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前145年, 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官吏之家之中,他的家庭算不上十分富裕,但也说不上太差,家中祖辈,世世代代也都是史官, 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 这样的家庭环境给司马迁创作《史记》也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司马迁十岁左右离开了家乡, 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这个时候,他的学业已经小有所成了, 二十岁时, 他开始游历大江南北, 给自己的人生增添了许许多多的见闻。】

  【后来, 司马谈去世,司马迁继任太史令, 并遵从父亲的遗命,开始编写《史记》。】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司马迁会像他的父亲一样,一辈子做一个勤勤恳恳,尽忠职守的史官, 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费尽自己一生的心血,来编写这本史书。】

  【但很多事情, 往往不会朝着人们所预料的方向发展。】

  【司马迁此生最大的变故, 就源于,那件让他蒙受大难的事情。】

  【公园前99年, 李陵率领五千步兵以寡敌众北击匈奴,却不料在遭遇匈奴单于之兵,弹尽粮绝之后,李陵选择了归降。】

  【而恰恰就是这件,和司马迁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的事情,成了他的生命中,一个无法跨越的转折点。】

  【古往今来,众人对投降者几乎都是零容忍,不管是何种缘由、何种目的,似乎“投降”两个字,就意味着懦夫或者叛徒。】

  【所以,即便是在几千年前的汉朝,百官听闻了李陵的所作所为,也是群臣激愤,声讨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刘彻的态度和朝中的大多数人是一样的,然而,他明明可以直接处置李陵,却偏偏问了太史令司马迁的态度。】

  【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史官看事情的角度,往往和当下人不一样,因为要编写史书的缘故,又或者是他的视角比较宏观的原因,总而言之,司马迁的态度和众人都不一样。】

  【原本他可以顺着汉武帝的态度将这件事情混过去的,官场行走的人哪能不懂得一些察言观色,但他偏偏就是说了实话。】

  【他说,李陵侍奉亲人,与人有信,心怀报国之心,是个大好人,他还说,李陵归翔一定是迫不得已的,并不是真的想叛国。】

  【反正,不管别人是怎么想的,也不管司马迁自己是怎么想的,他算是彻底完蛋了。】

  【人一倒霉就是喝凉水都塞牙,司马迁入狱之后,负责审理案子的是那个远近闻名的酷吏杜周。】

  【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诗圣杜甫不知道多少代往前的老祖宗。】

  【司马迁的最终判决结果是死刑,按照当时的律法,司马迁可以选择用五十万两黄金来抵死罪,要不就只能选择惨绝人寰的腐刑,对自己的身体以及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

  【司马迁没有五十万两黄金,也不想遭受腐刑,所以他选择去死。】

  【自尽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即便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力,说到底也只是凡人一个,面对死亡不可能不害怕。】

  【哪怕到了万念俱灰之时,司马迁也总是回想起,自己还是尚未完成的使命。】

  【对的,就是那本还没有写完的《史记》。】

  【所以最终,他选择了接受腐刑,并呕心沥血的继续创作。】

  【李陵的事情,对于司马迁人生中一定要完成的巨作而言只不过是一个插曲,他也许能给人带来一时的影响,却带不来一世的。】

  【司马迁还是司马迁,《史记》也还是《史记》,虽然没有《史记》,我们或许不会知道曾经有一个叫做司马迁的人。】

  ...........

  天幕的诉说总是带着一些不应该出现的感情色彩。

  司马迁觉得自己如果再这么听下去,真的快要被她给感动了。

  其实开始编写这本史书的时候,他并不知道会有这么大的影响,或者说,多么大的意义。

  这只是一件,他认定了,觉得必须要做的事情。

  为了父亲的遗命,也是为了他自己。

  在死之前,他一定要写完这本书。

  天幕的出现并不会给他带来什么影响,一是因为他没有时间关注这个东西,二则是那些他曾经难以接受的都已经发生了,所以也就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他的书传世了这么多年,传到未来那些有能力可跨越古今的人手里,并且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有了这个认知以后,司马迁的内心,无疑是十分兴奋的。

  由于身体不方便,他确实很少出门,平日里最爱做的事情,就是编写史书。

  但出乎人意料的是,最近忽然有了好些曾经相熟的人,不辞辛苦的来他家中探望。

  司马迁觉得很好笑,他最高只做过太史令,不是什么大官,曾经做官时都不见这么多人来与他相交,现在又是在做什么呢?

