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

  李世民认为, 如果秦二世而亡算得上冤的话,那他姨姥爷杨坚所建立的隋朝同样挺冤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隋朝和秦朝可以说是很相似的,都是结束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分裂和战乱实现大一统的国家,同样也是二世而亡。

  但秦朝两代君主的名声都很一般, 杨坚的名声到还不错, 一切的祸端都有杨广担着。

  早前, 李世民一直在考虑立储之事,因为天幕在提及杨玉环的时候也粗略交代了大唐后面几代的走向,大唐从李隆基那一代就会走向衰落。。

  李世民在想,如若换个储君的话, 会不会改变这一结局, 毕竟李治的平庸他也是知道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 李治继位, 至少唐朝可以顺利延续好几代,随意换人指不定会出现秦朝或者隋朝一样的后果。

  且大唐如今国家相对稳定, 百姓安居乐业,朝中能臣众多,哪怕李治真的是个庸才,在这些人的辅佐之下,也必定能够延续大唐的基业。

  想到此处, 李世民又愣了一下,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想法。

  他在思考,这天幕盘点冤种的时候会不会盘点到杨坚的头上?

  毕竟被自己儿子杀了的皇帝着实不多, 他也算得上是冤种中的冤种了。

  说道自己的表叔杨广, 李世民只觉得自己真是无比的善良。

  想当初在玄武门抢皇位的时候,他也只不过是弄死了自己的哥哥弟弟, 对于老爹李渊,他也算是比较恭敬的将他请下皇位的。

  与杨坚想必,李渊能有他这么一个菩萨心肠的好儿子,真是老天给的好福气啊。

  李世民不觉的在心中感叹。

  思绪纷飞之际,他又想到了自己的儿子们,当初杨广不满杨勇为太子,杀父弑兄篡位,会不会哪天有谁不满李治为太子,也做出这样的事情?

  李世民的脸色晴一阵暗一阵的。

  但他又觉得在自己的威压下,不太可能出现这样的人。

  ......

  蒙恬和扶苏从宫中出来,一起去了蒙恬府中。

  从大秦的国运在天幕中显露出来时,他便一直忧心忡忡,直到今日。

  其中他最为担心的,就是自己能不能将这个国家治理好。

  之前在坑杀儒生的事情上,自己与父亲的意见相左,他一怒之下,将自己贬去了北疆。

  但说是责罚,其实历练更多。

  扶苏如今有百姓的拥戴,蒙恬的支持,如果再加上军旅生涯的经历,只会令他更加的沉淀自我,也变得更为稳重。

  至少如果再让他重新经历一次“焚书坑儒”之事,他必定不会在激烈的反对父亲,而会选择更为柔和的方式。

  之前天幕展现不久,嬴政就将蒙恬和扶苏从北疆召回,共同商议应对之策。

  但过了一段日子,又见那天幕似乎并无恶意也并未弊端,就想让他俩先回去,毕竟修建长城和抵御匈奴之事不可耽搁。

  可他们还没来得及启程,秦二世而亡的消息,就从天幕中脱口而出。

  这样一来,是走还是留就让人有些纠结了。

  地狱外族固然重要,但若内里朝纲不稳天下不稳,也将是一大祸患。

  蒙恬与扶苏在府中相对而坐。

  蒙恬见他眉头紧缩,想起这段时间发生的一些事情,便想开解一番扶苏。

  “公子,如今可是在为秦朝灭亡一事忧心?”蒙恬问。

  扶苏淡淡的点了点头,回道:“是啊,这几天我总是在想,是不是我真的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最后才让国家灭亡,这些年百官的信任,百姓的拥戴,以及父亲的磨练,走到最后,会不会都变成了一场空,其实我根本不是储君的最佳人选。”

  扶苏之所以有这方面的担忧,并非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更多的是源于对大秦迷茫前路的惋惜。

  “没有足够优秀的继承人”,这几个字太过沉重,也不得不让扶苏怀疑自己的能力。

  然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蒙恬却认为扶苏此举是在杞人忧天了。

  于是他说道:“天幕中并未严明谁是二代君主,公子怎么就能确定亡国之人一定是您?”

  这话说是安慰,其实不然,扶苏听了之后内心的郁闷大于惊讶。

  但仔细思索之后他又觉得蒙恬所言并非全无道理。

  说实在的,现在随便在大秦街上抓一个人问他秦朝下一任的君主会是谁,那个人有百分之八十的可能都会回答是扶苏。

  但是即便是若有人都心照不宣的事情也存在意外。

  万一不是呢?

