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古代言情>孽徒,放开为师后颈!>第54章 堪嗟梦不由人做(二)

  隆康四年,盛夏。

  西关急报,羌戎大举来犯,定西将军王正宣死战拒敌,败走颍川。羌戎兵连陷三城,据险而守,提出与晏和谈。

  消息传来,举朝震惊。

  大晏君臣震惊的缘由不在羌戎此番出兵的声势之大,亦不在于戍边多年、从无败绩的王家军一战就输掉了大晏的铜墙铁壁。而在于这仗爆发的时机,实在太过微妙。

  入夏以来,东南闵州的倭患沉渣泛起,逐渐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历经半年操练,已然渐入佳境的南洋水师在统帅王朗的带领下,决意趁此机会直捣黄龙,彻底根治困扰沿海多年的倭患。

  倭寇擅攻非守,南洋水师遂以舰阵围之,在海上拉开一道包围线。说起来,朗小子确是个用兵的诡才,数日内打了好几场胜仗,倭寇在他手上吃尽了苦头。

  为防止敌军登岸寻求补给,王朗还下令对包括钦安在内的四县实行坚壁清野,至于自身的军需供应,则一概由江南漕船走水路至夔川港,与装备了重炮的军需船进行接洽。

  如此一来,粮草就成为了关键。

  羌戎大举进犯,捣毁了西关仅有的军屯粮仓,王正宣若要重整旗鼓再战,须得从关中借粮。他马不停蹄地驱驰八百里而返,就是来跟朝廷要粮的。

  可与此同时,大晏几处粮仓的囤粮几乎都用来保障东南战场,由封璘辖制的江宁粮仓统筹调度。户部估算了下,要是不接受和谈,江宁仓少说得匀出三分之一的粮草回援西关,那么海上的战事势必要受到影响。

  难题一经抛出,朝堂上随即分出两派。一派认为,西关在大晏边陲久立成墙,墙若破了,则将危及中庭,乃是大厦将倾的不详之兆;另一派以为倭患困扰江山百年,早已是不得不除的心腹大患,不能一鼓作气,势必再三而竭,往后想根治就难了。

  两派吵得不可开交,户部哪边都得罪不起,在早朝会上公然把球踢给了负有监运之责的兖王。面对隆康帝的询问,封璘面色铁青,许久才从唇缝间迸出几个字。

  “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1】两线作战,恐多不虞,当慎之。”

  至此,隆康帝脸上终于浮出一缕欣慰的笑容。

  他咳声断续,撑住龙案站起来,一向清癯的身子骨突然透出股威势,那是令人无法忽视的天家森严,“传旨西羌首领,就说大晏同意和谈,务令其使臣七日内进京,不得延宕。这对定西来说,也是个喘息的机会。”

  听见这话的王正宣脸色迅速灰败,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又硬撼回去。

  此刻于他而言,和谈就意味着耻辱,败军之师的滥名将会随着盟书一并刊入史册。他很想禀明圣人,王家军不需要喘息,只需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便好。可是王正宣没法把话点透,因为站在他对立面的,是在南洋的巨浪惊涛间逐渐崭露锋芒的亲生儿子。

  隆康帝唇角微动,改唤王正宣表字,带有一丝宽抚的意味,“延晖,朕明白你欲雪前耻的心情,但你也不必太自责。在朝中阻碍被清理干净之前,更加不到复仇的好时机。”

  这话一出口,大殿上顿时变得安静。臣子们面面相觑,听着雨水噼啪迸溅在殿瓦上,神色间的惊疑慢慢转成某种不安。

  封璘沉声问:“皇兄这是何意?”

  “西关失守非一战之罪,定西统兵失利,只是一由。”隆康帝久站不住,坐回龙椅上,腰背仍是挺得笔直,“朕不日前收到密报,首辅胡静斋里通外敌,私纵间作入关,刺探大晏军情。须知祸起萧墙,才是西关沦陷的罪魁祸首!”

  封璘陡然攥拳,天空中惊雷炸响,轰开乌云滚滚的昏暗和令人窒息的不安。暴雨排天而至,有些东西清晰了一瞬,倏尔又湮灭在茫茫混沌的雨幕之中。

  事关边防军务,彻查胡静斋通敌案的差事自然而然地落到封璘身上。

  那日出了勤政殿,封璘没同任何人交谈。直到在丹墀下边看见御史陈笠,他立在那儿,像是久候,手里没有红绢伞,雨水湿透了他的肩头。

  “夫子是被人陷害的,所谓的口供不过是屈打成招。”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是屈打成招还是确有其事,须得查验后方知。”

  “你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封璘神情冷酷,说:“既然这样,陈大人等在这里实无必要。更何况,通敌二字出自圣人之口,本王劝大人谨言慎行。”

  “你!”陈笠捏紧袖子,这呆书生猛一步踏出积水檐,发面浸在瓢泼里,指着封璘鼻尖高声骂:“如此对待夫子,不怕遭师兄怨恨吗!”

  封璘走过去了,忽又踅回,屏开那犹悬在半空的手指,冰凉一触激得陈笠忍不住打起寒噤。他在封璘落手的刹那看清了指间的铁器,寒意几乎要将脊背贯穿。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不如去问问胡静斋,他都做过些什么,可有一刻害怕被先生怨恨?”

