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古代言情>异界种田小日子【完结】>第809章 家人到来

  三日后的中午,祝泽清带着李雍宸等一众官员当着百姓的面统计投票。

  投票分成二十二组,其中二十组用他们县衙的人,剩下两组随机挑选四名百姓来计数,投票的人太多了,这样处理快些。

  观看的百姓非常多,兴致盎然。

  祝泽清走到最前面:“我特意多安排了两组人,这两组从百姓中挑选四个人来统计,哪些想来的。”

  百姓瞬间像下油锅似的炸了:“我来我来,大人,我来……”

  百姓们涌过来,差点儿撞到祝泽清。

  祝泽清随便点了四个:“就你们四个,那个穿蓝衣服的,灰衣服的,拿着扇子的,还有紫衣服的。”

  四位百姓荣幸地走到祝泽清面前:“多谢大人。”

  “好了,现在开始统计。”祝泽清让官员们先统计,他去教四个百姓:“统计的时候一个唱票,一个记录,按照“正”字方式统计,这样结束的时候方便计算。”

  四位百姓:“是,大人,我们知道了。”

  祝泽清让抬来两张桌子:“你们自己组合,赶紧统计起来。”

  几位百姓动作麻利,很快也统计起来,看他们的样子,做得还挺顺畅。

  祝泽清和李雍宸一组,祝泽清记录,李雍宸唱票。

  李雍宸从箱子里拿出第一张投票:“反对!”

  祝泽清在纸上用笔画了一道横。

  李雍宸:“同意。”

  祝泽清在另一张纸上画下一道横。

  李雍宸:“同意!”

  李雍宸:“同意!”

  李雍宸:“反对!”

  两人配合得还不错,不一会儿就统计了十几张。

  李雍宸越念越意外,怎么同意的那么多,不同意的那么少,假如有十个,七个都是同意,只有三个不同意。

  他回头看了看其他人的统计纸,发现也是同意的居多,不同意的少。

  阳翟县的百姓都觉得自己很有钱?

  或者要为自己争一口气?

  李雍宸想不明白,见祝泽清催促,便不想了,专心干活儿,等事情弄完了再问。

  统计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最终的结果是:同意的人有一万五千,不同意的有五千,大概有一半的人来参加了投票。

  祝泽清把统计结果写成告示通告了整个县城,然后还把统计纸做成了一本书放在县衙外的告示牌下,想看的自己来翻看,一切透明化。

  当然,扩建县城这件事,祝泽清也没忘向凌封玺请示,当然更重要的是要钱。

  凌封玺非常大方,直接给祝泽清批了五万两银子,这银子他又准备向朝廷要,反正就是一个向一个伸手要。

  凌封玺那里的银两拿回来之后,祝泽清开始招工了。

  优先录取比较贫困和需要这份儿活计的人,一天十文钱,包一顿饭,工钱可用来抵消人头税,拟招五百人。

  人头税是秋季的时候每个人都要交的税钱。

  告示刚贴出去不久,衙门门口就围满了人,师爷带着书吏去给大家报名。

  报了名让回家等着,等确定了工期,才安排开始干活儿。

  对修城墙,县城有两位老师傅会,祝泽清亲自去把人请来,一起商讨图纸。

  建城墙可不是小事,建得坚实可靠是最基本的,各方面都得精益求精,每个细节都要把控到位,不能出一丁点儿错。

  洪师傅:“大人,老朽觉得既然已经选择扩建了,不如索性建大一些,扩建他个五十丈,您觉得怎么样?”

  谢师傅持反对意见:“五十丈太大了,本人觉得十丈足够了。”

  两人说了之后,一起看祝泽清,等他决定。

  祝泽清看着县城图纸:“五十丈太大,十丈又太小,本县觉得二十丈比较合适。”

  凌封锦手指在图纸上点了点:“二十丈确实比较合适,外宽一点,这里有个大斜坡,不好施工了。”

  商量了一个时辰,决定县城扩建二十丈。

  洪师傅提出新问题:“大人,建造城墙的材料,你是沿用以前的土夯?还是用更坚实的砖?土夯比较便宜,砖可就贵了。”

  祝泽清直接舍弃掉土夯:“这个不用选,用砖,我来找供货的商户。”

  洪师傅抱了抱拳,有些佩服:“是,大人。”

  祝泽清看着大家:“与扩建县城有关的事情都可以在这里说,大家想到什么说什么,一起商讨。”

  几人就扩建之事商讨了一日,最后才定下方案。

  李雍宸全程旁听,再次增加了见识。

  ……

  “大人,我的砖是整个阳翟县烧的最好的,你考虑一下?”

