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穿越重生>千江不渡(穿越)>第34章 谋生路

  天气晴好, 灵通观里却是愁云惨淡。

  短短数日间, 师徒反目、仙姑入土,大师兄陷入迷局,朝廷使者不日将至。

  良田全数毁坏,生计没有着落, 则又是雪上加霜。

  揽月的医术、轻云的武技、浣川的道法, 原本都算不错,但他们年纪小, 不易取信于人,闯出名头须待时日,眼下再怎么辛苦奔波, 总是赚得少、来钱慢。

  越千江对身外之物完全不看重, 能掏空了秦王的宝藏去做善事, 甚至说, 要不干脆把周温嵘所剩无几的那点儿遗产找来变卖了?他决计不会介意,只不过路途十分遥远。

  杨悉檀虽然坑蒙拐骗样样精通, 但不乐意费神,周不渡也不让他那样做, 他便成日嚷嚷着要劫富济贫。

  师父和师兄没有赚钱的天赋, 发家致富的重担自然就落在了小师弟的肩上。

  周不渡这病秧子时时受人照顾, 好不容易等到发光发热的机会,现下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越千江提着食盒回到西厢。

  周不渡咸鱼样瘫在回廊下望天发愣,掐着手指, 嘴里念念有词:“造纸、印刷、黑火/药, 肥皂、玻璃、白砂糖……”

  “起早了, 梦还没做完?”越千江忍俊不禁, 在院子里撑起阳伞、支个小桌, 摆放饭菜,架好碗筷,招呼周不渡先来吃饭,给彼此都开了阴阳眼,把上蹿下跳的大徒弟当下饭的乐子看。

  微微的风吹着,太阳刚出来,天空淡蓝。阳光从杨梅树茂密的叶片间穿过,满地光斑仿佛洒落的铜钱。

  桌上,一双箸、两口粗陶碗,一口碗盛小半的杂粮稀粥,一口碗里放两个热过几遍、有些发硬的小包子。

  周不渡把包子撕开、掰成两半,别看这东西样子差强人意,里面剁碎的白菜馅儿跟翡翠似的莹润,闻一闻,香气扑鼻,他总想分半个给越千江,但见师父似乎全然没有食欲,实在好奇:“辟谷了,真就什么都不用吃?”

  “重塑的肉身,须保持清净。”越千江笑着摇了摇头,“你先吃着,吃不完,师父再帮你善后。”

  “那怎么行?”周不渡也笑,原本没甚胃口,但师父既这么说了,他不好不把东西吃光。

  真好,是穷的味道!

  杨悉檀在两人周围飘荡,挤眉弄眼:“一起吃!一起吃!哎!你一口,我一口。”

  周不渡:“……”

  师父不愧是师父,对大徒弟的怪话置若罔闻,面不改色地问小徒弟:“我回来时听见你自言自语,在琢磨什么?”

  周不渡囫囵咽下包子,掏出自制的炭条笔和黄表纸笔记本,话归正题:“师父、师兄,给我说说大周呗,我们寻几个商机。”

  根据越千江回忆,再加上杨悉檀的补充,现世的大周与历史上的北宋差别甚大,俨然是一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的盛景。

  即便除去靺鞨及女真等部族聚居的东北平原、契丹残余及游牧人所在的北方草原、吐蕃占据的西部高原,以及大理等羁縻之地,大周的疆域仍有差不多六百多万平方公里。

  开国之初,人口约五千万,这个数比历史上的宋初多了不少,想来,周家征战虽然狠厉,但快刀斩乱麻,客观上其实避免了更多杀戮。

  后历三朝,每位君王治下的人口增长皆在千万级。目前,缴税的户籍人头有八千万,若算入隐户,保守估计都有一亿五六。若再算上周边各国迁入定居的少民,人口说不得快突破两亿大关了。

  这样高的人口增速着实诡异。是人就得吃饭穿衣,即便是大周国运昌隆,但以此时的生产力水平,怎么可能养活这么多人?