  雨势转急,陈笠微张着嘴,第一次露出怔然的表情。

  *

  “先生来了。”

  笔势一滞,末尾的“确凿”二字几不曾把纸背洇透。封璘面不改色,抬眼望着杨大智说:“诏狱规矩,无令不得擅入。”

  “可是先生他……”杨大智欲言又止。

  状似红云入眼,一个身影翩然闪进了牢房。屋里没光亮,大红官袍在幽暗里越发显眼,衬出了那人秾丽动魄的面容。一点朱砂殷殷带血,嵌在此刻不含笑的眼梢,无端地杀出股清峻之风。

  “啪”地一声,封璘手中狼毫被拦腰折断。

  “王爷……”

  “出去。”

  封璘平静地搁笔,在牢门彻底阖严以后绕过公案,当着沧浪直直跪了下去。

  “君子之学,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2】。

  ……

  今有志学小儿名阿璘,愿拜入先生秋千顷门下,执弟子礼。此心赤诚,如月之恒,如日之升,百岁惟一。”

  沧浪念的正是秋千顷收徒的拜师贴。彼时少年还不太懂这些,秋太傅便也像今日这般口述,再看着他逐字逐句地誊抄下来。

  十载倏忽过,沧浪身着当年的红袍,复刻当日的字句,教封璘恍然生出种错觉:岁月在两人间辗转,但从无更迭。

  尽管封璘知道,这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他跪着听着,一言不发,等沧浪念完问:“先生今日来此,可是为了胡静斋通敌一案?”

  沧浪没有回答,说:“此等大案虽由锦衣卫主理,布政司监审,都察院亦负有稽查监察之责。我来,是以风纪官的身份从旁协查。”

  封璘明白这多半是陈笠的安排,他循弟子礼叩了头,道:“案情未明,锦衣卫仍在追查当中,还请先生稍安勿躁。”

  沧浪在空地上踱步,余光瞥见被遮挡的呈报一角,沉吟片刻道:“查案是在公,在私,我有几句话要对你说。”

  封璘心头咯噔一下,声线微沉:“阿璘洗耳恭听。”

  沧浪背向着烛台,昏光廓出了他的颀长和矜傲,他冷声说:“还记得为师最初教与你的《商君书》吗?明正典刑者,功不损刑,过不亏法【3】。此案我要你抛却私心,秉公处置。”

  “阿璘……明白。”

  “不,你不明白。”沧浪脸上殊无笑容,眼中却内含神光,“我要你秉公处置,非是在提点你莫因胡首辅的偏见而蓄谋陷害。相反,为师担心的,是你因为我的缘故,束手不前。”

  原本一直低头的封璘讶然抬首,玛瑙珠串随着动作划开道亮泽。

  沧浪眼波倏柔,手指一掠而过,搭在封璘的肩膀上,“为师知道我的阿璘不会做什么,也明白阿璘最害怕什么。放心往前走,清者自清,若不然……便是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别让为师成为你的私心。”

  封璘呆了片刻,先生的笑眼是从未有过的近,他不等沧浪吩咐,自己捉着那只手腕站起身,忘形地把人带到胸前,拘住。

  “干什么,”沧浪耳垂发烫,身在囹圄不敢高声,“外面还有人在。”

  “吓死了,”封璘拉过沧浪的手,照着后背摸了一把,都是汗,“见着先生发火就汗悸的毛病,真是改不了。”

  沧浪气笑了,手指顺势沿着脊柱向下滑,声音略脱形骸,“气虚么,这样可不行啊小殿下。”

  话音没落定,腰间一沉,四目相对时沧浪就觉得要坏事了。

  “行与不行,先生说了算。”他靠近,同样用气声道:“很多年前阿璘就想说了,先生风姿逸群,着红色最好看。”

  沧浪挣脱出来,不动声色地缓着紊乱的呼吸,问:“案件进展如何?”

  封璘悻悻然一挑眉,抻平了袍角,回到案前将遮挡物尽数挪开,就着灯火,“证据确凿”一句跃然眼前。

  “密报来源已经查明,乃八府巡按弹劾胡静斋假以互市之名,进行情报交易。人证,口供还有账目都是全的,与羌戎之前的几次行动也能对得上,若是栽赃陷害,幕后之人想必费了不少心思。”

  沧浪点住末一句,语声微肃:“但百密总有一疏。”

  “不然,”封璘摇了摇头,“问题就在证据链太过缜密,半点挑不出错处,仿佛有人事先埋好所有的证据,只等咱们按图索骥而已。”

  沧浪即时陷入沉思:高党已除,朝中还有谁视老师为眼中钉,如此大费周折地对付他,究竟意欲何为?

  “其实此案的关键不在于证据。”封璘取出锦衣卫从严府幕僚身上搜出的“信件”,沧浪看完笑容尽敛,正色道:“便和通敌叛国一样,我亦不信老师会做出这样的事。”

  “在此之前,阿璘半信半疑,直到通敌案发。”封璘屈指抵在鼻端,蹭了蹭,道:“决定此案走向的不在证据链,而是,主理此案的人。”

  作者有话说:

  最近卡文卡得厉害,加之没啥人看,所以就懈怠了,争取尽快调整好状态吧,后面不会再虐了啊,心结解开就没那么多别别扭扭的哈。

  【1】《孙子兵法?作战篇》

  【2】《吕氏春秋?尊师》

  【3】《商君书?赏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