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古代言情>宗人府>第六十四章 远征

  从宋羿大婚开始,两个人便保持着心照不宣的关系。宋羿与皇后多有交往,但从没在坤宁宫过夜。朱启佑也不过问宋羿后宫之事,默认了每日都来乾清宫就寝。

  如此看来,宋羿的后妃都是摆设。朱启佑有时会想,倘若他与宋羿始终苟且,过得几年天子没有子嗣,倒是不知宋羿如何应付朝中大臣。亦或是宋羿早有打算,并不想要与自己长久。

  朱启佑本不是个多心的人,这些念头偶尔在脑中闪过,又会在宋羿的柔情之下消失于一个个夜晚。

  局势也不容得朱启佑多想,很快,北虏叩边,宋景时又要领兵征战了。

  这一战,宋羿打算让朱启佑参与。

  朱启佑本身也有领兵的愿望,但他胸无大志,也并不奢望宋羿对他如此宽容。

  加入飞翼营一年有余,朱启佑始终将这份差事当作宋羿送给自己的小礼物,就如同京郊庄园一般。他接受的态度良好,当差的时候也兢兢业业。他始终遵守与宋羿的约定,在乾清宫内不分彼此,出了乾清宫则要守好本分。

  做到这种程度,朱启佑并不觉得委屈。只因他也曾做过太子,学过帝王之道,十分清楚前太子的身份对君王来说是多大的障碍。他知道宋羿对自己的体贴,连带着对他的家人也万分宽容。如今的情形,已经是宋羿顶着偌大压力争取的结果。

  许多人对权力趋之若鹜,但掌握最高权力的天子,却不似旁人想象中那般快意。天子难为,他管理百官,反过来也受百官的监管;天子要为天下人表率,一言一行均需谨慎。

  夜宴之后,朱启佑偶尔会想起小花园见到的女子。皇后与皇帝一样,都是被架在云端的人物,言行举止都有典籍可查。朱启佑没正面见过皇后,但据宋羿说,这位皇后举止端庄、颇识大体。朱启佑不为这种赞赏吃醋,因为他知道,宋羿的赞赏来自于皇后对自身的清晰认知:她是大洛的皇后,是天下女子的道德典范,不是宋羿的妻子。

  朱启佑并不了解女子,从前他与太子妃的夫妻感情淡薄,更不喜好院子里的其他女色。如今他作为一个局外人在宋羿的后宫穿梭,终于发现深宫中的女人在锦衣玉食之下的可怜之处。在那个小花园里,迷路的牛瞳可谓无辜,坤宁宫的主人却更为可怜。她不顾危险,放纵自己伏在一个陌生男子背上,也许是她这一生唯一同男子亲近的机会。

  如果连端庄识大体的皇后都感到压抑寂寞,那皇帝呢,宋羿面临的是哪一种压力?

  朱启佑悲哀地发现,自己成了宋羿明君史册上的一个污点,或许是唯一一个污点。倘若如此,那宋羿力排众议将自己送去北关积累军功,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当今天子,想要对这个污点好,或者说想要任性到什么程度呢?

  即便迷茫,朱启佑也决心参与此战。不男子的建功立业之心,更多的是为了释放胸中压抑的一腔孤勇。有生之年,朱启佑想要离开京城一次,面见广袤山河。他想要帮助宋景时,履行从前逃避的兄长责任。

  离京在即,朱启佑也有放心不下的人。

  最令人担心的是小儿。朱启佑在侯府生活了三年,与永定侯夫妻的关系却并不亲密,一家人生疏客气,显得他和小儿像是不久住的客人。且自从起事失败,永定侯夫人的情绪便不稳定。她看朱启佑,眼中没有一个母亲对失散多年儿子的关怀,反倒像是在看一个无用又不能丢弃的废品。他走之后,小儿房里没了大人看顾,于情于理也只得送给夫人教养。永定侯与朱启明平日要当值,将小儿同一个疯癫的妇人放在一处,实在令人难以放心。

