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古代言情>好友【完结】>第194章 囚鸟1

  我若能得到一只鸽子

  会稽郡为越州郡治,荀靖之是一州长官,自然要到会稽郡任职,崔琬在会稽郡南边的吴宁郡任职,会稽和吴宁离得很近,走上一天也就到了。崔琬先和荀靖之一起到了会稽郡,他打算在会稽郡歇两天,把精神养足,再去吴宁,他可不想风尘仆仆地就奔去了吴宁——

  他崔琬要做一个雅人,到吴宁郡时,该是稳重的,风雅有度、容光焕发。

  荀靖之笑崔琬雅是很雅,不过喝醉了就不那么风雅了。六月初七那天,崔琬在延庆寺的高楼上喝醉了之后,不肯自己下楼,说自己脚软,非要让人把自己背下去。

  楼梯狭窄,崔琬的仆人不敢随意背着人往下走,他怕摔了崔琬,劝崔琬扶着栏杆自己走下去。崔琬看没人肯背自己下楼,忽然发了脾气,让人把被衾枕头和帐子都搬上来,说自己今天不能被人背下去,以后就再也不下这幢高楼了,说完坐在了坐榻上,怎么都不肯起来。

  仆婢没有办法,只能为崔琬在高楼上整理了纱帐和床褥,让他在高楼上睡了一夜。第二天崔琬睡醒了,人也清醒了,和没事人一般,自己走下了楼。

  崔琬听荀靖之笑他喝酒,说:“我是喝醉了,郡王那天也没少喝,郡王以为我不知道,可我在楼上看得清清楚楚的:郡王下了楼,不愿意走路,第五公子背着你走了。我崔琬那天就是缺个朋友,一个肯背着我走两步的朋友。”

  荀靖之哈哈一笑,说:“我喝醉了,记不清了。”其实他当然记得第五岐背他走了一段路,他的头很晕,但是他将头靠在第五岐的肩上,觉得很安心。他说:“下次崔大人再喝醉了,要是非要人背自己离开,又找不到人,我一定扶你一把。”

  崔琬说:“那崔琬提前谢过郡王了。第五公子和郡王的关系不一般,我插进去第五公子和郡王之间,不合适,郡王肯扶我一把,也就够了。我有朋友,但清原看我的眼神,不像第五公子看郡王的眼神;我看清原的眼神,也缺少郡王看第五公子时眼中有的情谊。”

  荀靖之抬了一下眉毛,没有说话。第五岐是他眼中的人,他看第五岐的眼神当然不一般……不过第五岐现在已经不在他眼前了。

  他问崔琬:“我有很久没见过清原兄了,不知道清原兄最近怎么样?”

  崔琬说:“比我忙。清原呀……提起来他,我就想起来自己年少的时候,”他自嘲地笑了笑,“报国。我那时想,天地广阔,我将大有作为,我要做利国利民的大事。清原去卢州投军,我敬佩他的决心。事情已经过去将近十年了罢,癫狂半被磨灭,我好像只学会了写文书。郡王,我若能得到一只鸽子,我会给它起名‘初心’,在它飞起来的时候,我要想一想自己的初心。”

  荀靖之说:“伯玉兄,说来也巧,我以前听说过会稽这个地名,是在说书人的故事里听到的,而且说书人说你们宣城崔家在会稽有一支分支……故事我已记不清了,只隐约记得故事和鱼灯、门第有关。往前推十年,于我而言,南方、南方的会稽都是由文字构成的幻想之乡,是我的神游之处,但是如今我却身处其中了。我在十六七岁年少时,对未来有所猜想,那些猜想大半已被现实压垮,我到如今才知道,我们都活在现实之中,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牵动,无法超脱,一些年少时许下的心愿,现在想来,空洞得令人发笑。世路多变,初心仍在,就是好事了。”

  崔琬轻叹了一声,从建业南下之后,他似乎变了一些,他预感到自己将接触到一个与以往不同的世界了——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在任上闭着眼睛,对任何人事都说“不看不看”,不看一个不同于江表门阀子弟的认知的世界,只混得一个外任的资历。但是他做不到。他好奇于地方百姓的生活,许朝是由地方组成的,一个一个处在地方的百姓汇集成了家国。

  崔琬说:“郡王,‘初心’二字难写,人有良知不等于人能做好事情。我的兄弟有良知,但是处理不了很多事情。有人吃不饱饭、穿不起丝绸的衣服,这是事实,但是我的兄弟叔伯不懂什么叫‘吃不饱饭’,他们不懂为什么养蚕的人家里没有丝绸。我没有比他们好多少。此次与您一同南下赴任,以后要多多打扰您了,我希望自己在任上能与您一同为百姓做些实事。”

  荀靖之听完崔琬的话,忽然问他:“伯玉兄,你说你的兄弟叔伯不懂百姓穿衣吃饭的事情,我冒昧问你一件事:你觉得江表门阀如何?”

  “崔琬不懂郡王这句话的意思。”

  “我朝已暂停科举多年,江表门阀互相举荐,建业有不少官员都出自门阀之家。有才者被困于下,尸位素餐者居于上位——伯玉兄,这不是好事。不出意外,将来你会成为崔家的主人,你如果想要江表门阀永享荣光,你会怎么做?”

