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到目前为止。几位被萧盼盼开通了专属直播的时代精英,都没有太明白,为什么她要放这样一段虚构的故事出来。

对于他们来说,目前最有益的一点就是张居正的那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并以此为基础搞出的这个财政预算会议。

当然,这种会议在他们各自的时代能不能召开,目前还不是重点。

直播画面里,随着嘉靖的灵光一闪,严嵩当即配合着说道:

“皇上圣明。历来也是如此,应天的丝绸多靠浙江供应蚕丝,这是气候使然,浙江适合栽桑产蚕。”

“内阁的意思,干脆让浙江现有的农田再拨一半改为桑田,一年便可多产蚕丝一千万两以上,也就是说可以多产丝绸二十万匹。”

“这不是胡闹吗!”真正的严嵩很气愤,他觉得就算自己是奸臣,但自己也不至于是蠢货啊。

朱厚熜似乎看出了严嵩在想什么,于是提醒道:“这种思路,后世的人只会让你这样的大臣提出来。”

又坏又蠢嘛。他在心里补充道。

严嵩愣了一下,随后无言以对。

“农田都改成了桑田,那浙江百姓吃什么?”直播页面里,嘉靖皇帝无不关切地问道。

严阁老即刻回答道:“从外省调拨。以往的时候,每年外省都要给浙江调拨一百多万石粮食,增加了桑田再增调粮食就是。”

嘉靖皇帝眼中闪过兴奋,继续问道:“外省调来的粮一定比自己产的贵,浙江的桑农是否愿意?”

小棉袄严嵩接着回答:“每亩桑田产的丝比每亩农田产的粮收成要高。”

嘉靖不再问了,他现在很满意,而且他要锦上添花,于是他非常郑重地说出了一句仁爱无比的话来:“再加一条,改的桑田仍按农田征税,不许增加税赋。”

“圣明天纵无过皇上!”严世蕃第一个做出了反应,“这样一来,浙江的百姓定然会踊跃种桑。有了丝源,浙江和应天各增几千张织机不成问题。”

“好!好!”嘉靖兴奋地从座位上站起了身来,一边轻轻鼓着掌,一边自顾自地说道,“吵架好。这一吵就吵出好办法来了,不是吗?”

“这件事就让司礼监和工部去办,当然还有户部,多赚的钱都要在户部入账。如何入手,内阁这就回去详细议个方略出来,然后给胡宗宪下急递。这事还得靠胡宗宪去办。”

朱厚熜看了看胡宗宪,饶有兴趣地说道:“也不知道后人是怎么看你胡宗宪的。”

“臣的名声,恐怕是毁誉参半吧。”

“这么有自知之明?”朱厚熜有些意外。

“自己家的事,自己还是知道的。”胡宗宪苦笑道。

朱厚熜对此倒不是太在意。

直播页面里的嘉靖十分兴奋,他踱步到了殿门边竟自己伸手要去开门,司礼监两个太监慌忙奔了过去,将殿门打开。 一阵雪风吹了进来,嘉靖的宽袍大袖向后飘起,看上去好不神气十足,仿佛他真的就是那个手握乾坤的神明一般。

画面在这一幕定格了,萧盼盼重新回到了镜头里。

“很精彩的一段文戏,百看不厌。”她微笑着说道,“嗯,之所以先放这段视频给大家看,是因为我个人很好奇,大家觉得改稻为桑这样的政策能推动下去吗?”

