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都市异能>末日预言(出书版)>第六章 心惊胆战预言书

  《周易》:最古老的预算书

  对中国人来说,《周易》可以算得上一本既熟悉又陌生的预言书了,但《周易》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运作的,这恰恰又不是普通人所能够了解到的。

  《周易》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周礼》中。“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随着时空变幻,恒常的道不变。《系辞传》:“生生之谓易。”简单地理解,便是众人常说的八卦推算之法。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因而,《周易》又称之为《易经》。其不但是儒家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一,更是经过孔子本人校正过的经书,其在书中介绍了64个断定吉凶的卦象,以及推测吉凶的方法。因而,《周易》是中国历史上被用来做预言占卜的基本书籍,后世流传的《推背图》《万年歌》《烧饼歌》《梅花诗》《马前课》等,均是以周易为基本前提的。

  相传,周文王姬昌就是一个善用八卦推算诸事的人。在西岐境内如有人犯了法,文王就能够掐指一算把此人的罪过娓娓道来,即便罪人逃到天涯海角,他也能够准确说出其藏匿的地方。甚至在西岐,根本就不需要监狱,所有被抓来的犯人都被安置在文王在地上画出的“监牢”里,没有一个犯人能够逃出去。这便是“画地为牢”的最原始典故。之后,姜尚的徒弟武吉在卖柴的时候失手打死了人,他便亲自尝到了这种画地为牢的滋味。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周”是周到圆满的意思,“易”是运动变化无不果的意思。《周易》原称《简易道德经》,太昊伏羲创作简易图时,把简易符——即现在八卦图的阴阳符——排列成一个圆形即一周的形式,阐明了周和易是简的主要组成部分。周易的周字并非周朝的沿用,而是周朝或周姓沿用了《简易道德经》里的这个完美的“周”字。后代基于此,便用“周”替代了《简易》的“简”字。因而,不论是称之为《简易》、《周易》还是《易经》,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易”字。

  易的根本现象,便是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变化。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一定会产生结果,这个结果便被称之为“易象”。“求千太万后之果,明千思万绪之象”,说明了“阴阳符”是判断推理的一种测探工具,是探测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方法。而人类自身的命运也是包含在其中的。

  关于《周易》的推测和演算方法,在书中《系辞》部分是这样记述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这就是通常的蓍草之占卜法,一般来说,算命的程序也正是这样进行的。

  据传,在《周易》出现之前,夏商时代的人们也有着自己独有的估算命运的方法之书《连山》和《归藏》。历经上千年时间的沉淀,只有《周易》流传至今是不无道理的。《周易》不仅完整保存下来了64个卦象和卦辞,而且还有一套正确的演算和推测方法。这一套完全可以和数学计量法相媲美的推算方法,在现代人看来既感觉玄之又玄,又十分奇妙且精准。

  《周易》立足的基本理论点是,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其实都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任何方面“量”的变化都会引起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在特定的时间场合中,去用科学的方法推算特定人物的命运走势,也不再显得不可捉摸。因而,《周易》不仅仅是一种卜筮的方法,也是一种义理的学问。

  “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3000多部著作,蔚为大观。孔子曾经说“善易者不占”,意思是指,真正学到了《易经》精髓的人并不会把自己的才能仅仅限制在占卜上面。《周易》中包含的各种哲理,早就把这本预言书推到了传世经典的位置上。

  1930年,太阳系的第九颗行星冥王星被美国的天文学家发现了。但很快,就有人提出在太阳系中还存在着一颗尚没有被发现的第十颗行星。当时冥王星刚刚被发现,其运行数据尚不准确,因而对于第十大行星的探测均已失败而告终。

  当时,一位名叫刘子华的中国人正在法国勤工俭学。他决定不依赖于牛顿万有引力的定律去寻找第十大行星。很多人认为刘子华的所作所为都只是空想,但其实他是凭借了太阳系中各个星体和八卦之间的卦位的对应关系,再利用天文参数进行了计算,从而证明出每一对应卦位所属星体的平均轨道速度和密度均分别为一个密值。最终的结果是惊人的,刘子华第一个算出了这第十颗行星的平均轨道运行速度为每秒两公里,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424克,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74亿公里。

  按照给星球命名的原则,这颗新发现的星球被命名为“木王星”。之后,刘子华把自己根据《周易》推断出来的结果写成了一篇名为“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的论文作为自己考取博士学位的资本。该论文获得了一致赞赏,刘子华在1938年正式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中国的八卦占卜之术,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震惊。

  足以证明《周易》神奇之处的事例并不在少数。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是现代电子计算机二进制的创始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正是在中国的古老的太极八卦图的启发和帮助下,才触动灵机,一举成功的。

  “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周易讨论的是道,现代科学研究的是器。没有谁上谁下之分,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对人类可以预知的未来做出最准确的推断。

  《推背图》:规划历史的轨迹

  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登基,最早是被《推背图》预测出来的。到底什么是《推背图》?它为什么如此地神奇?

  《推背图》在中国预言史上,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他是由唐朝的天算学家袁天罡和李淳风彼此谈论天下大势、剖析未来世局的一个预言,书中用四言古风写成了60组谶诗,对未来1000多年的中国人命运作了60个大预言,大胆而准确地预测了唐、五代、两宋、元、明、清以及民国百年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

  因而,在成功预言了武则天登上帝位之后,《推背图》并没有停下自己预言的脚步,其一直把触角伸到千百年之后,一点点地去言说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每一次言中,都让闻者胆战一下。

  唐朝时期,出现了两位奇异的学者,一位是在唐初任司天监的李淳风,一位是隐士袁天罡。唐太宗李世民当政之后,因为心忧家国大事,他便把著名的历算学家袁天罡和李淳风两个人请到宫中来推算大唐今后的运势。

  谁也没有想到,此二人不但演算出了大唐的国运走向,更把此后上千年间将要发生的事情都一一说了个明白。

  这一天,两人闲来无事便背对背坐着,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了推算起来,他们先是预知了武后将来会夺权的事情,之后思路一转,两人把推算的结果以流水线的方式向后延展开来。中国历史的命运,就像是一幅画卷一样在两个人的谶言偈语下一点点展开了。连续几天的时间,两个人一直专心于此事,并且还每推算出一件事情就专为此事做一幅画,旁边配上暗喻。

