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穿越重生>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完结】>第一百八十五章 辣椒 ...

  桃花坞的小院,罗英待了几天,着意布置了一下,如今竺年和尉迟兰重新住进来,明显感觉到要舒适许多。

  虽然房子还是那个房子,但是住过几年的房子,和新房子肯定有很大的区别。

  一个家里生活该有什么东西,常用的东西放在最顺手的位置,就连柴房里的柴火都整整齐齐。

  细密的雨水下了一整晚,难得在江边也没有大风。

  宽阔的屋檐和门廊,把雨全都隔绝在窗外,只让带着凉意的微风吹进来,带走室内的燥热。

  尉迟兰睡得不是很安稳,一晚上起来三次查看竺年的伤口。

  伤口不深,已经愈合了,结了长长一道血痂,摸上去凹凸不平,看着十分吓人。

  竺年本来用纱布包着,没有方便粘贴固定的,就绕着腰腹缠了几圈,看着就更加严重。

  拆下来的纱布不好再用,尉迟兰就裁了干净的纱布抹上帮助愈合……护肤的“金疮药”重新包上。

  值夜的长随看屋里面隔一段时间就亮起的灯,小声问:“是王爷的伤口崩开了吗?”

  “没事,你去休息吧。”

  长随从窗口看进去一眼,就见床头一堆纱布,眼皮一跳:“我去叫大夫!”

  尉迟兰只能走到窗前把人叫住:“真不用。我给他换个药就好。现在天气热,怕捂着不好。”

  长随和护卫想到那些没有好好处理,导致溃烂的伤口,一起把脸都皱起来。但想想这边的大夫和药物,绝对没有他们自己带来的好,想想还是作罢,只能盼着送到京城去的信快点被陛下看到,能派御医来。

  长随这边有渠道可以往上递消息。

  张知府身为知府,自然也有渠道。

  两条线同时加急递了同样的消息,但是一来一回需要时间。等京城来人的时候,已经过了几天。

  竺年刚坐上了东风号的掌柜送过来的轮椅,在桃花坞平整开阔的小广场上试,看到前面临时码头下来浩浩荡荡一群人:“咦?怎么瞧着像是小叔叔?”

  尉迟兰现在对竺年寸步不离,推着竺年过去:“就是小叔叔。”

  姜崇神色紧绷,显然没他们那么轻松,走路带风大步过来,一看到他就把眉头皱得死紧:“伤得重不重?御医,过来,给他仔细瞧瞧!”

  跟着他来的三个御医年纪都不轻,落在后面,跑得气喘吁吁,气都还没喘匀,就想就地给竺年来个大体检。

  竺年赶紧阻止:“我已经好啦!”

  按照惯例,伤患的话是没人会听的。

  尉迟兰倒是说了两句,最后把轮椅慢慢推回到小院里,让御医们过来给他把脉:“伤口刚换的药,还是不用拆了。”

  他让长随把竺年用的金疮药拿出来给御医看,“正好快用完了,可有带多的?最好是药膏。”

  御医是得了消息再出来的,当然带了足够的药,还怕出门不便,刻意多带了一些原材料,现场炮制都可以。

  不能检查伤口,让御医们感到有些不安,但是脉象倒是不错。

  三位老御医凑一起商量了一下,开了一张以调理为主的补气血的方子:“还是以温补为主,先喝七天瞧瞧。”

  竺年眼巴巴地看了看御医:“那我能吃糖醋排骨了吗?”

  老御医没吃过糖醋排骨,也不知道糖醋是个什么做法。

  竺年就去厨房,亲自指导厨子做了一大盘糖醋排骨。

  老御医们一连吃了三块,然后告诉他:“不行。这个油盐重,王爷这几天还是尽量清淡饮食。”

  竺年瞬间就撕下了乖巧的面具,大怒:“庸医!”

  长随赶紧把他手边的拐杖拿走。这根拐杖没见竺年用来支着走路,倒是要用来打人了吗?

