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我与那位尚书大人>第91章 会试放榜

龚肃面上渐生倨傲之色,不答不语,只自顾抿了抿茶。

周昭继续解释道:

“说起来也实在是可惜。三年前庚戌科的殿试,龚兄一时不察,在试卷上犯了忌讳,最后名次堪堪列在了三甲第二,只赐了同进士出身。在后来授官的时候,想来龚兄也是意难平,便辞了敕诰,回乡又苦读了三年,今科重考。”

一听这话,魏谦不禁对龚肃佩服起来。

不得不说,龚肃这人傲气外露,令人不爽,但其本人却是真有本事的。

要知道,这三年一次的会试可不是想考就能考上的。

除了要有真才实学之外,运气也是必不可少的。八股写得再好,那也得看能不能合这一科考官的眼缘。指不定哪一个词就犯了考官的忌讳,又或是文风不对考官的胃口。

虽说三甲的“同进士出身”与一二甲的“进士出身”是有些许差距,可也并非是无法接受。像龚肃这样,敢放弃到手的官身再重考一次的,本朝怕是再难找出第二个了。

见到赵魏两人惊异的目光,龚肃心中得意莫名,吹了吹茶水,淡淡开口道:

“去岁赴京之前,龚某已在先父灵前立誓,今科不登二甲,不列前十,誓不还乡。”

这话不仅听得魏谦和赵崇明都是一愣,就连一直吹捧的周昭也是愕然。

周昭干巴巴地笑了两声,夸道:“龚兄好志气。”

魏谦则在心中连声暗骂这姓龚的好生装*,说得好像礼部是他家开的一样。

有龚肃在,不出意外就冷了场。

这时候,戏台上还在上演着华岳中武状元后琼林赐宴的剧情。

只见台上伶人扮演的宋宁宗脚步踉跄,身形摇晃,显然是有了醉意,正咿呀唱道:

“靖康难,宗庙倾,破碎山河谁复整?恨他个文臣无能武不猛,恨他个皇天何不佑官家!”

宋宁宗唱完这段,突然抬手摔杯,借着醉意又长叹了一句:“恨他个,政由宁氏,祭则寡人。”

这时,周昭突然开口朝赵崇明问道:

“赵贤弟可知道,今日这魁星楼上为何要唱这一出赐环记?”

这一问来得没头没尾的,赵崇明正要答不知,但很快又反应过来,迟疑道:“莫非是因为戏文里头这一句——政由宁氏,祭则寡人?”

“正是。”周昭点了点头。

魏谦听到这时,心中不禁犯惑。

他陪小胖子读了这几年书,倒也不是全无长进,至少这一句“政由宁氏,祭则寡人”他是晓得意思的。戏台上的宋宁宗说这话,分明是在暗示琼林宴上的诸臣:政事都是由权臣把持,而他这大宋皇帝空有名头,只能做些祭祀的事。

不过听周昭这么发问,似乎这句话里头还有别的玄机。

外人在场,魏谦也不好让赵崇明为他解惑,倒是一旁的龚肃替魏谦发了问:

“我记得今科策论压卷的题眼,正是这一句。莫不是点这出戏的人,别有用意?”

周昭又抬头朝江西会馆的招牌,努了努嘴,说道:“这不得看是谁搭的这座魁星楼了?这群江西人,怕是早把今科会元当做囊中之物了。”

龚肃眉头一皱,问道:“你是说那群江西人考前通了关节?”

周昭顿时脸色大变,赶忙嘘声,道:“龚兄,你这话可不能乱讲,若叫那群江西傒狗听了,可不会与你我干休的。”

龚肃冷哼一声,道:“龚某岂会怕他们?”

龚肃自恃才高,可周昭却是识时务的。为了避免龚肃乱说话,周昭也不敢再卖关子,说道:“其实有些事用不着通关节,一想便知。只不过咱们不像那群江西人一样在朝中有门路。咱们少了消息的来路,平白便短了别人一截。“

龚肃有些不耐道:“你这话又是什么意思?”

“哎,龚兄你想想,这《赐环记》里的‘宁氏’说得的奸相韩侂胄,那我永靖一朝的‘宁氏’又该是何人呢?”

赵崇明听到这时,眼神飘忽,心中思绪复杂。

龚肃凝神想了片刻,答道:“你莫不是说……杨雍杨元和。”

周昭也不答对错,只继续道:“龚兄再想想,今科春闱的主考官是谁?”