  他们做了60多幅画之后,二人正要继续往下推算,此时来了一位须发皆白但精神却异常矍铄的老者。老者把二人正在做的事情突然打断说:“你们先不要测什么天下大事,且先推算我是进是退?”说完之后,老人便跨着两腿站在二人面前。

  袁天罡和李淳风翻然惊醒,这才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在泄露天机。袁天罡推了李淳风的背一下,说:“天机不可再泄,我们不要在此妄下断语,还是回去休息吧!”《推背图》也由此而得名。

  另有说法称,《推背图》的最后两句诗为:“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有人认为其名称正是源于这两句诗。

  《推背图》受《易经》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其完全是由《易经》演变而来的,其每一卦象均以八八六十四卦之一为起始,一共得到六十个卦象。除去第一象引言和最后一象结言并非预言外,共有58个预言,每一象合诗二首,卦图一幅,从大唐的命运一直预言到世界大同,大约预言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的命运。

  《推背图》中的预言顺序,都是经过仔细推敲之后排定的,其实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轨迹,因而可以说这是当初袁天罡和李淳风二人精心排定的历史轨迹预言书,并不是无心说出的偶然事件。《推背图》中的预言提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史书以及历史专著中提到的种种记载均相互照应着。据传,在58个卦象中,已经有45个被历史完完全全地验证了,还剩下尚没有被解密的13个历史预言,等着后人去一窥其中的重重玄机。

  离我们当下最近的一个《推背图》预言被验证的案例,当属辛亥革命发生以及清王朝的灭亡。在《推背图》中提到:“谶曰:‘汉水茫茫,不统继统。南北不分,和衷与共。’颂曰:‘水清终有竭,倒戈逢八月。海内竟无王,半凶还半吉。’”

  在《推背图》中,早已经预测到了清王朝的灭亡。

  谶语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提到了辛亥革命的发源地“汉水”。在之后的“南北不分,和衷与共”,直接道出了一个新的共和体制的诞生,这便是对与清代灭亡和民国之初政局的一个预测。颂中的“水清终有竭”,指1911年的辛亥革命使入关268年的清朝彻底结束。“水清”显然是指清朝,根据五行演变的规律,明朝被认为属火。朱元璋的朱是红色,代表火,明朝的明是日月之光,更直接就是火了。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代替火而兴起的必然是水,即清代的属性是水。“水清终有竭”的意思是说清王朝终究会有灭亡的一天。“倒戈逢八月”,无疑是在指武昌起义发生的时间,此“八月”乃是唐朝时期的计时方法。由于起义军中有不少人是原清军,所以称之为“倒戈”。更因为这次起义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袁世凯的逼宫,在此基础上谓之“倒戈”,更是明说暗喻一并都交代了出来。

  最后两句“海内竟无王,半凶还半吉”的意思也很明显。这次起义之后,中原大地上将不再有皇位,甚至连民国总统的任期都是有严格限制的,谁也不能够再在这片土地上称王称霸。另一方面的意思则带有几分暗喻,清帝退位之后,中原大地即将面临着群龙无首的状态,因为没有大王,所以才会处于一片混沌之中。“半凶还半吉”就是对这一时期政局动荡的最好解释。一直到最后国民革命军北伐彻底打倒了北洋军阀,才终于把半凶的局面还归了半吉。

  然而,也有不少学者对《推背图》是否是一本预言书表示了怀疑。他们认为,这本书不仅不是一本预言书,更不可能是产生于唐代的古书,其充其量也不过算是后人牵强附会的一本故事图画集。因为唐代的社会风气比较开化,预言在那个时期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只要被查到家中藏有预言的书籍,就有可能遭到灭族的风险。因而,《推背图》是由唐朝时期的袁天罡和李淳风所做的可能性并不大。

  以此说法来论断的话,现如今能够阅读到的《推背图》最早的雏形产生于五代时期,后随着历史的推进而被后人不断加以完善,最晚的部分在清初也已经成形了。

  但在国外,《推背图》一直被列为“中国七大预言”之首,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推背图,是清乾隆年间的举人金圣叹评批的版本,原本现仍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

  《万年歌》:社会兴衰皆有章法

  在中国,另一部非常著名的曾经预言了社会兴衰的预言著作便是姜尚姜太公的《乾坤万年歌》。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姜尚更被人们熟知的名字叫做姜子牙。姜子牙曾经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两代国君完成讨伐商纣的大业,并成功建立起周王朝。因而,姜子牙是周朝的开国大功臣,同时他也是齐鲁文化的创始人之一。

  因杰出的政绩,姜子牙一直被后世遵奉为“武圣”,唐肃宗封姜子牙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封姜子牙为“昭烈武成王”。到了明朝时期,姜子牙身上的神话色彩逐渐浓重起来,尤其是在明万历年间以武王伐纣的神话小说《封神演义》问世之后,姜子牙在小说中代替了他师父元始天尊的位置而把众多的神仙联系在一起。至此,一位普普通通的“武圣”终于完成了由人到神的转变。

  《乾坤万年歌》便是姜子牙留给后世的一个谜题,由此推断出,姜子牙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谋略家,更是一个鲜明的预言家。

  姜子牙出身于贵族家庭,祖先的封地叫“吕”,所以他又被称为“吕尚”。有关于姜子牙的预言能力,流传下来的故事也颇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一典故。

  传言,姜子牙钓鱼的时候,用的鱼钩是直的,并且鱼钩上从来都不挂鱼饵。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隐居在陕西渭水边,这里曾经是周文王姬昌的领地,姜子牙在此垂钓,大有引起文王注意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从而建功立业的目的。

  姜子牙在钓鱼的时候,鱼钩总是离水面有三尺远。他一边高高地举着钓竿,一边自言自语说:“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在常人看来,姜子牙这样钓鱼,简直是天方夜谭。某一天,一个打柴的人经过,看到姜子牙如此奇怪的钓鱼方式,便对他说道:“老先生,像你这样子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姜子牙举着鱼竿笑了笑,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

