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义府一样,李积也是一个因为牵扯到了武女皇而被污名化的历史人物。”

萧盼盼继续说道,然后她觉得自己这话有漏洞,当即给出了补充,”事先说明一下,李义府是贪赃枉法的小人,李积是国家功臣,着名军事家。在这一层上,二人是有天壤之别的。”

太宗朝的李世积自然明白这个李积大概率就是自己了,他一方面暗暗高兴自己的发展不错,另一方面也心中憋闷,毕竟被史书骂了。

“对于李积的一些定性,传统史书都偏向于把他暗示为李治之后,第二个要为废王立武事件承担重要责任的人。”

萧盼盼摊手,“其实这和之前说的套路是一致的,在《旧唐书》中对李积废王立武的作用是只字未提的,《新唐书》却有了详细记载。而李积的小人,奸臣定论也从此开始。”

“哼!这帮子腐儒!支持朕的就是小人了!”李治非常不爽。

“他们其实都是在骂妾身而已。”武媚娘柔声安抚道。

李治无奈一叹,“你啊,又何必要去做那种事呢?”

“我现在又没做。”武媚娘娇嗔地白了自己丈夫一眼,“而且现在这情况,以后我就是想也不可能了。”

李治想了想,觉得也是这个道理,于是说道:“这样也好,何必弄出那么多琐事来呢!”

武媚娘表面点头,心里没有渴望是不可能的。不过她也清楚,这一次,自己应该没有那种命了,至于以后的命运,恐怕也会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

“关于李积的选择和立场,在我们当下的史学界有两个比较受到广泛讨论的推测,第一是以社会和地域集团的角度去分析。”

这个提法倒是让各时空的读书人们颇感兴趣。

“在这个角度中,李积被定性成了山东豪杰的领袖,太宗皇帝为了平衡关陇,山东两大武力集团,故而以长孙无忌和李积共同辅佐仁弱的李治,这是一个必然的政治安排。”

“而当废王立武发生后,关陇集团反对,山东出身的朝臣支持,在这种对峙下,自然需要李积这位山东豪杰领袖的一锤定音。所以从道德角度去评判李积的选择,肯定是不能切中根本的。”

这样的解读,着实启发了很多古人。

“在这样的解读中,秉持着的观点依然是李积在支持武女皇,因为她也是山东人嘛(崤山以东,以免歧义说明一下)。

武曌觉得这个推测很有意思。

“第二种推测是认为,武女皇代表的是庶族地主阶层,而关陇贵族是大贵族集团,这是两个阶级在历史中的第一次正面斗争。”

萧盼盼耸了耸肩,“这两种推测哪一个更符合真相我做不了评判,但就李积到底是在支持武女皇,还是在支持李治这一问题上,其实是有现成答案的。”

“那就是和之前提到的李义府一样,李积本人和李治的关系究竟如何。”

李治满意的点起了头,因为他知道萧盼盼要从哪个角度切入这个问题了。

这让他颇有种押对考题的成就感,毕竟前面两个什么地域说和阶级说他都不能完全搞明白。

“太宗皇帝继位时,李积被封为并州都督,而后李治被封为晋王,遥领并州大都督,李积也从此成为了李治都督府的长史,二人从编制上讲已经是上下级关系了。”

听到这的李世积也明白了,自己在未来不是支持什么武女皇,自己支持的就是皇帝陛下。

“由于李积在玄武门之变时的态度,所以他和太宗皇帝是有一层隔阂的。在贞观年间,这位战将被丢到并州十六年,让他防守大唐的北大门,在重用之外,是不是还有点别的意思呢?毕竟这时的大唐国防政策还是居重驭轻。”

“除了各种战功之外,李积在仕途上的进步是要和李治挂钩的。贞观十七年,李治成为太子后,李积开始被太宗皇帝重视起来。比如转李积为太子詹事兼左卫率,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算是出将入相了。”

“在这个过程中,太宗皇帝也明确的讲了,这样安排的一大原因是因为李积是李治的旧长史。而李积这时手上的权力可以说达到了东宫一把手的位置,除了保护太子的安全之外,还要管理东宫的政令和纲纪。这不仅代表太宗皇帝的重用,也代表李治对李积的信任。”

司马光突然觉得,这后世的人读史书这么喜欢抠细节,真是一点也不可爱。

“在唐代,皇子是不能和朝臣有联系的,但和王府官员联系却没有问题。李治和李积,作为合法的上下级关系,二人之间存在着联系是必然的,甚至这种联系还让他们结下了一定的情谊。”

“所以当李承乾的太子之位飞走以后,晋王的王府官员会没有动向吗?史书对此没有记载,但在李治成为太子后,马周,李积这些晋王府旧臣立刻就受到了重用。不管李治是怎么想的,太宗皇帝肯定很清楚王府旧臣的政治价值。”

“而且长孙无忌还可以选择支不支持李治,李积这些晋王旧臣可没有选择,支持李治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这段讲述勾起了李治的一段回忆,“在贞观二十二年时,李积的太子詹事被解除了,改任为太常卿。”他对武媚娘说道。

“有人在削李积的权力,是谁?”武媚娘很敏锐,她知道这两个职位掌握着的实权有着天壤之别。

李治颇为难受的摇了摇头,“这个命令一出,朕就向先帝据理力争,最后先帝听进去了朕的话,不久就恢复了李积的太子詹事职位。”

“陛下的这次努力真是至关重要啊!”武媚娘满眼钦佩的看着自己的丈夫。

这样的目光让李治很受用。

“太宗皇帝在临死前对李积做了一次忠诚测验,就是贬李积为叠州都督。史书的解释是,太宗皇帝要让李积以后感恩李治把他调回来。但这段历史的讲述中还有两个条件,第一是李积要是得到命令就走,那就可以重用。如果徘徊不去,就杀了。”

李世民思考着自己到底会不会这样做。

“面对这项测试,李积交出了超越满分的答卷,那就是连家都不回,直接就开润。这其实是不合情理的,所以史学家们就得出了一个结论,李积看出了太宗皇帝的用意,所以做出了最快的反应。你李世民跟我耍心眼子,我也跟你耍心眼子。”

“不过我们当代也有史学家认为,李积的反应如此之快的原因是,有人向他泄题了,而这个人自然就是李治。”

“至于为什么李积会被太宗皇帝搞一出忠诚测试,根子大概还是那个之前针对李积的力量又有动作了。”

“这股力量可以说服太宗皇帝换掉李积的太子府詹事,自然也能在太宗皇帝最脆弱的时候,让他怀疑李积。”

萧盼盼无奈的摇头,“这场测试对李积来说是绝对致命的。但反过来说,如果真的是这一逻辑,反而提前实现了太宗皇帝让李治施恩于李积的想法。这可比什么召回朝廷的恩义大多了。毕竟要是这一题做不好,李积可是要跟着太宗皇帝一起走的。”

李世民和李治听到这都有些哭笑不得,这属于歪打正着?

“所以,当李治要换老婆的时候,李积该支持谁呢?”

“有权臣倾向的长孙无忌?还是大唐法理上的最高领导人,自己的老领导,太宗皇帝交待过要保护辅佐的对象,兼可能的救命恩人?或者,去支持他都没见过几面的武女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