  尉迟兰马上把人推走。

  “精神头倒是足!”姜崇看他这么骂人,却还是没从轮椅上跳起来,问留下来的护卫,“信上说得不明不白的,究竟怎么回事,你跟我详细说说。还有信上怎么没说他手也伤着了?”

  护卫哪里知道递上去的信里面说了什么,但是他当天也在场,审讯韩氏的时候也在场,就把自己知道的全都说了出来。

  他不知道竺年重新调整过那个机关,后来他们私底下又把那个机关试了几次,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不是王爷反应及时,用手挡了一下,不然这一次王爷的性命堪忧。”

  比起竺年来,姜崇肯定更加相信些身为御林军的护卫,又感慨刺客的狡猾:“万没想到幕后主使者竟然如此处心积虑,找了个妇人来行刺。那韩氏的儿子怎么死的,可曾查验?”

  “查过了。可惜尸体腐烂,查验不出什么来。韩氏的赘婿、小妾都查过了。牵涉到的人太多,暂时没发现可疑的线索。”

  “仔细查,总能留下蛛丝马迹。”姜崇从小的生活环境,让他见多了各种鬼蜮伎俩,“这些天小心着点。对方肯定不会把希望就放在韩氏身上,势必会再次下手。”

  护卫说道:“是。先生也是一样的说法。王爷倒是提过引蛇出洞,想用自己做饵,但是先生不让。”

  “是不行。”姜崇表示赞同,“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以身犯险,不是瞎胡闹嘛。”

  他琢磨了一会儿,问:“那韩氏还在牢里?”

  “是。在府衙大牢里。”

  “我明日去见见。”顺便见识见识那机关。

  竺年被尉迟兰抱回到房里之后,就把纱布给拆了,伸手挠了挠红红的皮肤:“一会儿找御医拿点痱子粉。”

  尉迟兰怕他把皮肤挠破,拧了凉的手巾给他擦:“让你那么多事情。”

  “那我接下来几天在家里躺着?”正好姜崇来的时候,顺带家里捎来的东西里有新话本。

  尉迟兰抬手摸摸他的脑门:“想歇就歇着。”

  长随敲门进来,给两人端来了晚饭。

  这几天尉迟兰都跟着竺年吃。

  尉迟兰天气一热就没什么胃口,吃得比竺年这个病号还清淡。倒是竺年,天天想着酱爆红烧油炸。

  两人简单吃完没一会儿,就有码头上做事的官吏和匠人,带着一身汗臭来找竺年。

  尉迟兰就把竺年推到外面的葡萄架下。

  长随已经点好了驱蚊香。

  架子下的石桌上摆了大壶的菊花茶和决明子茶,还有熬煮炖烂的绿豆汤。

  姜崇吃过晚饭出来,看竺年被一群人围着,问周围的人:“怎么不好好休息呢?”

  护卫解释:“别人哪有王爷懂行?都不知道他哪天走,这不都抓着时间来问。”

  “不是已经造了一个码头了,怎么还能有这么多问题?”

  “每个码头的情况不一样,照搬要出事的。”

  “那先前这边不也有渡口吗?一号码头不就是在原来的旧渡口上改的?”

  护卫跟着竺年已经待了三个码头,耳濡目染也听懂了一些:“这边的不一样。原先的旧渡口选的河道窄的地方,不能走大船,也不好泊船。这边大码头将来要以大……大宗货物为主,选了河道宽且深的地方,冬天水浅的时候已经进行了一部分河道的改造。王爷还说,前两年大水,正好把河道里原来的积淤冲走了,现在河道环境还不错,不过还得筑什么东西,我也听不明白。”

  姜崇也听不明白,只确定自己户部出去的钱没白给就行。

  他干脆走到竺年边上,小吏马上给他让了个位置。

  竺年指着已经被放到一边小木桌上的三个壶说道:“小叔叔自己倒水喝。”

  其他人哪敢让他自己动手,长随小声说了,给他倒了一杯决明子。

  姜崇看着满桌的图纸,一堆看不明白的数字,没一会儿就听得头脑发胀,看着竺年额头和鼻尖上冒出来的汗,和一点血色都没有的脸,心里头不是滋味。

  这还是他皇兄心心念念要杀了的南王世子。若是他们姜国的官吏,都能像他这样勤奋能干,南王府又能算得了什么?

