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穿越重生>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完结】>第一百九十七章 鸠占鹊巢 ...

  年过完了, 上元过完,银城的工地已经开始叮叮当当,往来京城的船也在沃水上繁忙起来。

  竺年亲自把自己的小画舫,里里外外保养了一遍, 完了就叫上几个人, 说是要把徐伶亲自送回京城去。

  刚把竺年的封地丈量完, 在衙门上了档, 又带上副本准备回京徐伶,赶紧说道:“使不得。”

  竺年就笑:“顺便的事儿。我有事要去见父皇呢。”

  徐伶想的是厢军过来挖河的事情,还有在京城设置办事处的事情。

  虽说一般王爷没有皇帝的旨意,是不可以随意走动的。但竺年只是封地刚刚落在这里, 人都还没有, 也没说就封什么的,更没有明确的旨意不让他进京。徐伶也说不出什么来, 看着身边跟着的一圈姜家人马,就觉得这事情倒也无所谓,倒是尉迟兰……

  “先生不一起回去吗?”

  尉迟兰这几天不轻松,形容甚至有些狼狈:“我就不去了。雪鸦和黑鸦都在闹腾,没我管不住。”

  春天了嘛, 又到了万物萌发的季节。

  两匹没有被煽,平时显然关系很不错的公马, 这一年竟然开始有了一点相互竞争的意思。

  显然年纪更小的雪鸦,觉得自己行了,可以挑战挑战老大哥的地位。

  年后的那一次放战马, 顶多只能算是预演。由于没有老婆可以争,战马们又普遍温驯,两个带头大哥的话都听,

  于是两头大黑马就天天搞出各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操作,马厩都拆了两回。让尉迟兰这位脾气和长相成正比的先生,嘴上又起了燎泡。

  竺年赶着跑路……哦,他绝对没有跑路的意思,只是正常的工作需要,安慰尉迟兰:“过几天母马就送来了,再撑几天就好。”

  这点是尉迟兰失策。

  去年两匹马在京郊,那里虽然没有什么像样的马场,但庄子上也是养了几匹马的,自然有牝马。

  他明明去年回京的时候,特意相了几匹牝马放在庄子里,怎么送黑鸦它们来的时候,就忘记把牝马一起带来了?哪怕当时忘了,后面还那么多时间呢,挑哪天都能送来啊。

  现在他毫无办法,只能看着自家坏年糕开开心心地跑路。

  等船出发之后,徐伶才知道竺年并不是什么事情都没有,而是有正经工作要做。

  “按照行船时间,每隔半天一天设一个码头,统一建一些配套的设施。当地村民也可以过来找一份工作。”

  银城将来定位哪怕是军港军镇,往来的船只虽然不会像沃州和京城那么多,养活甚至带富周围几个小村子不是问题。

  徐伶看着竺年上岸下船来来回回,连同身边的长随都在做各种记录,也要了一份差使帮忙打下手。

  画舫的速度虽然快,但这么一来,路上就走了十天。

  等船到梨园精舍自家的小码头停靠的时候,梨花都已经零星开放。

  跳板还没搭上岸,竺年先跳了上来,紧跟着后面是徐伶也跟着。

  剩下的想跳也可以,只是他们得搬行李,还是规规矩矩搭好了跳板走过来。

  岸边没什么人。但房子本就不算大,稍微往前走两步,就能听到有人声。

  “怎么这儿都没人守着?”

  徐伶见竺年皱眉头,就往前紧走了几步:“奴先去瞧瞧。”

  回到了京城地界,他又变成了那位大太监,不再自称“我”。

  他快步过去,只两三句便打听清楚,带着一位竺年熟悉的嬷嬷过来。

  嬷嬷年纪大概四十来岁,看见竺年就像看见自己的亲儿子似的,白皙圆润的脸上瞬间就露出笑来,还抬了抬手想仔细瞧瞧竺年,最后行了个礼道:“王爷回来了就好。太后娘娘可念着您呢。”

  “余嬷嬷。”竺年笑眯眯地凑近了一点,问,“奶奶是要搬来?”

  “是。收拾了东西,这两天就搬来了。”莫说太后娘娘不喜欢住在宫里,连她和宫里头伺候的那些人都不喜欢。

  反正她们都是太后的人,也不费心争权夺势,在梨园精舍这里安心又和乐,比宫里头简单多了。

  两人说了没两句,徐伶就提醒道:“王爷,该进宫面圣了。”

  这会儿已经是下午,进宫正好能赶上见姜卓,不然得等明天。

  明天是大朝会,上午姜卓肯定没空,下午多半得和朝臣们议事,等有时间也得晚上。

  竺年想找姜卓谈事情,最好还是趁着人少而且在御书房的时候比较好办。

  余嬷嬷赶紧让开,带着人送竺年到门口,直接让人给套了宫里头的马车送竺年。

  徐伶瞧在眼里,觉得有意思,明明主人家回来,却像是个客人;再看看竺年,看他神色如常,也不知道他心里面介不介意。

  有宫中的马车,又有徐伶,竺年都不用露面,就一路畅通无阻到了御书房。

  听到通报的姜卓还愣了一下,放下手中的笔,站起来直接往门外走,看到竺年:“怎么突然回来了?是遇到什么难事了?”