龚肃回答道:“这还用问,是礼部尚书陈之焕,他可是杨元和的门生。”

“正是因为人人都知道陈之焕是杨元和的门生,因而这一道策论打从破题起,人人就是奔着为杨元和说话去的,即便再不济也是个公允持中的论调。可殊不知……”

周昭说着说着,就开始长吁短叹了起来。

“殊不知什么?”龚肃追问道。

周昭刚叹完气,正要继续解释,一侧的赵崇明却开口回答了:“殊不知陈之焕正是入阁的关键时候。而要想入阁,就须得体察圣心。”

经赵崇明这么一说,魏谦总算是听明白了。

所谓圣心就是圣上厌恨杨雍,不然也不会罢了杨雍的官,流放千里。

这道题分明是陈之焕给永靖帝递上的投名状,证明自己与杨雍再无瓜葛,以求入阁。

因此,凡是为杨雍开脱的,陈之焕一定不取。

可这些举子们哪里懂得朝堂上的局势和弯弯绕绕,只误以为陈之焕在会试的试卷上出这道题,是想替自己的座师正名。

当魏谦想明白这些的时候,心中一沉。

因为他之前打听到的消息也只是说今科主考官是杨雍的门生。为此,魏谦还特意买来了杨雍的文章给小胖子观摩。

如今看来,似乎是弄巧成拙了。

周昭看向赵崇明的眼神先是惊讶,再来就是不甘与艳羡,犹豫了好一番后才问道:“赵贤弟莫不是……也在考前得了消息?”

赵崇明摇了摇头,老老实实答道:“我也是方才经周兄提醒,才想到的。”

“原来如此。”周昭点了点头,心中却是半点也不信赵崇明的话。

要知道,这是他偶然间在一位江西举子酒后吐真言才得知的。

那位江西举子有好几位长辈在朝中为官,号称是一门六进士,这才能推断出这个消息来。

而赵崇明光凭自己这两三句话就能想到这一层,周昭是不信的。

龚肃也是心中不忿,冷哼了一声,道:“我辈寒窗十余载,若到头来却还是要依仗这等旁门左道,鬼蜮伎俩,那可真是枉读了圣贤书。”

龚肃说这话时,目光是直直看向赵崇明的,眼神中更是不乏鄙夷之色。

显然在龚肃心中,也认定了赵崇明就是使了“旁门左道、鬼蜮伎俩”的人。

而周昭这一次却没有附和龚肃,而是说道:“龚兄这话未免偏颇了些。常言道朝中有人好做官。如我等考取进士,不就是为了能行这些方便吗。”

龚肃闻言起身,冷冷道:“真如周兄所言,那这进士不中也罢,即便是中了,也不过添几个国之蠹贼罢了。”

龚肃说完,拂袖起身,转身便离去了,只剩下三人面面相觑。

周昭被龚肃当面骂做“国之蠹贼”,脸色也是不好看,只好讪讪笑道:“龚兄脾性直,还望贤弟莫要见怪。”

赵崇明摆了摆手,心中别有一番思绪。

周昭的话的确是提醒了他。

永靖帝圣心究竟如何?于他如何?于杨雍又如何?

过了这些年,会不会有了改变?

来京城之前,赵崇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当时的他,只想上京来求一个答案。

可如今的赵崇明,发觉自己想要的多了许多,就连在佛前都变得贪心了。

这时,突然一阵鸣锣声远远传来,只听有人高声唤了两声:“放榜了!放榜了!”

台下的举子们一听,纷纷起身,左右会馆的栏杆上更是挤满了人。

就连戏台上的伶人也都停了下来,各自噤声。

原本还热闹一片的场地,竟然一下子就静了下来。

静到甚至能听到旁人的心跳声。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朝传来锣声的东边街道望去,锣声渐渐清晰起来,每一声都敲在举子们的心上,就连呼吸都随之起伏不定。

而在众人的注目下,长街尽头终于出现了一道骑马的人影。

快马加鞭,顷刻便至。

只听马上的报录人高声喊道:

“捷报浙江宁波府老爷,吕讳文临,高中癸丑科会试第三百一十一名贡士,金銮殿上面圣!”

报录人看了一眼两边会馆上的招牌,没有停留,而是又朝西边更远处的浙江会馆去了。

快马过后,随之而至的是一队鸣锣敲鼓的报喜班子。

很快,浙江会馆的方向传来阵阵欢呼声,随后就是冲天的鞭炮齐鸣。

即便是隔了好几条街依旧清晰可闻。

在场的一众举子都泄了一口气,但心却依旧高悬不下,失落之余,反倒期盼更加。

人人都盼着,剩下的三百一十个名字里,能唱出自己的名字。

不过无论如何,京城内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锣鼓声、呼喊声都在宣告着:

永靖二十年癸丑科会试的放榜唱名,终于是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