  这一消息不胫而走,终于传到了文王姬昌的耳朵里。姬昌想要一探究竟,便派了士兵来请姜子牙。不承想姜子牙根本就没有理睬这个士兵,不但如此,他依旧摆着自己垂钓的姿态说风凉话:“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

  士兵一听,知道姜子牙根本就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等他灰溜溜地回去禀报之后,文王又派了一个大臣来。姜子牙依旧是一副不答理的神态,他自言自语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

  至此,文王姬昌这才意识到,姜子牙这是暗示自己应该亲自去请。爱才心切的姬昌先是吃了三天的素食,然后又洗澡换衣服,最后带着一份厚礼前来求见姜太公。至此,姜子牙才答应为文王效力,以辅佐他治国平天下。

  而文王知道太公的道德很高,请太公上车推着他回去,但那里正好是沙地,文王推了800步就推不动了。也正是因为这800步,姜子牙对文王说:“你将会享有八百年的江山。”而这,和周朝统治的历史时间长短相差无几。

  姜子牙所做的这部《乾坤万年歌》总共只有110个句子计770字,但它却概括了中国历史上一万多年的重大事件。它从宇宙起源洪荒的混沌时期开始说起,经过三皇五帝之后,直接讲到了关于周代的各种预言。

  书中,先是预言了周王朝只会统治国家800年,然后又提到了接替周朝接力棒的秦朝并不会稳坐江山太长时间,大约只有20年的时间。在《乾坤万年歌》长达万年的预言中,姜子牙基本上是通过拆字、解字的方式预设了历代王朝的动乱兴替年份及帝王姓氏。然而,这部预言书中还有很大一部分预言历史变迁趋势的字句,直到今天也没有被解读出来。

  最早《乾坤万年歌》的预言验证,历史上的具体事例多如牛毛,不胜枚举。尤其以其预言汉王朝的句段最显奇妙。书中提到:“卯坐金头带直刀,削尽天下木羊首。一土临朝更不祥,改年换国篡平床。泉中涌出光华主,兴复江山又久长。四百年来更世界,日上一曲怀毒害。一枝流落去西川,三分社稷传两代。四十年来又一变,相传马上同无半。”只用短短十余句话,就完完全全地把从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一直到蜀后主刘禅亡国的400年间的历史全都娓娓道来。

  “卯坐金头带直刀,削尽天下木羊首”,一个金字加上一个卯字,另外在旁边再加上一个直刀,这正是“刘”字的繁写“劉”。也就是说,灭亡秦王朝的将会是一个姓刘的人。根据历史记载,刘邦是在乙未年被西楚霸王项羽立为汉王的,这一年于五行之中正是木羊之年,因而后一句的“削尽天下木羊首”说的正是汉高祖称王的时间。

  之后的“一土临朝更不祥,改年换国篡平床”指的则是王莽篡权这件事情。“一土”合并起来就是“王”字,后面一句直接言中了王莽在篡权之后将会改朝换代的事情。

  而“泉中涌出光华主,兴复江山又久长”则是指在平复了王莽之乱后,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场景。光武帝刘秀的家乡在南阳白水,“泉”字拆分开来正是“白水”二字。

  “四百年来更世界,日上一曲怀毒害”是在指出汉王朝的江山大约只能稳固400年的时间。自此之后,将会开始一个全新的年代纪元。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东汉和西汉的时间加起来,中间去除掉王莽当政的时间,正好是不多不少的400年。之后,“日上一曲”的“曹”姓之人将会出现,以其身代替皇帝来诏令天下。这便是三国之始的曹魏政权了。

  “一枝流落去西川,三分社稷传两代”说明即便是到了曹魏的手里,汉王室并没有完全断绝,其尚存的一支却流落到川蜀地区。这正是和曹魏以及东吴呈现出三足鼎立之态的刘备父子。但在三分社稷的局面中,刘姓江山也只传了两代人,随后便走向了覆灭。

  最后两句“四十年来又一变,相传马上同无半”,说的是在刘备和刘禅力图匡扶汉室的43年的时间里,曹魏政权中也发生了一次大的政变。“相传马上同无半”中的“同无半”,将“同”左边去了一竖就是一个“司”字,与“相传马上”的“马”字合起来就是“司马”二字,指的是带“司马”字样的人篡魏这件事情。至此,三国时期也算是走到了尽头,等到司马家一统天下之后,才开始了之后的两晋的王朝之事。

  管中窥豹,以汉王室的兴衰便可断定《乾坤万年歌》绝对是预言精准的一部旷世奇作。然而,学者们依旧给痴迷者泼了一盆冷水,他们认为这本书还是后代好事之人的编纂,并不是姜子牙亲笔所做,因而丝毫不值得如此认真地去对待。而且,书中不少段落遣词造句的方式有着浓重的宋元之风,其起源于周代的说法似乎显得并不牢靠。而如同“卯金刀”等拆字的方式,是在汉晋之后才出现的,秦汉之前一直是以篆书为主要的书写方式,流传于后代的拆字法显得并不那么具有说服力。

  因而,今天流传下来的《乾坤万年歌》究竟是何来历,反倒喧宾夺主成为这本书中最大的疑团。这一问题,也只能留待历史自身去解答了。

  《马前课》:诸葛亮的军中卦言

  在三国之前,预言历史兴衰的书籍基本上是《乾坤万年歌》一家独大,但在三国时期,蜀国的军师诸葛孔明作的一部《马前课》,成功取代了《乾坤万年歌》的预言地位而备受世人关注。

  或许有人不知道《马前课》,但绝对不会不知道诸葛亮。诸葛先生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且用兵如神,文韬武略样样都是拿得起放得下。关于诸葛亮最神奇的记载,莫过于其未出茅庐就已经三分天下。如果单单只是把诸葛亮的这一份才能划归为他的眼光长远,未免有些过于草率。

  诸葛亮真正的才华,并不只仅仅体现在他具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之风,更体现在他料事如神这件事情上。精通易理数术、懂得观察天象以判断时事的诸葛亮,在借东风以火烧赤壁和草船借箭这两件事情上,把自己的才能一展无余。尤其是被《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增加了不少神话色彩之后,诸葛亮俨然已经成为一位通天达地的半个仙家。

