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耽美小说>[红楼同人] 林如海咸鱼摆烂日常【完结】>第六十五章、“冬日有灾荒”

  京城的气温急转直下, 骤然变冷那一日,好些有经验的人就隐隐察觉不妙,钦天监看着势头, 赶紧向朝中报告有灾。

  那天好些大人穿的都不够,谁都没想到, 天气越变越差, 到了午间没有回暖, 零星飘着几点雪花, 寒意却要把人脚指头都冻掉。

  就连圣上都不甚受凉,辍朝五日,由太子监国。

  饶是翰林院中烧着炭火, 把手凑过去也感觉不到热气,砚台里的墨汁凝成黑冰, 小公公们来往送来热水, 只为把冰化开。

  “北城墙根那边冻死好多人”

  “还好是冬日里,尽快发丧, 拖出去埋了,免得发愁。”

  “宫里的老太妃没了两个……”

  对于穷困之家来说,冬日最难熬的,北城墙根就是京中穷苦人家和乞丐聚集的地方, 那边搭了一溜的窝棚,借着城墙抵挡呼啸的北风。

  城外的乱坟岗埋了一层又一层的人, 天气太冷,原先喜欢出来刨捡尸体的豺狗都不见出没。

  京城一连冷了二十来日,屋檐上挂上厚厚的冰凌, 林家的水缸都因为冰懂裂开四五个, 他们是南来的人怕冷, 每年屯的木炭都很多,精打细算的用,家里才没人冻伤。

  这个时候就显出当大户人家奴婢的好处,只要主子不那么黑心,愿意给你分点厚衣裳和炭火,比外面的寻常人家过得还要舒适。

  到了农历三月间,寒气才慢慢退去,林家园子里的梅花和桃树都枯死大半,贾敏叫人拔了,重新种上一拨。

  略微回暖又开始落雨,阴沉沉,湿漉漉的一片,丝毫不见阳春三月的生机。

  清明时节雨纷纷,郊外的田野中没有绿意,黄澄澄的一片荒芜,百姓们出城拜祭故人,给新坟添土,不时听见嘤嘤嚎哭,甚是凄凉。

  翰林院的炭火没烧透,燃起来总是冒黑烟,呛得人眼睛都睁不开,那些染了风疾没痊愈的,被烟火一熏,咳嗽一声连着一声。

  负责炭火的小公公打了个千,惭愧道:“前儿咱们这边的炭火早就用完,当下只能用这个,还请各位大人多担待。”

  宫里也匀不出炭火了,好在最冻人的时候已经熬过去。

  外面传出消息,圣上决定南巡,四月中旬就开拔。

  朱谦从户部过来专门和林如海他们说这件事:“听说了吗?圣上要南巡!”

  另有一个同僚小声抱怨:“而今春冻的灾害勉强应付过去,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圣上怎么要做这等劳民伤财之事。”

  林如海正色:“江南那边才出了事,圣上本来就有那个意思,地方上传来的消息,江南那边没有受灾,圣上一去,地方上的官员商户,眼看着国中受灾,肯定要拿出都东西上贡,一举多得,如何不去。”

  说罢林如海给那人递了一个眼色,就算心中当真如此想,当着大家的面也不该说出来,要是有心人记下,马上写折子弹劾你非议君王。

  那位庶吉士才意识到这样不妥,讪讪退出,趁着大家都没注意,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假装办公。

  众人浅浅议论过一回,仍是散了,圣上如果出巡多半要留下太子监国,六部自会派来差使,他们就等着干活。

  到了下午,苏哲给皇孙讲学归来,和林如海一起出宫回家,他早上听说圣上要南巡,当即就有很多看法,好容易憋到现在,不吐不快。

  苏哲愤然道:“这又算什么道理,先前我还在姑苏,就听过圣上出巡,银子流水一般的花用,就算江南那边能得一笔进项,兴许也不够堵那个窟窿。”

  就算是歌舞升平之时,苏哲尚且认为皇帝劳民伤财的巡游不是明君所为,君不见始皇帝在巡游之中暴毙,隋炀帝更是奢靡。

  林如海淡淡道:“这些我算不明白,你不如问一问朱谦。”

  他也不赞同圣上南巡,尤其是今年这样的年景,可惜君心如磐石,圣上金口玉言,岂能随意更改,终归是苦一苦百姓。

  万幸今年冻害集中在京城一带,江南没有影响,就当天子出去化缘,兴许心里还能好受些。

  圣上南巡有大臣伴驾,也有大臣留京,去年的新科状元被挑走,像是林如海和苏哲都被太子殿下点名留在京中,至于很能算账又得太子倚重的朱谦,当然要留在户部清点账目。

  苏哲免不得要向朱谦致谢:“我们这回能留下来不必往南去,还得谢谢朱兄。”

  林如海笑笑:“休沐日请他吃酒,你也一起来。”

  休沐日时,林如海请同窗小聚,苏哲的妻子也被邀请过来,只把大儿子带来,小儿子仍旧留在家中。

  黄氏生得清秀端庄,生了两个儿子,身材不如贾敏苗条,和贾敏这样的模样来比,明明年纪略小,反而显得成熟,别有一番风情。

  她们二人闺中之时也就见过一两回,没什么交情,既是丈夫同朝为官,就算是面上也要做出和睦之态,况且二人无冤无仇,更不会见面就像乌眼鸡一般。

  捡着点家事聊开,也不至于冷场。

  苏哲家的大儿子已经开蒙,素日规矩教的好,小小年纪也端坐着,看着就是能沉下心来读书的脾性。

  黄氏笑道:“我们家哥儿开了蒙,请的是先前国子监退下来的夫子,已经开始写字了。”