  还是先问一问罢。

  ·

  “重文轻武。”

  周不渡记下第一个关键词。

  大周以武立国,太宗周元兴曾像赵匡胤那样“杯酒释兵权”,虽没有缩减军队规模,亦未对功臣赶尽杀绝,但大大削弱了武将阶层的权力。

  后来,朝廷几度革新官僚体系,尤其是文官制度。

  一是重视科举。大量文人入仕,每届科举备考者皆近百万,形成了史上最庞大的士人阶层。

  二是文教兴国。全国各地皆有大量书院涌现,名士晴耕雨读、传道授业,大族诗礼传家、文章华国,社会上读书的风气很盛。

  越千江不关心政事,粗略解释了两句:“周家人自己就是造反的武将,有唐末藩镇割据的前车之鉴,最忌惮的自然就是武官。太/祖厚道、太宗体面,革新原本不错,但周元景变本加厉,长此以往,国力必将衰弱。好在外无强敌之患、世族门阀业已衰落,不至于闹出什么大乱子。”

  杨悉檀附和道:“周老二小肚鸡肠、没眼界,玩砸喽!他剩下的那俩儿子则更是温吞水,让许多纸上谈兵的酸货上了位。文人最喜欢拉帮结派,前些年就说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狗屁!何曾见过写文章御敌的?”

  虽说这师徒俩可能因为周温嵘的死而对周元景怀恨在心,找到机会就贬损人家,但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大周的确跟宋朝有些相似,将来很有可能会失衡。

  周不渡听着,点头,国家大事并轮不到自己来操心,他更想从中挖掘商机,便问:“师兄,现今印书的多么?”

  杨悉檀:“海了去了!”

  周不渡:“官营?私营?”

  杨悉檀:“官营的大作坊不少,私营的小作坊亦不乏精品。”

  周不渡:“用什么印刷?”

  杨悉檀:“皆用雕版。”

  周不渡:“内容呢?”

  杨悉檀:“不是反书,没人管你。”

  越千江看出来了:“想卖书?”

  “有这想法。”周不渡边写边琢磨,“但模板、工人、原材料都成问题,还得从长计议。”

  当下是印刷业的黄金时代,书籍需求大、朝廷对印书的管理并不严格,做图书出版很是可行。

  然而,雕版印刷已颇具规模,成本低、熟练工效率高,在目前和今后很长的一个阶段都将是主流。

  用土、木活字印刷诚然更灵活,但汉字太多了,打造模具的成本很高,竞争力却不算明显。铜活字精美,可以考虑,但还是得做跨时代的革新,比如……古登堡铅字印刷机?明快打字机?再研制配套的油墨,改进造纸工艺,工程量却又有些大,而且,铅字有毒,对工人的健康有害。

  先记下来,等到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之后才能考虑。

  ·

  笔记翻了一页。

  “重农。”

  周不渡记下第二个关键词。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农业社会向来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大周自然不例外。

  当朝天子行仁政,极重农事,不仅亲自劝课农桑,而且改了三司,使户部、工部、都水监、司农寺等专门分管各自的领域,州县长官皆以劝农使入衔。国本很是稳固。

  但大周的土地政策与历朝历代皆有不同。自开国之初,太宗就明说了“田制不立、不禁兼并”,土地是他用来换兵权的那杯“酒”,老臣们交权之后大都广置田宅,成为新的大地主阶层。

  这倒不能说是破罐破摔,毕竟古有兼并、后有房地产,人类从来都没能真正解决土地问题,既管不了,索性就放开了,想办法缓和矛盾、转移风险。

  大周的办法有二。一是大力推行科举,让门阀也只能通过考试做官来巩固地位。二则是完善税收、租佃和社会福利等制度,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农业增产,让失地的农民能够平稳转化为佃农、手工业者和商人,有饭吃就不至于造反。

  杨悉檀似是有些误解:“农税在税收里占大头,宗亲、官员的俸禄之中,粮食、布帛最多,铜钱、铁钱、金银都在次要。师兄劝你甭打歪主意,否则,脱几层皮都是轻的。”

  周不渡澄明立场:“我不是想从这里面挣钱。”

