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总裁豪门>红娘啼笑因缘>第277章 十二因缘之“姻缘”

在燕都大学哲学系里有一位备受尊敬的哲学考古专家李教授,他以深入浅出地讲解“缘起性空”而着名。红娘姐姐有幸听到楼宇烈先生弟子李教授的授课。

比如,就在那熙熙攘攘的人潮之中,两个年轻人偶然相遇。目光交汇的瞬间,仿佛时间都停止了流淌。然而,世事无常,缘分如流水般变幻莫测。如今,角色已然互换,在茫茫人海中即使寻觅到彼此的身影,但那份曾经炽热的情感却早已消逝无踪。遗憾的是,缘分已经走到尽头,这一生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产生任何交集。往昔美好的回忆如同过眼烟云,渐渐散去,只留下无尽的唏嘘和感慨。或许,这就是人生的宿命吧!

“缘起性空”这个概念源自佛教教义,但其深刻内涵却超越了宗教范畴,可以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李教授通过多年的研究和教学经验,将这一复杂的哲学思想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们。

他的课堂总是充满着智慧与启示,让人们对世界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逐渐领悟到万物皆相互依存、无常变化的本质;明白了因果关系和因缘聚合的道理。

李教授不仅在学术领域有着卓越成就,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他用自己所学去帮助那些需要心灵慰藉的人们,并倡导大家关注内心修养、关爱他人以及珍惜当下。

缘起性空……见天见地见众生……

“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人生如戏,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舞台上演绎着独特的故事。然而,无论经历多少风雨,最终都要回归本心,寻找那份宁静与自在。正如归妹卦所传递的智慧,归去并非逃避,而是一种选择,一种对生活真谛的领悟。

十二因缘分别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十二因缘是佛教教义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

1. **无明**:即无知或愚痴,表示人们对于真实本质和真理的迷惑。

2. **行**:由无明所驱动的行为、言语和思想。

3. **识**:意识的产生,与前世业力有关。

4. **名色**:身心的形成,包括肉体和精神。

5. **六入**:感官器官(眼、耳、鼻、舌、身、意)的发展。

6. **触**:感官与外界事物的接触。

7. **受**:对外界刺激的感受。

8. **爱**:对愉悦感受的贪求和执着。

9. **取**:追求并获取所喜爱的东西。

10. **有**:业力的积累,导致未来生命的存在。

11. **生**:新生命的诞生。

12. **老死**:衰老和死亡。

从这个角度来看,十二姻缘与婚姻爱情之间可能存在以下关系:

- 无名和行可能影响我们对伴侣的选择以及对待感情的方式。如果我们缺乏智慧和洞察力,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或者陷入不健康的情感关系。

- 识、名色、六入等阶段涉及到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这些因素也会影响我们在婚姻爱情中的表现和体验。

- 触、受、爱、取等环节则直接与情感的产生和发展相关。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反应,以及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 而有、生、老死则提醒我们,婚姻爱情不仅仅是当下的快乐,还需要考虑到长远的后果和责任。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对于宗教教义的理解和应用可能有所不同,而且佛教观念并非简单地适用于所有情况。婚姻爱情是复杂多样的人类经验,涉及到众多文化、社会和个体差异。因此,对于十二因缘与婚姻爱情的具体关系,最好由专业的宗教学者、僧侣或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进行深入探讨和解释。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观点的存在,并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来思考和处理婚姻爱情问题。

无明,犹如心之迷雾,使人们善恶不辨,佛法之十二因缘亦不明,它暗示着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曲解和愚昧。

行,乃无明之果,是因无明而生的行为或业力,如脱缰野马,难以驾驭。

识,意识或精神活动的萌芽,如晨曦破晓,渐露端倪。

名色,身心的融合,如幼苗破土,茁壮成长。

六入,感官与外界接触的六道桥梁,似蜘蛛结网,联通内外。

触,似电闪雷鸣,对外界刺激瞬间感知。

受,如情感的潮汐,因外界的触动而潮起潮落。

爱,宛如熊熊烈火,对所感之物贪爱欲望燃烧不止。

取,如饿虎扑食,对所爱之物极力追求,执着不放。

有,因执着而生的因果报应及业力,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生,步入新一轮生命周期,似凤凰涅盘,浴火重生。

老死,生命的尽头,如夕阳西下,渐入黑暗。

十二因缘中,生命的开始,便是这个样子。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

行,因为无明而做出善或恶的行为。

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

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

识,因为过去的行为累积了一定的因果,从而投生于今世,成为新的生命。

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名色,指由精神要素与物质要素和合而形成的身心。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六入。人在胚胎发育时,产生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能力。能为六尘所入,所以叫做“六入”。

比如眼能看见颜色,便入于色尘,其他诸根,道理亦然。

七触。胚胎出母体后,与外界接触,通过六入的作用而产生一种触觉,这便是触。触是根、境、识三者和合,而起的单纯知觉作用。

“境”就是外在的环境,环境的好坏,会通过六根传递给精神,对人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所以,才有“孟母三迁”,“近朱者赤”的说法,“名山久住道心生”,如果能常亲近贤德之人,受真理嘉言的熏陶,必然能提升心性层次,做良善之人。

“触”是十二因缘中相当重要的一环,需要重点把握。

七受。受,是一种对“触”的精神领受,对外境苦乐等感觉的体验。比如我们同时尝到酸甜苦辣,便会同时接受这四种味道,而且层次分明,十分清楚。

受是对所处之境的消化与领受,将外在化为内心感受的过程。

八爱。爱,指的是一种贪爱,是由于感受到苦乐而产生出的爱憎等情绪。

《增支部》经典说:“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佛法观念中,爱与憎是一体的两面,互相作用。

贪爱和厌恶之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也是佛法修持的关键。只有去除这种欲念,才能“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摆脱轮回。

九取,当你对事物产生爱欲,便想把它拿过来,这便是“取”。

取是一种执着,是一种贪,因此会产生种种恶业,造成身心的种种烦恼。取和爱、无明都是烦恼的迷惑因,如果能够断除,则可免受生死之苦。

十有。有,就是将取得的东西为自己所有的意念与行为,会构成潜在的业力。这些业力所招感的果报,是相续而生,不会亡失的,所以称为“有”。

爱、取、有三支是于现在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的因。

十一生。生,是指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在未来世又托胎投生。

十二老死。有生就有老和死。随着生命的流逝,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便是“老”,最后呼吸停止,诸蕴离散,身坏命终,则是“死”。

不过,老死并非有情的全部灭亡,老死的是色身,业识却与无明和行,重复另一轮的生命流转。

现在世的爱、取、有三支苦因,会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苦果。

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生动揭示了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的必然规律。

十二因缘是一个扣一个的连环,互相作用的连锁,叫作“顺生门”。而想要“跳出红尘外,不在三界里”,就要从斩断“无明”开始。无明既灭,其他因果皆无,烦恼便会彻底灭除,也免受生死轮回之苦,这就叫“还灭门”。

修持佛教的十二因缘,就是灭无明之念,求解脱之法,解脱之后,便可得涅盘,成佛之道尽在其中。

红娘姐姐觉得佛法太深奥了。

在繁华喧嚣的都市中,人们常常迷失自我,追逐着所谓的成功与名利。但当疲惫不堪时,才发现内心真正渴望的,不过是一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此时,不如放下包袱,踏上归途,去感受大自然的怀抱,聆听鸟儿的歌声,呼吸清新的空气。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境界。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淡定。无论是阳光明媚还是阴霾密布,都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不悲不喜,不骄不躁。这种心境,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方向,活出真实的自己。,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