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古代言情>这病治不了,也得治>第20章 

  宋春景回到太医院。

  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抽查了一会儿沈欢分类的药材,发现无一错漏。

  沈欢扬起一张笑脸,期待的看着他。

  宋春景道:“下午开始,我教你煎药材。”

  沈欢“哇”了一声,高兴的跳了跳脚。

  站在一旁的何思行,羡慕的看了看他。

  宋春景交代完要准备的器具和医书,转身要走。

  何思行不自觉的,往前追了两步。

  沈欢拉住他手,“等我学会了,教给你。”

  他欢欢喜喜的说:“你教我认药材,我教你煎药,我们一起进步!”

  何思行望了望宋春景的背影。

  沈欢摇了摇他的手,“我教你,也是一样的。”

  何思行闷闷不乐的点了点头。

  宋春景走进内间。

  他去而复返。

  院判吓了腾然起身,像见了鬼。

  宋春景自顾走到座位旁,趴在了桌子上。

  等了一会儿没有动静,院判知道不是专门来找茬的。

  走近了些,看了看他。

  “怎么回来啦?”他小心问道。

  宋春景:“院判大人,我错了,刚刚不该同您争辩。”

  院判没忍住。

  笑了起来。

  他使劲绷住脸,没坚持一会儿。

  “嗨,”他摆了摆手,“年轻气盛,我懂,往后记得就成了。”

  宋春景有气无力道:“多谢院判体谅。”

  今日天气还算凑合。

  不冷不热。

  只上午还晴朗的天气,中午便刮起大风来。

  到了下午,老树摇枝,全无章法。

  像妖风一样吹的呼呼作响。

  宋春景座位临窗,窗户架着的红木漆乌木棱条,被狂风吹的咯噔咯噔摇摆不停。

  吵的人没法发呆。

  正想着冬春交替易得风寒。

  遂拿起笔来,预备琢磨个新方子,预备着。

  一会儿,窗外的风由‘呜呜’哭诉,变成了呼啸。

  似乎要把窗户扇都吹走了。

  隔着窗,沈欢同何思行抱在一起发着抖。

  可怜儿见的。

  “沈欢,”宋春景没开窗,隔着窗户扇子道:“进来。”

  沈欢勉强听清了。

  “哎!”了一声。

  何思行望了望他的身影,双臂抱紧了自己。

  一窗之隔,宋春景又道:“你也来。”

  何思行朝里看了看,什么也看不到,挠了挠脑袋。

  “别挠了,”里头那非常好听声音又说:“进来。”

  何思行连忙跟着沈欢跑了进去。

  他一进门,宋春景吩咐道:“告诉其他人,进屋躲躲风。”

  说着,望了一眼阴沉沉的天,“只怕要下暴雨。”

  “宋太医说啦!”何思行朝着外头喊了一嗓子:“都进屋避避雨!”

  躲在廊下的另外几名少年学徒,这才一起涌进了屋。

  屋内暖和多了。

  几人却沉默无语,屋内仍旧同没进来的时候一个样,静悄悄的。

  可见这些孩子们都受过良好家教。

  也是绞尽脑汁好好表现,以期通过筛选,顺利进入太医院。

  宋春景放下笔,将纯白未着一字的纸搁在一旁,从后头的书柜里拿出来几本书。

  叫沈欢分发下去。

  “今日不必忙活,”他道:“诸位可自行找地方,坐下看看书。”

  “哦,别碰桌上的东西即可。”他又补充了一句。

  他坐下来,示意诸位自便。

  然后便望着外头出神,余光跟着摇曳的春芽树枝左右摇摆。

  剩下两本书,沈欢自己留着一本,递给何思行一本。

  何思行搬了把椅子,坐在了对面。

  沈欢却搬着小椅子坐到了宋春景身边。

  宋春景随意道:“专心背书,下班前要抽查。”

  沈欢悄悄吐了吐舌头。

  外头仍旧噼啪作响,将宋春景的心也搅和乱了。

  少年们却就着一点噪音,心无旁骛的背起书来。

  太子不常进宫。

  若是进宫,也是常去寒翠宫,同皇后说说话儿。

  进出皇帝的勤政殿次数少之又少。

  一是为了避嫌。

  太子频繁进出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再就是,父子二人父慈子孝的长大,少了许多亲昵,没什么家常话可讲。

  此番太子去南方督查回来,皇帝一没过问,二没夸奖,似乎完全将这事忘了。

  朝中大元猜测,这也许是下放权力的一种。

  不管是什么,皇帝可以不问,太子却不能不吭声。

  太子带着南方水患督查记,同刑部侍郎拟出来的‘猎场行刺事件’的来龙去脉,一并递到了皇帝手中。

  水患治理看完,皇帝点点头,夸奖了一句:“太子辛苦了。”

  刑部侍郎的陈述章却看了许久。

  太子站在勤政殿正中央等着。

  皇帝终于放下那张纸。

  思考许久,问道:“此事来龙去脉,太子可有授意过侍郎如何描述?”

