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夏清去开了铺子,他把从家里拿出的零钱放进钱匣子里,整理货架上的货物。

  夏清发现一些小挂件少了,猜想是没来的这几天,岑水儿过来帮他开的铺子。

  坐下还没一小会儿,铺子里就有人来了。

  夏清记得,是铺子的第一个客户,买发带的小姑娘。

  小姑娘头上依旧带着从夏清着买的发带,一进铺子便指明了还要买发带。

  “夫郎,上次我在这买的发带还有多少。”她回府之后着实风光了一把,好多小姐妹都想要买一条,但不是所有人想出府就能出府的,她也是得了少奶奶的准许出门采买,能十天半月的出来一次,要不是她也没机会遇到夏清铺子开张还给打折便宜。

  夏清点了一下架子上的和没摆出来的存货,道:“还有二十条。”

  姑娘笑盈盈,开始讨价还价:“夫郎,你看我全要了可不可以给我算便宜些。”她出来跑腿,若是能便宜买,中间一倒手赚个差价也是不错的,毕竟没人会嫌赚得钱多,

  她还没多攒些钱给自已赎身,以后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嫁个憨厚老实的汉子,再买上几亩田地过自已的小日子。

  夏清对这小姑娘的第一印象还是挺好的,小姑娘眼睛水汪汪的,特别有灵性,脸颊有些婴儿肥,看着很是可爱。

  “这样吧,我还挺喜欢你的,原本一条三十文给你一条便宜两文。”

  小姑娘暗自在心里盘算,她也不会要高价,买回去也给他们算三十文,若是二十条都卖出去,也能赚上四十文,跑这一趟不亏!

  送走了小姑娘,夏清数着钱匣子里的碎银子和铜板,除了林煦炎带给夏清的开心之外,没什么比看到自已的劳动成果变现更让人开心的了。

  夏清之前设想的主要是想卖毛线,但经过这段时间,夏清不打算现卖毛线了,因为钩织和针织是他所带来的不可替代性。

  毛线容易纺,只要会织布纺线的多研究研究就能做出毛线,但钩织和针织的所有东西,不是随便研究研究就能弄明白里面的门道,针法,手法,花样,每个细分出去都能有无数细节,夏清需要把握住机会,把钱赚到手。

  雨后的天气并没凉爽多少,每日依旧热的冒汗,不过地里的庄稼能有个好收成了,至少槐水村是这样的。

  八月中旬,庄稼地里忙活的热火朝天,家家户户看着地里沉甸甸的谷穗和粒大而饱满的玉米棒子,没谁在意头顶太阳有多大,反而个个笑得比太阳还要耀眼。

  有不少家里土地肥沃,庄稼又照顾的周到细致的,收成直接增加了往年的一半还要多。

  “今年再也不用勒紧裤腰带了,除了留下一家人的口粮,还能卖出去不少。”

  “老汉我大半辈子都和地里的庄稼打交道,就算是以前的丰年,也没有像今年这样收得多。”

  “这还得多谢炎小子夫郎,亏得夏清想了个这么好的法子,还一点不藏私地交给咱,咱们可得记别人的好,没夏清也不会有今日的丰收。”

  收庄稼、晒粮食、称重、进粮仓,各家背着扛着要缴的粮税到镇里缴税。

  缴完税本应该是一件松快的事,但去到缴税处的农户们脸上多少染上些愁容。

  因为夏季天热的异常,好多地方连续好几个月没有降雨,地里庄稼几乎颗粒无收,或者产量少得可怜。

  庆丰镇因为有河的缘故又加上中间下了两天大雨,好在受灾情况小,不至于颗粒无收,但多少受到了影响,尤其是靠近受灾严重地区的村里。

  农户收成不好,粮食必然涨价,岑水儿和张立豪本来打算趁价格好时,把今年收的一半粮食都卖了。

  “还是先别卖了。”林煦炎面色有些凝重:“现在还不清楚其他地方受灾情况严不严重,而且只要受灾,没个两三年根本缓不过来,若是明年天气正常还好,若是和今年一样,别说是有多的粮食卖出去了,指定还要花更高的价钱买回来,就怕到时候有钱也找不到地方买。”

  张立豪没想那么长远,毕竟他许久不曾种过地,对庄稼的经验自然没有林煦炎的多,这么一说出来,自然明白其中利害:“是我没考虑周到,留着吧,反正家里养那么多家禽总能吃完。”

  夏清道:“哥哥,一会儿回村和村长说说吧,让他给大伙儿提个醒,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好,我知道了。”

  夏清其实还想再买些粮食回来,虽然家里粮食最起码够吃两年左右的,但为以防万一,家里至少要留够三年吃的粮食,如果真的发什么不幸,至少家里人能不愁没吃的。

  他把心里的想法和林煦炎说了后,两人趁着粮食价格还没涨得太离谱买了一牛车回来。

  林母见了也没多说,毕竟受灾最苦的还是他们这些无权无钱的百姓。

  家里有富裕的粮食,心里才踏实。

  林煦炎和村长说了后,在村里开了个会,给大伙儿提个醒。

  有信的、有半信半疑的,自然也有不屑一顾的。

  好不容易自家粮食丰收,又碰上高价,怎么可能不动心,留了今年的口粮和来年的粮种,就拉到镇里卖了。

  反正该提醒的都提醒了,林煦炎也不会揪着人耳朵,堵着门门口不让人卖,都是成年人能做自已的主,当然也要为自已的行为负责。

  衙门为了赈灾,鼓励农户开荒,一亩只要一两银子,并且三年免税。

  林煦炎自然抓住这次机会,家里地本来就少,他早就想买地了,只是平时买荒地都要三两银子一亩,更别说是肥地了。

  他和张立豪找到村长一人买了三十亩,县衙那边也很是痛快,直接派了两个衙役过来量地,当时付了钱写了文书,事情就办妥了。

  地买了,自然的抓紧开垦出来,林煦炎和张立豪两人买的地是同一片荒地,两人直接在村里请人,开垦一亩给八十文,没事的人家直接全家上阵,就想要多开一亩,多赚一亩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