  荀靖之的问题问得有些尖锐,他已经二十五岁了,处理过不少政务,手握一州之权。或许崔琬没有想到,荀靖之已经离孑然一身、无所凭赖的“奉玄”如此遥远了,他姓荀,云平荀氏的荀,是一位皇室子孙,如今恰恰是崔琬的长官。崔琬犹豫了,说:“我……”

  荀靖之说:“崔大人,如果我能在会稽郡找到一只很好的鸽子,我会把它送给你。你记得给它起名为‘初心’。我希望它是一只能享高寿的鸽子。”

  崔琬反应过来之后,行叉手礼道:“下官提前谢过郡王的心意。”

  荀靖之伸手,示意崔琬免礼,他说:“崔大人,我以前捡过麦穗,后来捡过稻穗。”

  崔琬说:“捡……吗?在路上捡的?”马拉着成捆的麦子去麦场,路上会有麦子掉下来?

  荀靖之摇了一下头,说:“如果崔大人为百姓着想,早晚会知道的。”

  崔琬会知道的——门阀田连阡陌,不缺几粒稻米,如果崔琬见过村镇边的农田里的秋收,他就会知道荀靖之说的捡麦穗、稻穗发生在哪里了。

  不发生在路上,发生在田地间。秋收之后,田里会有在收割时被遗落的麦穗和稻穗。田间的路上很少有马,因为大部分人家供养不起一匹马。

  荀靖之没有过过真正的穷苦日子,但他隐约知道那是什么样的日子。或许整个许朝的宗室中,只有他和长公主、长公主的儿女知道弯腰捡拾稻穗的滋味。

  荀靖之尚在隐机观时,每年都见师兄和师姐一起去山下帮人捡麦穗,后来他能下山了,他便和师姐一起去捡麦穗,这才知道捡麦穗很累——要一直低着头弯着腰在地里找东西,时间久了脖子疼腰也疼。

  麦茬扎脚,穷人带着自己的孩子从远处一亩地一亩地捡过来,草鞋被麦茬扎破。他们一根一根收集遗落的麦穗,只为了多打下一些麦粒,凑合着度过冬天。

  郢州种稻子,于是郢州有捡稻穗的人。

  荀靖之在郢州时,每逢收稻,都会抽出一天去田地中捡稻穗,人们称赞他是好郡王、好刺史,他不觉得自己有多好,因为他只是做了很多人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他在第一次捡过稻穗后,收到了姨母写给他的信,长公主担心自己的外甥在郢州过得不好,又处理不好公务,写信问他最近做了些什么,荀靖之提到了捡稻穗。长公主回信说他该每次都去捡,弯腰会让人学会敬畏土地。

  郢州有些官员在听说荀靖之会去田地间之后,自己也去下地,惺惺作态,装作自己也在田间地头体恤百姓——恰好和他们的长官荀靖之偶遇了。荀靖之一开始以为他们都有好心,但是后来他发现,和人打交道很疲惫,众人都有太多的心思。

  尝到种地的苦头,有些人会变得谦卑,这种人不多。有些人会变得更加傲慢——他们转而憎恶种地的人,觉得这种辛苦是对种地的人的惩罚,而他们的高贵恰恰使他们免于遭受这种惩罚。

  崔琬呢?荀靖之希望出身非同一般的崔琬是前者。官员可以不那么体恤百姓,但是至少不要变得更加傲慢。

  六月初十,崔琬路过会稽和吴宁之间的大片稻田,到达了吴宁郡。他期待着自己能看到一次真实的秋收,荀靖之也期待崔琬能看到一次秋收。

  十一那天,荀靖之收到了第五岐写来的信,信的结尾是“顺颂夏安”。荀靖之独自待在会稽郡,和荀靖之一同南下到越州的崔琬走了,但是有第五岐的信来,荀靖之拿着信,倒也没有生出落单的感受。

  十四日,荀靖之意外地收到了周鸾的来信,周鸾在信中说在六月十二那天,有一株葫芦藤开花了——周鸾还记得荀靖之问过他葫芦几月开花,他在信中说自己本来以为他们都会在建业,荀靖之那样问他时,他还想过,等他建业家中的葫芦开花后,他就将白色的葫芦花放在点了金粉的折扇上,给荀靖之送过去看一看,没想到他们谁都没在建业。

  周鸾,周鸾自嘲鸾乃凤友,不是真凤凰,他觉得自己实在不够优秀,他退离了建业,对不起夫人裴昙。他也对自己的哥哥冒犯了荀靖之感到抱歉。一朵葫芦花不能抹去他的无能,但他只能借此表达自己的歉意。

  荀靖之收到周鸾的信,想起了贞和四年的二月的事情。四个月之前,高平郡王府的白梅怒放,荀靖之、裴昙、周鸾、崔琬、崔涤等人约定来年再于梅树之下相聚。不料短短几个月过去,众人已经分散开了。

  第五岐失而复还,众人聚而散开。

  越州是从明州划出的新州,六月剩下的日子里,荀靖之一直忙着处理明州时期遗留的事务,偶尔闲下来了,便给第五岐等人回信。时间随着一封封书信的来往流走,第五岐写给荀靖之的信的结尾,从“顺颂夏安”变成了“顺颂秋绥”。孟秋七月已至,秋收将至,越州也要准备征兵了。

  八月的影子隐约出现,时间已离九月不远。

  作者有话说:

  楼上的崔琬:其实也没有很想跟你们两个相处,笑死,我有自己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