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古代言情>我靠直播考古封神异世界【完结】>第75章 禹代(16)

  小皇子赵琰的事情先放一边, 等江南的事情结束,再好好跟赵凌找半块玉玲珑的去向。

  说实话,下江南是件麻烦事。京城位于北方, 江南却是它的极端。女使小厮头发都愁掉了才准备好随行物什,用整整四辆马车装齐——其中赵凌的东西占了三辆半。

  大概是筹备的过程烦不胜烦, 真正出发这天, 赵凌罕见的躲在自己马车里做蒙面新娘,连宋长安出现都不出来交好......这倒有点太子的威仪了。

  他不露面, 宋长安和江渔反而自在。

  他们一路南下,途径不少偏僻村落。

  江渔这才深刻感受到兴趣爱好为散财是什么模样, 几乎每过一个村子, 宋长安都会留下一箩筐泛着蓝光的铜钱以及许多食物。

  赵凌派人旁敲侧击的提醒‘不要浪费钱’‘不要浪费粮食’无果,又得知这些散掉的财都是宋长安的私产, 干脆眼不见为净了。

  就这样紧赶慢赶的南下, 在第十五天, 他们终于抵达此行目的地——江南的秋水村。

  内侍正在卸货, 宋长安和江渔并肩而立, 静静打量这座村落。

  秋水村的名字起的柔美, 极具江南烟雨的特色。然而村落却是一副惨败破落的模样。

  门口的牌匾经久失修,‘水’字的模糊了大半, 看起来不伦不类。两旁的木柱挂着倒刺, 柱基开裂好几道破口, 好像随时可能坍塌。延伸望去的茅屋潮湿憋臭,空气中散发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潮闷。

  赵凌刚掀开马车帷帐便缩了回去, 说什么也不肯下车。

  江渔微微蹙眉, 想的却是另一件事:每家每户门口摆着工具, 是十分典型的打制工具。也就是说, 江南的百姓仍处在打制石器时期......那么他们的生活经济方式极有可能是原始的采集渔猎。

  ......难怪□□频发了。

  “秋水村.......”宋长安似是自言自语道。

  江渔瞥了他一眼:“怎么了?”

  宋长安笑道:“我来过。”

  江渔微微蹙眉:“什么时候?为什么?”

  “忘记什么时候了.....那年秋水村发了一场洪涝,大半年轻主力死在灾害中。皇帝不知道为什么不想管,我看每天加急的奏帖堆积如山,便自己下了江南,在秋水村住了半年。”

  “他们还记得你吗?”江渔随口一问。

  宋长安点点头:“应该记得的,临走前村民排着长队送我,说一定不会把我忘记......”

  话音刚落,破旧的村口小步跑来一个粗布麻衣的男人,他神情激动,眼神兴奋,好像赶着去见一位许久不见的故人。

  宋长安和江渔都以为这位‘故人’是宋长安,宋长安甚至已经挂上温和的笑容。

  然而男人只瞥了宋长安两眼,干脆的越了过去,稳稳停在赵凌的马车前,双手一拢,做了个十分标准的礼节,激动道:“恩人,许久不见!”

  宋长安:“......”

  江渔微微挑眉,说:“人家不认识你呢。”

  那男人是秋水村的村长,长得一副老实巴交好欺负的模样,弯着腰等赵凌下车。赵凌磨蹭了好一会儿,才做足心理准备掀开幕布,看到满身穷酸气的村长给他行礼,眼底闪过一丝厌恶。

  但再厌恶也不能表现出来,否则名声还要不要了?

  于是赵凌强忍着不耐,扯出一丝笑容,说:“起来吧。”

  村长顿时笑开了花,要搀赵凌下车。

  赵凌不加掩饰的躲闪,撑着内侍跳下来了。

  村长站在他旁边,忽然‘咦’了一声。

  赵凌本不想管这乡巴佬,但乡巴佬的眼神显然在他身上乱晃,于是问:“怎么了?”

  村长开口就说:“恩人,你怎么变矮了?”

  赵凌:“???”

