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耽美小说>[综]和古代名人同在【完结】>第145章 当个合格的锦衣卫42

  对于驿站的问题, 不想不觉得,一想,阿玉突然觉得他一直以来重点有点不对啊, 怎么算了半响, 这干的事儿将近七成的好处, 都是万历皇帝的?搞得自己好像光顾着怎么帮万里皇帝捞钱一样。明明他还是挺忧国忧民的, 明明看的还是挺远的,怎么就愣是忘了什么叫:想致富,要修路,这么个至理名言呢?

  清理河道,修缮官道,这从来都是一个王朝强盛与否的标致。自古以来, 河道是否通畅, 官路是否不绝, 代表着帝王意志传递的远近疏堵。如今他既然连着漕运的事儿都开始插手了,隐在后头, 引导出了新局面, 那么这驿站是怎么也不能放过的。

  因为驿站裁撤所以有了李自成失业,因为西北军饷拖欠, 所以有了那位大明敲响丧钟的流寇。所以这大明的问题,归根结底依然是银子的问题。如今军饷的问题已经开始逐步的缓解, 财大气粗到内库比国库都大的万历皇帝,在互市源源不断的创造利润的同时,已经很有远见的将这一部分的银钱直接划到了军饷拨发的一档里, 专款专用,避开了无数的手。成了九边最基本的饷银保证。

  军饷有了造血的,那这驿站……道路上的,什么能挣钱?在阿玉看来,只要敢放开这些驿站的手脚,这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大不了将民信局合并不就是了?大不了将快递业发展起来不就是了?你什么时候见过高速公路休息站亏钱的?就是公款吃喝多点,维持总是可以的吧。开辟点新财路总是可以的吧。

  想的很美好,可真的细究一下,阿玉就有些傻了。明朝的驿站……问题大的不是一点两点啊。

  明朝的驿站根子上来说,那就是个豪华官方招待所。而且,因为邮政和军事情报传递用途,这时候的驿站,真的,就像今天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一样,遍布在全国的交通路线上。为全国的“体制内人员”提供免费服务!总的来说,那就是数量多,档次高,功能多。

  按照当时的规定,大部分驿站都拥有二进甚至三进的院子。大门、鼓楼、中门、前后厅、左右厢房、厨房、库房、马房、驿丞宅等设施必须色色俱全。标准的驿站,要有10间供官员居住的上房,20间供来往差役居住的耳房或者厢房。可同时接待几十名宾客入住。

  而接待这么些人,自然还需要配置厨房和马厩。而有了这些,那马夫、驴夫、步夫、馆夫、库夫、斗级、房夫、厨夫等管理和服务人员自然也一样必不可少了。而这些工作人员也需要居住,即使只有大通铺房,那也一样占地方要盖房子不是,若是在加上备用的仓库和临时监狱什么的,掰着指头一算就知道这驿站有多大,事儿有多繁琐,人员有多复杂了,从职能上看,这驿站真的很强大。

  那么话又说回来,这明朝的皇帝为啥要裁撤驿站?真说起来,崇祯干的事儿不稀奇,因为明朝驿裁撤的事儿在他之前已经有人干过了,还不止一次。

  第一次是在1558年,当时嘉靖皇帝在位,朝廷没钱了,就计划把全国驿站规模裁减掉30%-50%,节省的钱粮一半充做军费。打倭寇这个事儿还是很重要的对吧。可问题是想法是好的,执行上却很不好。大明的官员们这自觉性太差,这贪婪性太强。这边地方官府减少了驿站的经费,那边来往官吏们甚至他们的家眷,继续在驿站里免费大吃大喝,用车用马。

  都知道明朝中期以后,吏治崩坏的速度大大加快。驿站这里体现的尤为明显。凡是和体制有些关系的人,都可以开介绍信到驿站住宿和使用车马。这么一来,谁吃得住啊,于是驿站的人员开始逃跑。大家都知道,驿站本身也承担着消息传递职能,这人一没了……当倭寇袭破福建兴化城后,十万火急的消息却耽搁了一个多月才送到北京。你说这样一来,这政策还怎么执行?所以裁撤改革在5年后宣布失败。

  第二次离着阿玉就比较近了,因为那是张居正干的,要不说这家伙是千古名相呢,手法一出立马就可以看出和前头那些人的水平高低。就在1576年,老张同志从限制官员特权着手,颂布严格的条令,并用杀鸡骇猴的法子,直接法办了违规官员几十人,多名官员被降职和革职。甚至其中还包括了孔夫子后裔和皇亲国戚。场面相当的大,手笔绝对狠辣,于是立马刹住了官员们在驿站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的奢靡之风。

