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

“好一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啊。”

刘景等人起身。

“荀老、杨老、蔡大家。”

荀爽、杨赐、蔡邕听闻后,也慢悠悠的来到了莲香阁。

刚好赶上,听了词,心情大好。

“好一首雨霖铃·寒蝉凄切,大王好文采,老臣佩服。”

蔡邕上来便是一句奉承。

刘景笑而不语,挥手道:“给三位大人看座,陪孤同席听曲。”

“谢大王赐座。”

...

鹿溪玉走上台前。

“各位看官,接下来是有我们大王亲自编撰的一幕戏。”

“叫做‘金+瓶+梅0.0’”

刘景:-.-

刘景:...

刘景:???

刘景脑门冒汗,谨慎的看了一眼身边的白鹭,又扭头轻微的看了一眼众位秦王府大员。

随即咳咳两声。

站起身来。

“掌柜的,孤觉得你记错了,孤可没写什么‘金-瓶-梅’,你怎能平白辱人清白!”

听到刘景的否认,曹操第一时间拍了把扶手,怒气冲冲的起身,当场便准备拔剑。

鹿溪玉脸色一变,惧怕的神情涌现。

完喽,自己怎的回事,这种剧本怎么能说是大王给出来的呢?

怎么办,怎么办嘛!

鹿溪玉发誓,今天是自己脑筋转的最快的一天了。

鹿溪玉呵呵一笑,轻轻地打自己的脸一巴掌。

“哎呦,瞧瞧小女子这嘴,说错了,是大王编撰的<十面埋伏>。”

鹿溪玉抹着额头的汗珠,一边掩笑而去。

在近百人来到舞台报幕后。

大戏开场。

众多琵琶手奏起乐章,经典的十面埋伏声响起,震耳欲聋,震慑人心。

随着黑幕遮挡,舞台变化,到舞剑激斗的环节,刀光剑影之中,十面埋伏琵琶曲,在一瞬间,又化为了刘景谱写(抄袭)的<虞兮叹>。

几位抱着琵琶的靓丽女子,在台上众人表演的同时开口唱道:

“楚河流沙几聚散

日月沧桑尽变换

乱世多少红颜换一声长叹

谁曾巨鹿踏破了秦关”

...

蔡邕、荀爽等人点点头,曲子还行,演得不错。

这个形式的表演,倒是趣味十足。

这女子穿上这等服饰,看上去也是英姿飒爽啊,老夫这小心脏哦,顶不住,顶不住...

不行,往后得找机会问问,看能不能让秦王给咱家里也安排几个老手,这样就能在家里边,看戏听曲了。

刘景看到众人深深地被吸引,找了个机会,便溜到了后园...

鹿溪玉一直在等刘景。

看到刘景的身影走来,连忙拜倒:“大王,奴婢错了。”

刘景看着鹿溪玉,神色一缓。

“罢了,起身吧。”

“谢大王宽宥。”

鹿溪玉小心翼翼的看了刘景一眼,又连忙低下头。

“<金+瓶+梅>不能再做了,你到时候改个名,就叫,‘大战西门庆’,总之,这种形式的剧本,决不能和孤牵扯上任何关系。”

“记住了,这可不是孤写的剧本。”

鹿溪玉松了口气,连声道:“大王放心,婢子不会再出错了。”

“还有一件事,这种利用女子勾引各家公子的剧本,不能搞砸了,很重要,但是在秦地,不要用,尤其是在各位老大人面前。”

“喏,婢子这便去通知他们,改一下演出计划。”

刘景点点头:“这个你自己学会处理便是。”

转身后,刘景又道:“以后记住了,凡是没什么内涵的,或者说下九流的,都不是孤写的,这个你要学会甄别。”

“喏。”

看着刘景离去,鹿溪玉不禁发现自己内里的衣衫,竟然已经湿透了。

眼中迷离:“大王他,气势真的好强大哦。”

...

“汉兵刀剑纷乱,折断了月光。

江畔,只身,孤舟,余生不思量

难舍一段过往,缘尽又何妨

与你来生共寄山高水长。”

刘景回来的时候,十面埋伏刚刚演完。

白鹭疑惑地看了刘景一眼。

“景哥哥,你干嘛去啦?”

刘景摸摸小白鹭的脑袋瓜。

温和道:“上了个厕。”

“大王,这十面埋伏就是描写那楚霸王项羽被我汉家大军追杀的最后那段时间吧。”

杨赐笑着问道。

刘景点头示意。

“不错,这种表演,侯爷觉得怎样?”

(杨赐在黄巾起义之前,便早早的提醒朝廷注意防范太平道,请求诛杀张角,不过当时的朝廷并没有太在意,直到黄巾起义大爆发,而被刘景他劳资刘宏,念其功劳,录前后功,封临晋侯。)

杨赐笑眯眯的。

“确实不错,很有趣。”

荀爽也说道:“就是大王这剧...剧本?把项羽那残暴的莽夫写的太英雄了点。”

刘景沉默片刻,呵呵一笑:“这只是一场表演罢了,非史实也,孤也只是想让老百姓操劳之余,能看点乐子,老大人只当是演义,勿忧。”

几位老者温柔的抚摸着长须,不再言语。

...

最后刘景更是再次以梦之名,搬出了存在于自己梦境之中的苏轼。

具体为苏轼几十年的沉浮生涯。

刘景思虑之后简单地挑选了几件代表性的事件做铺垫。

即使是这种浓缩衰减版本,台上及台下后备的众人也足足表演了几个时辰。

而这场表演,被刘景命名为-----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作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水利专家...

世称的苏仙和坡仙,便足以体现苏轼这等全才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了。

天可怜见,当苏轼的表演开始的时候,刘景身边的几位老爷子,身体都要抽过去了。

世间怎会有这般完美的人物呐!

这果然是出现在秦王梦境之中的不会错了。

包括后方站着的,以及楼上观看台的百姓也被深深吸引,目不转睛的观赏着。

蔡邕看到乌台诗案的时候,更是长吁短叹。

大王心中构想的宋朝,真的不会因言获罪?蔡邕又想起自己上书皇帝,得罪权贵,被贬出京的事情了,不过刘宏实际上对他还是很不错的,得罪了一众权贵,对他进行贬谪,实际也是出于保护...

荀爽和杨赐两只老狐狸想的就多了。

大王编撰的这一幕戏,究竟是何意呢?

刑不上大夫?不以言获罪?文官地位在这个所谓的宋朝有这么高?

那我荀家(杨家)...

莫不是秦王在给天下士族世家的文人名士发出的信号?

不过这一出好戏,的确很是吸引人。

苏轼在演绎之中,慢慢地长大。

参加科举考试,名声大噪?科举是什么??不懂,看来老夫要找机会试探一下秦王的心思了。

时不时的会有诗词新鲜出炉,名动一时。

娘哎,这苏家娃娃的词写的真好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