”

  下午的“历史课”就以皇上的一句话结束了。

  苏辰和保成跟着他们阿玛离开,南书房、翰林院文臣们这才一一离开懋勤殿。

  第二天苏辰就带着几个暗绣阁侍卫离开了京城,关于他昨下午随便的口嗨后续他就不知道了,到通州坐船,船行到第四天的时候就在江宁县附近的码头靠了岸。

  江宁县地处在南京城东南的江宁县北面有一条地势很开阔的河流。草鞋夹船厂依河而建,他们打造的战船都是在这条河里下水。

  苏辰到来的时候,正好有一艘建造好的巨大的福船准备下水试航,几个穿着短打的力工在周围解缆绳,看起来就和福船旁边的一个小蚂蚁也似。

  福船两端有炮楼,长有一百多米,宽也有三四十,巨大的船身看得人心头剧震。

  而且现在的造船材料,用的全是木材,工匠们竟然能把船舱主体打造的密不透风,泡在水里缝隙处完全不会渗水。

  就真得很厉害。

  解开全部缆绳被推下水的福船在水中拍击出巨大的浪花,然后像个不倒翁似的晃晃悠悠在水中停稳。

  随后,几个船工爬上船,张帆摇橹,巨大的福船缓缓驶离岸边。

  暗卫赵涛找到草鞋夹船厂的官员何广智,说明了他们的来意。

  还没有来得及表明身份,何广智就已经笑道:“了解了解,自从开了海贸,还真有不少大商来我们这儿订小型福船。一艘一百六十料的福船,二十万两,先交一半定金,过年的时候便能来开船。”

  赵涛有些同情地看了何广智一眼,说道:“可以是可以,但是我需要先去请示请示我家小主子。”

  何广智这才注意到站在船厂外面的一个锦衣玉带的少年。

  他点点头,“不过我提醒你们,定金交得迟了就被别人抢先了,开船的时间最低要推迟半年。”

  赵涛笑道:“知道了。”

  他转身,走到辰亲王身旁,把何广智的那些话一五一十的说了。

  苏辰:咱们的官营船舱什么时候变成私营的了?

  就算民间有大船的需要,也不能让你们这么半声不对上面透漏就这么干啊。

  苏辰让赵涛交了十万定金,这次出门他就是来草鞋夹船厂买船的,身上带的银票有一百多万两。

  交完定金拿到何广智亲手写的一个“订单”,苏辰带着暗卫马上就离开了。

  本来,没打算整顿这个船厂,他就是想用自己皇二代的身份给自家公司弄几艘战船而已。

  现在他得确定一下,草鞋夹船厂到底是公材私用,还是把面向民间售出战船所得钱财交到了赋税中。

  如果是后面的这个情况的话,这一个船厂的上上下下的官员都可以领到轻一点的罪名。

  毕竟战船这玩意,你私下倒卖就是在给朝廷找麻烦吗?即便给增加赋税了也要被治理。

  苏辰去了江宁城,也就是南京,入城后直接去江宁制造府,找曹寅。

  江宁制造府外面挂着一朵红绸,苏辰递了令牌给看门的差役,差役跑进去传达,他迈上台阶往里面看,问剩下的差役:“制造府办什么喜事呢?”

  差役说:“我们老爷添丁之喜。”

  目光还在苏辰空着的手里打量,暗示的意味非常明显。

  苏辰没想到这么快曹寅就有儿子了。

  拿到苏辰令牌就快步跑出来迎接的曹寅果然在门外看到苏辰,惊喜道:“公子,您要过来,怎么也不提前写个信儿。”

  说着就过来帮苏辰牵马,刚才还暗示苏辰应该准备贺礼的差役吓一跳,赶紧下来牵马。

  苏辰道:“本来不打算来找你的,也没想到这么巧,你儿子出生了,我没带什么好东西,这个玉佩给他。”

  不过历史记载中,曹寅是一子两女还是两女一子来着?

