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带着老婆回五代>第341章 成都往事

孟知祥咧着嘴,笑道:“早就听说子弟军有左轮枪,咱还没见过!

老夫就吃颗枪子儿吧!

不过,老郭,我要你亲自下手,其他人不配!”

孟知祥,享年六十一岁,剧终。

唐中期以后,四川就经常受到南诏国的侵袭。南诏每次入侵,成都周边居民便拥入成都避难,成都城不大且无完善外郭的弊病就显露出来。

875年,高骈(pian二声,并列和对偶的意思)被任命为节度使,次年便上书皇帝,请求重修成都城池。

史料记载,唐代罗城的修筑只花了96天,周长25里,城墙外表第一次使用砖砌,城墙上还修建了用于守城的城楼、库房、通道,城墙顶部外面修女儿墙等,从此防御能力大增。

在修建的过程中,高骈“悉召县令赋役”等,而且他还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吏受百钱以上皆死”。此外,筑城所需要的砖石,除了历代的墓砖和唐砖,通锦桥附近的佛教宝刹净众寺(明代更名为“万佛寺”)的塔砖,也被拆来用于筑城。

城墙修筑是先挖基槽,槽内筑一层夯土,再铺卵石和泥土层层夯筑。城墙两侧的小基槽,就用于堆砌城墙包砖。

后来,据《蜀祷杌》载:“武成元年(908年)王建即位,置府城为皇城。”

王建对成都城又做了加固,在城墙之外,设置了巨大的压脚石。它由三合土上再垒砌红砂石条铺成。

城墙行至成都西北角时,从南北向转为了东西向,整体呈现出向城内收缩之态,这在历史上还因此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高骈修筑罗城时,有茂县龙池神女托梦,希望他不要用城墙将此处饮马河边的龙女祠包围起来。否则,她就不能来回自如地回到她的家乡。

为此,高骈特地将城墙在此内缩,将龙女祠留在了罗城之外。

当然,高骈让城墙在此收缩,托梦说也许只是其中一种,更多因素也许只是根据饮马河的走向修筑,最终将饮马河巧妙变为罗城护城河而已。

这个时候的老郭,又恢复到了925年首次入蜀时的光景,瞬间变得不可一世!

现在指挥子弟军的,一个是自己的儿子,另一个是晚辈,跟儿子还是发小!那蜀中的事情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但是,李彦图带来了李继岌的命令:蜀军军官,凡是只听从命令而行动的,可以招降;凡是出过主意的,不管有没有被采纳,全部砍头!

其次,蜀中大小事宜,以郭廷说为主,李彦图为辅,郭崇韬为参事!

老郭当时就蒙了!

李彦图见老郭不信,把李继岌手书的指令给他看。

看完信,老郭喃喃自语道:“为什么?为什么?”

李彦图说道:“公子说了,让我们哥俩听您的!之所以写这样的指令,是怕您容不得蜀中军官,把他们都杀了!还有那些文官,也是能用就用,尽量不要都杀了,或弃之不用!”

老郭这才不再疑惑,说道:“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对这样的命令,首先是必须服从。子弟军的指挥系统,靠的就是命令,如果不执行,必死无疑!

但是,子弟军也有规定,对于有疑问的命令,可在执行命令的过程中,跟上级讨论。如果能说服上级改变命令,说不定还有功!

但前提是,你不能延误命令的执行!

在历史上,李嗣源于933年病亡。得知这一消息,孟知祥认为中原大战将起,源头就是李嗣源的儿子和干儿子以及女婿。于是,孟知祥于934年登基称帝。

但是,即使真正的历史,在后人眼中,也不过是“都付笑谈中”罢了!何况,对于即将发生的事实,才是更值得关注的!

赵廷隐和侯宏实都成了俘虏,对于这两个人,按照李继岌的命令,都是要杀的,尤其是赵廷隐。

但是,老郭还是建议问一问他俩的态度。

不出所料,赵廷隐坚决不降,只好砍了了事。

侯宏实倒是没出过什么主意,也愿意投降,老郭就让他去做了军需官。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岗位,应该用熟悉情况的当地人来做。

老郭派出信使,前往广州禀报川蜀战事。

931年冬,李继岌带着李舜弦及三万亲卫,还有李珣兄弟俩来到成都。

李舜弦听说子弟军占领成都后,就天天缠着李继岌,要回到她的家乡。但是珠江两岸的建设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李继岌有点不放心。

最后,李继岌被长腿波斯猫伺候的快要**而亡了,才不得不同意前往成都。

此次入川,李舜弦就准备不走了,她觉得天下之大,大也大不到哪去;但要说安逸,却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

川蜀虽好,但却交通不便。作为还要指挥三十万大军的统帅,首先要保证政令畅通。所以,李继岌不能在成都常住。

随他而来的,还有大量的工匠,以及兖州大学毕业的五六千各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要在这块土地上激漾他们的青春,挥洒他们的汗水,贡献他们的才智,实现他们的抱负!

这里,将会成为子弟军最为坚实可靠的后方基地!

但是成都城还在固守,还没有拿下来。

成都城下,子弟军围城。

都说内宫不能干政,但是李长腿要求李继岌,不能攻城,不能损坏成都的城墙,不能伤害成都的民众。

否则,让他下不了床!

这个从千年以后穿过来的美女,可不管你什么王图霸业,她只知道,人命大于天!

城内的李仁罕、高敬柔,还不知道孟知祥已经领了盒饭,面对大军围城,还在想办法据守。

这可肿么办?

李彦图也接到了李继岌的命令:不准攻城,要不战而屈人之兵!

李彦图满头蒙圈,把这个要求留给了三个师长,刘宗权、安审琦、李汉韶。

三个人里面,李汉韶年龄最大,作战经验最多,但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计策,他也想不出来。

李汉韶说道:“可以把孟知祥的头砍下来,高高挂起,让守城的士兵们看看抵抗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