  太子眼中无光,静静同他对视,不惊不怒。

  “不仅没有授意过,这上头的内容,儿臣一个字都没有看过。”他平淡回答。

  “为何不看?”皇帝问:“太子作为受害者,不担心幕后凶手是谁,所为何事要刺杀吗?”

  “也担心,”太子朝着上位者举起双手一抱,恭敬的行了一礼,“只是儿臣做事无愧于天地,所以不怕。”

  他只身一人站在那处,光明磊落、气势十足。

  身后似乎跟着千军万马。

  除去私底下不太亲近,皇帝对这个儿子是很满意的。

  他谋略、胆识、胸怀,无一不过人。

  就是身体不太好。

  三天两头请太医。

  看来看去,也不知是个什么病。

  皇帝看了一眼他结实的身体。

  感觉像是伺机而动豹子,强壮、有力、随时能取人性命。

  不像是身体不好的样子。

  那就……

  可能是隐疾吧。

  皇帝如此揣测。

  不然就是太子妃有什么弱症,再加上太子妃五年来安安静静,也没能添个皇孙。

  更加证实了这揣测。

  “当年你一意孤行,一定要娶南巡带回来的孤女,还要册为正妃,我同你母后三番五次讲和,也没能说动分毫,只好遂你心意。”皇帝回想往事,不禁叹了口气,“可这太子妃几年无所出,实在叫我这心里……”

  皇帝想了想,拐着弯问道:“太子同侧妃感情还好吗?”

  太子点了点头,并不提上面那一茬,只回答:“侧妃勤谨懂事,家中靠她操持着,都有条不紊。”

  没回答到点上。

  皇帝又问:“刑部尚书只有这一位明珠,小心翼翼捧大了,若是她不懂事,太子可耐心教教,早日……为朕添一位皇孙。”

  这次直白了许多。

  太子顿了一下。

  这停顿似乎印证了皇帝猜测。

  果然,太子说:“这事急不得。”

  皇帝不知作何感想,幽幽叹了口气。

  太子那边却笑着道:“听闻后妃有喜,儿臣恭贺父皇。”

  皇帝笑了笑。

  “你也听说啦?”

  他子嗣极少,一个站在眼前,还有一个不能相见。

  淑嫔有孕这事,叫他高兴许久,现在蓦然一听,心情即刻变得很好。

  “若是能给儿臣添个弟弟就好了。”太子道。

  “都好,都好。”皇帝险些笑出声。

  “对了,”皇帝收了笑,严肃道:“南方大雨连绵,恐怕别处还要塌。”

  太子点点头。

  皇帝想了想:“太子不妨再去一趟,按照这次的法子,将别处巩固巩固,也好安民心。”

  太子立刻应了下来,“儿臣正有此意。”

  皇帝满意的点了点头。

  站起身,走上前来,一把抓住了他的手,“走,同我去淑嫔处看看。”

  太子顺从的扶着他。

  两人一起出了勤政殿。

  外头正在下雨。

  大太监上前接过太子的活儿,稳稳扶住了皇帝。

  仪仗队随时待命,遮天大伞一撑,一丝雨也掉不到身上。

  太子望了望天。

  乌达从一侧走上前来,低声道:“刑部尚书今日要去府上探望女儿,看时辰快到了,殿下若有事忙,通知他改天再来吗?”

  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叫皇帝听见一点儿。

  太子犹豫一下。

  “父皇,”他告罪道:“儿臣想起来,家中有些事,不能陪您去淑嫔处了。”

  皇帝“嗯?”了一声。

  “是……尚书要去府中,许是时久未见女儿,想念了。”

  皇帝哪里还留他,“去吧,路上湿滑,小心行走。”

  “多谢父皇关怀。”太子道。

  乌达接过了大太监递过来的伞。

  打开撑在了太子头顶上。

  皇帝目送他走远。

  大太监道:“太子此行怎往西边去了,西边是太医院所在。”

  皇帝又想起来糟心事。

  “找太医去了吧。”他随意道。

  太子走远了些,再往前,便是太医院的大门了。

  乌达吃惊的问道:“殿下不回去吗?”

  “回去做什么?”太子问。

  “……”太子记性这么不好吗?

  乌达又说了一遍,“刑部尚书今日要去府上看侧妃,您刚刚不是说回去吗?”

  “嗯?”太子站住脚,侧头看了他一眼。

  “这不是你临时编出来的吗?”太子问。

  乌达:“是真的,尚书递了拜帖,这会儿真往东宫去了。”

  太子:“……”

  太子高估了这憨直侍卫的智商。

  乌达也有些很不好意思。

  犹豫的问:“那咱们回去吗?”

  他低声补了一句:“您先回去,我去替您找宋太医?”

  这声宋太医正敲在心坎上。

  太子抬头望了望前方雨中的太医院。

  又扭头看了乌达一眼。

  乌达疑惑的瞪了瞪眼。

  片刻后,辗转犹豫了几天的大雨,终于由淅淅沥沥变成倾盆而下。

  乌达提醒道:“殿下。”

  太子回过神。

  “走吧。”他目视前方,面色无波无澜。

  过太医院而不入,不大像太子了。

  乌达不敢吭声,跟着他往宫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