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耽美小说>[综]和古代名人同在【完结】>第188章 在三国做个大当家41

  因为顾忌到那二当家说的, 后头的第二批人,阿玉在处理事情的时候,那真的, 都是怎么速度怎么来, 怎么简单怎么整, 看看, 从进门到带这东西走人,一来一去的,愣是只用了一个时辰的时间。

  也正是因为时间短,他们都走出了那庄子一个时辰的路,绕到了二当家他们往日的山寨,开始往北, 阿玉家开始挺进, 都没有半点有人追踪的迹象。这么一来, 别说是原本就对整个结果有信心的阿玉了,就是刚该换了东家的那几个原山匪, 也终于放下了心, 脸上露出了笑,走路都轻快了好些, 当然更重要的是,看向阿玉的眼神更崇拜了, 就像是看神仙一般。

  往日他们干的和近日的没什么两样,可每一次,却都有些打斗, 都会损失些个人手,可如今呢?不单是事儿办了,东西得了,还神不知鬼不觉的,只要他们这清理的人没漏的,除非他们说,就是十年八年的都未必有人知道这事儿是他们干的。这水平……

  在战场上,能一直打胜仗,能最大限度的保全部下兵丁性命的将军才是最受欢迎,最受爱戴的将军。这样的规则用到土匪窝里其实也是一样的。如今有了这么一个实战例证,哪怕他们刚投过来呢,哪怕刚开始这一趟还是属于半逼迫的行动,这心也不免就这么被阿玉拢了过去。

  就是这些人里头脑子最好,想的最细的二当家,都忍不住松一口气,自觉在阿玉手下再不济,比以往总多几分活路,就可见这一趟是如何的有必要,如何的成功了。

  既然这边的事儿顺利,那么接下来,怎么应对后继而来的其他人就成了事情的重点。阿玉好歹也是当过帝国宰相的人物,在宏观调控的事儿上,在人手安排,事务调度上,不是一般的有水平。

  这边刚将新来的人一股脑的全送到北面山上,挤吧挤吧,堪堪将人塞下,安排了家中以前救下的四个妇人做支援,送过去了好些米粮,安排这些老弱吃喝睡,用最快的速度,安稳新投靠的一伙子人心。

  那边就立马开始有针对性的重新布置各处关卡。并根据二当家,这么个曾给人当暗子的人提供的周边各处地形和各类人脉消息,将那一张地图给重新填充起来,力求丰富到能做报告的地步。

  而那二当家呢?看着阿玉那张不断的被填满的地图,眼底的敬畏也在一点点的增加,感激也一点点的代替了生疏。对于像是他这样的底层人来说,知识这个东西,遥远的,就像是天上的月亮,往日不说没有学习的可能了,就是接触的机会也几乎没有,只有仰望的份。

  可如今呢?阿玉一边听着他说话,一边往上填写,虽然没有一个字的教导,虽然那些字他一个都看不懂,可结合自己以往所知,加上这阿玉针对性填写的动作,这地图,这地形,这战事布局,他却已经能看明白一二,细细揣摩,连着阵仗兵法之道也有了那么一丝开窍的迹象。这样的不遮掩,这样的任由他偷学,他怎么可能不感激?

  即使他心下也明白,这是阿玉够自信,不怕他外传,也不怕他学了反过来倒打一耙,所以才这样的不在意。甚至都没有刻意传授的意思,只是随意的,全看自己悟性的给予那么一点子机会。可不管人家是为了什么,只要是给予了学习的机会,给予他们这个阶级近乎恩遇一般的契机,他就该懂怎么珍惜和感恩。

  所以,二当家,哦,也不能一直喊人家二当家,人都有名字的对吧,陶二,这就是他的名字,而这个姓氏也是阿玉为什么在收拢这些人之后还继续不动声色的笼络的缘故之一。

  陶姓,中华姓氏之一,起源于上古五帝之一的尧帝陶唐氏,距今已有4300多年历史,先秦时以平原陶姓为著,汉开封侯陶舍,辅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其子陶青也袭爵拜相。至汉末,青公后裔举族南徙丹阳,从此陶氏宗族居于吴。泱泱中华,天下陶姓,溯源于陶唐氏。这么一算,你说,这陶二该不该笼络?指不定什么时候,这人就用上了呢。名士什么的,和东吴上层人士结交的机会那是相当的多的,帮着人家寻到族亲多好的往来借口啊。

  哪怕这人的根底阿玉算错了,陶二和人家搭不上,或者这姓氏纯粹是自己取的,(比如秦汉之初,某些祖宗很不小心的当了个小官什么的,因为没有姓氏被人取笑,所以跟风给自己选一个姓氏什么的,这个也相当常见。)可按照以前自己取姓氏的规则,陶这么有代表性的姓氏,也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他们家烧纸陶器绝对是属于拿手活计,甚至有可能是家传技能。你说,作为一个人手不足,很多相关产业凑不齐,导致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的家主,面对这样一个技术人才能轻易放过了?

