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耽美小说>[综]和古代名人同在【完结】>第167章 在三国做个大当家20

  三国, 那是绿化面积大的吓死人的时代,是百越能找到大象的时代,更牛掰的是, 这是江南的冬天雪也是很不小的时代, 也不知道是这时候动物的抗寒性太强, 还是小冰河气候提早, 反正阿玉觉得,细究这个,就他那点天文地理的知识,绝对能让自己脑死亡,所以一向随遇而安的很。

  倒是这元宵节……

  “做上几个冰灯吧。”

  “冰灯?做这个干啥?”

  一屋子人都脸带迷茫,用表情就将阿玉后头想说的话给堵住了, 是了他怎么忘了, 这时候元宵节虽然也有不少人庆祝, 可却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风俗,在这个时代, 正月十五, 更多是宗教节日。

  比如说佛家,这一日就是组织僧人掌灯观舍利, 已敬佛祖;至于道家,则因“三元三官说”中将正月十五日定为上元节(天),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地),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人)。天、地、人三官中天官喜乐,故在上元节燃灯;至于朝廷?以前汉武帝祭祀太一倒是也在宫中这么点过, 可如今不是三国嘛,再说了,不管是佛是道,不管宫中如何,与寻常百姓,底层人民何干?

  再说了,灯这个东西……这东西本就有等级限制的好不,想想长信宫灯……这时代想要举国同庆,一起观灯,那真的是想多了。

  阿玉是想多了,只是他不是家主嘛,他家不是士族嘛,就是再想多了,也没什么不对,所以他不过是迟疑了那么一瞬,就笑了笑,神色莫名的说道:

  “这山上冷清的,总觉得有些不得劲,一会儿……平安,你带着几个小子,跟我一起,学着做点冰灯出来,在这门口什么的,多放些,哪怕只是看个热闹也好啊。”

  阿玉这话,好像什么都没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反正福寿叔已经开始联想了。想想以往这个时候,特别是阿玉爹在的时候,家里的那个热闹,在想想如今,这躲在山里,住着这样简陋的屋子……心下就是一酸,忍不住跟着附和起来:

  “也是,这冷冷清清的,怎么看都不像是还在正月,不知道到的还以为咱们用的是曹魏的景初历呢。”

  福寿叔不说还好,一说这个,阿玉的眉头忍不住就开始皱起来。古代什么都好说,这跟着城头大王旗变换的历法那就相当的不好说了。就像是这会儿,曹魏用的是景初历,夏历(农历)十二月初一就过年了。而他们东吴呢,用的是太初历,也就是夏历(农历),以建寅为岁首,咳咳咳,就是和现代春节一样的一月初一。

  大家都知道这三国相互之间,特别是东吴和曹魏,很多边界都是在河边上。那么问题就来了,北面高高兴兴的准备过年了,南面却冷冷清清。等着那边整个年都过完了,重新忙起来了,这南面开始张灯结彩做新衣裳了。这场面,不是亲眼见的都不知道有多好笑,反正在不打仗的情况下,这过一个年,能让两边兵士什么的,愣是感觉自家过了双份。

  好吧,这都是些闲话,反过来再说咱们阿玉这里,有了福寿叔支持,又有平安这样动手能力不错的帮手,阿玉的速度十分的快,不过是一个时辰上下,院子里原本扫出来准备往西南陡坡倒下去的雪堆,就成了十来个奇形怪状,白掏空了肚子的大冰块。

  为啥是大冰块?因为到了这会儿阿玉才反应过来一个大问题,在这个时代,蜡烛,亲,那是贡品……到了宋朝,都能成为宋和西夏国家贸易中的一项,你说这是啥档次?光是那个所谓的牛油大烛!看到没,牛油!知道厉害了不?牛这个东西,种地用的上他,制作兵器皮甲用的上他,如今做蜡烛也用的上他!怪不得珍惜的都要登记户口了。由此也足可说明这蜡烛的珍贵程度。

  至于寻常点灯?来来来,油灯什么的了解一下!

  “郎君,这油怎么放?若是冻住了可怎么好。这冰灯……为啥不做成灯盏的模样?”