  虽然并未从节省开支的角度来强行规定裁减比例,也并没有规定裁减经费的硬性指标, 可就“官员特权”这一要害死抓狠抓,并将改革驿政,直接纳入到各地省级一把手的考核内容这一手。就成功的把全国驿政花费缩减了30%以上。节省了近百万两白银。

  可惜啊,因为这钱省的,虽然为民众减少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国家财政和民众都得益,官员特权却受了损。所以在他1582年病逝后,一切又故伎重演。

  当然,这说的是历史上,这会儿在这本书里就不会了,这不是阿玉来了嘛,有他这么个人在还能重蹈覆辙?怎么可能,只有更进一步的。比如这会儿阿玉就已经开始考虑具体的整肃措施了。

  重点就是这驿站的经费问题。大明驿站的不合理之处在于,这些星罗密布的驿站,不仅不是用市场化方式运营的,也不是靠国家拨款养活的。每个驿站居然是靠地方官府直接向民间摊派,用当地人的额外贡赋来养活?这就呵呵了啊!

  咱们不说别的,就说西北,或者拿李自成家陕西驿站来算,西安驿有常备的马27匹、驴10头、拉车的牛若干、大车若干。这些东西要吃吧,那是什么消耗?要知道驿站的马匹吃的不是草,而是粮食。早在朱元璋时期,驿站的每匹马每年就需要当地供应80石粮食。到了150年后的明朝中期,在某些贪污犯的金手指妙笔生花之后,陕西华州的一匹马每年需要422石粮食!而陕西当时的一顷耕地,只能出产7石粮食。所以,每养一匹驿马就需要十多户农民全年的血汗所得。若是加上这陕北半沙漠一般的干旱,西藏类似的人口密度,20万上下的军户,这几个合在一起,再对比全国十分之密度的驿站……你说这摊派怎么支撑的住?果然吃别人的,傻子都能变精明,驿丞这样的小官都能翻五倍贪钱了。

  反正阿玉看,那边境地方的驿站就这么个制度搞下去,就是没裁撤的事儿,维持起来也艰难的很。所以他觉得,这些地方该吃国家财政的,那还是得让人家吃,谁让这缺不得呢对吧。至于其他地方,其实可以用承包的形势分包出去,调动一下员工的积极性。人开客栈的都能挣钱,这么一个地方那些驿丞只要不傻,肯定也知道承包有多合算的对吧。

  至于国家职能……首先强调一下,凡是军情的递送等,属于驿站不可推卸的天然职责,要免费为国家服务。甚至办不好,还要掉脑袋。然后这官员接待上,朝廷公家事物处理人员问题上(比如押解犯人的),凡是符合资格的,想要享受免费招待的,就需要在驿站留下亲笔的文书,阐述往来的理由,人员数量,大致的消耗等,好方便驿丞递送到官府入账,每月月底当地官府根据实际支出,给予市价一半结算。保证驿站不至于太亏本。此外,这信息单据,要递送一份附件给予当地的锦衣卫卫所,作为官员流动的复查备档。

  这个一出来……阿玉眼睛眯起来了,他觉得,估计都不用下狠手,只要说锦衣卫要复查,呵呵,那些白吃白喝的,立马就能下去一半。毕竟锦衣卫的名声,那不是几个钱就能让他们鼓起胆子怼上来的,对吧。

  至于当地官府支付的那一部分……朝廷支付多少阿玉觉得先不用管,倒是这驿站自营部分的税收该先确定一下。哪些项目该收税,收的又该是多少比例,都是需要探讨的。等着这个定了,在某地试行一段时间,看看这税赋有多少。然后根据这税赋,根据不同地域的繁华程度,人流多少,商定当地衙门和朝廷的各自出资比例。

  若是想要卡的再严格些,这驿站官员接待的额度也可以制定个金额范围,官员外出享受驿站的招待,也可以核定一下资格什么的,比如公事外,每年可享受多少额度的免费招待等等。

  反正阿玉觉得,现代廉政建设的很多条条款款其实在这个时代的驿站问题上都是可以借鉴的,既然能偷懒,他为啥还要自己费脑子对吧。多整点出来,然后想法子分散了,送到那帮子没了张居正,又没了做政治牺牲品危机的改革派手里,让他们忙乎去。反正最近一年,重新抖起来的这些家伙,最近正因为领头人的地位有点内斗的迹象。与其让他们无谓的消耗,还不如让他们用实际行动来斗呢。好歹也算是干实事了对吧。