  竺年被他拉着胳膊,也不行礼,就叫了一声:“父皇。没什么大事,就是一些小事情来京城处理一下,顺便看看您和奶奶。”说完,他看了看姜卓的脸色,改了一下次序,“主要是看看您和奶奶,顺便处理点杂事。”

  “臭小子!”姜卓抬手就拍了他一下,脸色和缓下来,拉着他进御书房,“刚回来?饭吃了吗?张伴伴,去给糕儿拿些点心来。”又对竺年说道,“尉迟兰有没有来?”

  “没。”竺年说了两匹马的事情,听得姜卓哈哈大笑。

  “那正好他不在,你晚上就别回去了,咱爷俩好好说会儿话。”

  在一旁辅助办公的大学士听得目瞪口呆,拿着笔对着公文,满脸空白。早听说嬉王受宠,没想到和姜卓的关系竟然这么亲近。

  “行的吧。”竺年直接从姜卓的桌子上给自己倒了一杯茶喝,谢过张茂实端上来的点心,吃完把自己整理好的工作报告递给姜卓,又说了这次回京的目的。

  都是小事,姜卓点了个头,看他准备往外走,诧异道:“去哪儿啊?”

  “我先去吏部,看看有没有人等着,正好看看。您赶紧干活,回去我给您做饭。”

  姜卓看他跑出去,笑着摇了摇头,对大学士说道:“二十啷当的人了,一点都不稳重。”

  大学士赶紧说道:“自家人面前,自然不需要多讲究。”

  姜卓听得这话感觉到很高兴,把手头刚刚草草翻了一遍的工作报告让张茂实拿给他:“来看看,这小子干的活。”

  大学士双手接过,一翻开就觉得和别的公文格外不一样。

  上面的内容条理清晰,什么项目,进行到哪里,花费多少,材料多少,进度到哪里,需要什么,每一样都有明细。

  下面还有一本小册子,笔迹略微潦草一点,写的是从京城一号码头到银城三号码头中间段的小码头和配套集镇的大概方案,配了各种草图。

  姜卓那边去问徐伶。

  徐伶就把这一趟的见闻简单说了一遍,又把涉及到封地和食邑的副本递上去,还说了竺年想要酿酒匠人的意思。

  这算是私事,刚才竺年没说。

  姜卓完全没考虑,就让徐伶照着竺年的意思去办,又让徐伶去休息。

  张茂实倒是有心想和徐伶聊聊,不是为了什么公事,而是想知道他干儿子小张公公的情况。

  他们这些太监,除了极个别情况在外面生有子女之后再入宫的,大部分都是年纪很小就净身入宫。想要百年之后能有人操持后事,多半会认一两个干儿子。

  很多太监选择过继亲戚家的儿子,他却觉得同时太监的更好一些。

  那边竺年离了御书房,就直奔吏部。

  他能在宫中坐马车,也能骑马,过去很快。

  吏部掌管天下官员,天天都有人等在门口候缺。

  虽说现在做官员,也不仅仅只要家世到位就行,还得考核通过。

  但,“首先”家世得到位。

  没有这个“首先”,就没有剩下的了。

  这些候缺的,都是家世普通,没什么路子能够直接参加考核,也不知道什么考核信息,只能天天上门来混个脸熟,保不齐哪天就能凑巧赶上考核,等到一官半职。

  好多人都无比怀念当初一号码头招人的考核,不仅张榜,而且还有人专门解说。

  但哪怕是不提竺年的身份敏感,也没人敢说让一位王爷来天天盯着他们这些芝麻小官的事情。

  这天,他们还是一群人枯坐在吏部的前门,眼看着时间已经快到了吏部下班的时间,有人已经抑制不住从胸口压出一口叹息,就见一个小吏出来说道:“候缺的人都进来考核。”

  他也不说考什么,候缺的人也不问是什么缺,一听就赶紧跟着往里头走,没一会儿就被带到了一间考场。

  再一看,竺年正坐在最前面的,手中拿着纸笔在写:“时间紧,来不及印。你们拿了纸笔过来,先自己过来抄题目,抄完回到位置上做题。有什么不清楚的,举手问我,不要交头接耳。先把自己的姓名、籍贯、联系地址写上,再做题。”

