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穿越重生>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完结】>第一百八十三章 官学 ...

  竺年不知道因为自己和尉迟兰的到来,给城里的龙王庙带来了一波香火,只看着明显瘦了一圈的张知府:“张大人最近操劳不少。”

  张知府拱了拱手,苦笑道:“不能为陛下分忧,下官深感不安。”

  凭心而论,张知府还是一个比较合格的知府,只是手段比较软,又没有什么强硬的后台,对沃州内部无法推行强力的政令,对朝廷不能给沃州争取足够的利益和地位。

  但他没有给百姓加什么苛捐杂税,没有圈地捞好处,对治下清廉,政务熟练,大功没有,本职工作还是可以的。

  他对比了一下刚送走的前任钦差,人前人后不带够人就不敢出门,在屋里见个人,左右都要持枪执棒;再看看竺年,带着几个随从就来了。

  他不敢耽误,把整理好的东西和京城里送来的赔偿等全都一一向竺年说明,并当面清点。

  竺年中饭就拿了两个饼子,尉迟兰又装了一兜桃子,找了人挨家挨户去拜访道歉。

  张知府跟在后面,叹气:瞧瞧人家,这才是道歉的态度。像那位前任,把人叫到衙门里来,通篇一句道歉没有,还连翻敲打……人家是家人死了!那家伙是要把自己给作死啊!

  这些人家本对朝廷仇恨极深,打定了主意要把事情闹更大,但看到竺年和尉迟兰,还是泄了气。

  “人都死了,赔再多的金银又有什么用呢?”

  “我能拿着我儿用命换来的金银去花用吗?”

  因为写戏听戏被抓起来的人,家境都不差,有几个还是前朝的官员。只不过闲赋在家,无所事事又心中烦闷,才会找些乐子。

  这些人家并不差钱,拿着钱财作为主要赔偿手段,本来就亏心。

  竺年本就心软,听得动容:“我知道。可人总得向前看。这些钱财绝不是什么买命钱,只是一份心意。若是你们觉得心里面过不去,不妨拿着去做些善事。若是因此有人能够活命,就当是给令郎积阴德?”

  他虽然不喜欢这些迷信的说法,但这些东西本就是为了安慰活着的人。只要能让活人过得去,偶尔说说也无妨。

  受害者家属听着觉得竺年说的有点道理,没再说话。

  竺年说道:“这些只是一点歉意。你们接受了,也不表示你们就原谅了什么。两位的情绪先缓一缓,我过两天再来找你们商量。放心,我这些天都在府衙,有什么事情直接来找我就成。”

  之前处理天罗教的事情的时候,竺年和尉迟兰是分头行事;但这一回,两人是一起的。

  张知府就像是个跟班,跟在后头。

  随行的人员只负责搬运赔偿的物品,并不进人家门。

  虽然有些人家情绪比较激动,但第一步总算是把赔偿都送掉了。

  接下来竺年就把这些人聚集到一起,地点没选在府衙,而是在这些人家中最大的一户人家里,说起具体的补偿:“临行,我向陛下请示了在沃州办官学。陛下恩准了。”

  他向众人解释了一下所谓官学,就是由官府出面办学,教习和祭酒由官员来担任。其中就学的子弟经过考试合格之后,可以在朝廷中相应的职位任职。当然,职位不高,但最低也是个官,而不是吏。

  真正的补偿则是给予这些家族二十年内若干名额,可以未经考试就入官学,且考试合格之后有限录用的资格。

  这是张知府都不知道的事情,听到之后十分惊讶。

  一群受害者家属听着也纷纷意动,但还是有人并不领情,甚至直言不讳:“草民知道王爷是为我等着想,但恕我直言,我月人替姜人做事,不是忘本吗?”

  这话说得很不客气,看着竺年和尉迟兰的眼神,就差没当面说他们是卖国贼了。

  张知府听得心头一跳,心想这话怎么能说出来?

  尉迟兰大概还能有点忠君爱国的想法,但他认定的君一直是竺年;至于他认识中的国,他能打下多大的版图,那就是他们的国。

  月是什么?

  姜又是什么?

  竺年则压根没有这些想法,但不妨碍他顺着这个人的思路来说:“阿叔说的不无道理。但也恕我直言,哪怕您家里的子弟进了官学,顺利考试做了官,距离替姜、替陛下做事,还差得远。您要看到的是,做官是给这地方上的百姓做官,是沃州的百姓,是你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是你们的街坊邻居,不是为了别人。

  沃州百姓如何,你们比我更清楚。官做得好会如何,我不知道;但是官要是做得不好,钦差不也打出去了吗?”