  无非听了那个天幕,人云亦云,觉得和他认识也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罢了。

  或者能得到他的青睐被写进史书,也算是名传千古。

  但相较于这些人,司马迁宁愿将对他而言翔噩梦一样的杜周写进去。

  所以,在接见了两三个不算朋友的朋友之后,司马迁勒令家人不得再让人进来打扰他,更不可以随意收他人所赠的礼物。

  家中并不宽裕,因此对于这个决定,家人是不太能理解的,但不理解归不理解,他们也都全部照办了。

  夜晚的烛火昏暗的在墙上跳动着。

  这个时辰很不适合看书或者写字,很伤眼睛。

  但对于司马迁而言,这些事情都算不了什么,他不知道自己残破的身躯能够撑到什么时候,因此必须要抓紧时间,积极编写。

  .......

  天幕结束的时候,胤禛刚刚才结束了自己晚上工作,喝了口手边晾好的雨前龙井,准备休息片刻。

  说实话,他是真的挺累的。

  感觉朝廷上的事情就好像是一个无底洞一样,干了来来了还得干,片刻都休息不了。

  这不,刚刚放下笔,送绿头牌的太监就来了。

  胤禛觉得这群人很没有眼力见,自己都累成这样了,那还有心情挑选应该在那个宫里去睡觉啊。

  不过,小太监做的倒也没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皇家开枝散叶的重任,也是他众多的工作之一,且十分重要。

  但与想来追求儿孙满堂的皇帝不同。

  经历了残酷且血腥的九子夺嫡,并且最终成为了胜利者的胤禛觉得,真没必要生太多儿子,生的多死的多,谁知道都到最后还有几个活着的。

  连他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当年的十四阿哥,他都不敢放出来,更不用说其他的人的。

  儿女众多,放在别处是家族兴盛的表现,放在皇家就是自相残杀的先兆。

  比起这些,他更关心为什么天幕丝毫没有提到清朝之后的世界。

  还是说,清朝之后,真的就是那个几乎连出现在想象之中都很难的奇妙世界?

  胤禛不太敢仔细的去思考这件事情,因为比起社会或者时代的进步,他觉得清朝的进步更加重要。

  这种想法也是人之长情,毕竟他为这个大清付出的实在是太多了。

  现在看来,是已经挤的不能再挤的时间,也许拉长视角来看,就是他的命。

  没错,胤禛觉得自己十分敬业,敬业到,他感觉自己快要累死了,

  所以明天他打算让自己休息休息,所以在看到面前的小太监跪的快要摔倒的时候,他也十分仁慈的选择了翻了翻他举过头顶的绿头牌。

  能有什么办法呢,这破日子,还是得一天一天的混过去,好不容易得来的皇位,他也得好好的将国家治理下去。

  但不得不说,抢皇位确实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胤禛想:就他那几个歪瓜裂枣的兄弟,在面对这么大的一个摊子的时候,谁能有他现在做的这么好?又有谁能够像他现在这般勤勉?

  很明显,都没有,那几个人怎么可能比得上他。

  送绿头牌的小太监走后,胤禛又将自己的目光锁定在了一旁的苏培盛身上。

  这一期的话题不是关于太监的吗?

  他上看下看也没觉得苏培盛哪里比不上别人,并且一直带着他这样勤勉又英明的君主旁边,应该有点加分的呀。

  怎么没见天幕提一提他。

  胤禛自顾自的发挥自己的想象,站在一旁的苏培盛却被他盯得毛骨悚然。

  伴君如伴虎,他在脑子里拼命回忆自己到底是哪里得罪面前这个人了,最后得到的答案确实否定的。

  今天,或者说这段时间,他每天都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全部做的很好。

  别说陛下可能并不想杀他,就是想,都得仔细挑一会儿才能找出他的错处。

  不过皇帝想杀人,似乎不需要什么理由,如果说他今天就是倒霉呢?

  不会吧,陛下看着挺和蔼的,不是什么暴君吧。

  苏培盛的脑子越想越出奇,这种单方面压制的对峙,最终以胤禛的视线转移而结束。

  “走吧,去后宫。”

  想不明白的事情,往往需要暂时将它放下,譬如苏培盛为什么没能成为太监之中的代表,又譬如......大清的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