  姜崇的到来并没有影响到竺年这边的工作效率。

  这些人无论是官吏还是工匠,都依次上前,问题显然是早就斟酌过的,言简意赅。

  竺年大部分的回答都几乎可以不加思索,小部分需要去实地或者再考证的,也给了大概的方法。

  他现在这个情况,不方便去杂乱的工地,没能解决的问题就由他们自行商量着解决,然后每天给竺年反馈情况。

  这么多人,一共大概花了一个时辰。

  时候天已经暗了。桌边上的三大壶水已经差不多喝空,剩下还有一些绿豆汤直接连着壶一起被端走。

  姜崇看得目瞪口呆:“他们就这么拿走了?”

  那绿豆汤好大一锅呢。

  甜滋滋的,加了冰块,沁凉。

  他

  “嗯。”竺年的眼皮耷拉下来,“小叔叔爱吃,明天让人给你做绿豆奶冰。”

  姜崇先天不足,真不敢喝太凉的:“绿豆奶就好,别冰了。你赶紧去休息吧,真是的,小小年纪别搞得和我一样。”他又多解释一句,“皇兄本来想亲自来的,母后都惊动了。”

  “哦。老二呢?”

  “老二的事儿办得不错。”

  “卫氏呢?”

  提到卫皇后,姜崇抿了抿嘴:“吵到现在呢。这会儿应该抬去皇陵了。”说完,他抬手作势拍了一下竺年,“怎么称呼的?”

  竺年跟着作势躲了一下,上身一斜,扯到了腰腹,“嘶”了一声。

  姜崇立刻紧张起来:“乱动什么?伤口裂开了?”

  “没。我缓缓就好。”竺年捂了捂伤口,发现底下压根没包纱布。这可不能给小叔叔看到,扬声叫,“哥!”

  尉迟兰刚才去找御医拿痱子粉了,快步过来,俯身把人弯腰一抱,稳稳当当地往屋里走:“王叔,我先看看。”

  姜崇只能站在门外等着。

  尉迟兰在屋里面点了灯,本以为竺年是在做戏,掀了衣服一看,还真就裂开了一点点。

  结了痂的地方还没完全长好新皮,动一动就渗出一丝丝血水。

  竺年原本在拆自己手上的纱布,抬眼一看尉迟兰黢黑的脸色,顿时就老实了:“哥~”

  “躺好了别动。”尉迟兰先出去和姜崇报了声平安,又让长随送热水来,给竺年擦干净之后,抹了药膏,又在不是伤口略微发红的地方扑上痱子粉。

  药膏很滋润,痱子粉里掺了薄荷,清清凉凉很快就不痒了。

  竺年就敞着衣服等药膏干爽,躺得像一块真正的年糕。

  尉迟兰抬手掐了掐他小肚子上长出来的一点点小肉:“还瞎闹腾不?”

  “不了。”竺年也掐了掐自己的小肚子,“咦?我这几天吃着狗都不吃的东西,怎么还长肉了?”

  “狗都没有一天三顿肉!只是给你做清淡了一点,没有给你吃糠咽菜。”

  竺年不想去讨论自己的菜色,瞧着清瘦了一些的尉迟兰:“那你想吃糠咽菜不?明天我让厨子给你做点儿?”