  “大人,县城里铺地的砖可都是我的砖窑烧的,品质如何,大家有目共睹。”

  “大人,我家的砖窑烧得又快又好,一定不会耽误工期的。”

  “……”

  祝泽清把手里的茶杯放到桌山:“其实几位不用争,此次扩建县城,修建城墙,需要的砖不是一块两块,把蛋糕分给你们所有人,也可以赚很多。”

  几位家主都竖起耳朵听,往往这个时候说的话,不是表现意思,要是没听懂,那可就错失良机了。

  祝泽清:“你们想赚钱,本县理解,可是县城也是刚好转不久,存下的钱不多……”

  他还没说完,几位家主就懂他的意思了。

  “大人,我用成本价把砖卖给官府。”

  “大人,我愿意向官府捐赠一千两银子,用于城墙的扩建。”

  其他几位家主一脸佩服,大概大人想要的就是这样一句话。

  “大人,我愿意捐赠一千五百两。”

  “大人,我也愿意捐赠一千两。”

  祝泽清取来一个空白的小册子:“麻烦几位家主把给你们捐赠的银两写到纸上,等你们银两送来的时候,本县就跟你们签契书。”

  几位家主一一把银两写好,然后立即让人返回去取银两。

  这件事必须马上定下来,拖一会儿就怕机会被人抢走了。

  祝泽清按照承诺,跟几位家主都签了契书:“你们的供货量根据你们捐赠的银两比例来定,另外,你们捐赠的事本官会广而告之,最后建成城墙后,还会刻碑,告知后人。”

  “本官对你们只有一个要求,就是砖的品质要好,若是品质达不到本官的要求,本官会给你们退回去,到时候后果自负。”

  几位家主:“不敢不敢。”

  祝泽清:“回去准备吧,把砖烧起来,等修建的时候,会大量需要石砖。”

  几位家主:“是,大人。”

  砖的事差不多定好了,干活儿的人也有了,现在还差干活儿的工具。

  工具在铁匠铺打,城里一共有三个铁匠铺,此时全力配合官府打工具。

  最后一个是沙子和糯米。

  这个时代用来填充砖缝的东西就是糯米沙,糯米的作用跟水泥是一样的,起粘合的作用。

  祝泽清也准备用糯米,虽然有些浪费,但符合这个时代的观念,水泥对这个世界来说太逆天了,他不准备用那么超前的东西。

  东西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

  重大工程破土还需要请大师算日期,祝泽清亲自去慈光寺请了大师来看日子,开工的日子定在了六月初一。

  ……

  韦大摇着扇子走进韦老的院子:“爹,县令大人设立了一个捐赠台。”

  “说捐赠的银子全部用于城墙建设,账目会保持公开的状态,捐赠者可以随时看账本。”

  “还说会把捐赠者的名字刻到石碑上,让后世子孙瞻仰……”

  “爹,我们家要捐赠吗?”

  “有多少人捐赠了?”今天沐休,韦老在家。

  韦大摇了摇扇子:“挺多的,有二十三个了,多的捐赠一万,少的一千,我看了一下,都记录在册。”

  韦老吃惊:“谁捐赠了一万两?”

  韦大笑笑:“县令大人的夫郎,想别人捐赠,自己也要起个表率作用。”

  韦老想了想:“你去账房支取五千两,说韦家的捐赠的。”

  “是,爹。”韦大拿上银子,去了捐赠台。

  来到街上,韦大碰巧玉简了崔旭明,“崔老弟,你这里玩哪儿去?”

  崔旭明就是养马那家的大少爷,听着声音,转头看来:“韦爷,你这又是去哪儿啊?”

  “去捐赠台啊。”韦大笑着说道,“看你这模样,大概也是吧?”