  “怎么说?”杨悉檀饶有兴致。

  周不渡:“我从前看过一些书,知道不少增产兴农的办法,想试试,没准就成了呢?但得等到有钱之后,可能还得贴钱进去。”

  “哎呀呀……”杨悉檀眼珠子一骨碌,看了看越千江,似笑非笑,好像在想要些说什么怪话。

  但师父一瞪眼,他瞬间变得乖巧,老实说:“哎,师弟,你就把心搁在肚子里吧!这些年风调雨顺,闽浙等地稻麦轮种或种两季稻,亩产怎么着也有四五百斤了。”

  现在的一市斤相当于后世的一斤三两多,粗略换算,农田亩产可以达到五六百斤。

  周不渡看着眼前这碗稀得跟白开水似的杂粮粥,不敢置信:“你没说错?”

  杨悉檀:“这破道观太穷了,待会儿出门看看呗。真没骗你,种得好,亩产八百斤也不是天方夜谭。”

  “怎么可能?”周不渡眉头一皱,觉得事情并不简单。

  “你师兄惯爱夸大,但……事在人为么。”越千江也没有多作解释。

  周不渡对农业没有多少了解,只记得,宋代北方种麦、南方种稻,综合起来的粮食亩产最多三百斤,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好过,因此,他之前就想过要推广占城稻、稻麦轮作、革新农具、改良灌溉技术以及研制化肥。

  但他对粮食产量提升的预期,也不过是从三百斤提到四百斤,现在看来,似乎没自己什么事了?

  ·

  笔记又翻一页。

  周不渡简直好奇死了,我这到底“穿越”到了一个什么神仙世界啊?只想快些问完,出门看个究竟,再记下两个关键词——

  “征商,禁榷。”

  大周的商业空前繁荣。

  征收商税、禁榷制度,是两项最基本的商业国策。

  目前的税收体系已经较为完善。有税务机构及官员专职管理,除了贩夫贩妇的细碎贸易不收税,别的商旅货币、典卖田庄牲畜等等皆有相应征缴标准。

  禁榷专卖即是国家垄断。诸如采石开矿、铸币军械、制盐炼铁、道路河渠之类重要行当,糖茶酒、丝路与海外贸易利润丰厚的买卖,皆为官营。只有大地主、世家宗族、各级官吏有能力竞价经营,从中分得些利益。

  周不渡:“既然管得这么严,商业又如何能够兴盛?”

  越千江:“有利可图,自然有人甘冒风险。况且,朝廷不可能面面俱到,货运、军资运输大都依赖商人,他们虽在名分上仍居于末流,实际上却已得到‘齐民’待遇,可以科举入仕。经商之人比前朝多了不下百倍。”

  周不渡:“民间能做些什么买卖?”

  越千江:“新生的事物、朝廷暂时无暇顾及的行当,经济好,机会就多。但日新月异,我离开太久,说不准了。”

  周不渡:“那待会儿出去逛逛。”

  越千江:“真想做生意?”

  周不渡:“可以考虑。”

  越千江:“须知经商必要钻营,奔波劳碌,赚的又都是一些……”

  “带血的黑心钱。”杨悉檀哂笑,“商人不事生产,只是往来各地、倒买倒卖,囤积居奇、赚取差价。寄生的水蛭,却腆着脸说是为国守财。”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没办法造出所有东西,能交易,日子总归比从前好一些吧?逐利是商人的天性,但商贸还是有利有弊的。”周不渡这么说,倒不是替富商们开脱。

  他从不羡慕奢靡的生活,更不觉得达官显贵高人一等,然而,客观来看,商品交换能使更多劳动力得到解放,有必要抑制的是投机过热。

  杨悉檀:“那些水蛭何止逐利?运货的,把粮食从南方送到北方,少说就能让卖价翻倍。开钱引铺子的,趁青黄不接时向农人放贷,收四分利是常态,除了家宅、田地、器物,妻女亦可抵押。没听过‘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么?天生好命、狡猾钻营的人越过越精彩,生来苦弱、老实种地的人却从来都没有好日子。从前如此,而今如此,往后亦如此。”

  “可是……”周不渡知道,所谓“四分利”一年两收,年利率折算下来差不多百分之五十,简直太恐怖了。他不是不信,只是难以理解:“你们不是说当今天子行仁政么?”