  尉迟兰知道他指的是菹菜,想了想觉得自己应该能接受:“行。不过这几天尽量别出门了。”

  “好。我在家看话本,养小肚子哈哈哈。”竺年觉得自己肚皮上的肉肉很有趣。

  尉迟兰觉得他全身的肉肉都很有趣,但是……伤得真不是地方。

  唉……夏天抑制了他的食欲,并没有抑制他的食欲。

  “别闹了,一会儿又是一身汗。”尉迟兰义正辞严,一点不嫌热得把胖狸奴往自己怀里一搂,四肢交缠着入睡。

  第二天,竺年果然就没出门。

  尉迟兰一早就把轮椅拿出去,让人洗干净了放树荫底下晾着,又交代厨子去买些适合腌渍的蔬菜。

  沃州物产丰富,夏天各种蔬菜非常多,厨子带着人,直接去附近的庄子,买了一大车的菜回来。

  桃花坞的大食堂做得饭菜不差,但到底没自家做的合胃口。

  他们本来就有十几个大小伙子,现在姜崇又带了许多人来,饭食方面每天消耗的量极为可观。

  反正都是自家人,他们也不客气,直接把姜崇带着的厨子给一起征调过来,再加上长随和护卫等等,打下手不成问题,完全不用再额外招人。

  中午吃过饭,竺年就坐在躺椅上,让众人照着把蔬菜都腌起来。

  姜崇见过腌菜,但第一次见过这么腌菜的,好奇多问了几句。

  竺年就说道:“每个地方气候不同,保存食物的方法也有不同,还有一些物产方面的讲究。有些地方气候干燥,有些气候湿润,有些产糖,有些产盐,有些什么都不产的,就用风干、烟熏之类的方法。寒冷干燥的地方,很多东西直接切片晒干,不需要额外的处理,就能够保存很长一段时间。温暖湿润的地方就不行了,要这么弄很快就会发霉变质。

  小叔叔要是有兴趣,可以去各地的粮仓看看。各地存粮的方式,抓老鼠的法子,应该都不一样。”

  粮食,那当然是归户部管的。

  姜崇不想回去京城,面对那一摊子还没平息下来的乱局,在码头里也没什么事情可以做。粮仓比起码头的这些复杂的施工图纸,总要好懂一些,立刻就起了兴趣:“我明天去看看。”

  两人正说着,张知府来了。

  姜崇一个王爷,又是主管户部的尚书,又是皇帝的胞弟,张知府自然是要来拜见的。

  本来很严肃也很客套的场合,换了制作腌菜的场景,双方只寒暄了两三句,就没绷住。

  张知府很自然地说道:“没想到王爷也喜欢吃这个。内子也很喜欢,做的是泡菜,酸辣口的,不知道王爷吃不吃得惯?”

  “辣?放了茱萸?”

  “不是。”张知府比划了一下,“放了一种五颜六色的小果子。家里种了不少,明天我让人送来。”

  竺年对于吃的,永远抱有最大的热情:“好呀。”

  第二天是休沐,张知府带了几盆“五颜六色的小果子”,还带了自己的夫人,连自家的大姑娘都带上了。

  张大姑娘的性格有点像竺婉,走路带风,风风火火。不用人扶,自己提着裙摆跳下船,回身还扶自己的父母。

  竺年懒在家里,这时候也坐上轮椅,被尉迟兰推着到小院门口接人。

  张夫人和张大姑娘完全没想到竺年这么一个王爷,竟然住在一个比乡间小杂院还不小的院子里。

  虽然院子收拾得要比小杂院好一些,但瞧着也不怎么精细。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小院里住着的还不只是一个王爷,现在是两个王爷和一位兵部的大员。

  负责守卫的护卫,都有品级。连里头做饭的厨子,也是拿着宫里头俸禄的。

  一番见礼之后,竺年的注意力完全落在了他们带来的小果子上。

  张大姑娘就把花盆搬到了石桌上:“是今早新挖起来的,是我娘从胡商那儿买的,特别好种,用籽直接播就行。沃州里,春夏秋三季都能成活、产量还大,熟了之后晒成干果,能存很久,就是这辣味许多人受不得。”

  张夫人出身常水,就是大皇子姜扶就封的地方。那边气候温暖湿润,靠近更西面的番邦,对外交流贸易非常频繁。

  竺年看着这几盆一个个指头大小朝天杵着的五颜六色的小辣椒,激动地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

  尉迟兰代为问道:“不知道平时怎么个吃法?”