  说起前任钦差,气氛顿时轻松了一些。

  “还是王爷想得通透,我等不如。”

  “日子总得过下去的。官学也不是一日就能办起来,以后还得多劳烦诸位。”

  双方又说了一番客套话,竺年他们才告辞离开。

  一些人家觉得这不过是竺年开的一个空头支票,压根没有兑付的希望。

  另一些已经开始商议起,究竟该让家里的哪几个人去官学,又想着要开始抓紧家中子弟的教育,不能再像前一段时间这么荒废。

  倒是张知府,等走出去之后,就问道:“王爷……陛下此举似乎没有经过朝议?”

  竺年“唔”了一声:“这不是事出突然。毕竟……是皇后娘娘,父皇想来想去还是这样做最能平民愤,也能把所谓的姜人月人都融合起来。”

  张知府张了张嘴,把想说的话都咽回肚子里去。

  这可不是什么平民愤的事儿。

  这是开了一个挖士族门阀的口子啊!

  原本当官的就这些人家,但要是允许官员考试晋升,哪怕是再小的官,这不是也是从门阀世家的根子上抽了一块砖嘛。

  至于后果如何,看南地就知道了。

  从盛元长公主开了那道口子开始,一直到今天,短短几十年时间,南王府的官员中间谁还说什么世家门阀?

  尉迟兰说道:“总之是父皇的意思,我们还是先去把官学尽快筹建起来,否则迟则生变。既是官学,也有一系列官职,需要重新调派。一些学问大家不好闲赋在家,不如来收一些门人子弟。”

  皇权和世家,其中还有的斗。

  张知府叹了口气,拱手道:“但凭二位吩咐。”想了想说道,“城内倒是有些不错的空宅子,先去看看。”

  沃州府城经历过许多波折,如今无主的空房不少,都是统一收拢在官府的手里。

  有些会改成类似梨园小筑那样的员工宿舍,供州府官吏日常居住。但大部分则是空置着,只进行一些简单的日常维护。也有一些对外售卖的,只是如今人们对于这些房子的兴趣不大。

  张知府叫了官府的牙人带着,一家家看过去。

  牙人手头拿着厚厚一沓纸,记录了这些房子的详细信息,腰间挂着沉沉的钥匙串,带着三位平日里压根见不到的大人走街串巷。

  竺年圈定了位置:“最好是选择距离府衙近一些的。没有的话,就选僻静一些的。”

  牙人抬手抹了一把汗,嘴皮子带着惯性的利索:“龙……王爷放心,一定找到一个能包您满意的。”

  “噗。”尉迟兰听得笑出声。

  竺年张着嘴吐了一口气,抬头白了他一眼。

  张知府也跟着笑了笑,但只要一想到这官学开了之后的连锁反应,就笑不出来,一张脸苦得掉渣。

  现在官府这边有的房子,倒都是一些面积非常大的,多数是前面卫玉时期跟着在沃州为非作歹的新贵们。

  有些宅子之后还给了原先的主人,但大部分这些宅子的主人都已经没了或者不知所踪。

  这些宅子面积大,地段好,价格不菲,虽然比先前大月时期要便宜不少,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栋宅子无论是原价两千万两,还是现价一千万两,都是一样的买不起。

  有大户人家买得起,还嫌晦气。

  就目前沃州的置产趋势,反倒是倾向于去郊外,还是靠近西面和南面的郊外置办田庄。那些地方原先因为靠近山陵,土地相对贫瘠,不受欢迎。但是现在很多人都觉得一旦发生战事,还得是那种地方更安全。

  虽然有能力这么做的人家很少,但对于张知府来说,这不是一个好的趋势。

  大户人家关系盘根错节,一动就牵连甚广。

  沃州范围内,有不少集镇,曾经就是一户人家慢慢发展而成的。

  竺年转了几间房子之后:“这些都太大了,官学不用太大。”

  起码刚开始,面积还是小一点,安排的先生可以多一点,但是学生的数量得控制住,这样能够不要太戳别人的神经。

  牙人一听,立刻就有了目标:“那地方要稍远一些。”

  一行人就坐了两辆驴车,走到依旧非常热闹的龙王庙附近。

  竺年看到这个地方,就感觉到脑门上的青筋一跳,好悬按住了自己的情绪。

  还这会儿看的这间宅子,和龙王庙隔了一条街,还是比较安静的。

  要说小,那也不小,足足三进的宅子,格式规整。但比起之前那些宅子,这座就显得小巧许多。

  竺年看过之后,直接就定下了:“就这儿吧。前面两进教学办公,最后一进改做宿舍。”纸笔是他随身会带的,一伸手长随就递了过来,是和他之前做给了尉迟兰的纸板夹一样的,开始画起哪里需要怎么改。

  尉迟兰就对张知府说道:“烦请找几个工匠来。”

