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耽美小说>[综]和古代名人同在【完结】>第133章 当个合格的锦衣卫30

  阿玉在消无声息中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这个时代, 另一头万里也在尽一切的可能整治田亩上的漏洞,这两个人你还别说,这配合的那真是相当的默契。当然这样的默契里头, 阿玉占据了最大的因素, 毕竟是当过丞相的人, 怎么圆润的处理这关系, 还是很有心得的。

  比如这会儿,这羊肉锅子就是个很不错的切入口,又让阿玉给用上了。说起火锅啊,这东西据说战国的时候就有了,只是那个时候呢,是陶制的罐子, 汉代才算是有了正紧的锅子, 可真和后来那种铜锅类似的, 却要到清代这才普遍流行。

  而这会儿阿玉则是让这个提早了近百年出现在在了街面上,一个火锅店消无声息的就那么开了起来。亮闪闪的铜锅, 加上无烟碳, 再加上肉香四溢的味道,不过是开了几日的功夫, 就成了周围许多人的最爱,特别是那些武人, 大口的喝酒,大口的吃肉,那个痛快的, 引得不少人家都开始寻思是不是跟风也开个这样的铺子了。

  “要说这锅子,还是这羊肉的最好吃。”

  “可不是嘛,鱼肉的太淡了,再说了这冬日进补,吃羊肉也更合适,好歹养膘了。”

  “我还是喜欢混合锅子,这鱼加羊,那就是个鲜。”

  “可惜了,这大冬天的,温泉庄子能出产的菜蔬实在是少了些,日常能搭配的也就那么几样,不然这吃着,一定更好,吸满了肉香的菜下嘴都带着劲。”

  万历皇帝带着张诚走进这火锅店的时候,满耳朵听到的都是吃货的交流声,馋的他都忍不住有点流口水。转头对着过来引路的阿玉说到:

  “给我来一个锅子,让我也尝尝是什么美味,如今这名声穿的,武清伯都忍不住和我说嘴了。”

  天可怜见的,万历说这个真没别的意思,可听到阿玉的耳朵里呢?那妥妥就是武清伯也想开个这样的店,和他抢生意。你说这事儿好还是不好呢?肯定是好的呀,

  “那可好,要是多几个这样的店铺,那这羊肉的销量还能在上去一截,若是散开来,周围的地方也多点这样的铺子,那这羊咱们自己这里的可就不够了,得往草原采买去,那蒙古人还不得乐死?还养什么马啊,光是养羊就能挣大钱。”

  看,目的露出来了吧,刚走进包间,还没坐稳的万历皇帝眼睛那个闪的,比银子都亮。不过这亮也就那么一瞬,转头又看着阿玉,眼神有点莫名的笑问到:

  “你也不是个会拐弯的,直说吧,又琢磨什么呢?”

  成天的给皇帝出主意,这皇帝就是脑子再慢,心再大,也该反应过来了,这不稀奇,可阿玉本事大啊,他愣是就能每次给了建议,还让皇帝觉得他这是直性子,为了这一点,张诚都快恨不得拜师学艺了,你说他这么一个服侍皇帝那么多年的老太监都没学到这份上,阿玉这小崽子到底是怎么修炼的?愣是能每一次都卡的好好的,在底线上,愣是都能斗转过来呢?

  “嘿嘿,那个陛下,您是知道臣这毛病的,就看不得人家挣来路不明的钱对吧。”

  阿玉舔着脸自夸……嗯,这话要说错也不能,自夸也没夸错,因为只要皇帝稍微回想一下,就会发现,不管是没解开身份的时候,还是现在,这阿玉每次说事儿,都很容易扯到反贪什么的事儿上去,说他见不得人挣来历不明的钱,还真是可以。只是阿玉这眼红都能说出道道来,整的自己特别精忠报国这一点,万历皇帝想想都牙疼,还不能说不对。

  “是,知道你有心了。”

