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古代言情>此生共我饮长风>第104章

  “尝尝朕煮的茶吧。”启帝提壶倒茶,透明的茶水注入杯中,再往前一推,示意对方一试。

  茶?

  姚凌云落座,垂目看着面前清水,有一瞬诧异,半晌,他笑了起来,举杯轻嗅,细品。

  启帝问:“如何?”

  姚凌云答:“不想这简单的茶,经文火蒸腾后,竟会有如此变化。”姚凌云放下手中杯子,继续说道,“茶道繁复,陛下却能在轻描淡写间,让茶水由涩转甘,寻受教了。”

  对方果然聪慧,启帝心下的欣赏之意,由里及表现于面,道:“既然受教,那你应该明白朕的打算。”

  姚寻所指,在于好茶不仅需要好水亦须好的茶叶相辅相成。

  启帝所示,意在突出好水的重要,摒去茶染,唯水亦甘。

  姚凌云略一沉吟,摇了摇头:“生铁经由百炼终成钢,可陛下,以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人,不仅是对他人的枷锁,更是对自己的惩罚。”

  斜阳一点点下沉,余光毫不吝惜地泼洒在端坐案边的老者身上,姚凌云注视着他,这个一手创下大襄基业的帝王,内心一时感慨万千。

  “寻敢断言,这世间如陛下这般,以一人之风采,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之人,百年之内再无来者。”

  “以前我总和你的父亲说,姚卿你看看凌云,识大体会做人,懂得退而求其次,跟你这疾恶如仇的个性完全不一样,你该像你儿子好好学学。”轻叹一声,启帝再道,“如今看来,你和他倒也并无不同,你说了一大圈,为的就是要对朕说这一番理论吧。”

  姚凌云闻言,也不否认,再一笑,说:“父亲的风骨,寻远不能及。”

  “世人都道是朕力挽狂澜,平定中原乱世,创立大襄王朝,但若没有九弟和孟轩,又岂会有朕一统天下的一日,五十多年前,我兄弟二人与孟轩在汉阳河畔初相见,相谈甚欢,结伴游湖,而后数十年,风风雨雨,国土兴旺,我们三人荣辱与共,一直在同一条船上。”提及往事,燕湛不觉柔了眉眼的棱角,亦淡了周身的风霜,“五十年前,多美好的时光啊,而今山河依旧,故旧凋零,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我熟悉的人和事,都已经不存了。”

  英雄最是惧怕寂寞。

  寂寞是会死人的,孤独杀人尤胜刀剑。

  姚凌云的心渐渐下沉,过了很久,他道:“陛下,还请节哀。”

  启帝摇头一叹:“这句话该是我对你说的,节哀。”

  姚凌云:“父亲求仁得仁,寻为他庆幸。”

  启帝点头。

  正如姚凌云之前对彦清所讲的,燕骁和姚孟轩的决定,启帝最是明白,亦不会干涉。

  “你的意见朕会考虑,此事容朕思量。”

  他是大襄王朝不可取代的支柱,即便如今,他退居幕后,可他的威严仍在,有他在,番邦四海才不敢妄动。

  然终有一日,他会死。

  如果那些承载他福泽的子嗣,没有体会过他的艰难,那当他不在支撑这个国家时,后继者又怎么会知晓如何负重。他们也许会因此而丧失了前进的方向,所以他必须慎重,慢慢卸下重担,教会他的继承人如何承担。

  话已说尽,姚凌云也无他法,只得点头。

  日头西沉,打在人身上的日光渐渐下移,落在了地面上,尘埃浮浮沉沉,将室内的气氛烘托的静谧而又安详。

  启帝已许久不曾与人这般闲谈,他现在有点放松,语调也不自觉地舒缓了下来。

  “听傅安说这次西域诸国进京拜谒,乌孙王也会来。”

  姚凌云颔首:“是的。”

  “当年那件惨案,便是乌孙给西南王提供的帮助,才让西南王的计谋有机会得逞。”回想曾经,启帝神色微漾,却也还算正常,叫人查不出端倪,“那役过后,燕式一脉,子嗣凋零,那一夜辰儿亲生经历。”

  但姚凌云是谁,天下第一才子最是擅长察言观色,他通过启帝的表情,联想到启帝话中的深意,斟酌道:“若这是陛下给大殿的考验,我相信他能处理好。”

  与聪明人说话,最是省力。

  燕湛:“哦?寻卿何来自信?”

  姚凌云笃定道:“因为他是燕辰,寻还是那句话,有他在,大襄山河可定。”

  启帝笑道:“那朕,就拭目以待。”

  简单的对答过后,是沉默,天色渐晚,姚凌云该离开。

  “姚卿。”

  启帝突然转变语气,郑而重之道。

  姚凌云站了起来,肃容正冠襟,恭恭敬敬地朝启帝跪下,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