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带着老婆回五代>第351章 血战昆明

东西两爨的中心区域位置,相对为东北与西南,并非正东与正西,之所以称为东爨与西爨,是大概而言。

西爨地区的部族统称为“白蛮”,其族系与东爨乌蛮相同。

此时的西爨,基本已经汉化,不存在什么民族矛盾问题。

但是东爨,却差上很多。

东爨的男人,头发绾成椎髻,女人则披头散发。“无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见人无礼节拜跪,三译四译,乃与华通。”

崇拜鬼,主祭的巫师称为鬼主,大部落有大鬼主,小部落有小鬼主。

每年每户必须出一头牛或二只羊,到鬼主家祭献。

大小事都要经鬼主用雄鸡的两髀骨,刺以竹签,视其纹路多少与向背以定吉凶。

请问,这个怎么办?让他们来纺织工坊做工?

等刘宗权了解到情况,估计都要哭了!

眼前,白石江对面的杨昭军队,也在隔江打量着子弟军。

刘宗权骂道:“你们看个屁啊!有千里镜吗你们!”

转身说道:“老安,命令部队,炮弹打过江去,准备渡江!掷弹筒放船头!”

安审琦遭际激动地浑身颤抖,急忙传令下去!

片刻之后,炮火轰鸣,百舸千帆,横渡大江。

对岸的杨昭军队顿时作鸟兽散,没有丝毫的抵抗能力。

大军过江,一阵掩杀。杨昭士兵,尸横遍野。

刘宗权与安审琦随后追杀,一直追到昆明。

杨昭的老巢在大理,要消灭杨昭,必须攻下大理。

子弟军到达昆明,修整两日。期间,刘宗权与安审琦商量进军方案。

飞行军升空侦查,已经发现有军队调动的迹象,都往昆明赶来。

所以,必须要商讨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一个方案是不分兵,一起走,两个师围攻大理;

再一个是都留下,消灭来犯之敌后,继续攻击大理;

还有就是分兵,一部留下镇守昆明,另一部西征大理。

理论上讲,两个师的兵力太少,不易分兵。

但都走了,昆明必然失守。

可是都留下,等于是被来敌包了饺子。

刘宗权忽然笑道:“我们不要这样死脑筋!

非此即彼的选择并不明智。

咱可以这样,你留下,我先率军西进,造成分兵的假象。

等敌人来攻,我再返回,进行反包围!你看怎样?”

安审琦说道:“如此甚好,你分一半飞行军带走,让他们空中侦查,获取情报。”

昆明古城位于今昆明市晋宁区。

天宝年战争后,唐朝的势力退出了云南。南诏放飞自我,开始攻城占地,向东进入昆明地区。

为控制滇中,公元764年,南诏王阁罗凤视察滇池地区,“审形势,言山河可以作屏障,川陆可以养人民”。

第二年,命长子凤伽异在滇池地区进行规划和施工,筑城,取名“拓东城”,并命凤伽异以南诏副王的身份,坐镇拓东城。

碧鸡山在昆池西岸上,与拓东城隔水相对。拓东城具体位置是在今盘龙江以东、东站以西,拓东路为中轴线的区域。

据《昆明市志长编》考证,南诏拓东城周长约六华里,是一个狭长形的土城,由于防御的需要,东、南、北三面有城墙,河上有木桥可通滇池,类似南诏太和城。

拓东城没有西城墙,紧邻滇池。

滇池南北长39公里,东西最宽为13公里。湖岸线长163.2公里,面积为306.3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滇池\"。

滇池主要河流有盘龙江、金汁河、宝象河、海源河、马料河、落龙河、捞鱼河等,出水口为螳螂江。

滇池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北有蛇山,南有鹤山。这些山连绵起伏,形成了昆明坝子的天然屏障。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沛,有利于灌溉和航行。

滇池呈南北向分布,湖体略呈弓形,弓背向东,东北部有一天然沙堤,长4千米,将滇池分为南北两部分,称为外湖和内湖。

行军方案议定,刘宗权率领第一师出北城,绕沙堤,进入碧鸡山中。

段思平在曲靖的山中,不断派出探马探听情况。得知中原人西进之后,就准备带着37部东爨兵包围昆明。

此时董伽罗说道:“段兄,即使中原人出城而去,但城里还有多少人,尚未可知。冒然出兵包围,是否妥当?”

段思平笑道:“前番阿门攻击白石江时,我们就都看见了,他们大概两万人左右。现在,又走了一万,那就自然还剩一万了!不足为虑!”

董伽罗又说:“他们火器厉害,我们攻城恐怕伤亡太大!”

段喜平更是不屑,说道:“我东爨兵善于奔跑跳跃,机敏灵活。功成之时,可令士兵分散进攻,相互之间保持较远的距离,他们的炮弹便没有了用处。

等到了城墙根下,就可以攻城。昆明城是土城,他们的那个什么轰天雷也不敢使用,否则不是把城墙炸塌了!”

董伽罗这才放心,与高方等,随段思平前往昆明。

安审琦带兵离去后,刘宗权仔细查看了城防。

这个只有三面城墙的土城,很不好防守,发挥不出子弟军火炮的威力,轰天雷也不能用。

如果放弃自己的优势,那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还有,土城南北狭长,兵力的部署也是一个问题。

刘宗权飞快地计算得失,最后决定,放手一搏!

他让子弟军在南北城墙的后面,十丈远的距离上,用水泥筑起一道城墙,高一丈五。这两面城墙是必须要筑起来的。

同时,东城墙也要做这样的安排。只是由于时间紧张,不一定能完工。但是,能筑起多长就算多长,总比没有的好!

果然,东城墙刚刚建好一半,东爨兵就发起了进攻。

段思平认为,城里有一万人,三万人攻城最好是分散开,才能发挥己方人数的优势。如果集中攻击,后面的人插不上手,就浪费了兵力。

所以,在南北东三面,段思平发动了攻击!

城内的飞行军立刻升空,监视敌情,准备给城下的子弟军发布指引的命令。

东爨兵的武器不是很齐全,很多都是用来打猎的武器。但蛮人彪悍,又不懂取舍,只要发起攻击,那就是不要命地拼命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