  曹寅虽早不在京城,但是王爷身上的物件儿哪个是贵重到不能拿的他还是了解的,随手解下的这个玉佩他便笑着接下来。

  “奴才替那小子多谢小爷的赏赐,”他说道,“那小子才生下来三天,奴才的信可能还没有到京城,不想您倒是已到了家门口。”

  苏辰就问:“你儿子叫什么?是你媳妇生的?”

  曹寅心想这也就是他了解王爷,要不换个别人还不因为这一句话生气。

  生了他儿子的人自然是他媳妇。

  但王爷其实问的是不是正妻所生,他不好意思笑道:“是府内的一名姬妾,不过因着是长子,以后由顾氏抚养。”

  苏辰自己算了算,曹寅大约是去年这个时候跟顾氏定的亲,就算马不停蹄的娶妻,孩子也不可能这个时候生。

  说实话苏辰挺不喜欢清朝这种先娶个妾再娶妻的风俗,不利于家庭和谐。

  但这种,根本不是谁一句话能改掉的。

  苏辰对曹寅道:“好好待你夫人吧。”

  曹寅笑道:“你看看,奴才的事还让您操心。王爷,您也不小的年纪了,今年必定要大婚的了。”

  苏辰:---

  好个曹子清,我是为了你家庭生活幸福才提醒一句,你竟然也跟着催婚起来了。

  说话间走到摆着几桌席面的侧院,曹寅带着苏辰进去,里面有好几个去年来江宁时见过的熟人。

  依着曹寅对苏辰的客气态度,这些苏辰连名字都记不住的人看见他热情地不得了。

  苏辰跟每个人都打了招呼,终于才看见两个能叫出名字的,一个是李因笃还有一个是叶燮,坐下来聊了两句才知道。

  叶燮是自打去年就一直在南京寓居,流浪文人嘛,就靠着这家那家的宴席聚会生活。

  有段时间没钱租房子,他差点跟着李元赫去学写如今流行的那种仙魔小说。

  苏辰听得出来他对那些东西是不屑一顾的,文人就是这样,总有几分清高在骨子里,将小说视为末流实在是现在的常态。

  好歹人家叶燮还想过去写小说。

  不过他的笔写流行小说,可能是一种浪费。

  苏辰就问他,他的那个《原诗》有没有完稿,如果完稿了,可以给他介绍到印书局。

  叶燮有点上头的酒意立刻散了。

  其实那天在酒楼里见面,他并没有机会跟两位小公子说太多话。虽然如此,但也猜得出来,他们的身份非同小可。

  后来顾炎武、归庄收他们为徒,正式的拜师宴之后的半个月,朝廷还给顾、归二人送来赏赐,于是各种猜测甚嚣尘上。

  甚至有人说,拜顾、归为师的两个公子,是王爷和太子。

  因此,几乎炸了整个江南文人圈。

  只是朝廷没有认领,猜测也只是猜测。

  但有一个可能是一定的,这两位苏姓公子,绝非凡人,此刻叶燮听到苏辰的话,眼眶里都有些发热。

  从宝应知县任上辞归之后,他的日子过得并不容易。

  寄情山水?

  在仕途上做出过成就的归老故乡,那才叫寄情山水。

  他这,就是潦倒度日。

  叶燮端起一杯酒,“不管怎么样,我叶星期在这里多谢小公子的知遇之恩。”

  李因笃和叶燮有些交往,见他失态,按下他的酒杯,对苏辰道:“别理会他,你先吃菜。”

  之所以这么护着苏辰,因为他和顾炎武、归庄也都是好朋友。今天出现在曹织造长子的洗三礼上,却是又因为他正巧来江宁被顾景星所邀。

  李因笃人如其名,是个性情上沉稳能耐得住田园寂寞之人,虽然在仕途上不如其他人显达,真心与之较好的朋友却不少。

  苏辰吃了些菜,才端起桌子上的酒杯喝了一口,对李因笃道:“李兄,最近有空没?”