  他身上的这种“超能力”,还体现在识人相面上。据传,诸葛亮能够根据人的面相对于人这一生的命运做一个比较准确的推断。当他第一次见到魏延的时候,就预知到此人日后一定会叛变,因而才会安排马岱在自己死后斩杀了魏延。

  《马前课》一书是诸葛亮在军中闲暇时候把自己毕生所学集结在一起的册子。单凭这句介绍,就可以断定《马前课》的价值到底几何,因而这本书也就成为了能够预测天下大事的一本奇书。“马前课”的意思即为是在马前占卜的一课,即是在军旅生涯之中闲来无事所卜之卦。

  《马前课》这本预言书中的预言相当简洁明了,其自由短短的十四课,但每一课却都预言了一个朝代的兴衰。按照着历史演进的顺序,马前课的预言显得极富有规律性。因而,相比其历史上的其他预言书,《马前课》更容易被后人解读。并且,每经历过一个朝代之后,人们再去研读《马前课》中关于此朝此代的记载,总是会惊讶地发现诸葛亮当初的预言竟是如此精确。

  《马前课》的第一课,是诸葛亮在讲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时局。严格来说,这并不能算是预言。在这一课中,诸葛亮提到一句“无力回天,鞠躬尽瘁。阴居阳拂,八千女鬼”。前八个字正是他这一生的写照。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虽明知汉家江山的气数已尽,但仍旧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本想凭己之力来扭转乾坤,“阴居阳拂”,可终也逃不过命运的定数。“八千女鬼”指的便是“魏”,这也预言了蜀汉最终要被魏国吞并的命运。

  第二课“火上有火,光烛中土。称名不正,江东有虎”,讲到的便是两晋的命运。“火中有光”,无疑指的是司马炎。此时,司马家族已经掌握了江山大权,司马昭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炎逼着曹魏政权的最后一任名誉皇帝禅让帝位,从此建立起晋朝。晋军在攻陷了建业之后,把东吴的最后一个皇帝活捉起来,并建都洛阳,所以才称之为“光祝中土”。

  可是司马炎的晋朝天下,终是因篡权而建立起来的,因此正是“称名不正”。

  公元291年,八王之乱开始,中原被少数民族占据。公元317年镇守建康的亲王司马睿,宣布即位称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建康因地处江东,故称之为“江东有虎”。另有一说,司马炎在称帝的时候,东吴政权尚没有被消灭,“江东有虎”指的便是这一政权所在。

  到了第三课,书中提到“扰扰中原,山河无主。二三其位,羊终马始”。这一节里,讲述到了晋代的八王之乱和之后南北朝纷乱格局的政局状况。

  司马炎去世之后,司马衷即位。但在第二年,就爆发了八个司马家族因为权力和皇位而相互残杀的“八王之乱”。这一乱,整个把平和的中原大地都掺和在其中了,此后上百年的时间百姓没有安居的日子可以过。八王之乱的最高潮时期,晋朝也四分五裂为十六国。之后又是数百年的时间,在这片土地上前前后后建立并覆灭的国家多达20个,但每个国家的国运都不长,因而才会说是“二三其位”。

  在之后,东晋南迁,北方彻底成为了少数民族的天下。因为天下大乱起源于司马家族的暴动,所以称之为“马始”,而这样大乱最终被杨坚建立起来的隋朝平定下去,所以成为“羊终”,取“羊”和“杨”同音之意。

  单单从《马前课》中的前三课,便可一窥这部军中卦言的奇妙之处,更难得的是其前十课竟然准确无误地说中了历史趋势。然而,至今为止,《马前课》中的最后四课还没有得到历史的验证,这四课分别是:第十一课:四门乍辟,突如其来。晨鸡一声,其道大衰。

  第十二课的内容是:拯患救难,是唯圣人。阳复而治,晦极生明。

  第十三课的内容是:贤不遗野,天下一家。无名无德,光耀中华。

  第十四课的内容是:占得此课,易数乃终。前古后今,其道无穷。

  最后一课,只能作为是整本书的一个结语,因而可以理解为还有三课的预言没有被验证。但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人类社会毕竟经历一次大动荡,此后便会有圣人出现,以拯救黎民苍生。一直到最后的预言,诸葛亮提到了一个和谐的大同世界,这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根本。

  历史学家依旧对《马前课》的预言持以谨慎的态度,尽管古人也表达出了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但《马前课》依旧陷入了后人编纂的传闻中而无法自拔。所幸的是,当今的人们已经懂得如何科学地去看待这部预言书,人们正在向着最后的和谐大同的目标所努力,这也正是诸葛亮当初作这本书时所期望的最美好的结果。

  《烧饼歌》:一首东方谜语

  一提古中国的预言书,就不得不提到《烧饼歌》。这部由刘伯温写就的预言书有着东方《诸世纪》的称谓,其和《乾坤万年歌》以及《马前课》并列为古中国的三大预言书。而刘伯温也因为此书,被后人称为东方的“诺查丹玛斯”。

  在民间野史中,刘伯温是一个几乎可以和诸葛亮齐名的人物,他更被人们称之为“明代诸葛”。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于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知识和言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也正是他这一身旷世才华,才助朱元璋最终成就了天下霸业。

  当明王朝最终一统天下后,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内心里其实并不安稳。他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着自己的江山是否能够长久,因为自己曾经就是从枪杆子里夺到的政权,居安思危,朱元璋也一直在担心是否会有人像自己灭元一样暗地里颠覆了明王朝。这一天早上,朱元璋正在内殿里吃饭,他今天的主食是烧饼。然而,当他刚刚咬了一口时,便突然间想起了什么,于是连忙命人宣旨召见刘伯温。

  朱元璋想起的事情是,刘伯温跟随自己征战沙场多年,历经大小战役无数,可以说是用兵如神。每每在关键的时刻,他都能够凭己之力转危为安。朱元璋心想,既然刘伯温有这个本事,为什么不把这能掐会算的活神仙召进来好好地给自己卜上一卦呢?