  崔旭明笑了笑:“那一起吧。”

  韦大抬了抬手,笑吟吟道:“请。”

  捐赠台这里有好些人,一些是来捐赠的,一些是来看热闹的,总之,人挺多。

  崔旭明谦让:“韦爷,你先请。”

  韦大的年纪要比崔旭明大许多,就没有推脱:“那就承让了。”说着把五千两放到桌上,让书吏记录。

  书吏数了数银子,记录到了纸上,然后敲了一下旁边的铜锣:“韦家捐赠五千两。”

  书吏的声音传得老远,大家都听见了。

  崔旭明笑笑:“韦家还是一如既往地大方。”

  韦大把地方让开,笑道:“崔少爷,请吧。”

  崔旭明把银票拿出来放到桌上:“崔业崔家,一万两。”

  韦大意外地笑了笑:“你们崔家更大方一些。”

  崔旭明用感激的心态道:“县令大人帮我们崔家救回整个马场,这件事崔家一直记在心里,现在需要崔家出出力,自然不会小气。”

  韦大点点头:“应该的。”

  两人说着话走远了。

  ……

  傍晚,去襄北州公干的祝泽清带着李雍宸回来了。

  小少年来这边不过二十多天,感觉见识到的东西是之前见识到的总和,知识多得塞得他脑袋都有些发胀。

  凌封锦朝祝泽清走来:“看看,这是今天的捐赠数额。”

  祝泽清把捐赠文册接到手里,直接去看最后的数额:捐赠三十二位,十五万两:“按照县衙里承诺的做,不要让百姓对官府失去信心,不然下次再需要人捐赠,就不会有人响应了。”

  凌封锦:“明白。”

  李雍宸指了指捐赠文册:“能给我看看吗?”

  祝泽清递给他:“找个地方坐着看,赶了一日的路你也累了。”

  李雍宸摇摇头:“不碍事,我还能坚持。”他想了想问,“祝大人,为什么你就这样设立一个捐赠台,就有人来捐赠了呢?”

  祝泽清:“因为官府的威信和这些人的身份压力。”

  他解释:“根据我的官位,我说出来的话是具有压力的,这是威。”

  “根据我平时的所作所为,百姓们都知道我不会把钱拿去乱花,比较相信我,这是信。”

  “至于身份压力,比如说,你跟你的伴读们,老师布置了一样功课,作为学生的身份,是不是人人都会去做,若是大家都做了,你不做,是不是会觉得心里不安,怕被惩罚?”

  “对,你说得太对了。”李雍宸眼睛明亮地看着祝泽清,“祝大人,你说的话我总能很轻松地理解,比老师说的还好。”

  祝泽清:“那你可要好好听。”

  李雍宸深深点头:“我会的。”

  ……

  在城墙开工之前,祝家人先到了。

  祝泽清一行人到官道上去接人。

  来了祝河山和齐正安。

  大房来了祝二万,柯子洲,他们的儿子。

  二房来了祝二郎,钱林燕。

  祝映菡在京城,通知了她的,不知道她来不来。

  三房来了祝三郎和张秀容。

  祝泽堂和钟玉烜,祝泽阳都在京城,没在家里,所以没在。

  祝泽清,江一宁、祝映晴,李锦元,祝映丰给长辈问安行礼,然后才带着大家往县衙走。

  张秀容稀罕江一宁,像看宝贝一样小心地看着:“有六个月了吧?”

  江一宁笑着点点头:“嗯,九月就生了。”

  “那娘就不走了,留下来照顾你们。”要见到孙孙了,张秀容不禁心花怒放。

  齐正安也稀罕:“我也不走了,等看到曾孙了再说。”

  祝河山连忙道:“你不走了,那我也不走了,一起看。”

  江一宁嘴甜道:“求之不得。”

  祝泽清招唿家里人:“先回县衙,休息休息再说。”

  房间早就准备好了,家人一到县衙,丫鬟小厮们便上来伺候,一通忙活,好一会儿才安静下来。

  祝三郎闲不住,从房间熘达出来:“泽清,都说你这县城穷,可我怎么瞧着比杞县还好呢?”

  祝泽清有意活络父子感情:“那是因为你儿子改造过了,要是你一年前来,就知道他们说的是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