  李因笃:---只有上次的一面之缘,就成李兄了!

  “如果苏兄有问题需要帮忙,在下可以在江宁多留几日。”李因笃笑道。

  苏兄是什么鬼。

  苏辰道:“别客气,李兄,以后我叫你大哥,你叫我小苏就成。”

  走过来的顾景星内心也是一阵无语,辰亲王跟传说中的差别也太大了。

  顾景星坐在了旁边的位置上,参与到谈话中来:“大爷,这次来江南有什么事?”

  苏辰直言了。

  听见他要买战船出海,一个桌子上的人都惊掉了下巴。

  “战船不都是供给水师营的吗?”

  “你的消息落后了,从二十四年末开始,草鞋夹卖出去的战船少说也有这个数。”

  说话之人伸出一个巴掌。

  这种事,苏辰最喜欢听的就是小道消息了,问道:“都是什么人买的你知道吗?”

  没想到竟然引起了这位需要曹织造亲自去迎接的小公子的兴趣,那人知无不言:“有东南沿海的大商,还有海外那些红毛儿。”

  苏辰:???

  红毛儿难道指的是两牙商人?

  顾景星常年在南方,知道一些,说道:“红毛儿是江南百姓对西班牙、葡萄牙商人的称呼。大爷有所不知,西班牙商人大约在嘉靖年间就占据了吕宋岛,他们来的时候开的船全是破烂,后来经由在内陆船厂的置换,才有如今的规模。”

  “明朝一度海禁,废了海防,各大船舱也被废弃,西班牙人才尝试着自己造船。现在朝廷重兴海事,这些人过来买船很可能是为打探朝廷的水师虚实。”

  顾家在明朝也是书香世家,虽然因战争而流亡数年,但依然有不少珍贵藏书,掌握着一些别人并不知道的古老信息。

  苏辰咋舌,明朝有很多大船厂的事他是知道的,比如现在还在运行的清江船厂就是当年清江和卫河两大船厂的合并。

  他不知道的是,西班牙人早在十六世纪就开始在东南亚卷了。

  不过苏辰也很生气,草鞋夹船厂可是给朝廷水师打造战船的,不仅在偷偷地向商人们出售,还卖给外国人。

  他要给阿玛写信,换掉江宁县对船厂的主管官员。

  顾景星看这位爷气哼哼的,结合他的身份,略一猜想就知道是为了什么,又说道:“船厂那些人素来胆大,连给朝廷的战船都有糊弄船板厚度的,出售给商人那些更是如此,比如船底板厚朝廷的规定是三寸三,实际外售的那些只是两寸五六,用不一两年就必须检修。”

  苏辰抽了抽嘴角,难道这就是底下人贪污渎职的好处?

  “您知道的真多。”

  顾景星笑道:“平日无事,就喜欢到处走走听听。”

  曹寅接过来奶娘手里的小包裹,抱到苏辰这桌上,笑着对屋子里的人道:“多谢大家来给犬子祝贺。”

  酒席都吃过半、完全没想到今天还能见到曹家小公子的人们都有些奇怪。

  按理说才三天大的孩子,不是都不舍得抱出来吗?

  曹织造一开始也没有要把孩子抱出来的意思啊。

  疑惑带来的寂静只有短短的一瞬间,随后便是对曹家小公子的各种称赞之声。

  曹寅把小包裹放到苏辰面前,笑道:“要不要看看,毕竟收了您一个重礼呢。”

  苏辰可不敢抱才几天大的小婴儿,只揭开包被看了看,想到曹寅死后阿玛还给他家过继一个儿子,就对这个小家伙能不能平安长大有些担心。

  “他叫什么名字啊?”

  曹寅回:“名字还没定呢,要不大爷给取一个。”

  满席宾客:确定了,这位爷真不是普通人物,曹织造都让他给他孩子取名!