  张大姑娘显然有所准备,又从跟来的仆人手里,拿了几个坛坛罐罐放到桌上:“这是家母做的泡菜,里面放点这种辣果,也可以单独腌制。”

  几个厨子围着,去取了碗碟,用干净干燥的筷子,每样夹了一点出来。

  张夫人性格比较内向,并不怎么说话。全程都是张大姑娘指导。

  厨子们开始轮流尝试新鲜的辣果。

  第一次尝试,全都被辣得够呛。

  辣果是张夫人年轻时候就买到的,在常水吃的人家很多。很多家庭会种上几棵,用于平时做菜调味。尤是一些穷苦人家,买不起盐用不起油,做饭做菜的时候加一点辣果,滋味丰富又下饭。

  张夫人嫁的远,平日里说不上无辣不欢,但是对这一味也算喜欢。

  张大人一路做官,她就一路把辣果种到哪里。

  “反正到目前为止,我们都能种活,随便拿个盆都能养得很好。”

  竺年想试试是不是辣椒味,可惜病号被无情拒绝,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一群人吃得鼻涕眼泪一大把:“好吃吗?”

  一群人听到他问,赶紧背过身去,加快速度把捞出来的泡菜都吃完了,连辣椒都生嚼着吃了下去。

  到了中午,张大姑娘掌勺,做了一桌子放了辣椒或者泡椒的菜。

  竺年依旧只能看着。

  白净漂亮的青年,这么眼巴巴的样子,哪怕张大姑娘知道这位岁数比自己大,也忍不住母爱泛滥,恨不得不顾礼仪,给他做各种好吃的。

  尉迟兰夹了一筷剁椒鱼头的鱼脸肉,在清水里涮了涮,喂到他嘴里:“尝个味道。”

  “唔~”虽然只有一丢丢辣味,但是……香!好吃!

  比他的病号饭好吃多了!

  恨不得立刻自己宣布病愈,甚至觉得自己这次装病血亏!

  辣椒做在菜里,味道比干嚼要容易接受得多。

  一顿饭,吃得宾主尽欢。

  尉迟兰见竺年喜欢,特意整理了许多东西,送给张家作为礼物:“上次母亲来的时候留下的,家中也没有女眷,不如给夫人做些首饰。”

  张大人也不好看究竟是什么东西,只能收下了。

  下午,张大人自然是和姜崇在一起聊些时局。

  张夫人和张大姑娘,由护卫跟着,和桃花坞的几个官家娘子一起陪着,绕着桃花坞和码头转圈。

  本来竺年是在屋里头看话本的,没想到一本还没看完,就有工地上的官吏悄咪咪找来:“王爷。”

  在工地上做活,尤其是这天气,无论是工匠还是官吏,不消半个时辰,都是汗流浃背满身尘土。他们平日里来找竺年,都是在外面凉棚。

  竺年看人在窗口叫他,旁边露出半个护卫的影子,放下话本问:“怎么了?”

  官吏站在窗外搓了搓手,嘿嘿笑了笑,一张晒得黢黑的脸上全都是不好意思:“就是张大姑娘能不能留下来帮着算术?”

  作者有话要说:  沃州粮仓的防鼠小策略

  张大人(?ω?=):这是沃州的地方特色。

  姜小叔叔⊙ω⊙:嗯。

  张大人(?ω?=):就是养了一些会抓老鼠的小动物。

  姜小叔叔⊙ω⊙:是什么?

  张大人(?ω?=):蛇,俗称小龙。

  糕儿⊙△⊙:看我干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