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我与那位尚书大人>番外 前尘事

四面水声滔滔中,先生苍老的嗓音飘忽不定,仿佛是从极远的地方传来:“其实这原本都是你家老爷的意思。他同我说,他不想被埋在地下,下边太暗,他……他怕孤单。”

少年正抽着鼻子,听了这话竟然一时收住了眼泪,呆呆地问道:“是老爷……老爷的意思?可是为什么……为什么偏偏要来这么远呢?”

先生凝望着浩浩江流,悠悠的眸光中渐渐生了许多笑意,他缓缓回忆道:

“许多年前,我便是在这条江上,第一次遇着了你家老爷。他那时出言不逊,得罪了与我同行的长辈,因此被教训了好一顿。可你家老爷那臭脾气你也知道,又哪里是肯吃亏的人。他那时奈何不了我的那位长辈,又见我披着帷帽,只以为我是位尚未出阁的小娘子,于是他便在下船的时候扬言说要坏了我清白。”

听到这,少年不禁破涕为笑。他不难想象自家老爷年少轻狂的模样,就连那气急败坏的神情都好似在眼前活灵活现。

少年擦了擦鼻涕,问道:“老爷他总爱说这些浑话,定然又把先生你惹恼了不是?”

先生捋了捋颔下的银须,笑着摇了摇头,回答道:“我当时只是在想,这天壤之间,竟还有你家老爷那般的人物。他那张利嘴刻薄起来从不饶人,可向人求起情来却又连半分骨气都没有,偏偏他心眼还小,最是记仇。”

少年连忙辩白道:“老爷对外人是冷淡了些,可他待先生、还有待我都是极好的,老爷他……他是个好人……”

少年说到最后,声音越小,反倒觉得不好意思起来。毕竟他也知道,自家老爷平日没少在乡里横行霸道,就连附近几个大族的族长都是对其敬而远之,敢怒不敢言。

先生抬头望向天际,只见远远有一点孤影在云间掠过,不知是什么禽鸟。

“是啊。你家老爷就像那天上的鹰,他生来桀骜,活得也恣意,世人的非议与眼光,于他而言不过是那燕雀嘈杂。”

少年虽然听不懂先生的话,却想到了从前的事,附和道:“老爷也这么说过,他说他是老鹰,还说先生你……”

少年一顿,自知后面的话是对先生不敬,于是赶忙把话憋了回去。

先生却不以为意,笑着接过话道:“说我是老麻雀。”

少年挠了挠头,也不知道该不该点头承认。

先生笑声苍凉,继续回忆道:“可老麻雀偏偏就在书院里又遇着了老鹰。你家老爷当初嘴上说着记仇,可在书院里大半个月都没将我认出来。之后更不成想,他还没来得及报复我,反倒是先让我给连累。他因为我遭书院的弟子排挤,还挨了一顿好打,他腿上的病根也是那时候落下的。”

“难怪老爷总说,他的腿都是因为先生你才折了的。”

先生摇了摇头,本想说些什么,又好似没什么需要再言说的了。

“那后来呢?”少年又好奇地问道。

“后来啊……他同我在书院里读了两年书后,便陪我去了京城。等他授了官,被差遣去了南方,我也就跟着他去了。我原以为能同他在南京终老,但横生了一些变故,你老爷只好带着我又回了京城,而这一住,就是十来年。”

“可老爷说他不喜欢京城,他说北边冷,天还总阴着,而且那地界上连些个像样的吃食都寻不着。”

“是啊,北地苦寒,又哪里是久居之地?只是世事从来不遂意,命里半点难由人,你家老爷原本可以像鹰一样飞得自由,活得潇洒,可大半辈子都为高天风雨所累。”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早早归乡呢?”

先生轻笑了一声,转又叹道:“说来可笑,直到诸般事了,我与他辞官致仕之时,竟都已经是半百之龄,两鬓成霜了。人都道是衣锦还乡,可我俩却不知何处是故乡。后来还是你老爷念叨着:‘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他说这诗是陆放翁在临安写的,于是我与他便去了杭州府,在临安县外安了家。再后来,就遇着了你。”

少年恍然点头,嘀咕道:“原来是这样。哼,乡里那些嘴碎的,成日在背后嚼舌根子,说您和老爷到临老了还离乡远居,定是在北边惹了天大的祸事。当真是坐井观天,实在可恶。”

先生不禁哑然失笑,只低声自顾感慨了一句:“这一辈子风风雨雨,兜兜转转的,终是这般过来了,也就这般过去了。”

先生又替少年擦了擦脸上未干的泪痕,笑着问道:“你知道你家老爷当初为什么要收养你吗?”