  黄尚书是什么人?最不缺的就是这样的人脉,对女儿所出的外孙十分偏爱,开蒙就要请大儒教导,起步就比寻常人家高一截。

  贾敏关心问她:“你家哥取得了个什么名儿。”

  黄氏看着儿子微笑:“家里都叫弘哥儿,弓长那个弘。”

  贾敏品了一回,点头:“好名字。”

  可见家中对这个孩子寄予的厚望。

  黄氏又道:“他是家中长孙,自然是讲究些,我也没什么所求,只愿他也能如他父亲一般,弘扬家业。”

  话都说到这份上,贾敏也随之恭维:“他如今念书,你做母亲的想得长远,我家这个,只要不病不闹,我却知足了。”

  林如海他们吃过一回酒,品茶看画,傍晚时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苏哲和朱谦皆家去了。

  贾敏让人将今日摆出来的玻璃屏风和墨玉插瓶都收拢归置,又去看一回儿子,坐在窗前卸下残妆。

  林如海走过来,给她递上一把桃木梳子。

  贾敏想起今日苏哲的妻子,与林如海闲话:“苏大人家的奶奶,倒是更有当家主母的样子。”

  林如海握着一缕妻子的黑发,笑了:“咱们各家过各家的日子,管她们做什么。”

  夫妻二人躺在床上说话,贾敏想起来先前林如海提过贾赦的事,侧过身子问:“哥哥也要跟着圣上去江南,这事定了吗?”

  林如海点头:“八九不离十,荣国府和宁国府上是金陵人士,肯定会被点着去。”

  贾敏陷入沉默,得宠的大臣伴驾是个好差事,不得宠的大臣伴驾不是好出路,兴许半道上圣上一个不顺眼,就把你治罪。

  像是那些科举上来的大臣,圣上顾念着在天下读书人跟前的名声,多半就是装也要装出礼贤下士。

  轮到王公之家,圣上处置以后,还会换个不包庇权贵的美名。

  林如海安慰她:“你不必担心,叫人先去约束金陵那边的老仆人,近来不要惹事,圣上此去不是冲着贾家,另有图谋。”

  贾敏在黑暗中叹气:“先前江南甄家和我们家是老亲,东府那边有个姑奶奶嫁过去,可惜生孩子的时候没了,他们家接过御驾,这回不知是不是甄家。”

  林如海拍着妻子的肩:“那边的园子是现成的,肯定还是甄家。”

  甄家不只这一回接驾,驾轻就熟,过个几年,还有下一回呢!

  转眼就是四月中旬,一年中京城气候最好的时候,南巡的队伍从南门而出,太子领着没被点名的众臣送至城郊,看着帝王銮驾和大臣车队渐渐远去。

  钦天监日子算得好,御驾向南风调雨顺,去年工部修过河堤,清理淤塞的河道,水路十分通畅。太子监国很有条理,翰林院一切如常。

  ……

  且说江南金陵的薛家老太爷瘫痪许久,扛过了冬天,开到荼蘼时节两腿一蹬,驾鹤归西。

  薛家这边道士和尚请了一堆,自己哭不动了,就叫下人们哭丧,纸扎草马烧了一堆又一堆,他们在金陵名声不好,更要卯着劲头大办,彰显自家的势力。

  当下就有好几户商户联合起来,路过就骂:“作死啊!你们!赶紧把东西撤了?!”

  几家纷争,小厮们差点就在门外打起来,还是有人怕死,向官府报告此事,新上任的府尹亲自过来,乘着一顶油青盖子的官轿,留着两片八字胡子。

  看见薛家闹哄哄的排场,老远就听得见动静,也顾不得什么死者为大,领着两队衙役,把薛家几个管事男丁都叫出来痛骂一回!

  “圣驾眼看要到,你们还在这处号丧,你们家想一处死了去地下作伴,不要连带着我们遭殃!”

  “这时候办丧事,是要本官的命吗?!”

  薛家见他动真格,又用皇帝的事情压人,他们上面有人,现在也只能认栽,顺从的把和尚道士都赶走。

  府尹大人又道:“把这些也撤了,你们家宅子高,圣上的龙船从江上过,一眼就看见!”

  唱经的人一走,薛家宅子安静下来,只有下人们灰头土脸各处撤白布的样子。

  薛姨妈现在还不是孀妇,风华正茂,顶着一头银簪子,由着乳母给她捏脚,听见外面吃瘪,冷笑道:“前儿我就说过,不能大办,不能大办,谁人都没把我的话当真,这回叫他们吃个好果子。”

  她嫁的是三房,整个薛家,老太爷一走,自然而然,轮到大房当家,三房说不上话,薛姨妈心里很不得劲儿。

  薛家三爷一时间没了主意,就算圣驾要来,但父亲不得不葬啊!

  薛家三爷红着眼,哽咽道:“圣驾不知在此盘桓几日,要是过了日子,父亲如何安葬?”

  薛姨妈平日里在家中,和几个妯娌不太和,她一个伯爵府家的姑娘,嫁为商人妇,再怎么破落的贵族,也比商户要强,唯一的安慰便是薛家还算有钱,能学着讲究人家弄点排场。

  这回不就是排场太过,踢到铁板。

  薛姨妈笑笑:“要是搁我们京中,就会找个庙搁着,超度亡灵,再挑日子,京城好些人家都有家庙,为着就是白事有地方停灵。爷既然觉着不甘心,找个庙放着,不就成了?”

  66 第六十六章

  ◎“俱是薄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