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穿越重生>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完结】>第一百七十一章 流行新风尚 ...

  姜卓也就是刚开口说第一句话的时候不清醒,后头已经完全醒了,却还是顺着直接把话说完。

  反正他母亲已经认下了干孙子,他再多个干儿子,也无妨。

  等将来,竺年要是能够弃暗投明,他自然会给他一个好前程。若是不能,那他也不是没杀过亲兄弟,更何况只是一个干儿子?

  他从竺年手上拿过笔,边上张茂实拿出一张白纸铺开,落笔写下“嬉年”两个字。

  竺年看着那个“嬉”,觉得毫不意外。

  果然不是什么好词,这是盼着他当个傻吃傻玩的纨绔子弟呢?

  可现在也没啥好玩的。连听个戏,都要他自己来折腾。

  竺年说:“哦。”

  姜卓就拍了拍他的肩膀:“正好你去沃州的时候,照看一下你婶婶。”

  “嗯?”竺年这话就没听懂,啥意思啊?他叔叔好多的,哪个婶婶啊?

  姜卓没有解释的意思,让张茂实收拾收拾就进回宫了。

  两位皇子面面相觑:“难不成是让母后去沃州?”

  “可是母后去沃州做什么?”

  竺年也不觉得会是卫皇后,但最后还真的是卫皇后。

  表面上的理由是很光明正大的,卫皇后觉得女学很好,沃州又有女学的传统,本来就和前朝的皇后有关系,现在卫皇后就重新去兴办女学。此外,她还会带一批到了年纪的宫女出宫。

  只是原先的女学已经变成了福寿堂,所以现在得重新修一个女学,还得另外修皇后居住的行宫。

  适逢涨水期,不能兴修码头,正好从一号码头退下来的匠人们,来修建这些大工程。

  竺年本来还想给匠人们放上半个月的假,没想到一天假期没捞着,他自己还得京城、沃州两头跑。

  尉迟兰倒是想帮忙担下京城这边一号码头的事情,本想着反正都快收尾了,事情应该没那么专业,他应该能够搞定,反正他平时都在边上看着,觉得自己已经是半个内行了。

  结果……结果不提也罢。

  半路出家的工部尚书韦逸仙,为了这个事情,直接就住进了梨园精舍。

  他家晚辈在这里买了个小院,现在正好方便。韦逸仙还做主让一群相关的官吏,一起住了进来,准备就守着码头完工。

  这么多高级官员的入住,一点都没有影响到附近人们的生活。

  天天对着一位会亲自来买菜的小王爷,经常还能见到皇子,陛下也偶尔能看到,几位大官的到来,那有什么稀奇?

  伴随着人们衣衫逐渐变得单薄,今年初春种下去的花草树木呈现绿意,到逐渐葱茏,往来码头工地的工匠变少,码头招工的告示贴满了京城、京郊。

  “薪俸每月初五发放,年底根据表现发奖金。”

  “要求这边有写,您想做什么工?”

  “您别光看待遇,待遇高的那些要求也高。”

  “不光是识字,得考试。”

  “不管识不识字的,得先考试录取。录取后先培训,培训通过才能上岗。上岗后试用期一个月,通过之后再正式入职。”

  “是挺麻烦的,但咱们待遇也好啊。您全京城瞅瞅,上哪儿还有这样的活计?”

  “是辛苦。可干什么活不辛苦?”

  “宿舍就是梨园小筑的二期。对,二期已经造好了。学校也有,和一期的学校有点不一样,教的学问更深一点。”

  “有意向的来我这儿领报名表。报了名的一会儿直接有车,满一车就去码头那儿考试。”

  一号码头这里,竺年几乎可以全权负责。

  他这一手公开招聘,把一些准备往码头安插人的官员们打了个措手不及,忍不住私下抱怨。

  “怎的这么不讲究?”

  “就是,码头事关紧要,怎的可如此安排?”