  杨悉檀举双手摊开,模仿秤杆,一手高、一手低,嘲道:“跟倍称之息相比,四分利还不算仁义?”

  周不渡:“抵押妻女,朝廷就那么放任着不管?”

  杨悉檀:“谁交的钱多谁就是爹,朝廷固然害怕商人操控物资、把持物价,奈何商税一日高过一日。皇帝、官员高居庙堂,跟底层早不是一类人了,看百姓与牛马无异;皇帝见富商夹在自己跟穷人中间,挡了民愤,估摸着还觉得挺美,却不知铁索连船,迟早要完。”

  越千江听得直摇头,可见杨悉檀所言非虚,但师父不像徒弟那样情绪化,只是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总是有穷有富。”

  “没错,出身天定,凭本事赚钱,别人的穷富跟我没关系。”杨悉檀表情凶恶,眼神却很澄明,“可我偏就是看不惯那些为富不仁的狗东西,好处占尽,还想让穷人永世不得翻身!”

  可你要怎么办?你能怎么办?你生在这个时代,拥有这样的想法,伟大、超越,却注定没有出路。

  周不渡简直太喜欢杨悉檀了,却不能同他谈论更多,因为那些显然都不现实,能做的只是听从他的意见:“师兄莫恼,我听你的就是。”

  同时,他也在自我反省。他不是历史学家,对古代生活的认知,大都是从教科书、诗词、影视和游戏里得来的,充满了现代人罗曼蒂克式的臆想,忽略了封建王朝真实的原始野蛮。

  诚然,把货物一股脑装入天书,轻轻松松倒买倒卖,赚取差价,来钱很快,他也懂得商业,但有幸拥有第二次生命,他不是非做这行不可。

  况且,再世为人,情况天差地别。从前,他几乎是住在终点线上,背靠列昂尼德的商业帝国,但凡有什么想法,钱管够,合作者蜂拥而至,成功是应该的,失败不痛不痒。现在他站在起点线上,没有资本、消息闭塞、缺乏常识,白手起家总是艰难。

  还是先从小手工业做起,做些工业、实业。

  ·

  笔记再翻一页。

  问题来到周不渡最关注的领域。

  工业。

  大周的工业比前朝兴盛许多。

  虽然尚未出现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加工,工匠基本上都是作巧成器的小手工业者,专注于实用技术。

  但工业正在脱离农业兼业,变得专业化规模化,市场亦有了细分。

  瓷器、漆器工艺精湛,官窑精品荟萃,民窑丰富多彩。

  油盐酱醋糖皆不缺,名茶、名酒层出不穷。

  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看起来跟历史上的北宋差不多。

  但随着了解深入,情况逐渐变得离谱。

  周不渡:“烧柴还是烧炭?”

  越千江:“石炭为主,木炭为辅。”

  周不渡:“石炭,就是……煤?”

  “不错,用黑石头烧成的,前朝称石炭,今亦称为煤。”越千江记起从前光景,眼里颇有哀情,“其实,唐朝便已开始采石烧炭,但仅供皇家使用,百姓只能砍柴、烧木炭。当时滥砍滥伐,京畿甚至见不着林木,黄河泥沙浑浊、洪灾泛滥。大周初开国,汴梁雨雪阴寒,薪炭之价倍增,街头常有冻馁之人投井、投河。后来,便改了。”

  唐宋时烧炭破坏生态,历史上确有其事,但大量百姓因冻馁自杀,周不渡还是头一回听说,不可谓不震撼。

  但是,现在的时代应该相当于北宋初年,煤炭就已成为主要能源了?听着总是不太对劲。

  周不渡:“能采到那么多煤矿?”

  越千江:“用冲击顿钻法打井,以竹筒排出浊气。”

  周不渡:“……”

  杨悉檀:“京都汴梁,有钱人家家户户都能用煤烧饭取暖。”

  周不渡:“但煤块没那么好烧吧?”