  这种事情平时哪里轮得着张知府来亲自张罗,一听就茫然了一下。倒是牙人立刻说道:“我去找人,很快就到。几位大人先坐。”

  张知府坐下之后,感慨:“衙门里亏得王爷先前教过。我为官多年,还没见过如此能干的官吏。”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在官府中也有类似的情形。

  这些在官员们眼中什么都不是的小官小吏,真要给使绊子,能把人搞得无比头疼,甚至让人官都做不下去,还找不出错来。

  当然,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极端情况。可他们糊弄上头的情况只能说有多有少,绝不是一点没有,更别说尽心尽力。

  竺年正在忙着画图,没搭理。

  尉迟兰帮不上忙,就和他坐着闲聊:“那张知府也得多干实事才行。”他看张知府苦笑,点拨了一句,“你是陛下亲命的知府,有什么事情找陛下就行了。先前有人说月人不给姜人做事,您可不一样。您是姜人,给姜人皇帝做事的姜人。”

  全天下还有比皇帝更硬的后台吗?

  张大人一个没多硬后代的人,能够做到知府的位置,脑子一点都不笨,曾经很是做过一些实事。只是一下子做到这么一个自己一辈子都想不到的高位上,他才有些乱了心神,做事情难免束手束脚,现在听尉迟兰这番几乎掰碎了揉细了的话,顿时犹如醍醐灌顶。

  他站起来对着尉迟兰拱手作揖:“下官多谢尉迟先生提点。”

  官场上,能够这么把话给说清楚的,除了父母恩师,还能有谁?

  把这番提点,和官学结合在一起,张大人顿时觉得一下就海阔天空起来。

  想来陛下早就相对如今世家门阀不满,提拔他做沃州知府也好,开办官学也好,都是进一步削弱那些大的世家门阀影响力的举措。

  他只需要坚定站在陛下这一边,做好陛下吩咐的事情,其它的都不用管。

  甚至只要他做得够好,未必不能再更进一步!

  等牙人带了几名匠人过来,尉迟兰干脆就和竺年招呼了一声:“你忙吧,我和张大人先回府衙了。”

  “哦,你们去忙叭。”竺年头也不抬,抓着匠人们说怎么改,用什么料,又问要多久。

  竺年在工匠这一块的权威性,甚至要大于他作为王爷的权威性。

  伴随着时局的稳定,先前受到战争波及后的东风号,已经借着给一号码头等工程供货做工等项目,完全恢复过来了不算,甚至比在大月时期更进一步——从一个装修建筑公司,变成了一个建筑承包商。

  从原材料生产开始,一直到房屋改造、装修、建造,各种道路铺设、园林设计建造等等,可以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东风号做不来的。

  在京县和沃州等地,东风号还搞起了匠人培训,建立起了一整套施工标准。

  这些牙人找来的工匠,都是经常和官府合作的。这些官府暂管的空屋,日常维护就少不了他们的参与。

  有标准,又有熟悉度,竺年和他们的沟通异常顺利。

  “隔间是小事。主要工作量是下水这一块。”

  “水泥做的下水管道耐用,还大。现在下单的话,得问问他们什么时候能交货。”

  “应该有现成的吧?那东西贵,改的人家暂时没多少。”

  一说起贵,匠人们下意识看了一眼竺年。

  竺年问了一下价格和规格,最后干脆跟着他们直接去了这边的东风号。

  沃州府城的东风号,位置和京县的差不多,都是在十分靠近城墙根的地方,原先住着的都是一些匠人之类。

  地方一点不比京县的小,但没有京县那么精致,还没走到,就能远远看到一个很大的堆场,放着许多建筑材料。

  四周都用围墙圈着,白天敞开着巨大的铁门,所有人都能进去看。

  守门的人看到竺年显然是认出来了,脱口而出的却是:“龙王……王爷大驾光临……”说着就要跪下去,被竺年一把扶起来。

  “别忙,我就是来看看。有个小活要做。”竺年对着这位眼熟的守门人眨了眨眼。

  要是他没记错,这人应该是岱州那边退伍的水军。

  本来应该是可以直接在峪州镇子上好好享受安稳的退伍生活,没想到来了沃州。

  守门人谢过之后,扬声叫了这里专门负责业务的掌柜来,还是一个竺年瞧着眼熟的人。

  知道他们要下水管,掌柜问清楚了需求,推荐了两款合适直径的,报了个比匠人们能够拿到更低一些的价格。

  竺年当然没还价。这是给自己赚钱,有什么好还价的。

  掌柜又报了个包安装的价格,竺年也同意了。

  掌柜当场就带着工具和伙计,去宅子那里具体量尺寸:“王爷放心,最迟明天中午,详细报价一定给您。”