  于是,朱元璋就把刚刚咬了一口的烧饼放下来,用碗盖上,便下令传见刘伯温,让他来给大明江山做一个推算。

  刘伯温接旨之后慌忙来殿朝见。他刚一见到当朝圣上,朱元璋就故意为难刘伯温问道:“先生既然通明数理,那么可知道这碗里面的是什么物件?”刘伯温不得不掐指算了起来,不大一会儿,他就打了一个隐喻说:“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这正是被朱元璋咬了一口不成正圆反而像是月牙的烧饼。刘伯温紧接着自己揭开了谜底说:“依臣所见,碗中为一烧饼是也。”

  碗都不用掀开,朱元璋自己早已经心知肚明了,他不得不对自己的军师赞叹有加。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去怀疑刘伯温一身的掐算本领,于是朱元璋也就放开了心理防线直接问到了大明朝今后的国势如何。

  皇帝这么问,做臣子的其实并不好回答。如果推算出来的结果是好的,则相安无事;如果结果不好,究竟应该如何把这一结果说出口,便成了最复杂的事情了。伴君如伴虎,朱元璋既然问了,刘伯温更没有理由不去做。无奈之下,他急忙回答说:“我皇万子万孙,何须问哉!”但这一句应承的话,显然是不足以对付过关的。

  朱元璋也早就预料到刘伯温会如此回答,不禁脸上有些不高兴。刘伯温一看,这是皇上下的圣旨,一方面自己不得不遵从,另一方面又不能泄露过多的天机,两者权衡了一下,他最终在回答朱元璋这个问题的时候用了很多隐喻的手法。这次对话被人们记录了下来,之后会聚成书,便是《烧饼歌》。

  《烧饼歌》全文共计1912字,由40余首隐喻歌谣组成,是用隐喻写成的“预言”歌谣,同时也是卜卦撰词,其从一定的“象数”规律排来,涉及“象、数、理、占”的入化应用,也是前人“观象玩占”的遗著。《烧饼歌》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也极为深远,但正是因为隐喻太多而很难被人所理解。

  在《烧饼歌》的预言中,明代以及之后近千年的历史都成为其探囊可取之物。如在明代非常知名的“靖难之役”、“土木之变”、“宦官干政”等事件,以及明王朝的最终灭亡和满清的兴起,都被一一叙述在其中。

  《烧饼歌》一书中主要是以记录对话的形式来描述当时刘伯温和朱元璋之间的预言,在谈到大明亡国和满清兴起的时候,这段对话是这样记载的:帝曰:“自古胡人无百年之国运,乃此竟有二百余年之运耶?”

  基曰:“雨水草头真主出,赤头童子皆流血。倒置三元总才说,须是川水页台阙。十八年间水火夺,庸人不用水火臣。此中自己用汉人,卦分气数少三数,亲上加亲又配亲。”

  帝曰:“胡人至此用人水夺火灭,亲上加亲,莫非驸马夺作乱乎?”

  基曰:“非也。胡人英雄,水火既济,安享太平,有位有势。时值升平,称为盛世,气数未灭,还有后继。宝剑重磨又重磨,抄家灭族可奈何。阉人社稷藏邪鬼,孝悌忠奸诛戮多。李花结子正逢春,牛鸣二八倒插丁。六十周甲多一甲,螺角倒吹也无声。点画佳人丝自分,一止当年嗣失真。泥鸡啼叫空无口,树产灵枝枝缺魂。朝臣乞来月无光,叩首各人口渺茫。一见生中相庆贺,逍遥周甲乐饥荒。”

  帝曰:“胡人到此败亡否?”

  基曰:“未也。虽然治久生乱,值此困苦,民怀异心,然气运未尽也。廿岁力士开双口,人又一心度短长。时俺寺僧八千众,火龙渡河热难当。叩首之时头小兀,嫦娥虽有月无光。太极殿前卦对卦,添得禳斗闹朝堂。金羊水猴饥荒岁,犬吠猪鸣泪两行。洞边去水台用水,方能复正旧朝纲。火烧鼠牛犹自可,虎入泥窝无处藏。草头家上十口女,又抱孩儿作主张。”

  在这段对话中,“川水页台阙”是指“顺治”,“庸人不用水火臣”是指“康熙”,“点画佳人丝自分,一止当年嗣失真”是指“雍正”,“朝臣乞来月无光,叩首各人口渺茫”是指“乾隆”,“廿岁力士双开口,人又一心度短长”是指“嘉庆”,“洞边去水台用水”是指“同治”。

  此外,有些句子提到了皇帝在位的时间,如“卦分气数少三数”是说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因为阴阳八卦是八八六十四,而减少三就正巧是六十一;“逍遥周甲乐饥荒”指的是乾隆统治天下六十年,夸耀天下太平,自称“十全老人”。

  从这些推论可以看出,《烧饼歌》中记载的内容和历史事件存在的出入极小。而在《烧饼歌》中,还预言了不少当今及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

  但《烧饼歌》并没有像众多的西方末日预言一样说了一些世界灭亡的预测,而是大胆提出了在一番苦难之后,人们必定会见到风雨之后的彩虹。虽然有诸多坎坷,但人类终将会迎来一片太平盛世。

  关于未来最终的美好光景,《烧饼歌》中这样写道:“犬吠猪鸣太平年,文武全才一戊丁,流离散乱皆逃民,爱民如子亲兄弟,创立新君修旧京,千言万语知虚实,留与苍生作证盟。”这几句话通俗易懂,向所有人描绘了一个天下大同的世界。而唯一不明确的一点是,这个美好的未来,什么时候会到来。

  因为《烧饼歌》写得极为隐晦,因而就不免会陷入后世人强行加入自我解读的旋涡中。《烧饼歌》在民国之前流行于坊间,但正史中从没有记载刘伯温做过此书。曾有一个美国汉学家考证,《烧饼歌》最早来源于清代人的一个笔记之中。这便增加了此书是清末之人假借刘伯温的名号所做的嫌疑。究竟谁是谁非,依旧还是要交给历史去评断。

