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景行并没有多将注意力放在晟王身上,就算两人有怨,谢景行也极其看不上对方,可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谢景行却是心中门清,待晟王的车架消失在宫门处后,他便垂下眼,平心静气静待殿试。

  直到天边缓缓亮起微光,中试举子身前的宫门才大大张开,两位面貌亲和的公公从内走出,其后跟着几位身穿甲胄的高大护卫,并没多说,直接就引着他们走进了宫中,举子们自觉地排成两列,按着顺序跟在护卫后头,往皇宫内而去。

  无论是京城本地的举子,还是京外远道而来的举子,刚才在皇宫外虽有差别,可等进到皇宫内,却都并无两样,皆是第一次亲眼看见皇宫内部。

  宽敞的步道顺着脚下往前延伸,肃穆持枪的护卫值守在旁侧,在庄严的皇宫内,所有人都眼观鼻,鼻关心,视线中只余自己的脚尖和前方之人的脚后跟,一路上除了轻盈的脚步声,再无杂音。

  还没到殿试开始的时间,他们先是被带到了一处宽敞的大殿之中等候,如晟王所说,大殿四处都放着有几个炭盆,方一步入就觉暖意扑面而来。

  殿试的流程并不像乡试、会试那般繁复,进殿门前,侍卫只检查了举子身上有无携带兵器,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毕竟都是板上钉钉的进士、同进士了,谁还会当着皇帝和众大臣的面作弊呢?

  也并未等多久,才不过小半个时辰,就有公公领着他们到了一处大殿中,大殿极为宽阔,足足放了五百余套的桌椅,都是单凳单椅,每套桌椅间都隔着三尺的距离,就这都还有空位站下不少朝廷的官员,他们静立一旁,是此次殿试的监考官。

  人不是一起放进殿中的,那也太过杂乱了,当着皇帝和众大臣的面,乱糟糟一团未免也太过失礼。

  按照会试排名一一上前,当先的便是谢景行,他跨过高高的门槛,几步走入大殿,只微微抬眼便看见了坐在上面的面目清俊的中年男子,看着就像是平日里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温和长辈一般,面上带笑,看着很是亲和,只是太过瘦削了些。

  只一眼,他便收回了眼神,恭敬行礼道:“民谢景行,见过陛下。”

  “起身吧。”声音也很是温和,落在他身上的视线更是隐含亲近,还抬手指着台阶下最中间靠前的那套桌凳,道:“落座吧。”

  泰安帝看着谢景行属实很是满意,不止才华横溢,连长相也是万里挑一,确实配得上屿哥儿。

  谢景行又恭敬叩头,然后便规规矩矩坐在了凳子上,其后便是其他人鱼贯而入,不多时,所有人都坐在了大殿中。

  就在大殿之中安静无声时,站立一旁的何怀仁和身旁的张文进对视了一眼,眼中都闪过暗光,而会试的副主考孙红英就站在两人身后,瞧见了两人的神情变化,他却并未多言,而是垂下了眼。

  本以为他取中谢景行做会元会惹得何怀仁不悦,一开始确也如他所想,可近几日何怀仁对他态度却莫名好上许多,甚至夸赞他与首辅大人眼光独到。

  这一出倒是真让他摸不着头脑,不过在面前这几尊大佛面前,他也只能算是个夹在缝隙之间,勉强才能保住官身的小杂鱼,可掺和不进他们之间的斗法。幸亏今日他并不是判卷的主力,到时紧随其他几人的步伐就行。

  殿试考查题目虽与会试最后一场一样,考的都是策论,可却也有不同,字数可是多了好几倍,最少也得写上两千字,连题目都长了许多。

  因此,孔起元、何怀仁和张文进,以及他们身后的翰林学士都花了近半刻钟,才在试卷上各写下了一道长题,待墨迹干透后,才由太监上呈到御前,由泰安帝选出其中一题作为本次殿试题目。