  越千江用手比划:“做成饼状,在上面钻出许多小孔,叫蜂窝煤。再打个通风好的炉子,用来就很方便。”

  蜂窝煤?那可是二十世纪才发明的东西!太不对劲了。

  周不渡:“这些法子,谁想的?”

  “矿工、石匠,熟能生巧。”越千江顿了顿,突然来了个大转折,“但其实,是你父亲出的主意。”

  周不渡:“什么?”

  越千江:“在青阳山修行那会儿,温嵘得了天外陨铁,想用来打造神兵利器,但木炭火力不足,他成日琢磨,亲自带人去山里开采石炭,做了诸多尝试,方才有了今天的好办法。他怕冷,后来又鼓捣出石炭的新样式。”

  难怪能锻造出鸣鸿刀,周温嵘未免太天才了!而且是何等的幸运?锻造兵器,发明冲击钻,怕冷,搞出蜂窝煤。

  “他可真是,真是……”周不渡一时竟不知该作何感慨。

  越千江以为他误解了周温嵘,便解释说:“人道温嵘奢靡,但他其实最见不得百姓受苦。然而,你祖母要求他不问朝政,他就只能寻些由头,免得父兄猜忌。他不曾从中谋利,且总是躲在幕后授人以渔,辛苦功劳从不为人所知。”

  “瓜田李下么。”周不渡点点头。

  虽然可做的事又少了几样,但早发明早享受,这对天下人来说是再好不过的。

  他并不纠结,接着问:“想必冶金业亦随之发展了?”

  越千江淡定道:“石炭炼焦,焦炭炼铁、水锻炼钢。”

  “后来又造出了高炉炼钢。”杨悉檀说来豪气干云,“现而今,铜、铁、铅、锡、矾、金、银矿场遍布中原,非但军械,连农具都用上了钢刃熟铁。大周单只是铜钱的年产就有五百万贯,这儿的铜板在新罗、扶桑、东南诸岛都极受追捧。”

  周不渡的勃勃雄心已经凉了半截,不太想问,但忍不住:“我们屋里的枕头,塞的是棉花吗?”

  越千江苦笑:“从前的人,冬日穿纸花袄,大周开国后,朝廷先是从西北购买棉花,教百姓做棉衣棉被。大家见着好,便自发扩大了棉花种植,造出不少好物。”

  周不渡深吸一口气,连发数问:“盐似乎不紧张?”

  “小口卓筒井布满川峡四野,沿海各地盐田无垠。”越千江是了若指掌。

  周不渡:“糖也很易得?”

  越千江:“饴糖,红糖,白砂糖。”

  周不渡:“洗衣?”

  越千江:“皂角、肥皂。”

  周不渡麻木了:“这些……”

  越千江:“大都是你爹的主意。”

  杨悉檀的脸上的狂风骤雨转为风和日丽,细数起来:“他在王府里喝着小酒、看美人歌舞,却总不安分。今天想打兵器,明天怕冷,后天又觉得枕头太硬、冬衣不防寒,时不时说嘴里没味、衣裳不干净,变着法子折腾。后来太宗实在受不了,才放他上战场。”

  越千江的眼里都是柔情:“民间更有无数奇人异士受了他的启发,老百姓是很聪明的。”

  好你个浓眉大眼的金瞳罗刹,竟然持有历史合力论这么科学进步的史观,胡来道人也那么反叛,想必都是受了周温嵘影响的缘故。

  纵观大周的工业进步,多多少少都跟周温嵘有关。

  但烧煤就算了,高炉炼钢是养尊处优的皇子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吗?更何况,能够大规模推广,相关技术肯定已经非常成熟了。

  周不渡赶紧问了问,周温嵘可曾改良过火药、火器之类的军械,可曾开采石油、发明什么玄奇的自动化机械?

  答案是没有的。在这方面,爹的思路倒跟儿子极为相像,即便征战四海,也从未想过要做战争贩子。

  ·

  周不渡停笔,回顾记了满本的笔记,震惊之余,想法也有了一些,准备出门看看田地、逛逛集市。

  但他千不该万不该,多提了一嘴:“城里的路,好走吗?”

