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杂交水稻试验成功的第二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上,西方专家还集体认为中国养不活十亿人,但事实是啪啪打脸。】

“大言不惭!”

嬴政不屑的嗤笑一声。

“那群蛮夷又懂得什么?”

“我华夏种稻的时候,他们怕是还不知道在哪儿呢吧。”

..........

【研究出杂交水稻后,袁老并没有闲着,而是投入更高产的超级杂交稻,耐盐碱的海水稻,他已经功成名就,却仍没有安详天年,不是在稻田里,就是再去稻田的路上。”袁老用他的一生,让中国和世界亿万人民远离了饥饿。】

看着袁老在稻田中忙碌的身影,朱元璋由衷的感叹道。

“此番功绩,配享太庙啊!”

作为穷苦出身的孩子,朱元璋甚至挨饿的滋味不好受。

一个能让整个华夏摆脱挨饿的人物。

他若不是神。

那就只能说明神的称呼,配不上他。

大唐。

李世民长叹一口气,对台下的阎立本说道。

“阎相,你可曾记住这位袁老的样子?”

“臣记得。”

“那好,晚些时候,你将袁老的样子画下来。”

李世民道:“如今我大唐既然知晓了这杂交水稻的基本原理,必然要大力发展此物,等亩产提高,我大唐的国力将会有一个巨大的提升!”

“袁老不但恩赐后人,也恩赐我大唐啊!”

“朕要给袁老立碑、立像、立庙!”

“这凌烟阁也要再多一个画像,而且还要排在首位!”

“众爱卿可有意见?”

李世民扫视着台下众臣,一旁的长孙无忌率先道。

“袁老功绩堪比三皇五帝,这排在首位自是无可厚非,皇上爱民如子,推举圣人,实乃我大唐之福!臣等也必然是顶礼膜拜,自是毫无意见!”

“臣等毫无意见!”

所有人都赞同这一决定。

李世民也是一脸欣慰的点了点头。

就在这时,光幕又道。

【但即便是这么一位伟人,却也遭受过很多人的诋毁。】

“什么!?”

“诋毁!”

李世民皱起眉头:“如此丰功伟绩,又有何人敢诋毁!”

【很多别有用心之人在网上散发言论说,杂交水稻口感不好,并且吃的人也不多,根本没有研究的必要。】

“放你娘的屁!”

看到这个言论,朱元璋登时大怒,一脚踢翻面前的桌子,气愤的吼道。

“无耻之徒!简直就是无耻之徒!”

“粮食的首要目的是什么难道不知道吗!”

“是果腹!是吃饱!是不会饿死!”

“还不好吃?”

“你挨几天饿试试看!看看究竟好不好吃!”

朱元璋气的胸口不停的起伏。

“粮食不是够吃就行!”

“谁能保证年年风调雨顺,谁能保证年年不发生灾祸!谁能保证后世没有战事发生!”

“真到了那番境地,粮食出现危机,岂不是又要重演灾荒的局面!”

“如果朕没猜错的话,这杂交水稻应该更多的是国家储备粮食!以保证即便出现了大灾,我华夏也不会面临断粮的局面!”

“这么简单的道理,后人难道想不到吗!!!”

“父皇息怒。”

朱标赶忙劝解道:“想必此番言论应该也只是少部分别有用心之人,没准儿是异族故意想要抹黑这位伟人也说不定啊!”

“哼!”

朱元璋怒哼了一声。

“不知道后世是怎么处置这些忘恩负义之徒的,这要是在我大明,所有人,有一个是一,全部抓起来砍头!”

...........

【同样,因为袁老买了一部华为手机,摸了一下豪车,就又遭到一小嘬的口诛笔伐。直言他晚节不保,只顾贪图享乐。】

“混账!”

东汉。

曹操猛地拍了下桌子,眼中尽是杀气。

“都是些吃饱了骂娘之人!”

“不过是一辆车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

“如此圣人,孤送他百辆都难表敬意。”

“也就是袁老年岁大了,不适合骑马,不然孤也能把赤兔抢来送给他!”

“若还不够,那孤想办法把吕布抓过来,让他给袁老当坐骑!”

................

【袁老曾经说过,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在禾下乘凉,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老逝世。享年91岁,他离去那天,十里长街,万人送行,倾一城之花送别袁老一人。】

【袁老虽已离去,但他的音容笑貌,功绩奉献却是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看着光幕中那追送袁老的数里人流。

光幕前的所有人也都湿了眼眶。

嬴政,刘彻,李世民,朱元璋等一干帝王,也全都对天祷告,为袁老祈福。

光幕归于黑暗。

大明。

朱棣对朱高炽道。

“让屯田部研究一下这个杂交水稻,朕也不要求他们像后世一样亩产千斤,有个六七百斤就可以了。”

朱棣目视远方,喃喃道。

“到时候,我大明就有足够的粮草,朕也能去斡难河以北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好东西。”

“好家伙,您都多大岁数了还想着打仗呢?”

朱高炽心里诽谤了一句,不过这杂交水稻他也是颇为上心。

他明白自己老爹内心的真实想法。

本就得为不正,民间也时有谴责之声,老爹征战四方,又每日处理朝政,为的就是能在百姓中留个好名,弱化当年的靖难之事。

要是这杂交水稻真的能培育成功,那老爹的名誉声望怕是会到达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

靖难之役的影响也会慢慢消除。

........

大唐。

李世民咂摸着嘴,很是好奇的跟大臣们商讨着杂交水稻。

“水稻杂交,啧啧。”

“你说后人是怎么能想到这一点的?”

“难不成是后世学农学的人很多?”

“朕现在很好奇后世学子都学些什么,还会不会学四书五经?”

房玄龄道。

“四书五经是为人教养的必学之物,想必后世也不会放弃。”

“不过依臣推测,后世书院应该学科众多,可能不只有农业,没准像铁匠,厨子这类职业也会有人教授。”

“哈哈,玄龄,这你可就想多了。”

李世民摇头道:“这些东西哪里用的着去学堂学习,找个老师教一教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