不约而同的,萧盼盼得到了所有被连接者的回复,内容也自然是一致的,“不可能推动下去。”

这个回答让萧盼盼莫名感到有些无趣,自己连接到的人,居然没有一个是大聪明。

直播页面里的画面开始流动,这次的场景是在裕王府,几把椅子圈成了一个圈,围着中间的一个精致火盆,徐阶、高拱,张居正还有谭纶各自在裕王的两边。

几人就改稻为桑的政策一定会带来土地兼并的结果进行了讨论。

“这个方略一旦推行,严党在浙江的那些心腹立刻便会勾结富商巨贾不要命地争买百姓的田地。”高拱说道。

“高大人张大人所虑极是。”谭纶接着说道,“农田改成桑田以后还不加税,一亩桑田比一亩农田的收成便要高出五成以上。”

“这些桑田如果都在浙江那些官商手里,从种桑养蚕到织成绸缎中间便又能省去了买丝的环节,利润可想而知。”

在确定了会造成的后果之后,一众清流认定,要阻止这件事需要靠胡宗宪。

朱厚熜通过后人的演绎,明白了胡宗宪为什么说自己以后肯定是毁誉参半。这是他的派系决定的。

紧接着,画面又是一转,在淳安县境内的新安江大堤上,这时竟站满了挎刀执枪的士兵和衙役。字幕标明了此时为首的官员为杭州知府马宁远和淳安知县常伯熙,建德知县张知良。

大堤上,数不清的百姓跪在地上苦苦哀求,一眼望不到头。

大堤下,稻田旁,战马整齐排列,马上的骑士全副武装。

“踏苗!”

随着马宁远的一声嘶吼。战马越蹄,排山倒海。

这不是战场,马蹄下没有敌人,只有已经长了数寸高的青苗。

哭喊声随着马蹄的节奏响彻天际,青苗也随着马蹄跃动成为了杂草。

“插牌!”常伯熙和张知良激动地说道。

几个衙役扛着木牌奔向已被踏过的苗田,然后将木牌敲进了田里,木牌上赫然写着“桑田”两个大字!

“他妈的!敢踩咱的田!”朱元璋怒了。

这大明朝就是在奔着死路上跑啊。一些人感叹道。

只有各时代的老百姓面对这一幕时,除了悲痛,就是害怕,因为他们不是在看戏,他们经历过。

接着,反抗出现了,总有不失血性的百姓敢血溅五步。这些人本该是一个国家的财富,但对于大部分统治者来说,这些人就是不稳定因素,是刁民。

“改稻为桑,上利国家,下利你们!这么天大的好事,怎么就是推行不下去!”平息了反抗的马宁远义正言辞地吼道,“今天居然还聚众对抗!现在我明白了,原来是有倭寇在煽动造反!”

“这就是读了圣贤书之后的为官之道啊。”朱厚熜评价道。

随着零星的反抗被平息,踏苗开始继续推进。

只是突然间,几个骑兵勒住了坐骑。众人随着他的视线,看着一行五骑向大堤这边飞驰而来。

领头之人甲胄鲜明,披风凛凛。

“是总镇大人!”踏苗的骑兵无不惊呼。所有人当即停下,接着下马跑到了大堤上列成了整齐的两行。

当英武不凡的戚继光开始一鞭一鞭地抽打自己的下属时,各时空的百姓们发出了欢呼。

一鞭一道血印,但士兵们依然昂首挺立。

“看来你也是青史留名了。”朱厚熜对戚继光说道。

年轻的戚继光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只能梗着脖子说道,“这些人该打。”

分割线——————

看见有朋友说,希望我多展现一下大明王朝的剧情,所以我想作一个说明。

关于大明王朝的这段剧情,本质上只是引子,以此来讲解各时代变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说真的,我也没有想到居然一还原,就有些停不下来了。经典就是经典啊,每一帧都值得反复回味。

不过我还是会克制,虽然我可以靠还原一下这部剧水个十几章,我也发现,真的能水那么多章。但我个人还是不太想这么做,主要是,好多朋友似乎给了这本书更高的期望,所以这本书好像也没办法回到那种最单纯的观影小说去了。

这算不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毕竟这样真的可以水好多章啊。

总之,下一章,大明王朝的这段就会结束了。(本来以为这一章会结束的,但没想到一个踏苗就写了那么多。)

最后,不管是喜欢大明王朝的朋友,还是更想看变法分析的朋友,在这里我都只能提前抱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