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汉末三国:从扬州开始争霸>第153章 迁都扬州

所以他和郑宝也是商量,看能不能让吕布担任兖州牧,来取代曹操在兖州的地位。正道当然是求之不得,不过他却装作一副很为难的样子劝说皇帝陛下先到扬州,然后再发布政令,到时候也算有了一个稳定的保障,即可后顾无忧。

刘协非常满意,并且大加夸赞郑宝是一个忠于大汉皇室的好刺史,等到扬州一定会为他加官进爵。郑宝连连表示,这都是臣子的本分,他不敢有任何奢求。

又是大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到达了徐州境内,这里已经是郑宝的势力范围,所以众人也就放下了一口气,可以好好的休息一阵。

不过也只是在这里休整了三五天便继续赶路,并且郑宝吩咐远在豫章郡南昌城的鲁肃一众人众等开始负责建造皇宫,毕竟等到天子返回扬州之后,必定要迁都于此,所以一定要早做准备。

……

大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七月,扬州刺史郑宝终于迎回了皇帝陛下及文武百官一行人,南昌城整个街道张灯结彩,陷入到了欢庆的海洋之中。

把这位年仅一十五岁的大汉天子陛下高兴的热泪盈眶,他感觉自己又回到了梦想中的洛阳,这一刻他才是真正的天子。文武百官的脸上也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才是他们所期待的样子。

这次郑宝不仅完成了他的目标,更是趁机收服了张济、张绣和他们的将近两万西凉兵马,同时还得到了贾诩这样的人才,可谓是收获满满。

当然此行顺带解救的蔡文姬也已经成功的入住到了扬州刺史府中,众人都议论纷纷,但是却没有人提出异议,毕竟在现在这个时间,这根本就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在把皇帝陛下及朝中的文武百官安顿好之后,郑宝就急匆匆地赶到了刺史府,开始处理政务。

……

让他高兴的是,半个月之前,糜贞又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的名字在出生前他早就已经想好名字就叫做兴,和隆是差不多的意思。

他的大儿子也就是嫡长子郑隆,现在也已经有两岁多了,他的二儿子郑兴,现在刚刚出生,这都是未来郑家的希望,这让郑宝的心里充满了喜悦。

看着躺在床上虚弱的糜贞,郑宝也连忙安慰,并且派人好好服侍,让她一定要好好休养生息,保重身体,千万不能累出什么问题。

糜贞听了之后非常感动,表示这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夫君不用怜惜自己。

当然她也听说郑宝把蔡文姬从洛阳带回来安置在刺史府的事情,她也没有怒火中烧,在她看来男人三妻四妾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看来有时间得好好去见一见这个蔡文姬,谈一谈她内心的想法,替自己的夫君好好把把关。

如果人品确实不错的话,可以让郑宝纳妾,对于她来说,郑宝的子嗣越多越好,仅凭自己一人根本无法做到。不得不说,还是糜贞善解人意,郑宝的眼光还是不错的。

……

郑宝之前组建的南昌大营已经有兵马六万五千余人,再加上这次张济和张绣叔侄两个人率领的两万人马,就已经达到了八万五千余人。

他从中精挑细选出了五千余人组成宫中的禁军,交由豫章郡太守张多兼任,同时让管亥的儿子管承前往扬州担任副统领,也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制衡手段。

剩下的八万人马仍待在南昌大营之中,由郑宝自己亲自统帅,无本人的调令,不得擅自调动。

少年天子想要迁都于此,郑宝却让他先不要着急,因为重建国都还需要一段时间,等到把国都建好,然后再改元迁都也不迟。对于郑宝他是言听计从,所以刘协也没有任何异议,毕竟他一路赶来,风尘仆仆,又要适应南方的环境,还真得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来适应。

而群臣携带家眷前往扬州也已经筋疲力尽,现在想要在南昌城中取得一块儿好的地方可不容易,毕竟都是朝廷重臣,谁也不比谁官职低多少。

好在鲁肃继续扩大了南昌城的规模,并在南昌城的旁边兴建一座王都,征召城中的老百姓去那里建设。因为每天不仅管饭,并且还有工钱可以拿,所以农闲的老百姓纷纷报名,一时间竟然人满为患。

郑宝这段时间可算是忙坏了,他既要处理跟随一同前往而来的扬州朝廷百官,还要处理扬州各郡的政务,着实让他精疲力尽,再也没有其他的想法。

而在扬州刺史府中等待的蔡文姬却许久没有得到回信,这让她的内心也是十分牵挂,自己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依靠,现在却又联系不上,真是让她担忧不已,真是把一个小女儿思春的心态演绎的淋漓尽致。

……

豫州

身为豫州刺史的袁术已经蠢蠢欲动,他也听闻了扬州军前往司隶迎接皇帝及文武百官的消息,这让他怒不可遏,认为是郑宝欺骗了他,但是现在他却管不了这么多了,因为他想要赶紧称帝。

袁术一直认为袁姓出自于陈,陈是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又以为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说的就是自己,因此袁术常有称帝的野心和意图。

现在明面上不仅是天子还是文武百官都不见了踪迹,虽然袁术心里门清,大汉皇帝已经被郑宝接到了扬州,但现在实际上等于天下无主。

袁术以为时机已到,召集部属们开会说:“如今刘氏天下已经衰微,海内鼎沸,我们袁家四代都是朝中重臣,百姓们都愿归附于我。我想秉承天意,顺应民心,现在就登基称帝,不知诸君意下如何?”

众人听了,谁也不敢再说什么,只有主簿阎象发言道:“当年周人自其始祖后稷直到文王,积德累功,三分天下可说有他们的两分,可他们还是小心翼翼地做殷商王朝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