  在阿玉面前,这陶二那就是个粉嫩的江湖新手,连句话都不用说,不过是一个自然,就让人感激感动,外带崇拜的什么都往外说了。甚至还自觉自愿的帮着询人问他不知道的,不断地补充阿玉这里的消息空缺。如此一来,等着东面最远放哨的送来消息,说是隐隐的看到了人的时候,这边阿玉也已经彻底成了周围直径四个县城范围内的超级百晓生。

  更甚者,因为阿玉的政治敏锐度加成,在一连串的人际关系理顺了之后,他已经连着自家这蚊香的消息怎么传的,为啥这几个人家出头,也做到了心里有数。到了这一步,你说,就是人来了又怎么样?阿玉已经连怎么反攻都已经准备妥当了。

  先来一个伏击,一片弓箭,连弩的打击下,本就少了战阵经验的乌合之众立马就没了章法,连着步子都快慢不一,凌乱起来,这杀伐起来还有多少威胁?紧接着,陷阱,暗箭,再加上各处的声东击西,钓鱼般的偷袭,更是营造出了处处有伏兵的迹象,让那些人更心慌的不知所以。等着那边好容易由领头的重新组织起一点子像样的规模,阿玉首当其冲的打杀上去,用一把大刀,挥舞出了名将一般的威慑力,镇住了侥幸生还的一众人等。如此一来,自然是溃不成军,阵脚大乱,只顾着逃跑了。

  “快逃啊……”

  “完了,完了,这回去,我可怎么交代……”

  “走,活命要紧……”

  “这样的硬茬子,不是咱们能对付的,回去,我要回去……”

  不过是三五下的功夫,还不及陶二他们撑的时间长呢,这些挂着某个水匪命好的某家私兵,不,或者说护卫家奴组成的三十来人的来犯之敌,就奔溃了,不但留下了十来具的尸体,连着武器都稀稀拉拉的,来不及拾捡就开始溃逃。折损一半啊,还不算那些能跑的轻伤患者,若是算上怕是伤亡七成都能算的上了。这样的仗,就是兵营里头出来的,都未必受得住,更不用说这些人了对吧,这样很正常。

  而面对这样的情况,痛打落水狗自然成了必然的事儿。阿玉可是从小就学过“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怎么能放过。就是哪些跟着陶二一并投向阿玉的新人,也被阿玉的身先士卒激起了血勇,强悍的都没了前几日投降的懦弱,和阿玉的那些手下一起,追杀出了好长一段路来。

  这尾随追杀即使收获不大,却也足够激励人心,顺带的,还又获得了一些好处。这样的胜利简直就是强心针,让所有人都乐呵起来了,连着自家多了几个伤号都无人在意,眼睛直勾勾的看着阿玉,只顾着那些好处了。

  是的,好处,阿玉可是当过指挥使的,怎么分润好处,让手下保持战斗力那是拿手好戏。一个缴获归公,就避开了战争进行时中因为抢夺战利品而引发的骚乱。而统一公开的清点之后,立马折算清点,分出手下可分润三成直接兑现,有让所有人都心满意足。

  是的,心满意足,因为这是这个时代相当先进和公平的奖惩办法。是他们这些苦哈哈,往日想都想不到的公平,所以喽,看看,这一个个的,笑的多舒畅。摸尸体和兵器折现等合计下来,一人能分上400文上下呢,不用挣不用强,也不用妒忌和不甘,更不用有什么费心的口角,就这么到手了。

  对这些从不曾享受过这种待遇的人来说,哪怕是为了这点子公平,对着阿玉这个新东家也增加了三分忠心。顺带的也因为公平,连着和老人之间的关系也亲密了许多,去除了原本隐约的敌视和隔阂。什么都没有一起扛过枪,一起分过赃更铁的兄弟同袍情谊了。