  也有人不屑道:“不过是几个无关紧要的职缺,为何不能这么安排?”

  “难道谁家有人连个洒扫的职缺也不放过?”

  “哎!可能是自家纨绔考不过一些商人子呢?”

  “也对。先前户部那事情可还记得?各家送了多少子弟去,结果什么样?”

  “哈哈哈哈!”

  一群人顿时就笑了起来。

  “哎?上次户部的事情是一群娘子解决的,这次码头会不会也招一群娘子做活?”

  “那应该不至于吧?这抛头露面的,不成样子。”

  “高门大户的是不会,那些小门小户的娘子们呢?”

  “这倒是不好说。”

  这次一号码头的公开招聘,确实没有任何一条写明了性别要求,也确实有许多女性报名的。

  和这些官宦家庭的认识不同,普通人家哪有这些讲究?

  普通人家的妇人和姑娘,赶集的时候在外面卖菜、卖一些鞋面、络子之类的手工,采买一些家用;家里有店铺的商人家庭,老板娘更是能顶半边天。剩下一些妇人去给一些人家的后宅做厨子之类的也是常见,更别说是一些惯有的给人梳头的、稳婆之类的都是一些妇人。

  有些职业妇女,在这个年代的名声确实不怎么好听,但比起吃饭活命来,这都得往后稍稍。

  别说这些名声不名声的,多半只是停留在上流社会,和他们这些下里巴人压根没关系。

  譬如梨园小筑这边的家庭,谁家中不为了一个码头的工作铆足了劲?

  他们本来也不是每个成年的家庭成员都有活干,一些大一点的孩子在学校学了些本事,也想试试。另外还有一些眼馋福利的人。

  码头工作的收入确实和其他类似的工作差不多,但是住宿这一块就能够免去一大笔开销,还有学校,这两点就足够人心动了。

  另外码头也不是没有正经的官吏的岗位。

  这些有品级的官员的岗位,已经经过了吏部的审核,考核通过之后就是个正经的官,最高五品,最低从九品。

  八品九品的看不上,七品到五品的还看不上?

  五品,还是京官都够资格上朝了。

  而且码头现在被竺年管得揉不进一粒沙子,等将来实际运作还跟他有什么关系?这其中的油水,细水长流的,竺年还能管得过来?陛下还会允许他管?

  吏员的名额更多一些。吏的待遇按照现在朝廷的规矩,是由直属部门发放的。

  码头的收入还能低得了?一样做吏员,为什么不去争取更高的待遇呢?

  再说,富贵人家都还有多少穷亲戚呢。

  他们自己的子侄看不上的吏员,安排穷亲戚、甚至是亲近的仆人去,不失为一个好差使。

  尉迟兰就劝竺年:“该放开手的稍微放开一些也无妨,这么跑了跑去的,也不嫌累。”

  竺年每天挑灯复核卷子,一点都不避讳当着两位皇子的面说道:“不行。就是为了恶心他们,我也开心。”

  两位皇子当是没听见,把每天吏部那儿收上来的卷子再重新过一遍。

  没错,是所有卷子。

  吏部当然已经过了一遍筛,但买通吏部的一个小吏,把筛下来的“垃圾”拿过来并不难。左右不是交给别人,是交给大老板的儿子呀~

  至于竺年,义子也是儿子。

  没错,在百忙之中,司天监挑了个好日子,见缝插针地让姜卓直接给竺年主持了冠礼,正式赐了字,认了儿子,还额外给了一个嬉王的封号。

  过程倒是严谨又郑重,但是这个嬉王的王爷连一户的食邑都没有,好在赏赐和俸禄格外得多,勉强算是体面。

  两个亲儿子一个干儿子,他们要什么,吏部的小吏敢不给呢?