  《梅花诗》:传奇人物预言诗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易学家名叫邵雍,他作了一部只有十首诗歌的预言集——《梅花诗》。《梅花诗》在中国古代的预言史上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其神奇之处不仅仅来自于对后世的预言,更在于作者邵雍本人。

  邵雍是一个非常具有才华的人,只是像文人们生不逢时的厄运一样降临在他的头上。时代并没有给他一个能够施展自己才华的好机会,因而邵雍并不为后人所熟知。除却名号和头衔等身外之物,单单论知识和才华,邵雍绝对是不能被忽略掉的一个人。有关于邵雍神机妙算的故事,也同样不在少数。

  据说,有一年冬天的傍晚,邵雍和几个好友聚在一起围炉夜话,忽然间听到一阵敲门声。令人奇怪的是,敲门声先是响了一阵后,紧接着又连敲五声。邵雍打开门,敲门人声称要向他借一样东西。邵雍突然心血来潮,决定要给自己卜一卦。卜完卦之后,他说来人一定是借斧头的。朋友听完之后纷纷表示不相信,于是邵雍就亲自去问来者要借什么东西,没想到对方的回答果真是斧头。

  朋友们全都被邵雍的神机妙算给镇住了,大家急忙问他是如何推算出来的。邵雍笑笑,不紧不慢地说:“来人第一次敲一声,根据周易推算,得到了上卦乾,接着敲了五声,得下卦为巽。上下卦得后,上下卦数再加得变爻为四爻,因而本、互变卦中有三个乾卦,乾属金,体卦巽为木,故来人所借当属金、木之类,又乾金短而巽木长,故邻居来借的这个东西当为斧头。”这一番颇具有专业性的论述,一时间折服了所有人。

  而提到《梅花诗》,其也是邵雍在赏花的时候心血来潮作下的。和其他流传下来的预言一样,邵雍在《梅花诗》中也采用了极为隐晦的语言,这在理解上存在许多困难和障碍。且《梅花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写给出家修行人的,因而尘世中的芸芸众生更不知所云。《梅花诗》共有十首,全书隐晦地勾勒了此后中国的历史巨变和朝代变迁。

  在《梅花诗》问世之后,历史的演变已经证实了若干首预言诗歌的正确性,尤其是前五首预言诗,更被人们认定是确凿无误的预言。

  第一首诗写道:“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这首诗,被认定是预言靖康之变和北宋灭亡的语句。

  “荡荡天门万古开”便是指北宋的都城开封府被金人撬开了大门,随后的“几人归去几人来”则是在描写宋人在外敌入侵之后颠沛流离的惨状。“山河虽好非完璧”很明显就是在指虽然宋朝还存在,但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天下了,且世事变迁,没有人会相信金人会是最终灭掉北宋的族群。因而,最后一句“不信黄金是祸胎”的意思也就不言自明了。

  第二首诗写道:“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这首诗被认定是对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的鲜明写照。

  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朝廷不但不知道自我反思,相反却只懂得贪图一时的享乐,因而才会有开篇的“湖山一梦事全非”之说。“云龙向北飞”则是指在北方出现了真龙天子的迹象。此时,在蒙古草原上,正有一个人励精图治,以图一统中华。此人,便是成吉思汗。而宋王朝的灭亡,早已经不是什么秘闻了,只剩下唯一的问题便是时间。当元军直逼临安的时候,大宋的天子被抓,宋王朝彻底覆灭了。最后一句“长天碧水叹弥弥”描写的事情更加凄惨。当残留的宋军部队被元朝的追军赶得穷途末路的时候,丞相陆秀夫背负着年仅9岁的南宋小皇帝投海而死。

  从此,天下改朝换代,再也不姓赵了。

  第三首预言诗是在讲元朝的石师,诗曰:“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天地相乘数一原”意指普天之下将会发生一场大巨变。第二句“忽逢甲子又兴元”的首字“忽”则说的是元世祖忽必烈,而“兴元”则是指元朝的兴起。忽必烈登基称帝的那一年,正是农历甲子年。之后的“年华二八乾坤改”,是说在元朝统治天下80年之后,必将又经历一次乾坤变革。从宋亡到元灭一共是88年的时间,直到朱元璋建立起了明王朝,才有了“看尽残花总不言”的结局出现。

  第四首诗写道:“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很明显,这首诗是在讲大明朝的国事了。

  “英雄起布衣”,无疑是在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是从平民老百姓中来的,而朱元璋不但是个平民百姓,更曾是个一无所有的叫花子。他并不是京畿望族,但却能够一统天下,因而说“朱门不是旧黄畿”。但时隔不多久,便有燕王朱棣谋朝篡位,故“飞来燕子寻常事”并不是没有来由的预言,这件史事被后世称为“靖难之役”,此也正是《梅花诗》预言最具有代表性的预言之一。直到末句的“开到李花春已非”,直接点明了明王朝的灭亡。“李花”和闯王起义的李自成脱不开干系,正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彻底终结了崇祯皇帝的江山美梦。

  到了第五首诗的时候,《梅花诗》已经把时间的跨度写进了大清朝。诗中写道:“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前两句中的“胡儿”显然是对少数民族的蔑称,“胡儿骑马走长安”了,天下必定是属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开辟中原海境宽”更直接点出了清朝一统天下是大势所趋。但最后两句,却跨过了整个清朝的历史,把叙述重点放在了颠覆清朝的两次起义上。“洪水乍平洪水起”指的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清光宜向汉中看”中的“汉中”则道出了武昌起义的地点。这两次起义,一次使得清王朝的元气大伤,另一次结束了达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

  至此,从宋朝直到清灭亡的漫长历史中,《梅花诗》不紧不慢地把王朝变迁之事讲来,作者邵雍犹如在叙述自家往事一般,将后世的历史完全囊括在自己的预言中。

  另有不得不说的一点是,《梅花诗》的最后一首诗也提到了一个大同的世界。诗中写道:“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意思是指,在未来的某一天,将会有一个大同的世界出现,到那时,四海兄弟皆是一家人,那才是真正的终极梦想所在。