  没心也不可能总盯着人家这个,只是,这话再往深了说,一个锦衣卫,不盯着人这个还能盯着哪里?得,这好像又能和尽忠职守给搭上了,这阿玉怎么就能这么鬼呢?啥事儿都能把自己整的和朵花一样好。

  “赶紧的,说具体的。”

  不知道往下怎么说好的万历皇帝直接要求说重点。而张诚则在后头垂头当鹌鹑,他就知道是这样,不知道是不是以前没大没小的接触的多了,这阿玉,除了最开始刚知道身份的时候有点拘束,到了后头,也不知道是哪里开窍了,愣是又恢复了以往的模样,那痞赖的,别说是皇帝了,就是他都忍不住亲近。唉,越是身处高位的人,有时候就越是会犯这贱皮子的毛病,看着这不见外的感觉亲近。

  “前几日臣在存档的地方发现前几年清查九边的资料,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这北面,哦,真说起来是山西,陕西那一片,大商户明明并不多,却一个个富的都快赶上江南那一波了,我这不是心理存疑嘛,就下了条子,让人多留心了一下,这才知道,那边的几个,那胆子大的都能上天了,居然一个个的在和北面蒙古人做生意,您说,这事儿……”

  有些话点到即止,阿玉半遮半掩的看了皇帝一眼,瞧着他神色严肃了起来,就知道这事儿他是上心了,既然上心了,那其他的自然就不用多说了,免得多说多错,毕竟身份摆着呢,能做这么大生意的,牵扯的必定不少。比如边军,比如这地方督抚……就阿玉这身份,一个百户,很多事儿不是他该知道,该管的。所以阿玉立马又换了个话题。

  “咱们不说这该不该的,臣只是想着,既然他们能做生意,那咱们自然也是能的,若是大大方方的来,直接来个互市什么的,朝廷……这事儿以前也不是没有过,烈酒换牛羊也好,布匹换皮子也罢,银子挣得多爽利,而且要这么来的话,这蒙古和咱们的牧场也没差了,算起来只有占便宜的对吧。”

  我不和你说别的,就说生意,这个我上心没错吧。看看,阿玉就是踩着这么一个底线,你说,皇帝能对阿玉忌讳到哪儿去?有分寸的人,即使皇帝明知道阿玉心里十分的有成算,也不会太防备,毕竟不聪明的也混不到他身边对吧。

  不过说起银子……万历皇帝猛地又想到了别的事儿上,对着阿玉问到:

  “上次你说东面倭国的事儿,说是那边金子和银子的比例真的是一比五?”

  听到这里,很多人都知道这说的是什么了吧,是的,人阿玉这会儿就是在打某个日出之国金银矿的主意。据说后世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很多国家发现了小/鬼子家这一特点,大淘特淘的挣了好大一波,既然人家挣得,那他们自然也是挣得的。只是说话需要技巧而已。

  正好,阿玉就不缺这个技巧,用自己目前没事儿管理档案做借口,翻出来不少的有用书籍,顺带将里头的事儿,当做笑话告诉给了万历皇帝。比如这第一本,用的就是《西洋番国志(贰)》,该书是由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的随行人员巩珍所著。这里头有不少小趣闻就和金银兑换有关。

  其中第一件事是这样的:巩珍在随船队航行到东瀛倭/国,接受倭酋朝贡之后,补给淡水和蔬果食物的时候,有负责采买船员去了一家屠户买羊肉。共需白银30两。船员当时只带了20两白银,其余皆是黄金,见状,屠户就说了:若是白银不够。黄金也可以,6两黄金即可。这船员一听,瞎,这人咋这么黑呢?明明只要3两黄金,你敢收我6两?立马返回凑足白银。并说给了其他人用以嘲笑屠户之奸。

  第二个故事和这个也有些类似,不过此次是倭酋遣人去宝船朝贡,朝贡时倭酋中一文职官员看中了一匹丝绸,需银5两,该倭官员却付了1两黄金取走了丝绸,扬长而去。

  而出了这两个故事,在鸿胪寺的记载中,在嘉靖年间倭国东瀛朝贡的记载中一样也有类似的事儿。其中一个是,在倭/国东瀛朝贡献礼后,鸿胪寺按照旨意赏赐了使臣黄金一百两,倭/国使臣以人多黄金不便分配为由,请求将黄金更换为等值的白银500两。