  “哈哈哈!”杨悉檀捶桌大笑,近来他对师弟说话温和了许多,不再动辄嘲讽,但想到好笑的事情确实忍不住。

  越千江总是知无不言:“大周在战时既让士兵屯田,使战俘修路,直道早已四通八达、遍布全境,行路很方便。”

  周不渡:“泥土路?”

  越千江:“有所不同。”

  周不渡心想你快别再说了,嘴上却忍不住追着问:“师父可知道具体的营造法式?”

  “颇为独特。”越千江认真想了想,“大抵是把路分为四层。先向下深挖,最下层铺砂砾,第二层用砂石、水、碎石,以及一种……灰土,说来有些复杂。”

  周不渡手一抖,碳条笔摔在地上断成两截,但他没心思管了,接茬说:“用石灰石与黏土混合煅烧成灰土,掺入炉渣、粉煤灰或石膏,混合填充第二层。第三层撒些小碎石,利于排水。最上层铺大石砖。道路两旁行人,中间走车马。”

  越千江:“没错。”

  周不渡有些发懵,思绪卡了壳:“烧灰土,有那么高的温度……那么大的火力?”

  越千江:“焦炭燃料。”

  周不渡:“炼炉不会热炸?”

  越千江:“高岭土,所烧砖石耐火。”

  周不渡:“炼砖,哪儿来的沥青?”

  “煤炭炼焦。”越千江对答如流。

  周不渡:“对对对,没错……”

  杨悉檀:“你这不是都记得么?”

  记得,周不渡当然记得。

  他上辈子就记得了!

  先烧出水泥,再混入矿渣、粉煤灰以降低干缩性、提高耐腐蚀性,最后混合砂石与水使之固结,做出来的玩意儿就是——传统混凝土。

  要想富先修路,无怪乎工商业能在偌大的国家迅猛发展。

  但这事不能深思,一琢磨,哪里都不对劲。

  之前提到的蜂窝煤、卓筒井、锻铁炼钢、制造白砂糖之类的工艺,原该在百十年后才问世,但现世毕竟已经走上了历史的岔道,拥有厚重的积淀,新技术提前突破未必不可能。

  然而,大周直道的建造方法看起来原始,科技含量却很不低,甚至用到了十九世纪西方人发明的“波特兰水泥”的配方,而且有着类似“罗马大道”却更为先进的设计,涉及的专业领域极其繁杂。

  即便是工程学发达、擅长石造建筑的罗马,能那么早造出罗马大道,仍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其所在地附近存在大型火山群,用火山灰与石灰石混合,就能免去寻找燃料与高温烧窑的麻烦。传承了古希腊的力学与算学基础,方能用科学的方法完成建造。

  华夏向来就没有煅烧石料的传统,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砖石常用作辅料,一直没能发展出混凝土技术,算学还好,但力学比较原始。

  在这样的条件下,古人能拍脑袋琢磨出来做水泥、修直道的技术?就是让周不渡上,他都不敢保证百分百成功。

  周不渡默了片刻,鼓起勇气,问:“这是哪位工匠想出来的?”

  “你爹啊!”杨悉檀说,“当时他让战俘来修路,弄得怨声载道。但究竟是泽被后世,还是遗臭万年?总之,现在只有夸赞的。你爹还很爱干净,让人设计修筑地下排水道、在路旁建茅厕,城里再没有污秽,连疫病都发得少了。”

  好了,可以确定父子俩都是“穿越”来的了。

  老天爷,这年头连“穿越”都内卷!

  作者有话说:

  注:资料基本来源于关于宋代的论文,太多太杂了,完结后再一起放名字吧。其实这样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世界很正常啊,看现在的电视剧里不都是这样hiahia~

  ·

  小杨:(挥拳)劫富济贫!

  阿越:要劫,便劫天下最富的。且等着,师父今夜去皇宫走一趟,把龙椅上的金龙敲下来。

  小周:师父!这……也不是不行,反正现在没监控。

  阿越:开玩笑的,你八岁时都不信这个,十八岁反倒信了,京城那么远呢。

  小周:……

  (昨天更新迟到了,今天提前1h22min^-^明天定时拨回21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