  泰安帝却并没有细看,直接就将最上面的那道题提了出来,这上面写着的自然就是孔起元所出题目。

  孔起元见状,脸上神情也未有所变化,直接就让一旁的抄卷官将之以大字抄写在一块巨大的题板上,然后将之横立在了所有举子最前。

  大殿中所有考生同时将实现落在了题板上,能参加殿试的举子,就算不像谢景行那样有着作弊一样的记忆能力,记忆力也差不到哪儿去,不过片刻就将试题从头读到尾,也刻在了脑海中。

  “制曰:自昔帝王创造丕图,必有贻谋,以为长治久安之计……欲俾内外百司,群工庶职,感恩奋庸熙载,恪守夫典训而慎行之,毋滋偏失不举、名存实爽之议,用期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中国尊而四夷服,风雨时而嘉样至,谅必有道矣……”(注)

  粗粗一数,题目足有四百余字,可归纳后,不外乎就是寻治国安邦之道,问及如何使得大炎朝百姓安居乐业,四方安平,八方来朝。

  归纳出来后看似简单,可实际上这道题考查得范围却极广,政治、军事、民生皆有涉及,且还须写出有建树的见解。

  在这大殿之中,年龄最大的四十来岁,年龄最小的也才十八,年龄相差虽大,可大家都是一心只读圣贤书,满腔心思放在科举途上的读书人,又有几人真正做到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不愧是一朝首辅所出之题,出手便见真章,不少考生一时都怔怔回不了神,在一旁高大火盆的烘烤下,有的举子额头甚至都隐隐冒出了汗珠。

  良久,才终于有人落笔将题目抄在了试卷上,就算心中焦急,可人人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才站在了皇帝面前,自然笔笔都尽善尽美地落在了卷子上,虽不知皇帝会不会亲自查看试卷,可一手好字也能帮他们多得些印象分。

  晟王站在一列监考官最末,他虽是一朝王爷,可他此次能混进殿试的监考官之中,还是请了泰安帝的恩典,自然不可能越过其他人,他的视线自开始便一瞬不瞬地落在谢景行身上,看着他一派沉稳,一点都不像其他举子那般紧张急切,心中嗤笑,若不是他巧合地逮住了谢景行的小辫子,怕是真被他这副模样唬了过去,还真当他心有丘壑,满腔才气。

  他心中冷笑,就看你继续装,等到琼林宴非要将谢景行这满身装模作样的皮全部扒下来不可。

  谢景行并不是装,他心态确实沉稳平和,尽管殿试之前曾在心中畅想过考中头名三甲,可在考试之时,他却是将所有杂念排除在外,脑中只余题目。

  而他身旁举子之所以会这么紧张,一来是因为题目确实考得难,再就是就算出自高门大户,可也是首次面圣,还没许多当朝重臣目光炯炯地盯着,自然心有畏惧。

  可谢景行前世却是来自华夏□□,不论是参加各种竞赛、比赛,甚至是兼职,经过的大场面数之不清,不可能太过在意那些目光。且他也并不太将皇家威严放在心上,要知道华夏最后一位皇帝可是得跟他一样,老老实实买票进皇宫。

  皇帝只是一个身份,虽握有生杀大权,可据他所知,泰安帝也不是如同晟王那般混不吝的性子,总不可能因为他写得差就将他拖出去斩首,自然他便能放平心态,气定神闲地完成这场考试。

  要写几千字的策论对在场其他举子而言属实为难,毕竟平日里科举考试的经义文章也好,策论也罢,都只需写几百字即可,可现在却突然让他们写上几千字的长篇论述,有些举子真可谓是挖空心思。

  可谢景行前世到底是正规院校毕业,还是最高学府,不论其他,光是毕业论文就得几万字,作为最高学府优秀论文的作者,毕业论文的近十万字可是全部出自他之手,可并不是如同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那样生搬硬凑出来的,虽说不上字字珠玑,却也是粲然可观。而出自他之手的新闻,不说篇篇都有数千字,几千字的文章却也不少,现在只是写一篇几千字的策论,这对他来说早已是举重若轻之事。

  不过只看孔起元高高位于监考官员之首的模样就知,此次殿试判卷仍然是以孔起元为首。

  孔起元可不像泰安帝那般随意,他既然出了这么一道题目,自然是想有所得的。

  须得言之有物。

  如此,便需从方方面面写出此时大炎朝的弊端,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绝不可夸夸其谈。