  阿玉觉得,自己办事儿那还是相当的有水准的。于无风处听惊雷,锦衣卫就该这么来!不然真是白瞎了他们这阴险狡诈的名声。

  “阿玉,阿玉……好消息,好消息啊,图,图……你找的图,找到了……”

  阿玉这里忙乎的正乐呵了,外头那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客气的铁虎又一次开始冲击他家的门房了。这声音喊得,他就是在二进,在睡觉,估计都听的清楚。这人怎么就不知道走慢点,让人通报呢,好歹也是……等等,图?什么图?难道是……海图?

  阿玉眼睛一下张的老大,随即猛地跳起来,飞一般的开始往外冲。不自觉地都已经用上了轻功,书房门口的帘子被撞的几乎飞到了天上。哪里还有往日沉稳的模样,惊呆了院子里所有的人,就是刚进来的铁虎,手臂被阿玉拉着,那眼睛也不自觉的跟着那帘子在飞。

  “赶紧说,什么图?海图?船图?”

  “啊?”

  “啊你个头啊!到底啥?眼睛回来……”

  作者有话要说:  为什么崇祯裁撤驿站首先要拿陕西来开刀?原来,明代的陕西布政使比今天的陕西省面积要大,其中还包括了今天甘肃和宁夏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陕北和陕南在气候与降水量方面区别很大。北部地区的平均气温在明末可能只有5-6度。陕北榆林地区在现代的年降雨量,也只有350毫米左右。而据《西北灾荒史》记载,明代陕西的旱灾发生率为1.71,大致是3年2旱!

  所以,我们大胆推测,在明代某些旱灾严重的年份,陕北的年降雨量可能低于300毫米。而现代沙漠的年降雨量标准是低于250毫米。

  由于旱灾和寒冷,陕北属于明朝北方人口最稀少的地区。当时,陕西人口峰值约为615万人,超过7成集中在关中和陕西南部。仅仅西安府就集中了全省民户的60%,而陕北地区只有不到3成。人口密度可能低于每平方公里10人,和今天的青海西藏相似。

  此外,由于明朝一直面临北方蒙古人的威胁,陕西长期都是朝廷的边防重地。当地驻扎了重兵,陕西的军户就约有15万户,驻军人数大致在20万左右。明朝中期后,军队逐步转为募兵制。于是所需的军饷对陕西民户造成了更大的负担。

  这样一来,陕西的驿站数量占比在全国偏高。大明朝全国有1/10的驿站都分布在陕西。由于地方偏僻,每个驿站之间的距离往往相隔80-100里,不少到驿站服务的民夫往往要辗转百里。所以陕西的驿站在那个时代都被称为“苦驿”。

  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明朝中期后,全国的驿卒由原来的民间临时征派改成了雇佣制。到了明末,陕西全省有约4万名职业驿夫,他们完全靠驿站工资养活。一旦失去工作,没有了土地的他们,除了落草为寇外,就只有死路一条。

  1629年,19岁的崇祯皇帝也开始驿政改革。急功近利的他可没有张居正等人的耐心,只希望以一揽子的大刀阔斧,立竿见影的解决问题。所以他的手段与张居正有两大区别:

  张居正的驿政改革,着眼点是减轻民众的负担,节省了上百万两银子却只是附带的好处。而崇祯身为天子,却只是盯着这驿政改革所得的几十万两白银下手。所以,他默许了官吏们对民间的摊派,不过要求官吏们把这笔资金的一大部分上交用于军费。

  崇祯在改革执行上操之过急,缺乏耐心。他“一刀切”的命令裁减全国驿站规模的60%。嘉靖和张居正的改革都是徐徐进行,耗时数年。崇祯的改革却要各地在几个月内强行完成!

  629年,崇祯的改革如一阵狂风般刮到陕西。一夜之间,60%的驿卒,也就是超过2万人忽然失业。驿卒,可不是邮递员、快递小哥或招待所服务员那么简单。因为他们在处理送快递和招待往来人员之外,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城堡守卫和后备兵源,基本上都有骑马射箭的底子。所以像是李自成就这样加入了失业大军的。自然就跑到边军中谋生。谁知道崇祯将大部分军饷都丢到了辽东地区,造成了西北边军欠饷。那还有什么可说的?杀官哗变,正式转变著名草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