  竺年容貌极盛,板着脸的时候,距离感和压迫感满满。

  这些身上没有半分官职的青年,下意识拿他和他们见过的一些吏部官员们比,发现压根没法比。无论是气势上,还是容貌上。

  但他们很快就没有别的心思,认真拿着抄好的题目开始做题。

  这会儿天还暗得快。外面天虽然还亮着,屋里头已经有些暗了。

  竺年让小吏去给一众考生每人点上一根蜡烛。

  看着一炷香烧完,就让人停下笔。

  “不管做没做完,先交上来。明天辰时三刻过来复试。”竺年拿着小吏收上来的卷子,卷起来往袖子里塞,就上了外面等好的马车。

  众人依稀听到一句,“父皇还在御书房吧?”,剩下的就是车轮滚滚的声音。

  等小吏送他们出去,众人站在吏部门口面面相觑,才吐出一口浊气。

  不管怎么说,他们今天算是交到了好运。

  码头相关缺人,是稍微关心一点时事都知道的。

  虽然码头的职缺工作辛苦,多半还得住在城外,但待遇不低,对他们这种只能自己谋出路的人来说,已经是香饽饽。

  先前因为种种原因没赶上或者是没考上的,大部分人都有意补习了这方面的相关知识。

  也只有这方面的知识可以补,毕竟公开招考只有这一次,考题已经有人整理出来,在各大书局销量极佳。

  今天他们拿到的考题,大致也在这个范畴内。

  多数人对自己都有信心,就是不知道明天复试究竟考什么。

  等第二天竺年说的辰时三刻,所有人天不亮就到了。

  竺年因为要提前准备考场,提前了半个时辰到的,一看人竟然都已经齐了:“唉,大家都这么早啊。早饭吃了没?后面等着的先吃早饭。”说着,他让长随去把早饭抬过来。

  几名孔武有力的御林军跟着长随,轻飘飘地把准备好的大桶的热豆浆和人高的蒸笼搬到了屋外的廊下,招呼一群考生自己拿取。

  春寒料峭。京城比银城要暖和一些,但早上的温度差不多。

  他们一早出门,光顾着紧张了,哪里有时间吃早饭呢?

  热气腾腾的早饭拿在手上,主要是竺年轻松的态度,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看来昨天笔试,大家的成绩都还不错,王爷还算满意。

  还是昨天的考场,没一会儿大部分的桌椅板凳都被搬了出来,让考生们坐在外面等着。

  没一会儿就见长随出来:“叫到名字的进来,没叫到的在外面等着,把这张问卷做一下。”说完,就报了一个名字,让人先进去,再给剩下的人一一发问卷。

  竺年说话的声音不大。

  一墙之隔,他们听不到具体在说什么,只能去看问卷内容。

  上面不是考题,而是一些类似能不能够接受长期异地工作,家中家人子女多大之类,完全不涉及专业内容,题目也不多,大部分只需要勾选就行。

  等他们把问卷写完,第一个进去的人已经出来了。

  长随给了他一张问卷。

  其他人凑过去小声问他:“怎么样?王爷怎么说?”

  那人神色不明,微微摇了摇头,然后低头写问卷。等写完,他就把问卷交给长随,拱了拱手先离开。

  其他人觉得瞧他这幅样子,大概率是没戏,不由得十分忐忑。

  难不成笔试简单,复试才难?

  看着人一个个进去,剩下的人内心愈发忐忑。

  好在竺年的效率很高,能够有资格天天在吏部刷脸候缺的人也不多,很快就完成了复试。

  竺年把问卷和昨天的考卷交给长随整理,自己背着手去隔壁,看满满一屋子人在考试,问巡考的官员:“就这么点人?”

  官员被问得一愣,看着里面满满一屋子人:“王爷还要更多的?”

  竺年不能说照搬上辈子公务员考试那种热门岗位几百个人抢一个位置的经验,就按照他这辈子南王府的招考制度:“我要招十个人啊。”

  官员满脸困惑:“所以给您找来了四十个人挑……还不够?”

  竺年比他还困惑:“还有吏员呢。考核也就是筛一下大致及格的,培训过后还不知道能留下几个。起码你得给我找上一百个,才够挑拣吧。吏员呢?”

  官员的脸色一下变得难看起来,还是长随在边上提醒了一句:“王爷,您昨天下午刚说的事儿,就一个晚上能找来这么多人,已经不容易了。”

  “不是啊。父皇的旨意不是年前就下的吗?为什么昨天才开始准备?我还以为来了直接面试一下就能带人走的呢。”竺年是真不明白,这磨磨唧唧的效率,非得当着他的面考试什么的,难不成活非得当着领导的面才能干?

