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耽美小说>眉上烟火>第80章

  李清赏坐回身子,用略带嫌弃与无法理解的表情看柴睢,无奈笑道:“我和昊儿日子过挺滋润,绝没你所言这样可怜,”

  眼见柴睢笑得只差把“阴谋诡计”四个字写脸上,李清赏慢半拍反应过来,警惕道:“不是,你又准备打我甚么主意,准备犯甚么坏?”

  柴睢依旧笑容可掬,语慢声低温柔地解释:“没准备犯坏,你也别总爱把人想得满腹阴谋,我单纯是想同你一起出门看个热闹。”

  明日昼时皇帝诣上清宫斋醮为天下百姓祈福,并与公卿宴,汴京则鼓乐喧天华灯宝炬,这热闹若再不凑,便需等到下一岁。

  李清赏并未在柴睢说话时看这人眼睛,太上道行高,撒谎与否从眼睛里看不出丝毫,她只是认真吃着饭,在柴睢话音落下后跟着道:“你在准备的事情,准备好了?”

  “李清赏,”柴睢放下手里瓢羹儿,“你这会儿受甚么刺激,如此在我面前锋芒毕露,不怕我一念之差要了你性命去?”

  李清赏浑然不怕:“你也说了,是‘一念之差’。”

  柴睢:“……”

  虽不知李清赏冷不丁吃错甚么药,但难得嘴毒如柴睢也有被噎得答不上话的时候。

  【作者有话说】

  【1】五两二钱碎银:一千块出头。Not:抚恤金额度没有现实依据,请勿做任何猜测。

  【2】“要做不到的,就不争,我们能做到的,就争公道”——申纪兰(推动我国实现男女同工同酬的英飒女性)

  【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感谢投出手榴弹的小天使:高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高 10瓶;

27 第二十七章

  ◎歹心◎

  旧风俗用“好男走到县,好女不出院”等思想禁锢奴役女性,仁宗朝及之前,周国女子从生到死基本不离开锅台、炕台和碾台,熙宁年官制革改,废丞相及枢密院三省而成立三台,坊间妇人于是戏称锅台、炕台、碾台为女子“三台”。

  一句调侃戏言正是暗示了女子走出“院门”极其艰难,但任谁也没想到,仁宗之后,中枢以赵长源林祝禺等为首、边军以谢伯升齐思勰等为首的一帮能臣谋将内外联合,拥护了仁宗之女柴聘叩问九鼎。

  大望朝廷在九方安定前提下,举全国之力除弊革新,做到了行动层面的放女子走出“院门”。

  大望历以来,越来越多女子不再只围着“三台”转,她们大多在家时仍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孝敬父母照顾子孙,同时也有不少人走出家门,或寻找工务,或自己经营,甚至读书考试进入朝堂官场。

  随着柴周逐渐繁盛,女子逐渐进入各行各业,市集街道上自由活动的女性数量不断增加,尤以年轻女子为多,两朝女帝至今象舞朝,女子基本已顶起半边天。

  女子能自己养活自己不再只依赖父兄,又受八年蒙学教谕知天广地敦,知男女本该平起平坐,知所谓“男尊女卑”真正意思是“男子要自尊女子要谦卑”后,她们与父系世的冲突便逐渐突显出来,部分地区出现女子与女子结契不嫁情况。

  象舞四年过完上元节,朝廷甫开笔,有司收到封江右宿州递上来的事折,内阁就之三度票拟,皆被皇帝驳回,四票拟一时拿不出来,引起朝臣不小争议。

  不知谁嘴快泄露,事折内容在廷议后不胫而走,李清赏在学庠亦有所耳闻,当天傍晚回到家来兴冲冲求证。

  “真的,外面传得可严重了!”

  休息俩月而复工的李清赏上课没把握好说话力度,三日下来哑掉嗓,单手端碗坐在饭桌前喝合璧炖的红枣枸杞炖大梨,凑热闹时也不觉嗓疼了,声音哑哑道:

  “有说是除至夜三十八女子集体跳江自杀,有说是出过年先后二十五位新娘在洞房花烛夜杀死夫婿,只为不圆房,这些消息倒底孰真孰假?”

  近几日柴睢正促进漕运走私案件往依律办理上靠,忙碌整日,累到坐在凳子上目露呆滞。

  待李清赏话音落下,太上慢半拍反应过来,“哦”声应了,慢吞吞道:

  “两件事出在同封宿州事折里,八位闺中女子相约深夜跳崖自尽,芳龄平均十八,另有结老同契的二女子,新婚夜拒绝与新郎同房,把内衣裤与外衣裙缝制在一起,不料新郎违背约定对新娘用强,女子反抗中失手杀伤新郎,两新郎一死一伤。”

  案件重大,宿州巡察御史也上了奏,这些事涉及新兴起的女子不婚民俗,宿州知州便把烫手山芋扔给朝廷来处理。

  有些官员为官只图稳当,信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遇事只会往上呈送撇责任,还美其名曰兹事体大不敢擅专。

  太上所言绝对可靠,李清赏听后一拍桌沿,颇为愤慨:“我就说不会是三十多人自我了结罢,谣言传起来实在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还动辄引起不明真相之人共愤,实在害人不浅。”

  “谣言么,”柴睢回来时把手炉忘在中庭书房,搓几下冰凉的手摇头微笑,“谣言罢了。”

  李清赏却从柴睢疲惫的眼底看见抹无奈,是啊,谣言,几年前柴睢禅位,部分原因不正是轰然四起的天谴谣言。

  李清赏想了想,道:“我以前也受过流言困扰,是先父到街口买烟丝,售烟阿婆问我爹我为何还不说夫家,我爹随口叹了句,‘谁知那丫头想要甚样的高才郎君’,然后大家传来传去,就成了‘老李亲口所说,他女儿只嫁高门爵府’……”

  那阵子谁人见到李家小娘子,不数落讥讽她几句嫌贫爱富又虚荣?清白名声亦被搞臭。

  被搞臭名声她本觉得是好事,寻思着如此便可以不嫁,后来哥哥为她出头去澄清,结果可想而知,越澄清越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