  然而,《梅花诗》同样被不少人认为是牵强附会的诗歌而已,和预言完全扯不上边。《梅花诗》中的十首诗歌以及尚未实现的美好梦想究竟是对是错,恐怕在一千个人的心中,会有一千个不同的概念,这也恰好是预言诗本身的魅力所在。

  《步虚大师预言》:详解中国百年历史

  步虚大师是隋朝的一员武将,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中于天台山出家避难。《步虚大师预言》则是步虚大师写就的一篇乩文。相传,在清光绪三十年正月初七日,北京西山碧云寺清虚楼的主人高静涵居士请得隋冲的步虚真君降乩。而在民国初年,这一道乩文又再一次引起了一时的轰动。在整篇乩文的预言中,其提到了光绪帝之死、清廷灭亡等大事件,因而写这道乩文的人被认为是某一个神仙,因而才能够知道后世千百年的各个事件。在道家的神仙体系中,地仙或者人仙能够预知到数百年之后的事情,因而当初上山为道的步虚大师便被后世人认定是已经飞升成为了地仙或人仙。

  《步虚大师预言》的开篇写了一道序言,其中提到:“昔因隋乱采菩提,误入天台石宝西。朝饮流霞且止渴,夜餐玉露略充饥。面壁九年垂大道,指弹十代换新仪。欲我辟途途误我,天机难泄泄禅机。”这首诗被认定是步虚大师自我叙述的平生修行之事。因为隋朝的战乱而进山修道,他苦修整整9年的时间才最终得道。因为一次偶然地往后展望,不曾想却写下了这首预言诗而泄露了天机。

  《步虚大师预言》总共只有480字,但正是这篇不到500字的文章,却在此后的历史中见证了种种与家国性命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整篇预言诗的一开始便提到:“云暗暗,雾愁愁,龙归泥土塑猕猴,三岁孩童三载福,月下无主水空流,万顷烟波一旦收。”这句诗,向来被认为是在讲清末皇帝宣统的故事。所谓“云暗暗,雾愁愁”是指当时的朝廷是被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因而庙堂之上便显得日月无光,连飘着的雾气都变得愁云惨淡。“龙归泥土塑猕猴”的意思是说,真正的真龙天子钻到了泥土里面,而却在朝堂上祭拜那泥塑的猴子。言外之意是指,宣统皇帝就是那泥塑的猴子,而真正代表皇帝的“龙”则是那早已经过世的前辈父兄。

  这里还暗含着宣统帝登基的一个典故。史书记载,宣统皇帝登基的时候只是一个3岁的小孩子,因为天气冷,且登基典礼冗长而无聊,坐在龙椅上的宣统皇帝大哭不已。3岁的孩童根本就没有见过如此大的场面,当时是由摄政王抱着宣统帝坐在龙椅上的。当宣统皇帝哭个不停的时候,摄政王便不停地对他说:“一会儿就结束了,一会儿就结束了。”然而这句话也正像是个咒语一般,无意中言中了清王朝的宿命已经长久不了了。因而,之后的《步虚大师预言》中便紧接着写道“三岁孩童三载福”,暗示说宣统皇帝只有三年的福报,此后便是大的劫难的开始。

  后一句“月下无主水空流”,有人试图用解字法来解释这句诗,但无论是在繁体字还是在简体字中,均没有这么一个字出现。唯一的有些拗口的解释是从“主”字入手,有个“水空流”,水流干了,这便是一个清朝的“清”字。三点水干了,又月下也无主了,这个主跑到月上去了,除了清朝的“清”字之外,其他的解释便显得更加荒诞。

  预言诗之后便提到了“万顷烟波一旦收”,这是说万里江山在顷刻之间不在了,全中国改朝换代也只需要一天的时间。而“一旦”便是宣统皇帝的“宣”字,无疑这句话是在指清王朝的灭亡。

  接下来的一段,却提到了推翻清廷的民主革命。“君作祖,质彬彬,万里长虹破浪征,黄鹤楼中吹玉笛,八方齐奏凯歌吟,旌旗五色换新新。”据后世的推论,这段诗的指代意义更要鲜明许多。

  “君作祖”的意思是“你就是祖宗”。有了祖宗,自然要有孙辈的人出现。后一句的“质彬彬”并不是一句完整的话。整句话源自《论语》,其中提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预言诗中唯一把“文”字隐藏起来,这便恰恰就是其要叙说的重点。因而,把这两句综合起来指的便是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孙文先生。

  “万里长虹破浪征”是说孙文先生为了中国的革命而奔走呼号,不远万里,从美国的檀香山乘风破浪回到祖国。因而,这句话一方面写实,另一方面却极其具有象征意味地提到孙文先生破的万里巨浪正是阻碍中国民主革命向前进的各种顽固保守势力。

  之后,步虚大师的预言诗把话题一转提到了黄鹤楼上。“黄鹤楼中吹玉笛”是在说黄鹤楼上也响起了革命的号角。这里,是黎元洪的驻地,也正是他宣布要帮助孙文大兴革命之事的地点所在。“八方齐奏凯歌吟”则在极力形容民主革命的风起云涌之势,这星星之火,必定可以燎原。

  直到最后一句的“旌旗五色换新新”,更鲜明地和历史出人意料地符合在一起。革命之后,必当立国,而民国的国旗便是五色旗。所以这句诗也就指出了革命的最终胜利。

  在下文中,步虚大师还指名道姓地提到了袁世凯的叛变,国民革命军的北伐等历史事件。而在整首预言诗的最后,步虚大师还提到了一个大同的世界。诗中写道:“世宇三分,有圣人出,玄色其冠,龙张其服,天地复明,处治万物,四海讴歌,荫受其福。”

  此句一向被认为是整个预言的终结,以及人类历史的最终归宿。“世宇三分”是顶极大事,是乱世的表现,而终将会有圣人出现,黑色头发,黄色衣服——有人论述说这句是指黄色衣服的僧人。“天地复明,处治万物”指万物将由所表现出的善恶定功过,唯善者得福也。

  其实,这个终极预言看起来更像是教人向善的一句劝善引言。毕竟,在预言诗的结尾处,步虚大师还写道:“茫茫天数本难知,惟在苍生感太虚。老僧不敢多饶舌,泄露天机恐被诛。”历史是何种走向,只有上天才知道。谁才是历史的主角,在剧终时方可真相大白。如步虚大师这般成仙得道之人也不敢过多泄露天机,世人何苦还非要从尚无定论的预言诗中去搜寻那杳不可得的命数呢!