  哎呦,平安啊,你就是没你爹有眼力见啊,没见阿玉这脸色有点不对嘛,居然还上赶着找没脸,这都什么情商?好在阿玉对于迁怒什么的,一向没什么爱好,反过来,还颇有些变通的脑子,在想到了自己出的岔子之后,猛地又为自己寻到了一门新财路而高兴。

  自打他一天到晚穿越以来,毫不客气的说,真的是几乎到了只要触手可及,无论高低贵贱,凡是挣钱生意都做过了,可或许是穿越朝代,或者地位身份的缘故吧。他这上下几百年的,还真的是从来没为这蜡烛上过心。不是不愁没得用,就是已经不稀罕。

  所以啊,他这一身制作蜡烛的手艺,真的,白白的浪费了那么长的时间。如今好了,据他所知,蜡烛得以普及,那是要到南唐以后了,因为后世在工业革命之前,普及率最大的蜡烛,一种是西南蜡虫制作的,还有一种就是江浙一带的柏树油脂取代动物油脂制成的,据说还是南唐烈祖李昪下令制作的。

  咳咳咳,谁下令的和阿玉没关,有关系的是,这里就是江浙地区,他们还正好就住在山上,更要紧的是,阿玉可是个背下了《永乐大典》的人……这制作蜡烛什么的,很难嘛?

  有了这么一个天降横财的大喜事儿,即使平安在怎么情商低,对于阿玉来说,也没了半点的影响,相反,他还乐呵呵的,十分大方的一挥手,对着平安说道:

  “冻住就冻住,还能权当蜡烛用呢,多好。豪门贵胄都未必有这样的机会。点上,对了,沿着石壁,隔一段就用雪理出个半人高的基座来,上头在放上冰灯……对了,顶上在加一个盖子,要透气的啊,这样,夜里出门都容易了好些。”

  是,那肯定容易,都能赶上路灯了,能不好,只是这花销的油也相当的好啊,看看,福寿叔嘴角已经开始抽抽了吧,那是心疼的。

  “郎君……”

  “就今天,且当我也迎一迎天官可好?”

  连着封建迷信都出来了,你让福寿叔怎么说?难道说不好?虽然黄巾起义整的太大,被压制的也狠了些,可道家什么的,已经洒下了信仰种子。即使不是信徒,也未必敢随意抨击。不过是一点子油,还是阿玉自己家的,福寿叔自然是只有点头的份。

  “好吧,就一晚,不过郎君,这冰……到底太凉了,你可不能贪玩,耽搁了身子,若是病了可怎么好。咱们病了还能指望你,若是你病了……这附近还能指望谁?”

  好吧,这也确实是个好理由,刚有些兴奋的有点飘的阿玉立马让福寿叔给说的兴致全无了。自己之所以如此重要,原来是这个原因嘛?为嘛他听了只觉得心酸呢?几世了,从没有发现医护人员是如此的稀缺重要。

  “知道了,我自己会小心的。我不动手总成了吧,平安,你去,一会儿弄完了别忘了喝一碗姜汤。”

  如此坚持,福寿叔还能说啥?难不成说舍不得自己儿子?再说了他自己对于自家郎君说的冰灯什么的,其实也有点好奇的,所以索性子啊确认了阿玉不动手之后,自己跟了过去,一并弄了起来。

  至于效果?看看福寿叔和全叔两个老货咧着嘴的模样就知道了。秦润和嫩娘领着山根家的两个孩子这会儿都欢呼起来了,这一个年过的,除了爆竹就在没有半点往日的乐趣,好容易多了这么一个奇奇怪怪的冰灯,他们高兴的都快跳起来了。秦润更是满眼都是星星的问阿玉:

  “伯兄,这冰灯能坚持多久?能一直有吗?若是每晚都有,睁开眼就能看到光亮,多好。就像是以前庄子里晚上的大火把一样亮。”

  “有灯,夜里就不怕了。”

  就是嫩娘也跟着点头,那轻声的话语满含安心,道出的是最直接的感触。只是阿玉听了这话,心却猛地一揪。

  他们都还是孩子,孩子会害怕夜晚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安全感啊,即使有他这么一个大哥在,到底不是父母,到底更给予的安全感还是差了些,到底,这里不是家,他们再怎么懂事,再怎么沉默,心里依然是忐忑的。

  “放心,咱们家又油,再不济还有那么多兔子油呢,明儿开始,伯兄教你们做蜡烛,以后每天都点着。”

  不管了,哪怕是浪费点动物油脂呢,也不等开春寻什么柏树油了。赶紧的做出蜡烛来,让孩子多几分安全感更要紧。

  “郎君……郎君会做蜡烛?”