  阿玉连着抛出来三个小故事,当时就让万历皇帝有些傻眼,他本能的感觉到了这里头的问题,只是一时半刻还没缓过神来。所以走的时候皱着眉头,满脑袋的问号。就是张诚也急切的看了阿玉一眼:你到底想说啥?你不能这样,看在同伙的份上,拉老哥一把……

  作为目前合作的不错的同伙,阿玉相当的讲义气,趁着皇帝不注意,偷偷告诉张诚,在翰林院藏书阁,有一本根据马可波罗口叙而成的游记,而且还是元朝时期,根据口述记载的游记,里头有他想要的。

  历朝历代,估计也没有那个王朝的太监像是大明的太监这样的有知识有文化了,人家可是有读书堂的,而能做到大太监的,多是资质不错,学问比不过那些老翰林吧,比一般的秀才肯定本事些,说是有举人的才学都可以了。这样的人真寻到了那本书,你说,这脑子能反应不过来?不说别的,光是里头将倭国称为了zipangu,翻译过来就是黄金之国的那一段,就足够让他们明白了好不。

  更重要的是,在游记记载中,人家还明晃晃的说倭人宫殿的屋顶是用纯金盖的,地板上铺着的黄金也足有两根手指的宽幅那么厚。许多房间内都摆有很厚的纯金小桌,窗户也用黄金装饰。

  即使这些可能是假的,夸张的,那么说日本有一座寺庙有一个十丈高的大佛完全由黄金铸造而成,总不会差太多吧。就是大明,给神佛镀个金身都常见的好不。至于将倭/国称为银群岛,说倭/国银矿数不胜数,有露天连绵的山脉俯身即可取的银沙。嚓,即使不相信,也妨碍爱财的老太监流口水畅想一下吧。

  而张诚畅想了,能不告诉皇帝?在皇帝没想通的时候,及时的贡献点知道的,那可是很有脸面的事儿,最起码说明他知识面广对吧。而这一说……你说爱银子的最近抄家都快抄出节奏的万历皇帝会怎么想?

  “咱们如今金银比例,多是一两金对7两银,偶尔金价上浮,还会涨到8两银,这么一算,若是往倭国兑换,这挣得,确实不少,只是这样一来,咱们这这银子可就缺了。朕回去想了想,你小子肯定没存什么好心思,赶紧说,你怎么想的?是不是又有什么挣钱的法子了?”

  对于阿玉,万历皇帝觉得,这小子真的是个人才,虽然也贪财,这个看他一个劲的折腾就知道了,对于挣钱,那是相当的有兴趣。可有一点好,那就是他再怎么折腾,却从不做出格的事儿,不但不出格,还尽力干点能让更多人得利的事儿,从这里就知道,这小子那是相当的有成算,不像是个武人,处世的手腕更像是个圆滑的狐狸。可你说真精明吧,也不能这么说。因为他这出格的事儿不干,却又喜欢拉着他这个皇帝干一些画饼巨大,却阻碍不小的事儿。你说,这折腾劲,让皇帝说什么好呢。真是打不得,爱不得的。

  像是这个互市的事儿,他心动吗?那是肯定的,可这互市好办吗?绝对不。那边商户能让阿玉说有钱的和江南的差不离,就知道这里头肯定问题不小,想互市阻碍绝对大,毕竟肯定会伤害那些人的利益对吧。可说不干?怎么可以,那都是朕的钱,怎么能让那些不法的,偷着走私的人挣了?再说了,谁知道他们都走私了点啥?说不得还会来一波抄家,给他们醒醒神呢。