少年摇头,他从前也不是没问过,可他家老爷从来不说,反而还骂上他两句。

“那一年,你家老爷在南坞山上栽梨树时,正巧看见你在你父亲的坟头前哭。他心中怜惜,让人打听了你的身世,本想帮扶你一把,又怕不慎坏了你母亲的名节,只能让人暗中接济。可你母亲过世后,他听说你又被族中耆老欺占了田产,他左右气不过,索性就带人闯了你们族里的宗祠。”

先生的话让少年想起了许多往事来,他清楚记得自己在宗祠里的情形。那时的他,明明身处族中祠堂,满座的同宗同姓,可他却举目无亲,哭诉无门,那神龛上供奉有灵位无数,累世的祖宗阴德却独独庇荫不了一个族中的遗孤。

最后竟还是自家老爷这么一个外人,带着一干凶神恶煞的壮丁杀上门来,才替他讨了一个公道。

他永远都忘不了老爷把他护在身后的背影。老爷虽然瘸着腿,拄着拐,可面对族人的万千怒视与冷眼,就如同那寺庙里巍巍端立的天神。

可曾经救他护他的那尊天神,终究是不在了。

先生苍老的嗓音越发沙哑,说道:“他同我说,他那时候见你躲在坟头的桑树下哭,立马就想到了当年的他自己,想到了当年的我。其实,我和你家老爷都是年少时便失了怙恃,后来又都被宗族驱逐。这天下虽大,又哪还有什么叶落归根的地方?苏东坡曾说: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我当初如果不是遇着了你家老爷,大抵也只如这江上的浮萍,不知道家在哪里,又还能归向何处。”

少年听了这话,终于是再也止不住眼里的泪水,小嘴一瘪,放声大哭道:“可如今老爷没了,先生……我们……我们再也没有家了。”

先生起身,搂住哭得浑身发抖的少年,拍着少年的后背,想安慰上几句,可又说不出半句话来。

这时,远处山上传来了数声悠悠的钟鸣,钟声过处,惊起了远近连绵的鹧鸪啼鸣。

而先生只一听,就知道这是书院酉时放课的晚钟。

先生循着钟声望去,天上红日渐沉,远岸屏山落照,山头的夕阳斜照着江上的两人,又熔化在了粼粼的波光里。

少年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解开了怀里不知裹了多少层的包裹,露出最里头一方小小的红木方盒来。

少年低头呆呆地盯着木盒,犹豫了好一会才别过头去,递给了先生。

这木盒许是被少年一直抱着,先生接过时发现上头竟还有些温热。正有几缕暮光透过两人的身形洒在木盒上,像是纷纷然落满了淡金色的梨花。

先生轻轻拂拭了木盒良久,而打开木盒的那一刻,先生的双手还是止不住地发了颤。他颤巍巍地挪到了船尾,将里头的骨灰轻轻捧起,然后一双手缓缓浸入流淌的江水中。

秋日的江水冰凉。

先生手中雪白的尘灰好似放生的鱼苗一般轻快地没入流水,转瞬间就没了踪迹。他仔细盯着,最后才将手迟迟摊撒开,似是生怕遗漏了一星半点,却又是恍然若失。

直到先生捧起最后一抔时,少年还是拉住了先生的袖角,哽咽道:“先生……我……舍不得老爷。”

先生停了下来动作,笑着看向少年,却没有说话。而少年这时也才发现,先生脸上虽然依旧带着笑意,可不知何时起,那苍苍双眼中还是闪烁起了泪光来。

先生示意少年抬头。

少年循着先生的目光,往东边望去,只见江上苍烟入暮,雾霭重重,而更遥远的水天一色之际,晚云正生,凝碧如墨。

又伴着一声幽沉的晚钟,先生苍凉的声音在少年耳畔说道:

“你老爷不是曾经教过你吗,这世间有气象万千,你看这云蒸雾蔚,风起雨落,其实都不过是江上的水化做了山间的云,而天上的云又落成了地上的水。归根到底,这世上所有的水最后都会汇聚成江流,奔赴东去,在遥远的大海里,归于重逢。”

少年听了这话,怔怔地望着天际的江流,不禁痴了。

而最后一抹白灰也终究从先生的掌心游走了,与浪花一起消失在暮天水色里,只不过几个呼吸后,江上水流如旧,再无半点痕迹。

江水无歇,逝者如斯,更如万般前尘往事,一并都漫随流水而去,再不回头。

先生目送了许久,最后才轻若无声地叹道:

“老匹夫啊,你从前总说放心不下我,说要走在我后头,可如今………你到底还是食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