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古代言情>李子树下的小夫郎>第73章 第 73 章

=

万溪村来了几个人,把那个奄奄一息的地痞抬回去,流了一地的血,看着渗人的很,村里也安静了一段时日,那晚的事终究也没闹出去,左邻右舍的可能有人听见了,但没事也不会去触人家的霉头,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只是说那个地痞的惨况如何罢了。

经过这件事,更没人会在这个时候顶风作案,算是一个警告,嚣张过了,又开始夹着尾巴做人了,如此村里也算是平静下来了。

又过了几日,朝廷送来丧报,说是皇上驾崩,这事儿原本与他们关系也不大,不过大丧必有大赦,于农户而言,也算是少有的,能够不用缴纳赋税的机会。

这也很好解释了当时流民一路北上,朝廷为何一直没有相关的安抚政策下来的原因,先皇垂危,朝廷众人也是有点迎接不暇了。

因为是国丧,县里镇上也挂上了白帆,不过跟村里的人倒是没什么关系了,有些奇怪的是,继位的不是太子,而是二皇子,太子平庸却占了嫡长,二皇子与他一母同胞,天资聪颖,有勇有谋,这么多年来,太子的太子之位却依旧做的稳当,但先皇临终前,却把二皇子立为新皇继位的人选,百官一时吵得不可开交,无非是那把椅子最终的归属权,最后还是托孤大臣出手,铁血手腕迅速稳定了大局。

其实他们如此争论,无非是因为二皇子与太子唯一不同之处,二皇子也是哥儿,朝廷虽然把哥儿也称作皇子,但不少人心中认为他们的用处与公主无二,不是远嫁和亲,就是下嫁朝臣,因此即使朝廷不限制哥儿参政,也不会有人让哥儿去考取功名。

一来哥儿迟早是要嫁人的,读书无用,这是很多人的想法,二来他们打心底里认为哥儿就应该生儿育女,不应该抛头露面,就算地位比女子高一些,在那些酸儒眼中依旧只能安于后宅。

而且历朝历代以来,也没有女帝或者哥儿当皇帝的,他们争论不休,但村里的人也就听个乐呵罢了,他们才不在乎当上皇帝的是男的还是女的,总归能免除他们一年的徭役,都是好的。

下位者从不在乎上位者如何,他们只求坐在那把椅子上的人,能勤政爱民,替他们免除苛捐杂税,带他们走向繁荣昌盛,至于是男是女,也只有那些说着忠君爱民的高官大员会在意。

新帝顺利登基,大赦天下,免了三年的徭役,不仅给许多流民多了许多缓冲的时间,村里人也高兴的很,与此同时迅速下达了五道诏令,派了五位将军兵分五路去往各个地方流民最严重的地方,处理积攒的奏折的时候也发现了万平县县令的奏章,对他当机立断的处理方式很是赞赏,甚至没有责怪他先斩后奏炸山封路的行为,于是他做了三十年没动过的位置,终于要动一动了。

新帝登基,对他们在村子里的人来说可能没什么感觉,毕竟山高皇帝远,只知道免了三年的徭役,每个人的心里自然都是开心的,但有官差到陆青山家里送赏赐的时候,却是许多人都瞧见了,虽然陆青山只是提供了消息,在奏章中也是一笔带过,但新帝赏罚分明,给他和李有才分别赏赐了每人一百两,以示嘉奖。

这笔钱算是意外之喜,两锭大大的五十两的官银,白花花的,在太阳底下闪着刺眼的光,等官差走了,村民们都围上来观看,却没人敢上手,那可是皇帝赏的呀!那多气派,那多有面子,而且他们还没有见过五十两这么大的银子呢,虽然可能自己攒了有,但他们村里到镇上用的都是闲碎的散银子,最大的钱庄那里二十两一个,这五十两他们还是头一回见呢!

陆阿娘见村民们围在门口,干脆把银子放在了院中间的矮座上,这可是官银,底下还印着官印呢,可没人敢拿,那可是皇帝赏给他们家二小子的,多大的面子啊,让她好生炫耀了一番。

柳小雪夜里摸着银子还满是不真实的感觉,“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一个银子,这俩都是我们的?”

这是他今日第八次问,陆青山无奈,还是回道:“是,是皇上赏给我们的。”

“怎么这么大呢,真沉啊!”柳小雪说着沉,手却松不开一点,抱得紧紧的,一副小财迷的样子。

陆青山看他开心,也有些失笑,偏偏他就喜欢他这副财迷的样子,真可爱,他想。

苦恼也不是没有,他夫郎连这么大的银子都见过了,以后他再挣银子给他,他还会这么开心吗?不过在柳小雪这里五钱跟五十两待遇都是一样的,只是这笔钱实属意外之喜,虽然县令说会给他们记上一功,但也没想到朝廷会有赏赐,毕竟陆青山只是传了个消息,事实上他这个提前到来的消息,已经帮了很大的忙了,虽然决策都是县令做的,但他也算是一个前瞻条件了。