  对于朱启佑的为难,宋羿也是颇多体谅。他破格给朱启佑放了长假,即便他自己对朱启佑有诸多不舍,仍叫他回到家中陪伴女儿。

  即便如此,朱启佑仍难开怀。一来他也对宋羿依恋惜别,二来家中恼人的关系也难解决。

  朱启佑近来想得多,话便少了,不与宋羿诉说自己的心事。宋羿多方打听,才知晓他烦闷的缘由。

  有一日,朱启佑到乾清宫过夜。缠绵过后,宋羿将虚软的身子挂在朱启佑的身上,状似随意地说:“不如,将小儿接进宫来,由文皇贵妃照顾。”

  朱启佑不是没想过这个方法,但他有顾虑:“家中母亲尚在,这样做,怕是传出去不好听。”

  “景晔四岁,该开蒙了。”宋羿慵懒地说,“虽还入不得宗学,朕先在宫里设个小学堂,选几个适龄的孩子入宫伴读。”

  朱启佑蹙眉不语。

  宋羿又向着男人贴了贴,胳膊穿过男人腋下反向挂在他的肩膀上。“没关系,等你回来,随便告个病,再把孩子接回家便是。”

  朱启佑思索片刻,也觉得别无他法,这事便算是定下。

  “西宫那边,皇贵妃还养着思蝉,景晔也跟着住在彤妃宫里。”宋羿扒拉着朱启佑的肩膀,将自己的身体向上拉,右腿环在男人臀下。“小儿搬过去,有人陪着玩耍,也不会寂寞。”

  朱启佑“嗯”了一声算作回应,他托着宋羿的臀反身压了下来,手中摸到一片快要干涸的黏腻。他将宋羿修长的腿分开,跪伏在少年的身上同他亲了几下。情欲淡了又浓,两个人再次纠缠成为一个影子。

  “你要不别去了罢……”呻吟与喘息之间,混合着一些难言的心思,“朕实在不舍得让你走……”

  临近出发,朱启佑才知道宋羿给自己安排的身份是鹰首。听起来很厉害,实则是个芝麻绿豆大小的百户,手底下听命的不过一个小队,这其中还有一半是畜生。

  朱启佑无心练兵,旷了工去乾清宫找宋羿。宋羿正在与内阁议事,他便躲在屏风后头,百无聊赖地撕扯插瓶上的柳条。宋羿对他有一些神异的心有灵犀,朱启佑扯烂了一片叶子,他的话音也随之一顿,似乎意识到殿内有人。

  “时候不早了,卿等便留下来用午膳罢,”宋羿离开御座,随意摆摆手示意大臣们不必多礼,“朕去更衣。”

  宋羿绕过多宝阁,瞧见朱启佑没骨头地在高脚几边上靠着,面色不动:“旷工?”

  朱启佑不说话,对着宋羿勾了勾手指。见宋羿不理会,他放轻脚步来到宋羿身边,扯着他的腰带往寝殿拉。宋羿踉跄了两下,抓住朱启佑的衣袖随他向内殿走。

  “怎么了?”

  朱启佑按着宋羿的肩膀,让人坐下。他微微俯身,一副打商量的口吻:“能不能给我安排个大点的官职,百户也太丢人了些。”

  宋羿早料到他会有这种想法,倒也不觉得惊奇,不无讽刺地反问:“你上过战场么,有什么功绩,还想当个领兵的不成?”

  朱启佑听多了他的嘲讽,多少有些免疫,倒也不气馁。他蹲了下来,用手指梳理散落在宋羿大腿上并不凌乱的流苏。

  “有些将领是认得我的,”他低声道,“我官阶这么低,到时候被人呼来喝去的,多少有些没面子。”

  “打仗这种事,你什么都不懂,还想要面子?”宋羿丝毫不买他低声下气的帐。

  见朱启佑真的有些闷闷不乐,他想了想,还是哄了几句:“军中见过你的人只在少数,更多的是不认得你的将士。你与公主不同,她第一次出征就有身份在,纵然有人不服,也不敢当面顶撞。倘若你没有功绩就身居高位,很难服众,到时候指不定有多少人背后坑害你。”

  朱启佑有些泄气,扯着宋羿腰间玉坠子摇了几下,又道:“你派王永福去监枪,连他的品阶都比我高,你真要我给他们跑腿么?”