  至于房屋改建的材料,当然也是直接在东风号这里定下。

  材料得计算损耗,不可能真的精确到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现在竺年拿出来的只是一个大概的数量,掌柜一看就拿着算盘啪啪一阵敲打,不仅当场报了价格,还连材料具体什么时候进场都给算上:“放心,都有现货。东西多退少补,一定不多收您的。”

  竺年很放心:“那接下来就交给你们了。有什么事情可以到码头那儿找我。”

  竺年本来就想走了,没想到掌柜告了声罪拦了一下:“王爷赎罪,草民是想问两个码头附近的仓库之类,不知道怎么建?您也看到了草民这边的生意,有许多材料要堆放要运输,想在两个码头附近建堆场。”

  “大小码头都要?”

  “是,都要。”

  竺年想了想,没给准话:“这样吧,你过几天……过三天来大码头找我。”

  涉及到建筑业,确实需要堆场,最好就在码头。现在这些材料,若是一起风,难免灰尘漫天,对周围的环境不太好。

  若是把这些东西搬出去,这地方再差也是在城内,干什么别的不好?

  但他现在也不太了解二号码头周围的具体规划,还是得先做了解再说。

  之前他觉得大码头那边有个桃花坞,有个小集镇已经顶了天了,现在看沃州这边富户们的想法,反倒还很青睐郊外?

  大码头那边主要以大型货船停靠为主,环境应该不怎么样;但有着沃州的商贸货运保证,人流量不是问题,难不成还真能建成一个新城?

  他得好好琢磨琢磨。

  “多谢王爷。”

  竺年没必要再去一趟龙王庙,直接坐车回了府衙。

  张知府不在,尉迟兰也不在。

  竺年问了一下,一个小吏告诉他:“张大人带着大姑娘去女学那边了,说是要把女学重新办起来,要另外招生。尉迟先生去街上买菜。”

  竺年点了点头:“多谢。今天事情都做完了吗?时间差不多了,快下班吧。”

  小吏嘿嘿一笑:“事情哪有做得完的时候?我做到下班再走。”

  竺年点了头,转道去了驿站。

  不像上次能住后衙。现在后衙有张知府的家眷。

  驿站就在府衙隔壁,是从府衙隔出来的。原来的府衙太大,张知府觉得用不上。倒是平日里往来沃州的官员众多,还不如把驿站设得近一些,办事方便。

  他还没走到驿站,就见尉迟兰回来,身后跟着厨子在内五六个人,全都提着各种食材,不由得笑:“你们这是做什么?准备晚饭吃多少啊?”

  尉迟兰会做饭,但是对做饭究竟用多少材料没有数,听竺年说话,满脸疑惑地回头看了看:“不多吧?”

  他们一行全是精壮的大小伙子,一多半还是武人,敞开了吃,饭量一个顶三。

  他们自己带了厨子,跟着竺年久了,多少有些挑嘴,也不用驿站准备饭食。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做,还能给驿丞和张知府送点吃的。

  眼前不过是一头羊,两只鹅,三条鱼,另有一些不管饱的虾之类。

  “这羊还瘦。倒是买到了宁州的猪肉,瞧着不错,可惜我们去得晚,就剩下半扇排骨。”

  现在的人缺油水,类似排骨这样的位置,并不怎么受欢迎。

  竺年上前一步瞧了瞧,很是喜欢:“我一会儿做个糖醋排骨。”

  尉迟兰点菜:“还想吃粉蒸排骨。”

  “都行。”

  一群人商量着菜色,直接从驿站的后门走。

  这里距离厨房近,还经常会有人拿着篮子卖一些时鲜的蔬菜果子之类,他们这些天买菜回来都从这边走。

  “几位官人稍等!我这儿有新鲜的葡萄,可要来一些?”

  竺年一听,就把脚步从门槛处收了回来,转去看那个挑着两个箩筐葡萄的妇人:“我瞧瞧,还以为沃州只有桃子出名。”

  “妾家的葡萄也好,一点儿都不酸。还有李子呢,这个倒是有点儿酸。”妇人拿开表面的几串葡萄,露出下面青色微黄的李子,拿起装李子的簸箩递过去,“小官人要是不信,先尝尝,保管好吃。”

  竺年就抬手拿了一个李子,咬了一口,点头:“好吃的。”回身叫长随,“拿钱来。”

  就这么一个侧身的时间,他突然感觉到不对劲,下意识往边上让,但是后巷就那么宽,中间还摆了一副卖水果的担子,等脑子能动的时候,就看到一把匕首扎在胸腹下面一点,血已经渗出了衣服:“嘶——有点疼。”

  作者有话要说:  糕儿::>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