  不得不说,大部分筛下来的和递上来的卷子都是没问题的,但也有小部分存在问题。

  他们这边全都选了一遍之后,就直接在一号码头这里安排了考场。

  没有投入使用的码头,宽阔的大厅和空荡荡的房间多得是。

  通过初试的官员们,会在这里进行两次复式、一次面试;吏员是一次复式和一次面试。

  请了几名大学士当监考,谁都说不出话来。

  这几个大学士,家中都没有子弟参与这次考试。当然要说全无关系,以现在各家联姻的盘根错节的关系,那肯定还是有的,只能说尽可能避免。

  姜卓对这样的选拔方式很感兴趣。

  官吏的选拔是十分考验当权者政治智慧的一项。

  一些大的方面,自然是要通过姜卓的同意才行。但是一些小的,前不久吏部不就做出了让犯错的官员升迁的事情来了吗?

  这种考核选拔,也没有让没有资格的平民参与,大家各凭本事,谁也挑不出错来。

  如此忙碌了大半个月,作为主体工程的一号码头的货运码头,已经完全建好了。客运码头那边还有一些收尾的工作,主要是各种家具需要进场。

  货运和客运的船只,目前都改在临时码头停靠。

  又过了七天,所有人员都培训到岗,开始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试运行。

  姜卓非常高兴,带着皇后一起,不顾炎热盛装为一号码头剪彩,还御笔亲书。

  竺年还以为他会给一号码头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没想到还是一号码头几个字。

  一番盛大的仪式后,第一艘货船和第一艘客船停靠新码头,培训到位的码头工作人员,按照培训要求接待。

  当然,按照竺年所说的,这两艘船都是演员。毕竟“第一”具有象征意义,也不好在皇帝面前出错。

  他没有多看站在他身边不远处的卫皇后,心想他这个大叔叔是铁了心要保姜戈这个太子,只是不知道皇后弱势成这样,其他儿子能不能服气。

  至于卫皇后能不能在沃州干出一番事业来,重新强势回归什么的,她哪怕有这个能力,他也不会让她成功。

  让你们别的地方不选,偏偏选沃州。

  等进港的船只变得有秩序起来,竺年和卫皇后乘坐的第一批离港的船只也准备就绪。

  姜卓很是演了一把,送卫皇后到船上依依惜别一番,又送两个儿子和竺年到另外一艘船上,待竺年也跟亲爹似的叮嘱交代一番。

  身边记录皇帝起居的官员奋笔疾书,恨不得把这让人感动的场面再配上几张图画。

  不过确实有宫廷画师在边上画图,人数还不少。有些他还见过,和尉迟兰有些交往。

  竺年本想表面功夫做足,但这段时间实在是忙得够呛,趁着自己的戏份“杀青”,就在船上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拉着二皇子挡在前面,很快就靠着尉迟兰的肩膀睡着了。

  “嬉年呢?”

  二皇子听到自家老爹的话,浑身僵硬,抬起一条胳膊,指了指自己背后,小声说道:“年哥睡着了。”

  一些平时不怎么看到姜卓和竺年相处的官员们,觉得竺年太不像样,甚至觉得这时候正好参他一本。

  没成想,姜卓一点没生气,上前轻轻拍醒了竺年:“累了怎么在这儿睡?船上风凉,别受了寒,去舱里。”

  竺年还有些迷瞪,只是微微睁开了眼睛,完全没有聚焦。

  尉迟兰还算清醒:“多谢父皇关心。”

  姜卓就对尉迟兰说道:“等去了沃州,弟弟们年幼,你们婶婶也人生地不熟,你们是兄长,家里还得你们来照顾。”

  尉迟兰恭敬又温和地答应下来:“儿臣省得。”

  其他人听着这称谓,纷纷觉得牙酸。

  还好,吉时是不能耽误的。

  姜卓拉着从卫皇后船上出来的姜戈回到岸上,目送船只扬帆而去。

  姜戈年纪还小,并不能够完全理解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只是变故让他变得比以前沉默,等到了马车上,才问道:“父皇,儿臣以后再也见不到母后了吗?”