  万一就是因为下一任君主不是扶苏而导致的秦亡呢?

  蒙恬的话让他豁然开朗。

  与其在这里怀疑自己的实力不足,倒不如努努力,让大秦不倒。

  如果继承人的实力不够就提升实力,如果下一任君主不是他,就把那祸国殃民的败家玩意儿找出来。

  他扶苏也不是什么软弱之人。

  ......

  所有人都走后,殿中就只剩下了嬴政一人。

  十四年,嬴政算了算日子,离秦朝灭亡的时间,仅仅还有八年,这八年时间,他能够做些什么呢?

  天幕所说的秦朝灭亡的三个原因,第一个和第二个他都已经做了。

  如今再想反悔为时已晚。

  何况若不修驰道,原六国之间交通不便,难以交流,原六国子民更难对秦产生认同感,所遗留下来的祸患不可能比如今更小

  且国家发展,必须要有便利的交通,因此这件事,哪怕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依然要去做。

  而至于焚书坑儒,嬴政当时倒是不想焚书坑儒的。

  他只不过是效仿先贤,广纳人才,希望天下有知识有能力者,都能积极踊跃的为他大秦效力。

  但是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两年前他在咸阳宫设宴,请了不少天下有才之人前来赴宴。

  但是许多人都称颂嬴政统一六国平定天下,是前无古人的壮举。

  嬴政自然知晓这些人不过是在阿谀奉承,但难得放松他也愿意听这些阿谀奉承。

  本来是一件十分值得高兴的事,那些儒生祝酒结束,他也乐意放他们回去,继续舞文弄墨。偏偏在这种时候,总是有人扫兴。

  齐国来的淳于越,仗着自己有点文采,对他的治国理念指指点点,一会儿拿夏商周的治国策略来警戒他,一会儿又说他若不分封诸侯,来日若是遇到危险,连个前来保护他的人都没有。应该效仿当年那些朝代君王的治国风采,将儿子兄弟亲戚挨个分封。

  嬴政当时只是觉得这个建议好像有点问题,但他一时也没觉得那里不对。

  而现在再回过头去看,问题就大了,本来这天下就不安定,他要是在搞什么分封,都不用打直接裂了。

  这和统一六国之前有什么分别?

  好在当时丞相李斯觉得同意这个说法,他说道:“夏商周虽历经的时代良久,但却没有那一朝是沿用的上一朝的治国之术,陛下既有统治六国之力,自然知道该怎么治国,而如今各家学派对治国之策争论不休,若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证明谁对谁错,由着他们到处散播不同的思想,必定会削弱百信对朝堂的信任。”

  嬴政问他那该怎么办呢?

  李斯建议:“陛下可以将《秦记》以外的史书全部销毁,发现有人藏匿,通通严加惩处,知情不报者一律同罪,这样便行了。若有人想学习占卜、种植等知识,可以去向专职官吏学习。”

  秦国历来以“法家”思想治国,以“法治”为核心,以富国强军为己任,其中夹杂一下必要手段之下的严刑惩处也很正常。

  他虽听了李斯所言,也并未对天下儒生下什么毒手,只不过烧了几本煽动民心的书籍罢了,又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

  至于儒生,嬴政一想起这个就来气。

  他找了两个求仙问道的方士帮自己寻找仙药,这两人没完成任务找不到就算了,害怕受罚还到处造谣,说他手段毒辣,杀人不眨眼,为所欲为,贪恋权势。

  这两人造谣之后就跑了。

  关键是这么瞎的瞎话还真有人信,咸阳城内忽然传出了不少关于他滥杀无辜的传言,嬴政派人下去了解,全是那群找不到事儿坐的儒生干的。

  他当时真的很愤怒,这些人找来不仅不帮自己治理天下,成天就知道说自己的不是,他一气之下,下令斩杀了几个造谣比较厉害的,以及一些江湖骗子方士。

  结果传来传去就把他穿成了个暴君。

  仔细想来,当初应该听取扶苏的意见,先不要着急杀这群儒生的,很多人未必真的对他有什么意见,不过是人云亦云,以为不会有什么大事,跟着骂两句。。

  流言不可能因为他杀了人而平息,只会越来越多,黎民百姓对他也只会越来越怕。

  天下人畏惧君王这本没有什么不好的,但是若恐惧超过了畏惧,那人们就更不可能信任朝廷了。

  他所做的一切本是为了国家安定,如果适得其反,那就证明这项举措是错的。

  作者有话要说:

  一会儿还有一更,

  史料:《史记秦始皇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