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汉末三国:从扬州开始争霸>第157章 出兵伐袁

朝廷已经在扬州安家立业半年之久,各项事情也已经理顺,扬州北伐所需要的粮草器械也已经准备妥当。再加上郑宝早就已经和袁术暗地里达成了协议,所以他也积极支持北伐,让众人又对他刮目相看了一番。

最终朝廷商议决定,令司空、车骑将军郑宝率领十万扬州大军北伐袁术,对外号称三十万大军。

同时让荆州牧刘表、兖州牧吕布、陈留国国相曹操、彭城国国相刘备等人率军共同讨伐袁术。

各路诸侯听了之后纷纷起兵,就在兖州打的火热朝天的吕布和曹操两个人也暂时停战决定共同联手,讨伐袁术。

荆州牧刘表率军从南阳郡出发,起荆州兵十万,攻打袁术的汝南郡。

兖州牧吕布率军从济阴郡出发,起兖州兵三万,攻打袁术的梁国。

陈留国国相曹操率军从陈留国出发,起曹军两万,攻打袁术的陈国。

彭城国国相刘备率军从彭城国出发,起刘军两万,攻打袁术的沛国。

同时,益州牧刘璋、凉州刺史马腾、青州刺史田楷、冀州刺史袁绍等人纷纷响应,运输大量的粮草和物资送给前线作战的大军,表示了他们积极的态度。

虽然大汉王朝已经日薄西山,但是他的余威犹在,各地诸侯没有一个愿意支持袁术,一下子让仲氏的袁术陷入到了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地步。

不过暗地里有了郑宝的支持,袁术也不用太过于担心,最终他决定亲率一十二万大军,并李丰、梁纲、乐就、袁胤、杨弘五人,攻打刘表。

令大将纪灵、陈兰二人,率领大军五万,抵御吕布。

令大将张勋、雷薄二人,率领大军三万,抵御曹操。

令大将桥蕤、韩暹二人,率领大军三万,抵御刘备。

令谋士阎象、袁涣二人,率领大军六万,和扬州的郑宝达成交易。

当然明面上,抵抗扬州军的军事实力是最强的,袁术也不愿意失去郑宝这个暗地里的盟友。虽然他知道郑宝心怀不轨,但现在他四面楚歌,不得不接起这根救命稻草,就算是饮鸩止渴,也好得过目前的处境。

大汉司空、车骑将军郑宝在南昌大营之中点起兵马六万,并太史慈、黄忠、戏志才、张绣、张济诸将,另起亲卫营五千人(统帅典韦)、丹阳精兵五千人(统帅韩骥)、骑兵一千五百人(统帅徐荣)、鄱阳湖水军五千人(统帅周泰)、吴郡水军五千人(统帅凌统)。

合计兵马八万一千五百余人,号称三十万大军,北伐袁术。并且让徐州刺史郭嘉率领徐州各路军马相互策应,一应粮草器械则由鲁肃居中指挥调度。

留在鲁肃身边的陆逊也已经有一十三岁了,因为这几年一直都在帮助鲁肃处理事务,所以他现在比历史上更加成熟,郑宝相信就算把陆逊委任为一州刺史,他也可以很好的担任。

而比陆逊更小一点的陆绩现在只有八岁,虽然年纪较小,但是才干比一般人还要强许多,真不愧是天赋型人才。

……

大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三月,司空、车骑将军郑宝率领扬州大军北伐,大军兵锋直抵九江郡历阳县。

历阳是九江郡南部重县,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阎象、袁涣二人率领大军驻扎在此,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主公要下这样的命令,不过他们也只能遵从。

现在的袁术自从当了皇帝之后便喜怒无常,再也不是当初那个鲜衣怒马的少年了,他们都有些怀念原来的主公。

“吾乃东莱太史慈,谁敢出城一战!”

“来将休得放肆!本将乃大仲上将龚陶,定可斩汝于马下!”

二人都立功心切,所以并不多说,便直接交战在了一起。太史慈久经阵仗,一身武艺还没有全部使出来,对面的敌将竟然抵挡不住。本以为袁术手下的大将武艺高强,没想到眼前却是一个草包,没过三个回合便将其斩于马下。

“冲啊!”

“杀啊!”

太史慈既然胜了一阵,便立刻率军掩杀,没想到这些袁军将士丢盔弃甲,大败而逃。

阎象、袁涣二人也顺理成章的放弃了历阳,退往阜陵。

没想到首战告捷,扬州军士气旺盛,他们恨不得再继续进攻,收复整个九江郡。

戏志才总觉得今天的胜利有些莫名其妙,敌人虽然败退,但是他们城中还有数万兵马,却弃城而逃着,其中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猫腻。

于是他把自己的担心之处告诉了郑宝,谁知郑宝听后却哈哈大笑,说不必担心,袁军疏于阵仗,虽然实力强盛,但是根本没有他们扬州军历经铁血战场。戏志才的内心才稍微平静了一些,他也不知道郑宝和袁术做的交易,这件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扬州大军在历阳整整休整了三天之后,才开拔前往阜陵。

这次郑宝派出先锋大将黄忠前去迎战,黄忠现在担任要职,自己的儿子黄叙也已经被神医张仲景医治的和常人一样,所以他可以专心致志的来完成他的事业。

果然不出众人所料,袁军大将撑不过三个回合便直接被斩杀,谋士阎象、袁涣二人又是率领大军撤退到了后方的全椒。

扬州军又是大获全胜,但是让他们奇怪的是并没有击溃袁军多少兵马,他们好像是早有预谋一般的向后撤退。很多扬州军将领都怀疑这是为了麻痹扬州大军,所以他们在行军过程中也十分谨慎,害怕有埋伏的存在,只有郑宝心里清楚是什么原因。

虽然过程十分简单,但取得的战果也是硕大的,郑宝连忙命人将这两场战斗的情况送给远在扬州的皇帝陛下。功劳只有被皇帝知道,才会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想必文武百官对自己掌握兵权的事情有所容忍。

他也想保持好皇帝和文武百官的关系,也不知道目前这种良好的关系可以持续多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