  姜卓就说道:“怎么会?你想去,自然是能去的。”

  姜戈就问:“那母后不能回来吗?”

  姜卓闻言,略一停顿,才认真说道:“戈儿要想你母后回来,那就努力一点,自己去把你母后接回来。”

  “好。”小小年纪的皇子眼神坚定,“戈儿会努力。”

  姜卓就带着小儿子换了衣服换了车:“难得出来,爹带你看看普通人家的,和你差不多岁数的孩子在做什么。”

  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再出来的时候,父子俩身上已经看不出任何富贵的痕迹,完全像是普通来京城谋生的父子俩。

  姜戈原本还在低头打量身上奇怪的短打装扮,觉得和自己平日里穿的练功的服饰有些不一样,料子有些扎手,听到姜卓说话,好奇地抬起头:“不是读书习武吗?是读的书不一样吗?”

  姜卓想到有事没事就蹲市口的宴瑞,牵着小儿子:“你自己用眼睛去看。”

  这一天,姜戈看到了和他差不多岁数,在街上坑蒙拐骗为生的,在家中操持家务带弟妹的,在外面帮着摆摊叫卖的,挽着篮子卖花的,在街上乞讨被驱赶的。

  读书的,姜戈一个都没看到。

  他小小的眉头拧得很紧,到了晚间重新换了衣服回到宫里,拉着父亲的袖子:“父皇,儿臣想去看看他们的爹娘。”

  为什么他们的爹娘会让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而不是好好读书呢?

  他心中的疑问太多,一时间连怎么提问都想不清楚。

  姜卓就说道:“明日父皇给你安排两个伴读,让他们陪你。戈儿要多看看,这些将来都是你的百姓。你年哥有一件事情做得很对,让老百姓们过上好日子。”这比让那些原本就豪富的世家大族满意,要来得实在得多。

  百姓们只要每天能吃上两顿饱饭,逢年过节能吃上一口肉穿上一件新衣,就能任劳任怨。

  世家大族们呢?像他的岳家,门第已经如此之高,却还不满足。

  金银多到埋进地里,还要信什么天罗教,搞一些邪性的祭祀。

  他们是想做什么?

  卫家是想再进一步,还能进到哪里?要不要他把龙椅让给他们?

  沃州,这么富庶的州,竟然被逼到民不聊生。

  他的戈儿不能变成卫玉那样,只知道自己锦衣玉食。

  姜戈有伴读,年纪和他相仿,最大也还没到十岁。这会儿姜卓给他安排的两个伴读,岁数要大得多,一个是宴瑞,另一个则是姚意。

  宴瑞在明白了自己这个伴读的职责之后,倒是欣然接受。

  以他的年纪和学业程度,让他再陪着小皇子一起上学,那着实不像样,但若只是陪着小皇子体察民情,那正中他的下怀。

  姚意本来已经考上了一号码头的工作,正经的八品。品级确实很低,但是他正正经经凭着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正想踏实勤奋一把,没想到直接面圣接到了这么一个职位:“臣惶恐。臣文治武功样样不行,怎么能担此重任?还请陛下挑选更合适的人选。”

  姜戈当然早就已经考察过他的底细:“不需要你多做什么,你还是在码头做事,只需要给戈儿一个身份,方便走动就行。”

  姚意在读书方面确实少了一根筋,但人不傻,当下就明白过来自己的作用:“臣遵旨。”

  姜戈要体察民情,肯定不能摆出皇子的架势,最好就是个普通小孩儿的样子,但又要保证安全。而且以姜戈所受的教育,让他一下子扮做普通人家的小孩儿,那也不像。

  他这个略有身份地位,又在梨园小筑生活了小半年,对周围的环境十分熟悉的人,就是一个很好的借口,到时候只要说姜戈是亲戚家的孩子就行。

  亲戚家的孩子来他家玩耍,偶尔住上几天,谁家不这样呢?