  有了第二,那第三其实也就不远了,而有了这一次配合,那第三次还用说?很多细节上,都不用阿玉在亲自操持,几个机灵的,比如陶二已经开始很有眼色的学着做了。

  甚至有几个心眼活的,还暗暗地沟通了一番,派了机灵人跟踪那些逃回去的人,到了夜间,趁着那些人不备,又反杀了一波。虽说因为怕引发不必要的麻烦,不能像是对着第一家那样,冲到人家里,再干上一票,可有了这一波反杀,好歹将人家后勤也给端了。弄回来了两头牛不说,连着粮食都运回来了不下五石。如此一来,不说啥麻烦没有(这是剿匪战利品,即使是丢了东西的人家,都不好上门来讨要,免得暴露自己幕后主使的身份。)连着陶二这些人的口粮都一并给挣了回来。这些出息得的,福寿叔差点都忍不住想要在期待一下,是不是还有下一波了。你说这来的有多顺当,多利索吧。

  “这是咱们反击,得了多少,那都没问题,是咱们该得的,若是再勾搭着人家送上门来……你当人家傻啊,知道了咱们有这样的战力,除非是有把握,哪里还会再来?若是再有……不可能,到底也是腹地,咱们守的一方,说是借了地利,能守住这五六十人的攻击没什么。可那些拉出人来的……真聚集起一二百人过来打打杀杀的,那他们承受的压力可就大了,指不定还会被按上什么罪名呢。这是乱世,藏着掖着点实力保护好自家才是正紧。为了蚊香,这么一个未必能得着的东西不值得。”

  许是福寿叔期待的眼神太过明显,连着全叔都忍不住跟着期待了一下,弄得阿玉有些哭笑不得,所以索性当这几个心腹,哦,还有陶二这个新进跟的十分的紧,自己把自己当个随从的家伙的面,将这里头的道道又解说了一二。

  很多事儿不点开,这些人想不到,可真的掰开来了,都是乱世里存活下来的机灵人,自然也就能想明白了。对此虽然有些可惜,可同样的,他们也算是放下了心。

  “只要不是大阵仗过来,郎君,那咱们还真是不怕,如今细算下来,咱们可是有三百人了,即使老弱多些,可这青壮也有近百,又有地利放着,按照上次您说的,没有二三百都不带操心的,那样一来……有了这么几出,就是附近的山匪溃兵什么的,只怕都不敢来了。这地方以后那真是太平了。”

  一想到太平,福寿叔的眼睛都在发亮。谁能想到呢,他们这样不得不弃了祖宅,避居到山里的人家,居然也有了太平可以享,这简直就是这些年里最好的消息了,比那得了多少银钱都让人高兴啊!

  “是啊,只要太平,这地就不用担心荒了,对了,郎君,那买荒地的事儿可就要抓紧了,不趁着这机会,赶紧的多置办些产业,那可不划算。”

  看看,连着往日不爱说话的全叔都激动地开始说划算不划算了,可见这个年月,太平二字对于百姓有多重。

  “放心,过几日就去,福寿叔,你点好银子,等着给陶二他们看好了安置的地方,咱们就去官府。对了,这看地方的事儿,你也操心一些,总要寻个合适的,毕竟那么些人呢。”

  “唉!我这就去办,咱们不缺银子,这地方也好寻,太平了,哪里寻不出个安置人的地方呢,就是往日的荒废村子也能用上,省事儿的很。”

  这一声应答是福寿叔说的,而笑的更欢的则是陶二。能有平整的土地耕种,能有安生的,太平的地界定居,对于他们这样几乎快要没了活路的人来说实在是太美好,即使只能当佃户,也一样美的像是梦一样。陶二觉得,这一次他们真的是寻到了好东家了。上天在亏了他们一次次之后,终于给了他们一条生存之路。为此他看向阿玉的眼神里多了一种忠诚。这个人,阿玉算是彻底收到了手里,只要他说的都能做到,想来这些信投来的人将和他那些佃户农人一般,成为他最心腹的依仗。

  这个时候的人想要的就这么的简单和卑微,越是历史往前走,百姓的苦就越是深沉,能得到的就越是少,阿玉看在眼里,叹息在心里,可他能做的却不多,因为这是时代的规则,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大势,不是单个的一个人能改变的。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小天使们给我灌溉了营养液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梦烟 60瓶、阿紫 20瓶、jnpp1976 4瓶、古典的彩蝶 2瓶、棠扇 1瓶、安 1瓶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