  可这事儿真要办起来……即使万历是皇帝,他也有点想龇牙,这会造成多少官员的动荡?会折腾出多大的案子?甚至这抄家……钱是好的,再多他也敢抄回来,可……万历皇帝感觉自己爱财的名声有进一步扩散的可能。

  再说这个金银比例的事儿,这是说倭/国吗?皇帝就是再怎么信任阿玉,也忍不住想到了海禁上,想到了海禁,就想到了以往说起的东南沿海那些海商,想到海商,就容易想到那些不是倭/寇的倭/寇……一连串的全是问题,你说让皇帝怎么想?阿玉这是帮着开海派张目了?不管是不是吧,可皇帝还是心动了。一比五啊,要是换过来,那能挣多少?

  “也没多想,呐,陛下肯定觉得臣这是支持开海的那些人了,不是臣说啊,这是不是真的,臣不知道,该不该开海,臣没得过好处,也不懂。只是臣发现了一个规律,这些支持开海的,那都是内陆的人多,而支持海禁的则是沿海的。陛下,您说这里头若是没有利益,他们能掐起来?”

  这是实在话,支持开海的,那肯定是他们吃不到肉,所以想掀锅,而支持海禁的,自然是想独占好处。而这能闹这么大,利益肯定不小,若是这样,这比例……或许还真是真的。万历皇帝这个这么一想脑子不但是清晰了,人都有点激动了,这是什么,这是天上掉银子啊!

  “那这银子……就是没这银子不足的事儿,运过去也不方便啊。”

  “哎呦,我的陛下唉,干啥运银子?既然海商能挣钱,那就说明咱们的东西人家很需要,咱们直接拿东西换不就成了?先换金子,金子多了,银子涨价了,那再换银子,朝廷轮着来铁定挣钱。真是,想想都美的很。”

  万历又是一愣,按照阿玉这么做的话,傻子都能挣钱,那这样,这海商会有多少钱?嗯,为啥有想到海商而来?难不成万历皇帝又想抄海商的家了……先不说这个,银子,银子,转手就是银子,一想到银子,至于什么祖制?万历觉得,和银子比起来,什么祖制都没它亮眼。嗯,当然,这事儿一时半刻的,好像还不能着急,那就先顾着别的好了。

  “张诚,一会儿你去,让东厂和锦衣卫,好好查查那些边境商户,另外……查查,早年的福船图纸在哪儿。记得,别让人知道。”

  对于皇帝的这个嘱咐,张诚眼角有点抽抽。哎呦,我的陛下唉,什么叫不让人知道?阿玉不是人啊!他都知道了!这能瞒住了?您回去再嘱咐不一样?就算是想要对着阿玉表示信任,您也没这么坑我这老太监的吧。

  当然了,这话张诚也就心里想想,说是不敢说的,再说了,他也知道,阿玉没这么不靠谱,看,阿玉这机灵娃,这会儿已经瞬间换了一个迷蒙的表情,好像喝醉了一样。喝醉了?这会儿酒都没上呢。这是在表态,说自己嘴巴牢呢。看看,陛下都笑了,这是对阿玉的态度表示满意啊!果然,这能混的皇帝常记挂的就没有一个省油的。

  阿玉脸上迷茫,心里却乐呵的很,无敌舰队,似乎有了重见天日的可能了,虽然目前就是真整出来了,大概也就在大陆架这一圈晃悠,倭/国朝/鲜晃悠,可走出去了就是走出去了,总有一天,霸主会重新恢复辉煌的对吧!

  作者有话要说:  明代和宋元时期比,金价绝大部分时间都相当的低,平均为1比6.47 仅等于宋元时期的36%

  洪武年间曾有过1比4的比例,

  永乐十一年曾有1比7.5

  当然,明英宗正统五年山西大同曾有过1比1.67

  明孝宗弘治六年山东曾有1比15 但那都是特殊时期,

  其他多在1比6到1比8之间徘徊,还多以1比6为主。

  万历初期1比5-6 中后期开始逐步上升,多为1比7-8,

  天启年间1比10成了常态,到了崇祯则到了1比13