  《藏头诗》:唐朝预言家的游戏

  《藏头诗》出自唐朝最伟大的预言家李淳风之口。和《推背图》不同且又有些相似的《藏头诗》,源自李淳风和太宗之间的一系列对话。在一问一答中,李淳风把后事将会发生的事情用一首首藏头诗展现出来,在给人无限遐想空间的同时,又避免了有泄露天机的风险。

  时值贞观七年五月十九日,唐太宗李世民把李淳风召到殿中问道:“朕之天下,今稍定矣。卿深明易道,不知何人始丧我国家?以及我朝之后,登极者何人,得传者何代?卿为朕历历言之。”意思是说,当今大唐的天下已经平稳了,李世民的心中也自然不再愁虑会不会有叛军突起等事情。但居安思危,他想知道自己的江山能够坐多久,将来会是什么人颠覆掉大唐的社稷。李世民不禁在为自己的江山着想,更在为子孙后代的皇位着想。因而,他想要让李淳风能够把未来的状况讲给自己听,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李淳风回答说:“欲知将来,当观已往,得贤者治,失贤者丧,此万世不易之道也。”这是一句很官方的回答,犹如蜻蜓点水一般,虽然看似是回答了皇上的问题,却永远都如隔靴搔痒,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

  太宗皇帝也不依不饶地说,既然你知晓术数之学,就可以往后推演我朝若干年,谁将来会亡国,国家又会被谁灭掉,一定早就有天数了。李世民说得很明白,他想要知道的是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的教训。李淳风却回答说,这是天机,是不能够泄露的。

  李世民又对李淳风说,在这里把天机说出来,除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外,不会再有第三个人了。然而这依旧得到了李淳风的反对。无奈之下,李世民并没有在大殿里面强求李淳风回答自己的问题,他说:“如果你实在不想说的话,那么我也不会强求。你可以跟随我来。”说罢,他便带着李淳风来到了冷宫。冷宫中有一座高楼,二人拾级而上。

  及到最高层之后,李世民开口说:“这里上不至天,下不至地,有什么不能泄露的天机可以在这里说的。”

  李淳风一看,知道自己再没有托词的理由了,他先说道,能够乱了大唐朝政的人,已经在太宗的身边了。30年之后,此人必定会杀尽李姓子孙,只是现在主上还不知道这个人如此危险而已。李世民忙问,此人是文臣还是武将,是否知道他的名字,如果知道的话现在就可以把他除掉。但李淳风摇摇头说:“这一切都是天意,并不是人力所为。最后乱了大唐朝政的这个人年龄应该在20岁以上,今天若是把他杀了,上天必定会降灾到我朝,从而再派遣其他的猛将来人间,届时唐王室就将会更加危险了。”

  太宗说道:“既然天意如此,也不可强求。不知道卿是否可以描述一下这个人。”于是,李淳风就做了一首藏头诗,来描述这位将会颠覆大唐王朝的人。这首诗写道:“其为人也,止戈不离身,两目‘长’在空。”

  通晓历史的人都知道,唐朝是被女皇武则天颠覆的,而她也早已经是太宗身边的嫔妃了。而“止戈”便为“武”字,这便是在预言灭唐的事件。

  随后,太宗又问道:“有没有人能够平定这一次的叛乱呢?”于是,话题就被引到了复唐这件事情上。

  李淳风说:“有文曲星下界,生于卖腐之家,后来为相,自能平之。”此人指的便是狄仁杰。在武则天当政时,狄仁杰以不畏权贵著称。狄仁杰出身于一个官宦之家,武则天当政期间身居宰相要位。正是狄仁杰的励精图治,才使得大唐的政治没有被武姓家族全部霸占掉。在武则天统治期间出现的盛世中,狄仁杰的功劳不可湮没。

  当时,唐太宗又问道这个人到底姓甚名谁。李淳风依旧说是天机不可泄露。太宗追问说:“等到此人平定了叛乱之后,能不能够给天下百姓带来一片盛世。”至此,李世民在确保了自己家族的江山社稷能够安然无恙之后,也同时在担心百姓能不能够安居乐业。但李淳风接下来的回答,却显得不那么合圣意。

  他说:“前二十四年可媲美于尧舜,后二十四年又有乱天下者。危而不危,一人大口,逢杨而生,遇郭而止。”这是说在玄宗即位后,天下可以太平24年,并且出现开元盛世的好局面。但之后的24年又会天下大乱,这便是闻名史册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最后平定,绝对和一个姓郭的人密不可分,他便是大将郭子仪。

  之后,在太宗和李淳风的一问一答之后,李淳风把唐王朝的最后灭亡,以及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的更迭都一一细数在内。并且,李淳风还提到,在现代文明产生之后,必将还会出现一个末世,其景状被描述为:“如此者六百年,后来出口,山内水鸡,始坏国家,于是人民惶惶,魔王生焉。人皆四目,牛无足,头生于背,尾生于口,而天下大乱。有口者曰妖,二口者曰魔,鼠生当阳,群魔尽焉。背上生子,腰中出手,天上无星辰,地下无山河,幸有向日之主出焉,贫者怜之,富者仰之,而人皆享福。当时二人一处生,二天不外走,大者须供,小者又要走。”

  在此异象出现之后,李淳风还提到,天下并不会因此而乱成一团糟。此后的世界,必将在一乱一平的交替中度过。就像是任何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一样,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历史的车辙辗出来的规律性,无从改变,也无法改变。尽管人人都期待一个美好的大同世界,但想要等来这个未来,需要的却是人人自我和谐意识的提升。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李淳风在为唐太宗预言这些事情的时候,归根结底又回到了他最初回答太宗问题的答案上,以史为鉴,远比猜测以后的历史走向要有意义得多。因而,在他看来,这么长的预言或许只是一场游戏,游戏中永远都不会有赢家和输家出现。

  这才是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