  不过这些时日他看的期刊可没白看,其上记录的大炎朝所有大事小事在他脑中都过了一遍,并按照相关性在大脑中形成了思维导图,一桩桩、一件件,再将重复的剔除掉,独留下最重要的那部分。

  接着一级,二级、三级...分级罗列出政治、经济、民生、军事等不同方面的内容,以此为延伸,再列出各个方面的相关建议,脑中几乎是密密麻麻的网状结构图,若是其他人能看见,必是会被其迷地头昏眼花,可图是谢景行自己罗列出来的,自然对其脉络一清二楚。

  甚至他脑中像是装了自动梳理器一般,想得很是宽泛,可落在纸上却很是条理清晰,且脉络贯通。

  不过在写文章之前,谢景行还是先在答卷排头写上了姓名、籍贯,然后才另提一行。

  孔起元是实干派,开篇必得祭出真章,“臣对:臣闻帝王之御天下也,有致治之道,有保治之道。致治之道存乎法,保治之道存乎勤……”(注)

  只是殿试名义上的最高主考官还是皇帝陛下,自然也得在其中掺杂些歌功颂德之语,“恭惟皇帝陛下,年当鼎盛,运抚盈成……贤才皆已举用,四海皆已无虞,保治之道盖已默得于圣心之妙矣……臣请稽之经,订之史,按之当今之务,为陛下陈之,陛下幸垂听焉。”(注)却又不能全是这些无关之言,不然必会被孔起元将名次贬至三甲。

  之后便是大书特书,从方方面面提出自己所见的大炎朝弊端以及有可行性的建议了,“臣闻天下重器也……臣请以创之法言之……夫君者,天也。天惟聪明刚健,动而不息……”(注)

  最后还得过一遍流程,身为皇帝治下万民之一,居然敢给皇帝提意见,就算是皇帝要求的,也得要意思意思地认错,“......臣干冒天威,不胜战栗之至。”(注)

  “臣谨对。”最后三个字落下后,谢景行微不可察扬起唇角,很是满意,没想到居然一股气写了这么多字,真是酣畅淋漓。

  殿试试卷同会试一般,以红线分行,每行二十字。谢景行大概数了数,全篇近五千字,他都忍不住叹了一声,真是了不得。

  他将毛笔放回一侧的笔架上,直到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居然一点不觉得手腕疲惫,看来自己身体素质确实比先前好上许多。就是有点饿了,可殿试是不供食水的,再饿他也只能忍着。其实饿倒还算是好的,来时所有举子可都是没有吃饭的,全在于殿试可没有准备地方供参试举子们入厕,饿着总比憋不住去茅房好。

  想法只是一瞬,谢景行就欲将手收回,这时眼角余光居然见到身旁有着不属于自己的衣角,他侧首看过去,正对上一位面目严肃男子的视线,居然是孔起元。

  本该是谢景行自己申请交卷的,可还不等他有所动作,孔起元居然一声不发将他试卷取走了,谢景行一脸懵逼地看着面前只剩下笔墨砚台等杂物的桌面,这时他该如何?不可能让他再重新写一份吧!

  谢景行四处望了望,所有举子都专注在面前的试卷上,没人注意到他这边,也没遇到孔起元这不按常理出牌的这一出,唯有他,辛苦写出的试卷就这么离他远去了。他忍不住抬头看向了泰安帝,还正好与泰安帝对上了视线,泰安帝对他露出一个微笑,缓缓偏头示意他往大殿右侧看。

  谢景行顺着看过去,见到孔起元正拿着他的卷子在受卷官那里站着,想起事先知晓的殿试的流程,谢景行连忙走过去,候在孔起元身后,等将试卷糊名后,默默拿起笔在受卷官推过来的交卷表上签了名,才在孔起元随意一摆手后,被一位公公领着出了殿门。

  出门后,谢景行冒出的第一个想法居然是,“都已经知道是他的试卷了,糊名是在掩耳盗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