  “无妨无妨,许是我记错了.....村民们都等着您呢,快随我来......”村长很快又不纠结这件事了。

  赵凌原本还有些摸不着头脑,但看到村长感恩又热情的态度,又明白了其中缘故。

  宋长安做好事从不留名,戴着一副遮住半张脸的银白色面具四处游荡——这也是散布一些谣言就能占掉功劳的原因。

  秋水村的村长对他热情非凡,恐怕也曾受过宋长安的恩。只不过他们不曾见过面具下的脸,也不曾听过那人的姓名。京城传他是太子,他们便当做太子敬仰了。

  幸好自己有先见之明散布消息,否则被无视的人就是他了。

  赵凌跟在村长身后,庆幸的拍了拍胸脯。

  宋长安和江渔把一切看在眼里,也猜出村长认错人的缘由,但两人都不是很生气。

  江渔觉得赵凌迟早原形毕露——他根本不屑于亲近平民,而宋长安可是与群众打成一片。

  宋长安则是觉得没必要......被占的事不止这一件,样样都生气他还活不活了?以后的事别让他占去就行。

  村长为‘恩人’准备的接风宴有自己的主角,宋长安和江渔都不想去凑热闹。

  等内侍卸货的间隙,他们在村落四处闲逛,太阳下山前随便找了一家茶亭,歇脚闲聊。

  “客人,你们的果子。”小二端着一盘灰扑扑看不出什么东西的糕点上来,小心翼翼的放在两人中间。

  江渔看向那盘果子,注意到装果子的碟破了几个豁口。

  小二送了果子也不急着走,估计太久没见过外人,颇有些好奇的倚在木柱,没话找话道:“你们是随恩人来的.....嗯.....贵人吧?”

  他本来想说侍从,但觉得两人的气质非凡,实在不像伺候人的。

  “嗯。”江渔捏起一块果子放嘴里,顿时皱了眉头吐出来,说:“好硬。”

  听他这么说,宋长安准备拿果子的手顿了一下,从善如流的收回了。

  “没办法,最近野果太少,只能多放玉米粉。这玩意儿存的时间长,又不经常吃,多放也不心疼。”小二半点不羞愧,摊着手说,“据说京城有淀粉,做出来的果子柔软可口,我真想尝一尝。”

  秋水村与京城隔着十万八千里,离开秋水村的人不想再回来,留在秋水村的人不愿出去,险阻多难的路途像一道天然的禁令,隔绝了以秋水村为代表的江南和京城的联系。

  “味道都一样。”宋长安笑着说。

  这时,两个瘦弱的男人垂头丧气的从茶亭前路过,他们身上背着一个竹编的背篓,里面却空空如也。

  小二远远看到便喊:“二狗!王胜!今日收获如何?捉到鱼了吗?”

  那两个男人脚步一顿,痛苦的抹了把脸,名叫二狗的男人苦笑道:“捉个屁!那鱼精明着呢,全都在深处游着。冬天水冷,我们也不敢过去,上回狗剩不听劝下水,差点被冻僵卷入下游,我可不敢冒这个险!”

  小二顿时露出叹惋的神情,说:“那今晚怎么办?又吃冷水填肚?你们已经三日没有进食了!”

  王胜恼怒的发出一声气息:“说这么多有个屁用,你那果子分我们一点可好?”

  小二立刻挡住冒气的厨房,警惕道:“这多无礼?冬天才刚刚开始,我还指着这些玉米粉救急呢。”

  王胜和二狗翻着白眼走了。

  江渔转了转硬如磐石的果子,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

  宋长安问:“自己一个人想什么呢?”

  江渔没回答他,反问道:“你知道考古文化区域中,哪个地区发展最快吗?”

  宋长安很配合的摇头,问:“我不知道,哪个呢?”

