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耽美小说>[西游]菩提心>第21章 师父

  三藏自得了法号立志取经,离开长安不过半月,已觉恍若隔世。

  在最初的几日里,年轻的法师踌躇满志,虽料到山高路远、日久年深,只仗着满腔热血一颗佛心径往西去,以偿宏愿;便是途中逢凶遇险,也算命中注定死得其所。

  不想未出国境,便路遇妖邪,一路的护卫仆从几无还手之力,尽数丧命;未得半日,又遇猛虎长虫相逼,幸遇山中猎户刘伯钦搭救拖难。

  如今伏于榻上,再想这十万八千里之遥,更知步步艰辛,再无睡意。

  捱至天明,方才强自抖擞精神,收拾马匹要继续西行。

  刘伯钦见他孤身一人,便要相送,又有刘母收拾了些烧饼干粮,让三藏在路上食用。

  时辰尚早,林间寂静。刘伯钦引路在前,三藏牵马随后,虽有相谈,敌不过山中冷清。

  多时方觉山势暂缓,视野随之开阔,法师不由松了口气。

  正此时,刘伯钦却忽然止步回头道:“长老,此处便是我大唐与鞑靼的边界了,就此告别,长老一路保重!”

  三藏举目四望,见两人正行至两界山阴阳割界处,身后大唐一侧橘中带红犹算亮堂,前路却尚藏于日光不及的昏暗中,不禁胆怯:“敢劳壮士再送一程罢?”

  刘伯钦只是致歉:“非我不愿也,只因我不能过界,只得送师父到此处。”

  人云送君千里尚且终须一别,三藏闻得此言,知此举乃强人所难,当下只得含泪作别。

  拜别之际,忽听得山下声响:“师父?可是我师父来了!师父……”

  三藏惊了一跳,听得刘伯钦解释,方知此乃山下被困了五百多年的神猴,于是两人同往山下,欲去探看。

  三藏牵了马随刘伯钦行至一石壁前,远远见乱蓬交错间一株碧桃枝繁叶茂,并未因秋日而凋零。又走近了几步,方见桃树之后石匣子中困着一只猴子,只露了头和半截手臂,那手正朝他招呼。

  三藏走到跟前,想起他先前言语,正欲发问,见他头上苔草枯叶,便抬手替他拾去,方才道:“是你在叫我吗?”

  石猴看着他丢掉的枯叶出了片刻神,方才抬起头来,一双眼睛极亮:“师父正是。我因先前大闹天宫,被佛祖压于此处,是观音菩萨叫我等你的,你快救我出来,我保你去西天取经!”

  三藏听见观音菩萨名号,心下便信了一半,只看着面前石壁犯难:“菩萨之言,我自然依循。只是我既无斧凿,又无钉锤,如何救你?”

  那石猴笑道:“只需师父上山撕下如来经贴,彼时我自会出来。”

  三藏当下和刘伯钦随他的指引上了山,果然见一金帖放出万道霞光。三藏伸手去撕时,那金帖化成了薄薄一层,顷刻便消散于他手中。

  多时又下了山,那石猴只叫两人远远躲避。

  之后只听得惊天巨响,恰似雷鸣,伴随着山峦崩裂,飞沙走石,从中蹦出先前那只猴子向他飞奔而来时,直跪到他脚下。

  未及三藏反应,他已屈身拜了四拜,抬起头满面欢喜,眼神炯炯发亮:“师父!”

  三藏西行后,此番原是第二回碰到妖,虽有观音之言在先,心中少不得惧怕。此刻看着面前石猴的眼睛,那些惧怕却散了干净,当即后退半步,极为欣慰地躬身将其扶起。

  如今西方已天色大亮。

  三藏心中愈发胆气倍增,同送他到此地的刘伯钦道谢辞别等不再细提,只由那石猴收拾行李牵了马,师徒二人向西而去。

  三藏坐在马上,看着这个新弟子赤条无冠,脑壳圆润,颇有头陀的模样,心中感慨合该他与佛门有缘,起念道:“徒弟,我与你起个法名吧?”

  不想对方转回头,眉眼飞扬:“多谢师父!不过我已经有法名了,叫孙悟空。”

  三藏不知为何从这短短的一句话里听出了些许炫宝的意味,倒也没多想,将这法名在舌尖过了一遍,不禁赞叹是个好名,又正好与他们宗派相合,再无更巧的:“这名字倒是极好的,那我便再给你个浑名叫行者,如何?”

  “孙行者?”孙悟空将这浑名重复了一遍,亦欢喜道:“好好好!”

  师徒正说笑时,听得草叶浮动,一声咆哮,三藏心中暗叫一声不好,就见林间钻出一只猛虎来,约有三尺来长,威风凛凛,目露凶光。

  此时早别了刘伯钦,荒山野岭,哪里去找人求救?