  这下长随和官员都说不出话来。

  他不能说没人看得上这些职缺。

  世家门阀看不上,底下的人可抢着要。不然他们也不至于一个晚上就找来这么一屋子人考试。

  再说,世家门阀也有一些庶子、旁支之类,总有需要安排的人。

  但他也不能说实话,之所以拖了这么几天,还是因为多了考试这个步骤之后,人情走动就变得略微复杂。

  本来嘛,当官这个事情其实没多大竞争,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事情。

  自从南下之后,姜国大了这么多,职缺也多了许多。有什么空出来的职缺,只要不涉及别人的饭碗,他们吏部多少能收点孝敬。

  宦海沉浮,不就是大家相互捧一捧的事情。

  再说卖官鬻爵的事情,原先大家都做惯了的,还是陈王姜崇开的头。尽管现在大家都不做这个事情了,但无非就是换个名头。

  可是涉及到竺年,这事情就有些难办。

  谁都知道,竺年用人那是要自己考核过的。

  参加过户部那一场选拔的“青年才俊”,到现在被人提起来,头都还抬不起来呢。

  虽然大家都不学无术,但别人不能揭短!

  他们这边收了钱,到时候要是被竺年打回来,那让他们退钱倒是小事,万一……不,竺年肯定会在陛下面前告状。到时候他们难免因为办事不力吃挂落。

  可要是他们提前考一轮,筛一遍,再把人交上去。那选出来的人本来就有真本事自己考得上,凭什么给他们钱?

  本来这么纠结个几天也不是个事儿,谁能想到一件一点都不着急的事情,竟然竺年会这么快就亲自跑来京城?

  竺年看官员不吭声,摆摆手:“算了,我再多留两天,你快去办。吏员那边我自己想办法。”

  吏员本就不归吏部管,是各个衙门根据需求自己另外招的人,由各地各级衙门自己支出。类似沃州府衙就额外找了一个医官,专门负责治疗衙役们需要面临的受伤风险。

  吏部官员听着又是生气又是羞愧,还有些冷的天气里,愣是出了一背的汗。

  长随自然是跟着竺年走,架起马车,听竺年直接吩咐去兵部,不由得疑惑:“先生在银城呢。”

  “我知道。我去找姚大人。”

  结果姚大人今天上朝还没下朝呢。

  一般,姚大人都会在下朝之后,被姜卓叫到御书房继续商议。

  长随问:“……去工部吗?”

  “算啦,这会儿工部也没什么人,咱们回家去。”竺年搓了搓手,“回家换一身衣服,中午去糖巷吃饭,下午再玩一会儿。奶奶今天搬去梨园,正好晚上去那儿吃饭听戏。”

  长随喜欢看话本,自己写话本,也喜欢听戏,觉得这个安排不错,但是:“梨园那边太后娘娘住着,您去,晚上住哪儿啊?”

  梨园精舍的房子本来就不大,太后身边的人这么多,这次还是和之前一样,把几位小殿下都带着,客房都不会有剩下,难不成让竺年这位真正的主人和下人们一起睡通铺挤一挤?

  “唉?”竺年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茶社那儿应该还有房间?”

  茶社说是茶社,其实就是个高级会所。客房是有的。

  长随摇了摇头:“茶社总共就那么几间房,肯定早就没了。去年先生跟人出去游船的时候,不还住在京县荷花池那边嘛。”

  竺年一时间就卡住了,认真琢磨了一会儿才说道:“那咱们直接去梨园吃午饭,早点回家好了。”

  长随就抖了一下手腕,马鞭在空中炸了一声脆响:“好勒!”

  竺年这边在犯愁住的地方。他找的姚大人,正在御书房里给姜卓提议:“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还是筑墙为上。”

  和安昌国的战事规模一直不大,但也没向着他们预想中那样,尉迟邑一到,安昌一方就望风而逃。

  确切的说,安昌逃了,但只逃了一点点。等尉迟邑的人马一走,他们立刻就又回来。

  双方都是骑兵,谁也追不上谁,就这么来来回回在边境拉扯。

  但总体还是姜国吃亏。边境这么长,尉迟邑的骑兵也不知道下一次安昌军会从哪里冒出来,来来回回疲于奔命也不是个办法。

  战线一旦拉长,防守的力量不够,又容易被安昌军趁虚而入。

  试过几次想要包围,但都没能成功。

  姜国一方的损失不大,但被这么打得极其难受。

  要是有一道城墙,就可以大幅减少驻守的人员,有效阻拦安昌骑兵的骚扰。反正那一片石原本身没什么价值。

  姜卓听了姚大人的提议,看向姜崇,姜崇心领神会,报出一个大概的修筑城墙的价格。

  换做以前,他们不敢想在安昌和姜国的边境筑墙,但现在他们觉得并不是没有可能。

  姜崇问:“让嬉年去?”

  姜卓和姚大人异口同声:“绝对不行!”

  作者有话要说:  糕儿o(* ̄︶ ̄*)o:对,别让我去。

  糕儿φ(≧ω≦*)?:只想玩耍。

  糕儿╰(*°▽°*)╯:不想干活。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