流民的事情暂时得到了平息,朝廷大批大批的粮食往灾区运,疫病传播速度虽然广泛,但已经有医官验出了药,也已经在投入生产,症状不严重的,不日即可痊愈,水灾也已经退下去了。然后一查水患的源头发现是当时堤建都建大坝的官员中饱私囊,克扣了工程款,用的材料都是最次的。

新帝杀伐决断迁出了此事件相关的一连串官员,直接给斩了,此一举震慑了许多老臣,然后宣布明年开春直接开恩科,破三年一次的春闱广纳人才,选拔的官员可在各部担任要职,能者居之,此一举叫天下读书人为之振奋。

先帝在位时政治清明,但他性子过为和善,沉溺在安稳祥和的表面下,养出了一群素位饕餮的蛀虫,许是他也知道在这外强中干的境况下,要有一位杀伐决断的君主,才会在弥留之际更改新帝人选,短短一月,各大诏令的颁布,很快稳定了局面,同时改了年号为“开元”。

水患危机消除,新的大坝也在修建中,却没有多少流民愿意再回去,万平县的灾民最快得到救助,如今他们有些人已经在安置点开垦种田了,来时长路迢迢了无希望,如今日子好不容易好过一点了,回去等于从头再来,而且都走了这么远的路了,他们大部分人都想在万平县落户,这就苦了县令了,每个人都是要登记在册的,而且总不能让他们一直堵在官道上,这路还得修啊,总不能往后出山的路都没有一条吧!

那把流民们挪到哪里去呢?这是个问题,最后的决定就是,各个镇上村里分担一点,县里也分担一些,不过也说好,只能帮他们落户,往后还得靠他们自己了,朝廷给他们批了未来三个月的赈灾粮,也就是说他们未来三个月都不必为了吃饭的事情而烦恼,但建房子开垦荒地,这就得靠他们自己了。

万平县地偏人少,各个村落散部分居,如此平摊下来,每个村子也要接纳十几个人,县令干脆组织一部分人搭建新的村落,剩下的再看他们自己的意愿,有一些父母不在了的姑娘和小哥儿,也愿意跟安置点中来帮忙的村民回去,毕竟他们没有家了,能安家落户就是好的,县令又忙着帮他们搭对桥相看,还戏谑的笑称自己已经成为了“媒人婆”了。

分到平宁村的有八个人,其中有一家三口人,一家四口,还有一个独户的,一路风尘仆仆的到来,里正号召村民们帮他们搭建临时的房子,村民们大多兴致缺缺,自己家里还一堆事儿呢,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干这吃力不讨好的事,不过碍于里正的面子,或多或少都帮了一下。

帮忙最积极的就数赵天白和陆青山了,因为陆阿爹当年也是一路逃难而来的,时常跟他们说起刚来之时的境遇,连村里谁给了他一碗饭,他到临终前都还记得,所以一直与人为善。村里人有什么事叫他帮忙,向来没有不答应的,不是因为他们对他有多好,是因为他或多或少承过他们的恩情,所以他一直都记着。

说起最苦的时候,他总是有很多感慨,所幸后面日子慢慢变好了,想到陆阿爹,他们难免会有恻隐之心,不为求他们的感激,只希望能帮到他们多一些便好了。

五月底,村里大部分人才开始收水稻了,晚了一些,因为去安置灾民的事也刚了,挣了不少工钱,马不停蹄的又要赶着收水稻,虽然苦了一些,但是夜里摸摸钱袋子都会笑醒了,都是下地刨食的人,什么苦没吃过,累一累,一年能多攒一下几两银子,无论是给自己攒老婆本还是给孩子攒学费,那自然是多多益善。

他们在田里忙得如火如荼,如此一来就更没有人搭理新来的那几户流民,只有陆青山和赵天白每日雷打不动的去帮他们搭房子,他们是纯粹的好心,看在别人眼里就未必,四口人的家中有一个适龄的姑娘,不知道是她爹娘给她使了眼色,还是自己颇有想法,一会儿一会儿不是给送水就是送饼,目光总在他们两个中间徘徊。

他们两个再耿直也不是傻子,只好频频避开她,还是架不住她见缝就插针的接近,烦的不行也不能对姑娘动手,何况她做什么好像都师出有名,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只好冷着脸不搭理,真是憋屈的很。

在她又一次借着帮忙的名义,伸手靠进陆青山的时候,陆青山听到了柳小雪冷凝的声音。

“夫君,你不是来帮他们搭房子吗?这是在做什么。”

----

写的时候确实没有构思好要写到皇帝这里,因为是一篇种田文嘛,但是我后面要展开的故事,我觉得需要一点助力,这一点助力很关键,然后作为上位者,他没有出场的机会,但为什么要写出他,因为我想表达一个能者居之的世界观,在历史上除了武则天,没有任何一个女人成功称帝,是因为他们能力不够吗?我想不是的,但是她们有很多的顾虑,让她们没办法站在那个最高的位置上,他们可以接受有男皇后,却不能接受有女皇帝,恕我不能苟同,我就要写一个不是男人的皇帝,我就要写他被万民称颂,因为我是一篇和谐的种田文,所以这一章出来有不太喜欢的宝子们,请原谅我,作者的文章是表达作者的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