  在大洛,火器一直属于机密技术,严格掌握在天子手中。为了避免图纸外泄,火器的制造并不由工部负责,而是在内廷生产。火铳的保存和调度也由内官负责,各地总督按照需要上书申请,经兵部给出意见后,由天子亲自审批。即便获得了天子的批复,总督们也无法直接调用这些火器。御马监会外派镇守监枪太监携带武器到达地方,配合当地将领征战调用。

  仁熙帝上位后,内宫中对火器的研制也取得了不小的突破,不仅解决了大炮炸膛的问题,还制造出可连发的轻携手铳。马易受惊,携带火铳的骑兵日常需要带着马一起操练,这种训练在边军并没开展过。王永福跟了宋羿许多年,他身体不错,又是内官中少有的聪慧机敏之人。便被分派到御马监,领了监管枪支、操练神枪营的任务。

  宋羿注重尊卑,很少重用太监。但王永福的位置很难找人替代,便破格以内官的身份担任镇守枪监。

  “神枪营头一次上阵,王永福这个枪监很重要,你也不要瞧不起他。”宋羿正色道。“你也无需妄自菲薄,大洛豢养的鹰虽一向比不上蒙古,但你的飞翼营在了解环境、打探军情时仍是重中之重。”

  宋羿说了几句,见朱启佑默然不语,又道:“以往大洛在征战中,很少用到战鹰,将领们也都不重视。你这是个好差事,办好了有大功劳,办不好也没有人之责什么,多自在!”

  朱启佑翻了个白眼,心里想着自己可不是这种草包。

  宋羿见他还不高兴,双手捧起朱启佑乱动的手,用嘴唇碰了碰。“我不叫那些将领使唤你,你只跟着公主好不好。你看,你第一次上战场,定然有许多不懂的地方。你不好意思同旁人请教,总可以和你那好妹妹学习。”

  宋羿躬着身子,温润的眸光对上朱启佑的双眼:“你只当多替我考虑,我实在是舍不得让你冲锋陷阵。你就跟着公主身边,既学习领兵,又能抖威风,好不好嘛……”

  又是作话放不下的内容:

  这篇文构思之初,宋羿就是一个注重礼教的人,这一点决定于他的身份以及工作性质。

  一个族长、一个统治者,也许他私下里对礼法嗤之以鼻,但在人前仍会奉行礼教,因为这是愚民的最佳手段。

  礼教便于统治,使统治者的工作变得轻松。但万事没有绝对,他会反过来作用在使用者自身,使其受到束缚。宋羿用礼教约束官员和百姓,官员反过来会用礼教约束天子。

  也因此,宋羿和朱启佑的感情是见不得光的,皇后的私情也不会有实质性的结果。

  宋羿与皇后是礼法上的夫妻,尽管他们对彼此都没有恋慕之情,且心照不宣。这也是一开始就确定好的结局,不同于一些小说作品中轰轰烈烈昭告天下,宋与朱的恋情永远是私下的、不为人知的,不需要大张旗鼓,甚至不需要第三个人的支持与理解。相比之下,皇后的人生更加悲惨,是封建时代女性逃避不了的悲哀。唯一幸福和光明留给宋景时一家,是公主用自己的血汗换来的尊重。

  故事写到这里,再加上之后的章节,整个基调都算不得沉重。即便有政权的更迭,人心算计,但主角之间的感情并没有太多阻隔,至少在心意上始终能够相互体量理解。

  对于古代小说,我一直有一个原则,就是背景上附和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尽可能不受现代思想左右。因此宋羿对礼教的重视,是这个故事比较重要的设定。

  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尚不知道主角是否心甘,作者率先逆反了。

  下一篇文,打算写反抗礼教的故事(暂定)

  有感而发,并没有打算完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