  三藏只叹天意,心灰意冷时,却见牵马的悟空跳步迎上,不知从何处掏出一根铁棒径向虎头敲去。

  那虎张口跃起,似要将猴连毛带棒一同吞下,三藏哪里敢再看?闭了眼只闻一声巨响,多时没有动静,方才睁眼探看,只见那大虫头浆迸裂,趴倒地上,再无动静。

  而他那娇小的弟子正蹲在一旁提刀剜虎皮,甚至有闲情抬头向他咧嘴解释:“师父稍待,且等我把这虎皮做个短裾,继续上路。”

  三藏只是点头,许久不知如何反应。

  直到两人走出好几里地,他终于回过神:“徒弟啊,你那铁棒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

  “师父可是说它?”悟空将手放于耳侧,晃了晃头,三藏便见那手心多了一根银针,那手掌又一翻转,银针便渐渐伸长变宽,恰好被握于手中,“这宝贝叫如意金箍棒,乃是当年大闹天宫前我自龙宫得来的宝贝,可随心变化,平日里我便将他藏于耳中。”

  三藏心中惊叹,又问:“那老虎何等凶猛,你如何只用了一棒便将他降服了?”

  “不瞒师父,莫说是虎,便是一条龙,见我也不敢放肆。我有降龙伏虎的功夫,亦有见微知著的本领,今日却难尽说,来日若有疑难,师父自然知道我的本事。”

  三藏欲言又止,欲止又言,却又不知如何夸赞这个徒弟的本事,终是闭口。只是心中那诸多顾虑早已烟消云散,只觉晚林悦目,鸟鸣悦心。

  马蹄轻快,勉强得见路时,师徒二人早已穿林过涧,正巧到达一户草屋篱外。

  三藏未及下马,见悟空已上前敲门叫嚷,只叫里间主人开门。

  三藏忙下马制止,却还是晚了一步。

  那门吱呀一声从里间打开,探出头来的老丈人看见他未及一笑,目光触及雷公模样的悟空,当即吓得松了手中拐杖,退步不稳便向后倒去。

  一旁还有个八九岁的孩童,却哪里扶得住,惊得三藏快步上前急声道:“老人家小心!”

  却见悟空极灵巧地一个箭步上前,正巧不轻不重地将老者扶住,笑问道:“老倌,可还记得我吗?”

  那老者过了最初的惊慌,如今倒恢复了精神,颇有中气道:“莫要胡说!我几时曾见过你?”

  “你倒不认得我了,”悟空看向一旁的孩童,“彼时他同他一样大,还给我带过水,吃过我门前的鲜桃,扒过我头上的草煮菜,如今我脱离了那石匣子,你却不认得我了?”

  “悟空,不得无礼!”三藏出声训斥,便要替他向老人家道歉。

  不想老者当真围着悟空走了一转儿,笑出声来:“彼时您老人家又长草又长泥,如今看着倒瘦了,又披了虎皮,莫怨我,便是让别人夜间看,也会被吓到的。”

  “我还没问你,彼时你怎么便不来了?”

  三藏听出他们是旧相识,便只跟一旁的孩童往里走,听到此处见老者颇为感慨,只是抬手请三藏先进门。原在跟老者打混的悟空亦当即跳至他身侧,将他扶进去。

  老者将两人请至炕上,先去生了火,方才回来同二人闲谈,将往事徐徐道来。

  原来老者幼孤,彼时上山牧牛,曾替悟空带过一段时日的熟水,后来悟空感激,便教了他识字和医术。直到某日晚间砍柴时,被官府抓了壮丁,猝不及防便上了沙场,这才不辞而别。幸得一手医术才远离烧杀,却也少不得颠沛流离。

  后来战乱结束,老者受友人之托替他照看儿女,却不想天意弄人,友人的儿女亦在战后的灾荒中纷纷走失,只留下一个襁褓中的孩子,正是被他催开去看火门的孩童。

  老者说得轻描淡写,三藏却不由得心生悲痛,最后只叹出一句“阿弥陀佛”。

  再看一旁的悟空,亦失了早先的笑容,只端坐炕上挠头。

  倒是老者最先缓过神来,“皆是往事了,两位长老不必挂怀。想来饭菜已热好了,虽无佳肴,只将就着吃些罢。请——”

  三藏整理袈裟下炕:“老人家客气了,本就是我们叨扰,你请!”

  吃过斋饭,三藏想起先前悟空随意捆上的虎皮,便借了针线,欲替他缝一件虎皮裙。老人家抱了一捆稻草去帮他们喂马。悟空则缠了那个孩子,问他可想要什么物件?

  吃晚斋时,悟空看了一眼那个孩子,之后便开始陪着他玩闹,甚至有些莫名的宠溺,又像是对什么旧识。

  三藏心下有些许困惑,亦只当自己误会,专心行针。

  正好收针时,悟空回来了,三藏便让他试了一试。

  那双极醒目的眼睛里又散出了光来,三藏此时常怀疑他那五百多年的年岁不过虚度,否则也不会得些许照顾便高兴成这般。

  但见他合身,也不禁得一同欢喜。

  突然,听得窗外一声异响,接着传来那个孩子慌乱的声音:“救命啊!”话音未尽,面前的人已消失在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