  一时感性的阿玉说出的话听到福寿叔的耳朵里,简直就是石破天惊一样。眼睛都快瞪出来了有没有!自家郎君……自家郎君啥时候什么都懂了?莫名的,福寿叔就联想到了今日郎君说的什么要给天官引路的话来。心里猛地一凛:

  自打到了这山里,自家郎君似乎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再不是往日捧着书的谦谦君子模样了,一下子会了好些平日想都想不到的东西,难道说这真的是天官赐福了?那若是这样……不行,今儿晚上不睡了,怎么也要给天官好好上香才是。天官保佑啊,让我家郎君继续这么能干下去,老秦家兴旺有望了。

  当当当!恭喜阿玉,洗脑出新一代天官信徒一名!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历法需要说明的是:

  古代其实没有“春节”这个概念,辛亥革命后湖北军政府为推广公历纪年,这才把中国传统的年节改为春节,所以“春节”一词的历史仅仅百余年,古人将春节都叫做“年节”,而年节的历史与古代农耕文化密不可分。虽然年节由来已久,但在不同朝代,年节的日期也大为不同,而这主要是因为各朝所用历法不同而导致的。我国最早使用的历法是夏朝的“夏历”,即现在普遍意义上的“农历”,夏历根据天干地支将全年分为十二个月,对应十二生肖,夏人规定建寅为正月,即每年一月为新年初始,这与现代农历并无太大差别。

  成汤代夏,殷商君王改建丑为正,规定夏历十二月为正月,即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如此一来,商人过年的时间就比夏人提前了整整一个月;周朝建立后又改变历法,将建子定为岁首,即夏历十一月为正月,十一月初一为元旦,虽然周天子是这样规定的,然而一些诸侯国仍旧沿用殷商历法,这就导致不同地方过年日期却可能相差一个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各国采取不同历法的做法着实混乱,于是下诏全国统一以建亥为正,即夏历十月初一为元旦,这就导致秦帝国的过年时间几乎与现在的国庆节重合。

  秦朝二世而亡,汉代沿用秦历,规定每年十月一日为年,不过汉初时曾对历法进行了一定改革,要求百姓不以十月为正,而是直接称呼十月为年。不过这并没有持续多久,汉武帝改元太初时,太史令司马迁制定了更为严谨的《太初历》以正农时。太初历复用夏历,将建寅作为岁首,这就与现代春节的时间相符合了。太初历一直沿用至西汉末年,直至王莽篡汉才被废除,王莽为巩固统治,宣扬“复古”而改用殷历,又把十二月作为正月,百姓们这下不买账了,民间也就按照太初历过日子,仍以一月为正。更始帝刘玄登基后,又把官方历法给改了回来,继续遵从夏历。

  三国时期,曹魏又把官方历法给改为景初历,夏历十二月再次成为正月,西晋一统天下后随后在全国推行景初历。时间一长,百姓们也就习惯于十二月为年,觉得提前一个月过年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不过到了南朝刘宋时期,宋文帝刘义隆一心想要青史留名,成本最低的办法就是更改历法,于是他在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颁行《元嘉历》,规定夏历一月为正。由于当时南北分立,长江两边沿用的历法并不一致,北朝国家采用景初历,南朝则用元嘉历,一些江北的百姓在十二月过年之后,一月回到江南老家可能又要再过一次年。

  北周时期,统治者改用甲子元历,以一月为年。在隋朝统一南北后,百姓们过年的日期又得到了统一。至此,以夏历一月初一为年节的传统基本确定了下来。当然,这中间还有个小插曲,武曌篡唐建周之时,再度实行周历,直到退位后才又将历法改回为夏历。此后,中国过年的日期再无变化,时至今日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