  京城里发生的事情,竺年不能说全知道,但是一号码头发生的事情,他就很清楚了。

  借着这一次公开招聘,他把不少人光明正大地安插了进来。

  真以为不当官吏,他就没本事施展拳脚了吗?

  竺年手上捧着京城送来的新戏文,和尉迟兰两个像两个资深票友一样来回唱了几句词,还你来我往地比划了两下。

  两人相貌好看,身形姿态都好,这么几下就把人的目光吸引过去,着实好看。

  但是,再怎么好看:“年哥,您就不能认真干活吗?”

  二皇子热得一头汗,在沃水边的临时工棚里,看着在那儿唱戏的两位兄长,再看看刚从外面进来已经晒成黑皮的弟弟,十分不满。

  竺年还没说话,三皇子先说道:“二哥,你还是把衣服换了吧,这大热天的。”

  沃州这两年的天气,是大寒大暑。

  今年也不例外。

  沃州本来就比京城要热,京城现在才刚开始热起来,沃州已经热得像个蒸笼一样了。

  现在工地上匠人们只能早晚做活,避开正午最热的时间段。

  所有人要不光着膀子,要不就穿着一身短袖中裤,十分具有南泉风情。

  这身工作服还是竺年画了图,尉迟兰亲自修改而成。衣服扎实耐用,虽然乍一看确实别扭,但看习惯了就觉得还挺顺眼的。

  这种款式的衣服,又着实适合干活,没过多久,沃州就开始流行起来,又沿着沃水传递开去。

  礼部有人为了这个事情,还参了本,说是败坏风俗。

  然后这位礼部的官员就被罚去在码头干了两天苦力,又去郊县的庄子干了两天农活,之后他就闭上了嘴。

  什么风俗不风俗的,都抵不过一个字——热。

  于是这个夏天,京城开始流行起了南泉服饰。

  南泉当地人,一年四季都以短打为主。

  早年是因为当地人以渔民为主,短打方便船上作业。

  南泉当地也确实炎热。冬天未必没有严寒,但夏天的酷暑是保证不会缺席的。

  一些北方士族视为野人的诸如衣不蔽体,剃头剃发之类的习俗,在当地属于常态。

  南王府建立之后,历代南王都对南泉着力发展,就连盛元长公主都坐镇南泉多年。如今的南泉已经是毫无疑问的天下第一大港,但这些当地习俗依旧保留了下来。

  只是说,有钱有地位的人,穿的短款衣装会更加精美一些,料子刺绣更考究一点。

  到了现在,罗娥这位审美走在时代前列的前皇后加入到服装设计的队伍,短款衣服的漂亮精美程度更上一层楼。

  最初是被一群南北货商人试探性地带到了沃州,在沃州反响良好之后,又被试探性地带到了京城。

  京城这边的风气相对更加保守一些,最初是被放在了糖巷这种相对年轻人更多,接受度更高的地方售卖。倒还真的有人买。

  这些衣服因为制作精美,价格不便宜,多数是贵族女子买了在家中穿。

  最后风靡起来,还是因为梨园一出新戏,还是竺年在追的连载《三更惊案》的一个新案子。这一次的主要场景和人物是普通百姓,干脆就使用了短衫作为戏服。

  但是再怎么风靡,不接受的人还是没法接受。

  譬如二皇子。他就是热死,也不会衣不蔽体:“不成体统!”

  三皇子并不理会他二哥,并且转天就把自己的脑袋给剃了个光头:“母后都给女学添了短款的夏季校服了,你这个臭老古板,也不闻闻自己身上什么味儿!”

  作者有话要说:  糕儿 ( ̄ω ̄):这波文化输出的功课,先生给我打几分?

  先生(=?ω?=) :原来你是在做功课吗?

  糕儿(-ω- ) :我这么认真!

  先生(=?ω?=) :不是因为热吗?

  糕儿(=?ω?=) :热只是其中的亿点点因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