  苏辰想了想,问道:“你们家取名有什么要求吗?”

  曹寅说道:“没有什么字辈儿的要求,王爷随便取。”

  苏辰知道曹雪芹他爹叫曹頫,就说:“叫曹颂吧,希望他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长大。”

  以后可别让我阿玛为你们家的家事操心了。

  “曹颂,”曹寅念了念,笑道,“这名字朗朗上口,很好听。”

  寓意也好,曹寅真心感谢王爷。

  还在小包裹里呼呼大睡的小家伙不知道自己在席间晃一趟就添了个名字,再被奶娘接到怀里抱走的时候都没醒。

  席散之后,苏辰去后院拜见了老夫人,也见到了曹寅才过门儿不到半年的原配妻子顾氏。

  顾氏的身体看起来有些柔弱,说话细声细气,一点都没有苏辰在宫里见到的那些娘娘们的厉害。

  不知道是江南女子都这样,还是顾氏本来身体就弱。

  然后很关心曹家人健康的苏辰给老夫人说了些打拳能增强身体健康的话,还说以后把自己师父教的那套拳法给他们送来一本印刷册。

  老夫人以为这孩子是担心她的身体,连连点头,合不拢嘴地表示她一定会每日坚持活动,争取活到能看见辰儿的儿子诞生。

  苏辰:这话题没法聊了。

  随后他又问顾氏在家里平日都做什么。

  顾氏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好说话的贵公子,笑着说了自己平日的活动。

  无非看书、赏花、听戏而已。

  苏辰就跟她说江南地区很繁盛的纺织业,鼓励她在家可以研究这个。

  有个具体的事情做,可能就不会早逝了吧。

  把顾氏好笑得不行,点头答应了。

  晚上曹寅回去,就听妻子向他打听辰亲王的事:“那位大爷,可娶亲了没有?”

  曹寅忙道:“我想你也能猜到一些,大爷的婚事,咱们可插不上手。”

  “你想哪儿去了,”顾氏嗔怪,“我只是看大爷关心女儿家,性情又好,想把我家里的妹妹给他做小。”

  更高的可没想。

  丈夫每隔几天都要向远在京城的皇上递密折,受天家看重的程度可想而知。

  因此即便顾氏是个蠢的,也能猜到几分大爷的身份。

  更何况,这位大爷真是出乎顾氏意料,身上没一点这个年纪的贵公子的矜傲或者风流气息,只这两样优点,给他做小都比跟江宁这些人家做正室要好。

  曹寅摆手:“不行不行,大爷的事我们最好都不要插手。”

  顾氏想了想,便没再说话。

  总之大爷不会一时之间就走,近期她找个机会叫自家妹妹过来织造府做客就是。

  晚上,苏辰又邀请李因笃、叶燮、顾景星,到曹寅的书房谈话。

  主题只有一个,请他们帮忙清查草鞋夹船厂暗中卖战船之事。

  之后几天,他们就经常在江宁县和江宁城之前跑,调查个卖战船的事,有暗卫帮忙,竟然跟扒土豆似的扒拉出来一串子。

  什么偷挪钱财、苛待造船工匠竟都是小事了,甚至江宁县还有官员与当地地头蛇勾结开赌场、青楼。

  简直蛇鼠一窝。

  大半个月之后,一份密奏送到御前,很快江宁县从上到下十几个中心官员被江宁巡抚拉走审查,空出来的位置让京城许多待选进士眼热不已。

  江宁县是很普通,但谁让他那里有草鞋夹船厂呢。

  那可是个肥缺。

  一时间,京城官场为江宁县这个地方的空缺热闹了起来。

  但是很快大家就发现,他们热闹了个寂寞,因为皇上在第三天就宣布,由前翰林院检讨李因笃继任江宁县知县。

  李因笃没有功名,京城的官员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还有一瞬间的迷糊。

  谁啊这是,竟然能隔空摘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