  江渔答:“北方。”

  宋长安微微挑眉。

  江渔:“北方气候干燥,环境极其恶劣。为了适应环境生存,北方人类不断改进农作物,率先从原始的采集渔猎发展成畜牧养殖。江南气候温润,适宜生存的农作物极多,于是技术的进程受到阻碍。”

  宋长安极轻的压了压眼角,说:“所以你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江渔用果子敲了敲桌面,“带他们.....跨个大的。”

  ·

  宋长安陪江渔找了一些改良农具的材料,回到村长为他们准备的房屋。江渔要先对材料进行一些处理,宋长安便先去主屋与村长碰面。

  刚来到主屋,他便看到庭院围满了人,大半个秋水村的村民都到了。

  他们身上穿的都是灰、蓝的棉布,几乎挂满了补丁。脸色蜡黄,一眼能看出好几日不曾进食。

  宋长安露出些许疑惑,他绕开庭院,从□□过去,见到赵凌的身影时,顿时什么都明白了。

  赵凌坐在主屋首位,一块缥缈的轻纱隔绝他与村民的接触。村长站在他身边,脸上早已没有开始激动、兴奋的神情,反而露出几分痛苦。

  他们面前摆着三个箩筐,箩筐堆满串好的铜币。

  因为一些不可言说的因素,江渔给赈灾款裹上了浓郁的生命之源,这三框铜串闪着莹莹蓝光,只有宋长安和江渔才能看见。

  宋长安几不可察的挑了挑眉,走上去,问:“你做什么?”

  赵凌虽然对宋长安擅自拽他下江南的事怨气颇深,但仍然不想撕破脸破,于是露出笑容,道:“朝堂发的赈灾款已经散尽,这些都是我的私钱。”

  宋长安盯着铜串的蓝光,未置可否,指了指那些三礼九叩的村民,又问:“我是问你,为何让他们这样做。”

  赵凌笑了,说:“我本不想他们这样,但拿到铜串的人太过热情,一定要给我送点什么。我说东西就不要了,在我面前磕几个头就好.....表哥派江渔在城西行医的时候,不也是让那些人到王府磕头吗?”

  宋长安面露古怪,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还是把话咽下去了。

  首先,赈灾款按人头分配,每户人家能领五贯。但如今村民腰间仅仅串着两贯,而赵凌所谓的‘私款’仅仅每人再发半贯。

  他私吞了不少。

  其次嘛.......三礼九叩是大礼,除了人皇(天子),普通人受礼必然有大恩筑基。

  江渔救了他们的命,于天道法则而言是一大恩情。此情要么粉身碎骨的还,要么三礼九叩揭过,若两样都不占,大恩变大怨,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赵凌贪下朝堂的赈灾款,充作自己的私库结恩,于德有亏暂且不说,这种不成格局的‘恩情’哪里受得住三礼九叩的敬礼?

  迟早反噬。

  宋长安不说话,赵凌却依依不饶,追着问:“表哥,王府有的是钱,你不若也拿出一些贴补贴补?”

  赵凌这话是故意的。

  宋长安若是答应,便是经过他的‘请求’,那些拿了瑞安世子补贴的人感激他。宋长安若是不答应嘛......愚蠢的村民依然感激他,至于宋长安会不会被埋怨,这就不关他的事了。

  宋长安微敛笑意,淡淡开口:“不了吧。”

  赵凌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宋长安做了个最坏的选择,难道一路散财已经没钱了?

  思及此处,他眼底闪过一丝狂喜,说:“也是,虽然王府家大业大,但朝堂已有赈灾款,哪需要安抚使自掏腰包?对不住表哥,是我唐突了......”

  他不说还好,这番话简直点燃了秋水村百姓的不满。

  他们正处于水深火热的灾害中,多少人十天半个月都吃不上一顿肉。远在京城的瑞安王圣眷正浓,却连一点私款都不愿出......没看到太子都掏钱了吗?

  只能说不愧是恩人,刚开始还觉得恩人与几年前不大一样,性子拧巴不说,体态也难看许多。现在却觉得初心未改,他还是那个为秋水村鞠躬尽瘁的大恩人。

  宋长安自然注意到他们神情的变化,但他并不当一回事儿。

  指着他鼻子骂大奸人的人数不胜数,不过是变了表情,还极力掩饰着,真算不上什么蹉跎。

  “真热闹。”江渔的声音从□□传来。

  众人的视线转向声源处,只见一个清瘦高挑的少年背着一箩筐灰扑扑的石头走进来,少年长得十分俊秀,五官精致的像个女孩却不显女气,身形高挑修长,已经能窥见日后的绝伦模样。

  村长的视线从他的脸转到他背的东西,问:“你弄这么多石头做什么?”

  江渔放下背篓,揉了揉发酸的肩膀,说:“发家致富。”

  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